(整理)家乐福盈利模式现危机.

合集下载

12年老员工对家乐福走向“没落”的反思

12年老员工对家乐福走向“没落”的反思

12年老员工对家乐福走向“没落”的反思价格欺诈门、员工离职门、经销商断货门、关店潮,最近几年来,家乐福可谓“麻烦”不断。

与上个世纪末刚刚进入中国的煊赫景象相比,这家跨国连锁零售巨头已今非昔比。

近日一位家乐福工作12年的老员工“老兵不死”,在论坛发帖,描述了家乐福十多年来的变迁,以及家乐福走向“没落”的原因。

“十二年前的家乐福让同行眼红,如今远远落后于对手。

”从1999年加入家乐福,到现在已经12年了。

12年前,我从一家国企跳槽来到家乐福。

第一次面试的时候,我等候在门外,心里充满了兴奋。

看着几个领导模样的老外带着几个人走了出去,大家都很认真的样子,觉得这是一家真正做事的公司,难道不是吗?世界500强,那不是开玩笑!终于,几天后收到了面试合格的通知,从心里兴奋起来。

进入公司以后,发现工作确实比以前忙了很多,但大家干劲也都很足,整个企业的氛围颇有50年代那种欣欣向荣,团结奋发的那种感觉。

加班并不需要领导吩咐,只要工作需要,为了自己的业绩,大家自然会很自觉去认真加班,而不是躲在某个地方混时间。

良好的业绩带来的结果也非常明显,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面前,许多资深的处长,甚至资深的主管工资都是过万的,要知道,在99年,上万的工资,绝对是让绝大多数人都非常眼红的。

而你只要做得好,那么,你的工资也可能上万,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正面的榜样。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而即使普通的员工,他们的收入也远远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作为超市行业的头块牌子,我们在整个行业遥遥领先,我们的实力,我们的业绩让我们有资格傲视群雄。

从家乐福跳槽出去的人,能在新的公司里得到非常高的重视。

所有的超市都希望能从家乐福挖到墙角。

同样也有很多的人,希望能到家乐福来工作,因为即使在家乐福做得不好,再去跳槽的话,也算是镀了一层金。

在我们员工手册里,写着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支士气高昂的团队。

也是在那段时间,家乐福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并且朗朗上口的口号“开心购物家乐福”,为了这个口号,也做了相当的投资,并进行了宣传,这句口号最终深入人心,很多顾客都会知道要“开心购物”,就要去“家乐福”。

家乐福连锁超商的落寞为连锁企业门店经营带来哪些警示

家乐福连锁超商的落寞为连锁企业门店经营带来哪些警示

当下,零售业态甚多。

有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传统商超业态,以淘宝、天猫为代表的传统电商业态,还有以盒马鲜生、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

起初,传统商超业态几乎霸占了整个零售市场。

后来,由于传统电商业态和新零售业态的冲击,传统商超业态不复当年风华。

作为最早把“大卖场”概念引入中国的传统商超,家乐福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垄断中国零售市场。

然而,近年来随着家乐福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上节节退败。

现如今,一代枭雄家乐福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四大内忧第一,在商业管理方面,法国总部对家乐福中国的管理介入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管理生态。

起初,家乐福中国风头正盛时,家乐福总部为中国区输入大型超市经营管理技能和先进经验。

此外,还赋予中国各区域负责人极大的自主权。

后来,家乐福法国总部开始大面积介入家乐福中国的管理。

家乐福中国多区域失去了自主管理的权力。

然而,法国总部接任家乐福中国各区域的高管后,在管理上各种水土不服,导致各方面业务开始断层。

家乐福中国区也渐渐失去了本土味儿,在混乱的管理中岌岌可危。

第二,在供应链方面,进入中国那么多年,家乐福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供应链。

就国外供应链来说,家乐福中国早年曾凭借着家乐福的国际供应链风生水起,但是现在这一优势渐渐被弱化。

在进口商品相对匮乏的过去,家乐福中国凭借着国外相对完善的供应链,把满目琳琅的进口商品引入中国,曾受到很多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喜爱。

现在,基本上在各大超市都能买到进口商品,家乐福中国失去了进口产品供应链的优势。

就国内供应链来说,家乐福中国一直没有专门的配送中心,没有完善的供应链。

大部分在国内采购的商品都是由供应商直接送至门店仓库,更有甚者由供应商自行上架。

在短时间内,这种供应模式确实帮助家乐福中国快速壮大,但同时也涣散了家乐福中国整合国内供应链的进取心。

第三,在商品质量方面,家乐福在中国曾多次被曝商品存在鱼目混珠的负面消息。

2012年是家乐福中国商品质量负面消息漫天飞的一年。

家乐福的经营模式

家乐福的经营模式

家乐福的经营模式家乐福集团首席执行官拉尔斯·奥洛夫松本月1日宣布,考虑到市场的变化,家乐福将改变超大型超市的营销模式。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家乐福的经营模式,希望能帮到你。

家乐福的经营模式在法国超大型超市通常指位于郊区、一般营业面积在2500平方米以上,有些更是超过1万平方米。

在如今法国这种超市总计超过1600个。

然而,这种超大型超市的营销模式正面临不得不变的局面。

40多年前,法国家庭通常由许多成员组成,到超市去要一次性购买多样、量大的商品,以满足一家一周左右的日常需求。

如今,家庭规模日益缩小,有很多家庭是两口人甚至是单身。

考虑到商品保质期和新鲜程度的问题,顾客对商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没有当初那样大的需求,这导致了超大型超市营业额逐渐下滑。

小超市渐受青睐由于规模过大,要想买齐所需商品要走很多“冤枉路”.此外,超大超市大都建在郊外,需要驾车前往,然而油价上涨的实际成本让顾客更愿意就近购物,有“便利店”之称的小型超市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超大型超市“杂而不精”的问题正日益显现。

随着顾客要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超大型超市呆板的布局、产品的单一越来越令顾客不满。

时至今日,种种迹象表明超大型超市似乎已走向“穷途末路”,超大型超市的发明者--家乐福集团已经意识到上述变化,因此开始考虑求变策略,对其超大型超市进行“瘦身”.大型超市:设计需更人性化在超市诞生初期,人们对超市的概念仅局限在提供食品方面,而今天的超大型超市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一范围。

在超市,你可以找到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必需品,从鞋帽到家电,从图书到装修配件等。

在这点上,家乐福既是大型超市的倡导者,也是最好的诠释者之一。

但弊端也由此而生,超大型超市“杂而不精”的问题正日益显现。

专家们的意见似乎值得借鉴。

一位消费行业专家说,应让商品柜台更鲜艳、更现代化,空间进行分隔处理,指示标记更现代化。

按照专家们描绘的新型超市图景,它应该更合算、更方便、更亲切、更专业,总之应当放下架子更人性化。

以大致胜的家乐福 缘何败走中国市场

以大致胜的家乐福 缘何败走中国市场

以大致胜的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市场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9年第8期文/张军智砺石商业评论作者企业的运营离不开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通常来自企业长期的积累,也因此不会经常变动,但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必须基于时代,以及企业的发展实际,也就是说,商业模式必须根据变化而有所变化,否则一个企业很难实现持续跨越的发展,而只能在一个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结束后,走向衰落。

作为最早把“大卖场”概念引入中国的零售商,家乐福凭借高效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快速崛起。

如今,随着市场的变换发展,固守自己商业模式的家乐福,却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衰落,直到如今走上了“卖身”之路。

1.从横空出世到败走中国市场1995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北京三环边上,如今老国展中心的南侧,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特大型综合超市——家乐福创益佳商城开业。

在那个百姓购物还主要集中在小卖部、杂货店、批发市场、百货商店的时代,这家拥有上万种产品,整齐划一的商品陈列,一字排开的收银台,可以自选货物卖场的出现,给国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震撼。

创益佳商城开业之初,蜂拥而至的顾客挤满了卖场,货架每天都会被一扫而空,供应商们白天黑夜连轴转地配货,也经常不能补齐第二天的商品,卖场更是每天营业额高达几百万元,收银员数钱数到手抽筋。

在北京市场一炮而红之后,家乐福又以旋风般速度(几乎每个月新开一家店)挺进上海、深圳、江苏等地,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由于过于火爆,甚至发生过踩踏事故。

作为最早把“大卖场”概念引入中国的零售商,家乐福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还给中国零售业者带来了革命性的理念。

其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专业的商品采购、先进的系统管理、高效运转的能力令整个中国零售业深受震动。

当时全国的零售精英们云集家乐福偷师学艺,甚至如今一些零售业大佬,都曾经以员工的身份,“卧底”家乐福学习。

随着在中国市场上的高歌猛进,2002年家乐福卖场达到了35家,2005年突破60家,2006年更是超过了100家,并且在开店数、单店产出、盈利方面都执行业之牛耳。

家乐福关店危机的背后

家乐福关店危机的背后

家乐福关店危机的背后作者:吴勇毅来源:《新财经》2010年第09期近期,有关家乐福的各种负面传闻不断:海外市场接连溃退,中国内地风波四起。

曾经风光无限、中国第一的零售巨头有点儿“乐”不起来了近一两年,家乐福可谓是命运多舛。

2009年,家乐福集团财报令人忧虑,全球全年营收960亿欧元,同比下降1.4%。

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区大卖场,销售额连续几个季度表现低迷,同比下跌3%左右。

而自2009年以来,家乐福在中国也开始面临店面数量和营业额双输的局面,门店数量第一次被沃尔玛超越,单店的盈利能力,也首度被后起之秀台资大润发突然发力超过。

而到了2010年,家乐福的窘境似乎并无多大改善,反而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关店风频袭近年,来自各方的压力以及各种困难,让家乐福固若金汤的国际阵线屡出漏洞,频频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全球业务版图不断缩小:2009年,家乐福宣布退出进入不足一年的俄罗斯市场;2010年3月,家乐福黯然离开了艰辛打拼十年的日本市场;4月,家乐福宣布转让在葡萄牙的524家零售店;同年,家乐福陆续让出意大利南部市场;随后关闭比利时21家门店,并将另外20家门店转让给比利时第四大连锁超市Mestdagh。

此前,家乐福已退出韩国、英国市场。

有传言称,家乐福受困于大股东的压力,正考虑出售亚洲和拉美的部分市场,已聘请高盛集团、瑞银集团协助进行资产拍卖。

家乐福亚洲市场主要涉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拉美市场则包括阿根廷、智利等国。

或许,家乐福真的要进行第四次战略退守了。

在关闭海外门店的同时,为节支降耗,家乐福集团正着手精简其位于巴黎市的数家办事处和总部机构,甚至可能关闭其位于巴黎西部的历史悠久的Levallois-Perret办事处。

就连家乐福自认为最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中国战区,目前也被撕开了一角。

2010年3月,中国大连家乐福新华绿洲店正式关店,据称这家门店已亏损七年之久;7月,经营仅三年的西安小寨店因业绩不佳被停业。

家乐福曾是中国超市榜样 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家乐福曾是中国超市榜样 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家乐福曾是中国超市榜样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煊赫不再的“豪门”价格欺诈门、员工离职门、经销商断货门。

最近一年来,家乐福麻烦不断。

与上个世纪末刚刚进入中国的煊赫景象比较,这家跨国连锁零售巨头已今非昔比。

1995年,家乐福棉花街开设其在重庆第一家超市时,重庆尚无超市这一业态。

当时,重庆零售业主要业态是百货公司,商场内售卖的商品以百货为主。

今日超市主营商品之一的生鲜,自然也与百货公司柜台无缘。

“当时家乐福超市营业员穿着统一的工装,说普通话,使用收银机,但百货公司的柜员甚至还穿着短裤凉鞋上班,用算盘算账。

”重百集团副总经理刘绪文说,家乐福入渝后,重百和重庆本土其他百货公司开始“师夷长技”,从经营理念、市场理念到具体的商品陈列、商品品类和货架摆布、动线设计,无一不学。

2002年,重百按照商品种类,分出百货和超市两个卖场。

2004年,重百开始连锁经营。

“现场展示用的POP展板和DM单都是向他们学的。

”刘绪文认为,对中国超市业态而言,家乐福几乎就等同于“黄埔军校”。

时移世易。

如今,家乐福已不再是众人眼中的超市“一哥”。

早在两年前,家乐福中国在单店销售收入、年度销售总收入两项指标上,已然落后于大润发,痛失中国外资超市第一宝座;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排名,百联、大商、华润万家,在整体实力上已经远超家乐福中国。

2009年3月,大连家乐福新华绿洲店正式关店。

随后,河南焦作店、佛山家天下店,长春春城店、绍兴镜湖店、西安小寨店相继关张。

2008年,家乐福全球净利润锐减44.7%,2009年又再降74.2%。

供应商话语权日增2010年末,因未与家乐福就“进场费”和商品销售利润分配方案达成一致,康师傅宣布对家乐福店大规模断货。

自此,业内对家乐福“向上游融资”的商业模式的质疑,被正式搬上桌面。

康师傅之后,中粮集团、九三油脂等供应商也爆出与家乐福的合作存在摩擦。

一位供应商曾抱怨,他们与家乐福2009年的合同扣点数为15%,第二年变成了21%这差不多是食品行业企业所能接受的最高额度。

发展了15年的家乐福如今祸不单行面临关店危机

发展了15年的家乐福如今祸不单行面临关店危机

发展了15年的家乐福如今祸不单行面临关店危机在中国农产品交易发展了15年的家乐福如今祸不单行。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巨头家乐福有点“乐”不起来。

2010年,家乐福先是退出了意大利南部市场,此后又关闭了在比利时的21家门店和法国总部大楼。

2010年3月11日,在日本市场艰苦拼搏10年的家乐福黯然离场,从此彻底退出日本市场;3月22日,中国大连家乐福新华绿洲店正式关店,此前这家门店已经亏损7年之久;7月28日,经营仅三年的西安小寨店因业绩不佳被关停。

在中国,多位店长离职,因收取通道费被企业告上法庭……几个月来,家乐福祸不单行。

在中国高速发展了15年的家乐福,究竟怎么了?尖锐的零供矛盾张明(化名)是一家大型食品企业商超部门的负责人,在他的印象中,和家乐福打交道是件麻烦的事情:进场之初便要层层打点,进场之后需要交纳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而交纳了这些费用后,企业的利润已经微乎其微。

中投顾问流通行业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沃尔玛与家乐福代表了零售的两种盈利模式,沃尔玛更注重通过价值链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而家乐福的赚钱法宝是向上游供应商收取高额通路费用(进场费),挤压供应商的利润。

这种矛盾终于在某一天爆发。

此前青岛一家企业为了进驻家乐福,被迫支付各种高额费用,3000万元的货款中有600多万元被家乐福扣除或拖欠,因此一纸诉状将家乐福告上法庭。

这也为高度依赖通道费的家乐福敲起了警钟,张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部分沃尔玛门店都不收取这些费用,大润发也很少收取,国内有些大型连锁超市也会收取这些费用,但是无疑家乐福收取的比例最高。

“综合起来,这些费用占到了售价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家乐福至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于通路费用。

”不仅如此,张明还表示,家乐福亦是同类外企中结款周期最长的:沃尔玛的货款结算时间平均为29天,大润发也控制在一个月之内,而家乐福则需要60天。

家乐福经营策略与风险危机分析

家乐福经营策略与风险危机分析
每家量販店營業額勢必受到稀釋,由龍 頭家樂福近年來業績成長低【由32%降 至24%再降至13%】可見端倪
20
通路戰的危機: 二.法令嵌制:
1.通路地點的爭奪是如火如荼的展開,同 一地段會出現2至3家量販店是常有的事 2.因集中地點營運影響到當地的交通,會 修法來扼止
21
二.法令嵌制:
3.都會區要找到合適的空間不易【經營量 販店少說上千坪】,違法經營者眾 4.未修法前對這些違法經營的業者均是 個負擔也是個危機
歐亞美三洲 【是歐洲 第一大 及 全球
第二大零售業集團】 三.全球年營業額五百餘億歐元,集團 已在全世界28 國 設下營運據點,旗 下 有32萬的員工為 20多億的顧客服 務。
11
台灣的“家樂福“
1987年9月法國家樂福集團和統一企業 在台灣正式成立家福公司 – 統一企業佔股權49%,法國Carrefour 擁有51%股權及經營權 一.1989 年家福公司第一家店在高雄開幕
18
福元量販店經營策略
鄉鎮求發展:外乡形量販店【引進日本廿四 小時迷你量販品牌 集中地區性發展:在中部地區設店密集度最 高,只要人口超過一萬人的鄉鎮都是福元展 店的目標,賣場坪數隨人口多寡彈性很大
購併同業快速佈點
19
量販店面臨的危機及挑戰一
通路戰的危機: 一.營業額成長趨緩:
外國量販體系大舉入侵台灣,但台灣的 市場實容納不下那麼多的量販店
24
作業
如何應付價格戰之危機? 如何應付通路戰危機?
下回分曉
25
思考方式
發生危機真因?
【危機來源.辨識真正危機及其影響及重大性】
再尋找可解決方案策略?
26
危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找尋 -魚骨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乐福盈利模式现危机
案例:
自2009年开始,家乐福在中国开始面临店面数量和营业额双输的局面。

2009年家乐福开店22家,主要竞争对手沃尔玛开店数在50家以上,门店总数第一次超越家乐福。

从营业规模上看,台资竞争对手大润发以404亿元人民币的总销售额超越家乐福排名外资零售第一;而在更能反映零售行业竞争力的单店盈利能力上,大润发更是以每店3.34亿元的成绩领先家乐福将近1亿元。

进入2010年,家乐福的窘境并无多大改善,反而问题多发,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门店关停:3月,大连家乐福新华绿洲店正式关店;7月,经营仅三年的西安小寨店因业绩不佳被停业,家乐福也不得不暂时退出西安市场。

供应商起诉:6月,青岛一家供应商将家乐福以“横征暴敛”进场费和拖欠货款为由告上法庭。

店长离职风波:6、7月间,大量高管和核心人才的辞职构成了“家乐福离职门”。

家乐福与沃尔玛对比分析:
1.家乐福的管理体制与沃尔玛的体制相比逐渐不适应发展
家乐福的分权管理体制帮助其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就实现了较高的本土化,快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不同于沃尔玛的美式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家乐福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就全面将权力下放到各门店,店长因此拥有了采购、促销、人力资源等诸多独立权力,可以快速而灵活地应对当地市场变化。

这种策略在90年代中国零售业非常不成熟、外资又刚刚进入的时候非常必要,因为要尽快打开中国市场必然依赖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店面运营的灵活性。

家乐福的单店分权管理使得店长可以因时制宜,在第一时间进行单店大力促销,灵活、务实的管理方式帮助家乐福实现了较高的本土化。

分权模式虽然灵活高效,但也增加了家乐福的道德风险,削弱了其内部管理和国际品牌形象,还在门店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发挥。

本地化增加成本,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所以家乐福更看中毛利率,而沃尔玛则希望靠规模取胜。

在分权模式下,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及忠诚度在实质上决定了公司承担的风险强度。

2006年多名管理层因受贿被捕,突出反映了家乐福采购中的商业贿赂弊端。

另一方面,随着各连锁企业门店数量的逐渐增多,集权化几乎是目前所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推进的一项改革。

随着家乐福的门店逐渐增多到百家以上的规模,适当增加总部的集权,将采购、促销、费用谈判权等集中管理,可以在产品质量控制、成本节约以及统一营销等方面获得明显的优势。

为此,家乐福下决心“杯酒释兵权”,成立CCU城市采购中心,将以往各门店店长所拥有的采购权集中到位于各个城市的CCU采购中心。

但是“削藩”遭遇到地方门店强大的抵制,导致“店长集体出走”。

而没走的店长也不再有以前的冲劲。

家乐福的拓展因此而受到
严重影响,发展步伐放慢。

2.家乐福依靠通道费获取利润的模式相比沃尔玛大润发的盈利模式不合时宜借鉴中国家电等连锁业依靠收取通道费成长的盈利模式,家乐福也“本土化”地对供应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堆头费、促销费、节日费等。

沃尔玛、大润发与家乐福,在中国市场代表了零售业态的三种不同的盈利模式。

沃尔玛非常注重通过采用最新IT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获取利润。

大润发直接采取草根式的“包养”策略,将大米、猪肉、水果等品类从供应端厂商那里包下来,以获得最稳定的供货及最低价格。

家乐福的赚钱法宝则是向上游供应商收取高额进场费,挤占供应商的利润。

据悉,家乐福总利润来源中至少有60%来自供应商。

沃尔玛和大润发的方法实际都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来提升供应效率、降低供应成本,而两者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都有赖于规模经济的实现。

但在零售行业发展尚不成熟、规模经济不显著的市场环境中,家乐福盘剥供应商的方式更有助于实现面向消费者的低价策略和零售企业自身的高盈利。

家乐福依靠通道费获取利润的模式在中国零售业态的行业发展趋势面前显得不再合时宜。

中国连锁、大卖场等零售业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单纯讨好消费者、永远低价、盘剥供应商,开始向供应链和谐共生转变。

而家乐福却还在固守着依靠通道费赢利的模式压榨供应商,并且其赊款周期也是零售同行中最长的。

沃尔玛的货款结算时间平均为28天,大润发也控制在30天之内,家乐福却高达50~60天。

在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积怨日久的供应商必然忍无可忍。

青岛的供应商诉讼事件不过暴露了冰山一角。

3.家乐福向三四级城市扩张速度相比其他一些零售业慢且不灵活
中国近两年通过宏观政策调整而对内需市场的启动,凸现出家乐福在扩张模式上灵活度的欠缺。

目前,大中型零售业在中国三级城市的市场布局接近空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大卖场的竞争格局。

但家乐福在三线市场布局方面却落在了竞争对手后面。

沃尔玛自2007年就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大量发掘拓店潜力,终于在经过2009年的全面扩张后,在华门店数超过家乐福。

乐购、好又多、联华等品牌也瞄准了国内三四级市场,通过大量发掘结合地产和其他形式的灵活开店模式,大大提升了开店速度和成功率。

家乐福则沉浸于过去的成功,在门店布局上过于囿于一二线中心城市。

此外,家乐福由于自身发展历史上曾经遭遇并购后的整合瓶颈,对并购有了成见与恐惧,从而很少使用大宗并购方式拓店,基本都独资开店,也限制了扩张速度。

4.家乐福的信任度低于沃尔玛
信任需要重复体验和长期积累,但破坏起来可能只需要一件小事或一个小时。

中新社曾经报道过武汉家乐福一种面包有三层标签,每一层的保质日期都不一样。

而在“假茅台”事件后,消费者对家乐福的怀疑扩展到更多的品类。

即便是他们再如何解释事件的偶然性,但在深圳和沈阳,家乐福在信任度上的得分远低于沃尔玛。

看来这一切并不是管理疏忽和偶然事件能解释的了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家乐福商品的频繁“出事”和他们对待供应商的态度有关——入不敷出的各项费用供应商只能想“办法”把钱找回来。

如果更多的供应商不得已加入想“办法”的队伍中,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家乐福自己。

其实商店的信任度还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它的售后服务和商店的社区形象。

家乐福在退换货方面的得分远远低过沃尔玛。

他们的墙上经常贴着“促销产品概不退换”等不符合消费者权益法的条款。

即便是正常产品的退换货,在家乐福也需要若干人员的签字。

这种做法从商店角度或许能控制成本,但购物者不能退换货物的怨恨如何发泄?他又会怎样向周围的邻居诉说?家乐福的CEO说到:“顾客非常聪明,你不能欺骗他的。

他每天都评价你。

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低价格的操作性,最高程度的高品质和信心。

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每天顾客对家乐福的忠诚度,那么这也是全世界都通用的游戏规则。

”而沃尔玛却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围绕“诚信·维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

它精心策划的“沃尔玛顾客服务日”也得到了众多购物者的响应。

正是因为它这种努力,沃尔玛获得了当地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和“百姓最喜爱的超市”多项荣誉。

5.家乐福的购物方便性不如沃尔玛
消费者期望有足够的停车位和购物车,有宽敞的通道,并且能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由于家乐福更多的把店开在闹市区所以停车场面积有限。

在深圳,沃尔玛宽敞的免费停车场吸引了更多有私家车的高消费人群。

大凡去过家乐福的人都会为在收银台前排长队感到厌烦。

而这种情况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更为严重。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开店前期对客流严重估计不足,收银台设计不合理,管理不规范。

消费者对沃尔玛的购物方便性也不很满意,但比家乐福稍好。

它提供了宽敞的通道和足够的购物车,方便购物者在店内走动。

而在家乐福有时候连购物篮都找不到。

更大的面积是新开门店的趋势。

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门店为了提供“一站式”购买的方便,平均单店面积已经从8000平米增加到12000平米。

问题是如此巨大的市场,人们要想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越来越难。

为方便着想的店面反而不方便了。

在家乐福它往往把黄金地段拿出来卖给出价最高的供应商。

SWOT分析
结论:
SO:利用以往的经验向着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弥补现在旅游城市普遍存在
的高价宰客缺陷)、开发中的三线城市(发展潜力大)等。

形成以一二线中心城市综合性卖场与旅游城市精品性卖场结合的经营模式。

WO:①通过建立节能环保型示范大卖场,来塑造企业形象
②采用科学的店长培训制度,适当集权下通过升迁等方式来留住核心员工。

ST:①整合企业优势,为顾客提高更具品质的服务,建立更科学的物流,管理
制度节省资源,提供更低价商品
②营造中国化氛围,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施行特价优惠并将中国元素运
用到卖场中
WT:①只有从提高顾客满意度着手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②减慢从分权到集权的过程,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③卖场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企业竞争力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李小璐(0944015046)
张晏榕(0944015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