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书笔记(一)
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

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篇一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华夏美学的书,里面提到了儒道互补这个话题,这可真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的脑袋瓜转得像个陀螺!你说,儒家和道家,这俩就像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
儒家呢,总是一本正经,告诉你要做个有道德、有规矩的好人,要努力追求功成名就。
就像我爸妈,老是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道家呢,则像是个逍遥自在的大侠,说什么“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到底是咋互补的呢?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儒家的那种积极进取,像是考试前拼命复习,为了考个好成绩。
但有时候,又得学学道家的洒脱,比如考砸了,不能一直纠结,得告诉自己“哎呀,这没啥大不了,下次再来呗!”不过,我觉得这种互补也不是那么容易拿捏的。
比如说,工作的时候,到底是该像儒家那样努力拼搏,还是像道家那样轻松对待?可能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答案吧。
我有时候就很困惑,这儒道互补会不会让人变得很纠结啊?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
但又想想,也许正是这种纠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呢。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读了关于华夏美学中儒道互补的内容,我这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你看哈,儒家讲究的那些个礼仪、规矩,有时候真让人觉得累得慌。
就像每天都要穿得规规矩矩,说话也得字斟句酌,这多麻烦啊!可是吧,仔细想想,要是没有这些规矩,那社会还不得乱套啦?道家呢,主张的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听起来是挺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惬意啊!但要是大家都这么随性而为,那工作谁来干?社会怎么发展?这儒道互补,就像是做菜的时候放盐和糖。
盐多了,太咸;糖多了,太甜。
得恰到好处,这菜才能好吃。
也许人生也是这样,不能只有儒家的严肃紧张,也不能只有道家的轻松随意,得两者结合,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就在想啊,我自己的生活里是不是也能用上这儒道互补呢?比如说,学习的时候,按照儒家的精神,刻苦努力;玩的时候,就像道家那样,尽情放松。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篇一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
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
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
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
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
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在读完《华夏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以华夏文化为背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
这与西方美学强调的“以人为本”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中庸之道”,注重审美的中正、和谐、适度,体现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还注重审美的情感体验,强调审美情感的内在涵养和修养,这与西方美学理性主义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理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审美追求中,我们应当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这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书中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渊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对于丰富和深化我们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华夏美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都使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华夏美学》。
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朋友,带我领略了华夏美学的独特魅力。
书中所呈现的华夏美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它让我明白,美并非只是在艺术馆里的名贵画作,或者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它就在我们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个瞬间。
就拿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春节来说吧。
一进入腊月,那股浓浓的年味儿就开始弥漫开来。
大人们开始忙着采购年货,集市上那叫一个热闹!卖春联的摊位前,红彤彤的一片,各种字体、各种吉祥话儿的春联让人眼花缭乱。
卖鞭炮的小贩扯着嗓子吆喝,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鞭炮,心里早就盘算着过年能放个痛快。
家里的女人们可闲不下来,她们得打扫屋子,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窗户要擦得透亮,能照出人影儿来;床单被罩都得拆下来洗一遍,在太阳底下晒得香喷喷的。
男人们呢,则忙着准备各种食材。
杀年猪的时候,那可是个大场面。
几个壮实的汉子把猪从圈里拽出来,按在案板上。
猪拼命地叫着,声音响彻整个村子。
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大家的兴致,因为过年有新鲜的猪肉吃,那可是件美事。
到了年三十儿这天,一家人早早地就起来了。
贴春联是个技术活,得把春联贴得端端正正的,稍有歪斜可不行。
孩子们在一旁帮忙递胶水、拿刷子,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年夜饭更是丰盛得让人直流口水,鸡鸭鱼肉样样齐全。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晚上,大家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虽说节目不一定都精彩,但那种一家人坐在一起,嗑着瓜子,评头论足的氛围,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瞬间响成一片,整个夜空都被照亮了。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华夏美学中的那种热闹、喜庆和团圆之美。
再说说我们的传统服饰吧。
汉服那飘逸的裙摆、精致的刺绣,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古人对美的追求。
穿上汉服,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能感受到那种优雅和从容。
《华夏美学》第一章总结

《华夏美学》第一章总结引言本文将对《华夏美学》第一章进行全面总结。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华夏美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到华夏美学的核心理念和研究范畴,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导向。
华夏美学的基本概念华夏美学是对华夏文化中美的思考和探索。
华夏美学涵盖了艺术、审美、美学等多个层面,它关注的不仅是美的外在形态,更注重探索美的内涵和意义。
华夏美学强调美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探求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华夏美学的起源与发展华夏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文明。
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就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正统的华夏美学理论体系直到现代才开始逐渐完善。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批判性思考,重新梳理了华夏美学的起源与发展轨迹。
这一过程中,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和绘画艺术被广泛运用,成为理解华夏美学思想的重要资源。
华夏美学的研究内容华夏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它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多种艺术形态,同时也包含了哲学、宗教、人文学科等领域。
华夏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解释、华夏传统美学思想的阐述与评析、华夏古代艺术形式的研究、华夏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的分析等。
华夏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华夏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的“君子爱美,美人之美”思想深入人心,对华夏美学的形成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华夏美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它深深植根于华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美的追求,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核心。
结论通过对《华夏美学》第一章的总结,我们对华夏美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华夏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借助华夏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一)

..1、【礼乐传统】“礼”、“乐”都与美学相关联。
首先是“礼”。
“礼”在当时大概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
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是远古氏族、部落要求个体成员所必须遵循、执行的行为规范。
从而,它的基本特点便是从外在行为、活动、动作、仪表上对个体所作出的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束、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每个个体以其遵循的行为、动作、仪式来标志和履行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义务。
2、古代文献关于“礼”的大量描述论叙,从不同方面都反映出“礼”并不是儒家空想的理想制度,而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系统。
从孔子起的儒家正是这一历史传统的承继者、维护者、解释者。
3、“礼”既然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形式方面。
这方面与“美”有关。
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
人只有在“礼”中才能建立和成熟为人,以获得人性。
这种人性实际即是原始群体、氏族、部族所历史具体地要求的社会性。
古人所谓“礼以行之”,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当时,是具有严重的或神圣的意义的。
它们都说明,“礼”是要求去直接约束、主宰、控制个性的感性行为、活动、言语和感官感受的。
4、《中庸》被称为子思的作品,它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地位无可怀疑。
《中庸》把人的情感心理的“发而皆中节”提到了远远超过“礼”的一般解释的哲学高度,所突出的正是人的内在本性和个体修养。
它“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
”5、冯友兰论证丧礼、祭礼(“礼”的首要部分)与表达、宣泄、满足人的情感,服务于人类作为生物群体存在有关。
所以它才不是偏重于灵魂超脱的宗教,而是与感性存在密切相关的“艺术”。
梁漱溟说:“人类远离于动物者,不徒在其长于理智,更在其富于情感。
情感动于衷而形著于外,斯则礼乐仪文之所以出,而为其内容本质者。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华夏美学》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教授。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美学理念。
在《华夏美学》中,李泽厚教授首先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从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
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中和”、“和谐”、“内敛”、“含蓄”,这与西方美学的“张扬”、“个性”、“对立”有着明显的不同。
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剖析,李泽厚教授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在书中,李泽厚教授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中和之美”等重要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
同时,他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演变和传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华夏美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是内在的美、含蓄的美,这与西方美学的外在表现和夸张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传统美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这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除此之外,《华夏美学》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意识到中国传统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
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学习,我不仅仅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华夏美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著作,更是一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华夏美学读书笔记

一、先秦两汉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官能感受愉快和情感宣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
中国传统关于美和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趣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原始文化通过“祭礼”为核心的图腾歌舞巫术,一方面团结、组织、巩固了原始群体,以唤起和统一他们的意识、意向和意志;另一方面又温习、记忆、熟悉和操练了实际生产-生活过程,起了锻炼个体技艺和群体协作的能力。
它严格组织了人的行为,使之有秩序、程式、方向文化给人类的生存、生活、意识以符号的形式,它是集宗教、道德、科学、政治、艺术于一身的整体。
“审美”混杂在维系人群生存的巫术活动整体之中,具有社会集体的理性性质,尽管最初似乎是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此阶段哲学美学在于:由个体身心直接参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动物游戏本能,如何能与礼乐这种社会性文化意识、观念相交融渗透,亦即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容的交融渗透。
(自然性与社会性)二、六朝隋唐-美在深情屈原屈原的时代,中国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渗透和彼此融合,北方的儒家以制度和观念的形式将“礼乐传统”保存下来,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南国的保存更具有神话的活泼性质,它更加开放,更少约束,从而更具有热烈的情绪感染力量。
屈原接受了儒家的传统,积极入世、救国济民。
顽强的执著的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忠实,似乎完全回到了儒家,但把儒家的那种仁义道德,深沉真挚的情感化了。
楚骚中本多悲哀,到汉代挽歌风行,把原始的礼乐传统提到另一个境地,与屈原的生死反思接近,是上层贵族和智识者的生存自觉。
它带有某种领悟的感伤、生存的自意识和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要求。
魏晋整个意识形态具有“智慧兼深情”的根本特征,深情的感伤结合智慧的哲学,直接展现为美学风格,即所谓“魏晋风流”“心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礼乐传统】“礼”、“乐”都与美学相关联。
首先是“礼”。
“礼”在当时大概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
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是远古氏族、部落要求个体成员所必须遵循、执行的行为规范。
从而,它的基本特点便是从外在行为、活动、动作、仪表上对个体所作出的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束、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每个个体以其遵循的行为、动作、仪式来标志和履行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义务。
2、古代文献关于“礼”的大量描述论叙,从不同方面都反映出“礼”并不是儒家空想的理想制度,而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系统。
从孔子起的儒家正是这一历史传统的承继者、维护者、解释者。
3、“礼”既然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形式方面。
这方面与“美”有关。
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
人只有在“礼”中才能建立和成熟为人,以获得人性。
这种人性实际即是原始群体、氏族、部族所历史具体地要求的社会性。
古人所谓“礼以行之”,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当时,是具有严重的或神圣的意义的。
它们都说明,“礼”是要求去直接约束、主宰、控制个性的感性行为、活动、言语和感官感受的。
4、《中庸》被称为子思的作品,它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地位无可怀疑。
《中庸》把人的情感心理的“发而皆中节”提到了远远超过“礼”的一般解释的哲学高度,所突出的正是人的内在本性和个体修养。
它“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
”
5、冯友兰论证丧礼、祭礼(“礼”的首要部分)与表达、宣泄、满足人的情感,服务于人类作为生物群体存在有关。
所以它才不是偏重于灵魂超脱的宗教,而是与感性存在密切相关的“艺术”。
梁漱溟说:“人类远离于动物者,不徒在其长于理智,更在其富于情感。
情感动于衷而形著于外,斯则礼乐仪文之所以出,而为其内容本质者。
儒家极重礼乐仪文,盖谓其能从外而内,以诱发涵养乎情感也。
必情感敦厚深醇,有发抒,有节蓄,喜怒哀乐不失中和,而后人生意味绵永,乃自然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