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词

合集下载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悼亡诗是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开始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晋代潘安。

后来广义上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这类诗歌一般感情真挚、浓烈,十分感人。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一句出自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苏轼妻子王弗逝世10年后,意思是你我夫妻之间已经诀别了十年了,虽然平日了强忍着不去思念你但却终究难以忘怀,这句词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一句出自元稹的《离思》,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作品,意思是指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所以在他妻子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能让他动心的女子了。

3、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这一句出自白居易《梦微之》,白居易和元稹是感情至深的好友,在元稹死后白居易常常会梦到他,一次梦醒后写下这首悼亡诗,这句的意思是元稹埋在黄土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

4、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十大悼亡诗词

十大悼亡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

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

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今人多取其说。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

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

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五期祭奠亲人词

五期祭奠亲人词

五期祭奠亲人词一、祭奠母亲五七的句子?①1、我亲爱的母亲,恍隔昨日,您却离开我们已经35天了,今天就是您的五七,祭奠我的母亲,我深深地为你而祈祷,您离开我们去往了天堂,希望的天堂永远成为您的家,祝福您一切无忧无虑,愿天堂没有任何的病痛,希望您在天堂永远都是微笑,我们在人世间会好好的活着,希望人们永远能够放心。

2、我的母亲,今天就是您的五七,作为你的女儿,简直就是痛不欲生,祝福和祈祷母亲在天堂没有病痛。

②不不见母亲已经离开我这么长时间了,愿你在天堂能够安心快乐的活着,不用再为我们这些凡人操心了二、给公公烧五七的悼词?这个秋,日渐缺失温婉。

我们在九月里,送走了一个至爱亲人。

家公很突然的离去,突然到我们来不及很悲伤,便给了我们至深至死的悲痛。

2、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家里举行追悼仪式,共同寄托对家公的哀思。

3、今天我们全家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敬爱的家公不幸病逝,并向他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4、让我们在家公生前喜欢的歌中送别冬日出生的家公,让他重回到白雪(微博)飘飘的季节,回到朦胧洁白世界里,让他的身躯远离尘世的喧嚣,让他的灵魂得到安息。

5、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

家公终于与我们永别了,但是他对亲人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生活的执著信念,与天地永恒,与枝叶长青。

家公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我们会思念他,直到永远!三、五七悼念亲人寄语?慈云飘缈赴仙宫,何处能瞻母笑容。

四德严遵留典范,三从格守颂遗风。

培儿每望成龙凤,报德安能尽孝忠。

他世若能重侍奉,再为母子苦甘同。

贤母生平历坎坷,回思往昔泪滂沱。

称薪数米持家计,育女养儿受折磨。

苦守寒门艰度命,不辞劳瘁独奔波。

八旬又六归仙去,高立丰碑树楷模。

阴阳两相隔,永世再无期,您离世三十五天了,带走了我们对您永远的思念,而我们只是在梦里,千里温着关于您音容笑貌的记忆…四、父亲五七哀思的句子?在民间传统文化中。

有人过世的,分为七个七。

那这个五七有的地方很重视。

十大悼亡词 遥寄对逝者的哀思

十大悼亡词 遥寄对逝者的哀思

十大悼亡词遥寄对逝者的哀思悼亡词是人们借诗言志,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追念的一种方式。

它凭借着诗意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逝者的形象和回忆重塑,同时也借此向生者传递着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警示。

下面将介绍十大著名悼亡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首先是苏轼的《临江仙舟过吴江》。

这首悼亡词以其尊崇之情和对逝者无尽的思念之情而流传至今。

词中所表达的世事如梦、人生短暂的主题,勾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深思。

接下来是辛弃疾的《破阵子》。

词中融入了对忘川河、地府道路的描写,以及对逝者英勇壮烈的歌颂。

词中表达了对逝去亲人信仰的力量和对生命无尽的热爱。

再者是柳永的《雨霖铃》。

这首词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变幻和钟声的轻缓,将对逝者的追思与对人生的感慨相结合。

通过词中的音乐意象,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情与惋惜。

还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词表达了杜牧对逝者离世的遗憾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色和氛围,诗人勾勒出了他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是周文王的《击鼓》。

这首悼亡词以振奋人心的战鼓作为背景,将对逝者的追思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溯相结合。

通过词中的音乐和韵律感,传递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命的珍视。

再者是辜鸿铭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这首词记录了辜鸿铭赴戍途中的心情和离别之情。

通过词中的文字和韵律,将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留恋相结合。

还有辜鸿铭的《竹枝词》。

这首悼亡词通过描写竹枝柔韧的性格,将对逝者柔和善良的品质与对生命的回忆相结合。

词中展示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再者是唐伯虎的《李阳冰之死不展望》。

这首词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和哀悼之情。

通过描写逝去亲人的形象和情感,词中展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接下来是柳渔的《红绡耐久离愁短》。

这首词通过对红绡的描写,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对生命凄凉之感相结合。

词中通过对色彩和质感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短暂的思考。

最后是郑燮的《八忆砚瓦及后小传示子弟乃学书法云》。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另注】潘安以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

”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4、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悼亡诗——沈约·南朝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作者】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

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

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仕至尚书令,卒谥隐。

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

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

所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

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

所著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

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背景】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

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

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

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

《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有名的悼亡诗

有名的悼亡诗

有名的悼亡诗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小轩窗,正梳妆2、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此词为宋代词人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

全词写得非常沉痛,十分感人,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当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共居的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发出“同来何事不同归”的哀叹。

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在表现手法上,此词将赋比兴三者参酌运用,丰富了情感表现手段,增强了艺术感人力量。

谁复挑灯夜补衣3、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宋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是李清照悼念丈夫赵明诚的词作。

其时赵明诚已离世几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涵蕴,哀思绵绵不绝,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亡人的怀念。

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她借用来抒发感情。

天下第一悼亡词

天下第一悼亡词

天下第一悼亡词
世事如浮云,人生若晨曦。

惨剧降临,万物哀嚎,今日我们悼念那些离开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曾经是我们的骄傲和希望,如今却已成为我们心中的痛苦和遗憾。

他们走得太快,让我们来不及送别,让我们来不及说出那句最后的告别。

他们就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途,如今却已经熄灭,让我们无助地沉浸在黑暗中。

然而,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怀念永远不会熄灭。

他们曾经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珍贵。

他们的离去,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让我们一起痛哭流涕,一起追忆那些带给我们快乐和温暖的回忆,让我们在悼念中汲取力量,在悲痛中坚定前行的步伐。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和神灵,让他们在天堂里安息。

天下第一悼亡词,献给那些离开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献给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回忆的人们。

让我们一起用最深沉的悼念,为他们送上最真挚的祈祷。

- 1 -。

世界最为出名的悼亡诗词

世界最为出名的悼亡诗词

世界最为出名的悼亡诗词
1、《念奴娇》
朱敦儒〔宋代〕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萍叶。

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

旋采芙蓉,重熏沈水,暗里香交彻。

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

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

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

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这月白风清之夜,不免勾起愁肠百结。

可惜这美好的夜晚不能与妻子共度,角枕和锦被放在一旁如同虚设。

当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卧冰簟上的时候,他的幽情苦绪汕然而生:“可惜宵人不见,角枕烂衾虚设。

”他把无限的哀思凝缩这两句里,成为全词的警句。

2、《悼亡诗》
薛德音〔隋代〕
凤楼箫曲断,桂帐瑟弦空。

画梁才照日,银烛已随风。

苔生履迹处,花没镜尘中。

唯馀长簟月,永夜向朦胧。

薛德音此诗即是悼念亡妻之作。

全诗一句一景,粗粗看去,都是静态的描绘,实际上,每个画面都联系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诗中始终有一个不断行动着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贯穿其间。

此诗所写的时间为一昼夜,空间为“楼——厅——园——楼”顺次转换。

一二句,清晨时分,诗人正在卧房之中;三四句,旭日初上时,诗人来到了厅堂之上;五六句,仍是白天,诗人先到后花园中漫步,继而回到卧房之中,站在梳妆台前;最后两句,诗人已睡下,躺在凉席上长夜失眠。

正是通过不同时间空间中诗人的闻见与感受,相当深入而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复杂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葛生——诗经·唐风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

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

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今人多取其说。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

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

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衣——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译文】: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背景】:这首诗同样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悼亡诗‟,和《葛生》一样,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否归属悼亡范畴亦有争论。

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

”但后世多家注本均点其悼亡之音,同《葛生》均奉为悼亡诗经典。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

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

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全由《绿衣》化出。

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悼亡诗——潘岳·魏晋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作者】: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称潘安,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中牟县大潘庄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他少年时即以才颖见称乡里,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

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据说,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

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

潘岳十二岁时与杨氏订婚,结婚之后,夫妻两人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杨氏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当时不到五十岁。

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去世后,潘岳除过《悼亡诗》三首外,还有《杨氏七哀诗》等。

潘岳所做《悼亡诗》一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

其二首分别为:其二皎皎窗中月。

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

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

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

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

朗月何胧胧。

展转盻枕席。

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

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

髣髴覩尔容。

抚衿长叹息。

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

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

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

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

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

长戚自令鄙。

其三曜灵运天机。

四节代迁逝。

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

仪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

谁知已卒岁。

改服从朝政。

哀心寄私制。

茵帱张故房。

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

朔望忽复尽。

衾裳一毁撤。

千载不复引。

亹亹朞月周。

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

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

望坟思纡轸。

徘徊墟墓间。

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

徙倚步踟蹰。

落叶委埏侧。

枯荄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

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

挥涕强就车。

谁谓帝宫远。

路极悲有余。

【另注】:潘安以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

”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悼亡诗——沈约·南朝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作者】: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

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

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仕至尚书令,卒谥隐。

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

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

所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

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

所著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

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背景】: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

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

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

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

《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均典指沈约。

第五首: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其四——元稹·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作者】: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八岁丧父,少年贫贱。

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

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元和初,应制策第一。

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

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

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

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

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

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背景】: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

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

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

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元稹的悼亡诗一直以前都是传唱的经典,除此之外,其还写了悼念亡妻韦氏的《遣悲怀》三首,同样堪称中国悼亡诗歌的绝唱。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类的诗句已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遣悲怀》三首如下: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六首:北宋·苏轼《江城子》之:十年生死两茫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