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学“出则悌”教案

合集下载

出则悌1教案

出则悌1教案

出则悌1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弟子规—出则悌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候要互敬互爱。

2.做兄长的有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候要互敬互爱。

2.做兄长的有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教学内容:《弟子规》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做兄姊的要友爱弟妹,弟妹则要恭敬兄姊,因为兄姊年龄较长经验丰富,比较懂得照顾弟妹,做弟妹的要尊重兄姐的指导与安排,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父母内心就会感到宽心安慰,孝道就在其中了。

※提问一:有谁是家中的兄姊你们在家都如何照顾弟妹※故事一:紫荆树的故事。

(二)财物轻怨何生兄弟姊妹之间常常会因为财物分配不均而生怨恨,如果彼此能将财物看轻,那麼手足之间将会减少很多冲突,自然能和睦相处。

※故事二:郑濂碎梨※引申一:兄弟姊妹最常吵架的原因就是玩具,食物及钱财,爸妈买东西给小孩一定都要每人一份,否则彼此之间都会争吵不休,若大家能向郑濂学会如何与人分享,甚至将财物看轻,那就不会有争执。

(三)言语忍忿自泯兄弟之间言语要谨慎,互相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实为祸福之门。

事例一:心理状态对人体状况的影响美国科学家爱尔曼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入有冰水的容器,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下呼出的「气水」.当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会变成水澄清透明;反之生气时的气水则有紫色沉殿.爱尔马把这种紫色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可知人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相当於参加一次三千公尺的赛跑(大约学校操场二十圈),因此常常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

二、故事启蒙。

出则悌教案

出则悌教案

出则悌教案《弟子规》之〈出则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熟读并理解〈出则悌〉中所学内容的含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兄弟姐妹及其长辈的尊重和孝心。

3、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弟子规》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古人对兄弟姐妹及其长辈的尊重和孝心。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以多种方式表达对兄弟姐妹及其长辈的尊重和孝心四、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讲解、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兄弟姐妹及其长辈的尊重和孝心。

(2)通过小故事,小组之间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齐背已学《弟子规》的所有内容,并作点评。

(二)新授1、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兄弟姐妹相处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的句子。

2、课件出示,指导学生朗读。

3、理解其义(1)同学们读得很精彩,谁来说说这些句文讲的是什么内容,(2)解释这些句子的含义(学生试着自己来解释字的意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兄道:为兄之道。

友:友爱。

恭:恭敬。

睦:和睦。

)欣赏动画《孔融让梨》。

找一找动画中的故事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哪句话,说一说,故事让我们懂得什么道理了,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轻:看轻。

怨:怨恨。

忍:忍让。

忿:愤怒、愤怒。

泯:消除、消灭、消失。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弟子规》教案通用

《弟子规》教案通用

《弟子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弟子规》的第一章“入则孝出则悌”。

具体内容包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弟子规》第一章的内容,了解孝悌之道。

2.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弟子规》第一章,学会孝悌之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弟子规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孝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孝悌之道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弟子规》第一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孝悌之道。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孝悌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孝悌之道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出则悌2. 内容:a. 父母呼,应勿缓;b. 父母命,行勿懒;c. 父母教,须敬听;d. 父母责,须顺承;e. 兄道友,弟道恭;f. 兄弟睦,孝在中;g. 财物轻,怨何生;h. 言语忍,忿自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弟子规》第一章,写一篇关于孝悌之道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孝悌之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努力践行孝悌之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孝悌的故事,与同学分享,提高道德素养。

同时,关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孝悌行为,学会尊重他人,关爱身边的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应用3. 随堂练习的实践性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个性化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弟子规》第一章的内容理解与背诵,以及孝悌之道的实践应用。

弟子规教案3出则悌2

弟子规教案3出则悌2
※提问一:大家以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时,对自己的老板、上司如果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二)对尊长勿见能
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见」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在长辈面前特别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很爱现、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二)杨修与曹操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幕府中的重要官僚,主责文书,是一谦恭自持、博学能文之士,但他却不见容于曹操,因为他没做到对尊长勿见能,最后招致杀身之祸。
以下是他与曹操相处的小故事:
1.阔门:
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因为「门」+「活」就成了「阔」字),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曹操看了大喜,大家说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嘴上说好,心里却不舒服。
吉化三中教学设计
第3次
课题:出则悌(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6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德育渗透
1、对内容加以讲解
2、通过讨论、辩论、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3、让学生懂得应该尊敬长辈,以礼待人。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请一组学生演戏,一个演老师,一个演学生,再请下面的观众(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
1.在路上遇到老师
(1)有一个学生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的走过去,连看都没看老师一眼。(2)有一个学生遇到老师,在大老远的地方就跑去躲起来了。
(3)请学生讲出剧中错误的地方,并询问学生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

《弟子规》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弟子规》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弟子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优秀教案(通用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优秀教案篇1实验小学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经研究,决定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比赛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争做华夏文明少年二、活动原则:本着基础性、趣味性、参与性、发展性、自主性的原则,各班要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所有学生全程参与整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读书习惯。

三、参赛对象:一到六年级学生。

四、活动时间:第一阶段(xx年11月):以班为单位开展《弟子规》原文诵读训练活动。

第二阶段(xx年12月上旬):学校组织《弟子规》原文诵读比赛活动(具体时间待定)。

五、比赛内容:各班围绕《弟子规》原文进行选择。

六、活动形式:1、以班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诵读时要求脱稿;时间控制在3—5分钟以内。

2、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诵读。

3、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七、评比办法:1、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评分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的形式。

2、以年级为单位取名次。

各年级一、二等奖各取1名。

八、人员分工:1、评委小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现场的评奖工作,包括评分、统分、计分和颁奖工作。

2、宣传小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音响的调试、比赛的组织、学生主持的选拔培训和活动全程的摄像录影工作。

3、后勤保障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会标制作、奖状书写、会场布置和横幅的悬挂工作。

4、安全小组组长:xxx工作职责:主要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使之稳定有序。

弟子规教案出则悌5

弟子规教案出则悌5
故事一:佳英抚孤。(古八德全书-悌)
明朝时有ㄧ位章佳英女士,她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之后兄长和嫂嫂也不幸的陆续去世了,此后她就终身不嫁担负起这个责任,将她的侄子抚养长大,虽然她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但也赢得了晚辈对她的敬爱。
(四)复习
1.居有常业无变
生活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不要三更半夜才睡,像写作业不写拖到半夜才完成,或玩电动玩到很晚。大人的事业是工作,学生的工作是学业,所以平常要认真,不要让成绩一落千丈,害父母担心。
(三)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对待叔伯等与父亲年龄相仿的长辈,要如同对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表兄弟,要如同对待自己亲兄弟一样友爱。广义来说:对一切年纪与父亲相当的长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一切年龄稍长于我的人,要以对亲兄长一般对待。就如同孔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剧情:
母亲在家里整理东西。
女儿回家后向母亲说:「妈妈,我回来了,请问您有没有看见我的衣服?」(主动走向母亲)
母亲:「不是在椅子上吗?我昨天就叫你收好了啊!」
女儿:「对不起,我忘记了,我现在马上去收,谢谢妈妈。」
母亲:「你今天刚开学遇到新同学会不会紧张?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女儿:「还好啦!老师和同学人都很好,只是上了一整天课有点累了。」
(二)祖逖避难
晋朝时遭遇五胡乱华,有ㄧ位读书人祖逖带着几百户人家一起迁到淮泗这个地方避难。祖逖将马车让给年长的人坐,自己徒步行走。并将家里所有的财物、药品通通拿出来给大家用。在避难的过程中还教导人民怎样去耕种,在路上遇到无名的骨骸,祖逖就组织大家将这些骨骸埋葬好,并举行祭祀。他的这些举动让跟着他的老百姓都很感动,百姓们都认为能够遇到祖逖,就好像遇到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样,所以当他去世时,人民都好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的悲痛。

《弟子规》教案(完整版)

《弟子规》教案(完整版)

《弟子规》教案(完整版)《弟子规》教案(完整版)第一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弟子规》为基础教材,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讲解和传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弟子规》的前五章,分别是:1.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4.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5.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弟子规》的前五章内容,理解其含义和道理。

2. 培养学生孝顺、尊敬父母、关爱他人、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弟子规》中的古文理解和翻译,以及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实践。

2. 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弟子规》的道理,并能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顺和尊重父母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弟子规》的思考和兴趣。

2. 讲解《弟子规》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道理。

3. 举例讲解如何将《弟子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实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弟子规》的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弟子规》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弟子规》1.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4.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5.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弟子规》前五章的内容。

2. 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弟子规》的知识。

3.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学习《弟子规》的体会和心得。

出则悌教学设计

出则悌教学设计

《出则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熟读并理解〈出则悌〉中的意思。

2. 看故事、听故事,学会出门在外必要的接人待物的礼节以及尊尊老敬贤之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讲解、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兄弟姐妹及其长辈的尊重和孝心。

(2)通过小故事,小组之间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态度价值观(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弟子规》的兴趣。

(2)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兄弟姐妹及其长辈的尊重和孝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学会行住坐卧的基本礼仪,尊老敬贤人生态度难点:理解含义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二)出示:兄道友弟道恭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2.谁来说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3. 那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4. 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5.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说)(三)学习“兄弟睦孝在中”1.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教学出则悌教案读课文【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请看第八条:【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

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

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

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

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

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

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

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

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

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

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弟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

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

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

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

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

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一跳,赶快停止。

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现。

可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

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

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

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

“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

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

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

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

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

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

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

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

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

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

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

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

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

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

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

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

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

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

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

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

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

接下来我们看:【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当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的代替父母去转达。

“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的去代为找来。

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跟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

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透过电话,我们可以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透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

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

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的跑到尊长的前面,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

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于人的传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

请看第十条:【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

我们对于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

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

我们要对长者尊敬。

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的叫唤。

儿女从小他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

所以,难免做儿女的他也会,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

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直接他姓陈,就叫陈老师。

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

结果学生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

为什么?因为老师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我们都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让他们落入不好的印象,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做为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好像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

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很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

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

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

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

我们再往下看:【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

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的来向他问候。

在以前,由于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

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

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的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

会很大方的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

所以我们也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

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