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合集下载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 海 国 图 志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阶级性质 中
地主阶级 维护专制
投入 力量
内容 涉及面
民众 参与
改革 特点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全面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直接关 系人民 大众利 益 政 Nhomakorabea 整体 行为
林、魏 (洋务派) 光绪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之我见》,在班上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全方位学 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中国始终保持和维护封建统治, 日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 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 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尽管在 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 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 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 法最终会失败。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落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学案

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学案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学案新人教版1、中日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背景: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工业文明的冲击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的要求;挽救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舆论、理论准备: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发动改革,特别是运用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内部、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

外部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侵略的同时带劲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在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封建统治集团,维新派依靠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后来还有由清政府实行的清末“新政”;日本是以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封建性浓厚的改革派领导,是以日本天皇为旗帜的;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对本国的政治体制有所改革,同时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作用:近代化、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等2、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课中思考题:1、想一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不是。

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客观上在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

2、材料二、三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1)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电信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固守原来的传统;(2)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注重适时而变。

李鸿章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顽固地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守性;森有礼站在日本改革派的立场上,既尊重祖先,又保持学习外国的好的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3、材料四反映出的情况与中、日两国的改革不同有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1)材料四说明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来自于统治者的腐朽与落后及各国的干涉;(2)而对日本来说国际环境相对宽松,国内阻力较弱。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北部,是儒家法律文化圈的两个重要代表,具有相似的封建法律传统。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两国同样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并以相似的手段进行了法律改革。

然而,两国法律改革的后果却大相径庭:日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岛国一跃成为称雄东亚的经济强国;而中国的法律改革虽然也引入了大批西方式的法律,却未能找到与传统法律文化的接驳点,非但没有建立起稳固的近代法律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认真总结中日两国从被迫开国到二战前后这一时期法律改革的历史,比较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进程及其特点和后果,有助于我们正确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和今后法律改革中少走弯路。

一.近代中日法律改革的动因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被西方列强撞开大门,并在大致相似的背景下开始法律改革,但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一致,文化传统对两国所起的作用亦有不同,因此,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一)近代儒家社会法律改革的共同动因中日两国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原生地,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继受国,皆以礼仪之邦为荣。

近代改革前都是闭关自守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中,皆成为列强的重要侵略目标。

因此,两国的法律改革有诸多相似的动因:1.传统法律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封建统治都已江河日下、岌岌可危。

天灾人祸不断,经济日益衰退。

恰在此时,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两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和德川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和德川幕府被迫取消海禁,给予西方列强以关税、贸易、领事裁判等一系列特权。

西方列强则凭借这些特权向中国和日本疯狂倾销商品,输出资本。

外国资本的侵入,破坏了中日两国数千年来牢不可摧的自然经济基础,刺激了早已萌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通商口岸,成为两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基地。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A
9
不同点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 资产阶级的改革
内容 结果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 用工业,建立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培 养新式人才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 强之路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 新的体制,经济方面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实行军事 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
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⑶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 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 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 非常弱小;
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 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狂潮;(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A
30
A
16
A
17
• 国际环境 • 国内环境 • 思想文化 • 领导力量 • 改革途径 • 改革措施
A
18
不同点
项目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 起瓜中国狂潮
国内环境 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
势力异常强大,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不
充分
明治维新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 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 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 改革,阻力较小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强制大力推行。
A
19
结论:
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 度是戊戌变法与明治维 新最大的不同
A
20
活动三:情境创设
假如你是近代的改革家,在面临内忧 外患的情况下,你要实施怎样的改革 来挽救民族危机,以达到富国强兵的 目的。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

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

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

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

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

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

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

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

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

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

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

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

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王超(20071201)邢旺(20071206)徐珑(20071207)张瀚镭(20071211)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之所以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样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均处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封建社会末期。

而且也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时候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炮舰政策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同样是面对危机,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中)和明治维新(日)运动。

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不仅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成为了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道路的国家。

同样是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下面就先从两国的变革的背景开始谈起。

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后,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而从争夺市场演变为争夺殖民地。

而国势衰弱的中国和日本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可惜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真正清醒过来,没能把挑战看作是发展的机遇,仍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世界大势一片茫然。

以至于道光皇帝竟然问出“该夷与我回疆可有陆路可通?”这样令人可笑的问题。

而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朝统治者认为这就是一个万全的计策,幻想着只要“守定和约”就可“中外相安”。

这期间也有少部分人从西方的炮舰外交中看到了危机,所以有了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他们在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近代军事变革比较研究

中日近代军事变革比较研究
j ___
c__%
一、中日近代军事变革的背景3_aD\__J__
tw<mZ_d2H_
(一)中日近代军事变革的动力^o_ykimYI-
中日两国推行的近代军事变革都属于外源型近代化。其动力来源于外部势力的冲击,这和西方由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和海外市场的开辟引发的内源型近代化的推动力是不同的。y7iHB k"^:
其三,军队编制体制落后。淮军作为近代军事变革的产物,随着新式装备的出现,军队编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大体上仍沿袭湘营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下设哨。营官以上设统领,分带数营。营官是基层军官,而统领则是高级将领,它们之间缺少中间过渡阶层,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是不利于基层军官的历练成长;二是在战斗中不利于各部队之间的协同。这一时期,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和杀伤力的提高,在战术上,散兵队形已逐渐取代方阵队形,而湘、淮军仍死抱着方阵队形不放,编制体制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c@uNA0_ p_
_3__T<aGW1
(三)在军事思想层面上的差异1R_ e5)Y:i
从军事理论上讲,日本近代军事变革在大量引进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色对军事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创新,从而奠定了近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反观中国,由于指导思想的局限,近代军事理论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没有获得大的突破。tbNIl cAWS
而同期的日本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18世纪以来,外国势力人侵次数越来越频繁,自1764到1854年的90年间,达52次。特别是1853年美国柏利率领的四艘“黑船”出现在长崎,加之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入日本,使日本统治阶级产生了危机感:“中国拘泥于古法,日本应在未败前学到西洋之法”。因此,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从幕府到各藩纷纷主动进行改革,如制造西式船炮、训练新式军队、培养西学人才等。到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后,实行了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军事变革。s{QS2G$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 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推行。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
列强入侵中国
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 文化 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 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传统 及早
问题3:根据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 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政治方面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 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 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 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外部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外来侵略同时带进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 都是封建性统治集团
主要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 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内容: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2、结果的异同: 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 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原因: 1)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5)思想文化传统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 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其二、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6)结果的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 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 紧密的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 加深。
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人民的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 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 矢之的
其二、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危机严重 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时代背景 国内
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 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 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 始瓜分中国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 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 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 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 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 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问题5:课本材料4反映的和中日改革什么 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说明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来自统治者的 腐朽和落后以及各国的干涉。
而日本来说国际环境相对宽松,国内阻力较弱
一轮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背景: 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 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
舆论 准备:
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 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 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的相同之处:
内部条件: 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但新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 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 不能成功。
领导者 :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 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小结: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பைடு நூலகம்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 (1)封建危机严重(2)中
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较强大。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
合力量强大。
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
军事方面
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 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 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 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 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 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 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 很不利。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 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 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 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 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 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
问题4:课本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 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 立场?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 式,主张适时而变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 腐朽
作业:撰写小论文: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在班 上交流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 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 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 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 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