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众所周知近代中日均进行过改革,即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虽然都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是其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
1853年,美国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近海《日美亲善条约》,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斗争的目标。
倒幕派力量逐渐壮大,通过与幕府斗争,倒幕派获得了胜利,明治天皇得到了实权。
明治天皇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而且日本通过改革树立了在东亚的强国地位,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区域霸权国家,异成为帝国主义角逐中的正式成员,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力量得到增强。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开始了。
但戊戌变法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
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中日改革究其成败本源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阶级矛盾加深。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分化,表现在天皇和将军之间的矛盾和中、下级武士和大名与将军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危机严重。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日本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等为改革的主体力量,且倒幕派得到了天皇的支持。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
!L 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史学界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同。
!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K!% 年至!KHL 年间,幕府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国人出海的法令。
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
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
M ! N (B!%)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这种“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统治当局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
同时期中国的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策。
近代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离心力和向心力

(一)选题理由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成为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的改革措施?研究两次运动的不同与差异,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而且这个分析的过程所反映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也与现代化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
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与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使“细化”或者“欧化”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面对西方的巨大冲击,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走上了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探索现代化之路。
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对中国和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使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因素。
到19世纪末,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工业社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不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各种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三)学情分析:关于本次课程的对应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对知识点已经有所遗忘,同时对相应问题理解的不够到位,在教学中注重对重点知识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认识中日改革发生的必然性,通过中日近代改革成败的比较,理解中国洋务运动的离心力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向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以古鉴今。
(四)目标设计1.运用时空定位,知道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与过程2.通过客观评价中日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能力3.通过探究本课,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艰巨与曲折性,认识到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民族独立在实现真正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

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王超(20071201)邢旺(20071206)徐珑(20071207)张瀚镭(20071211)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之所以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样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均处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封建社会末期。
而且也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时候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炮舰政策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同样是面对危机,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中)和明治维新(日)运动。
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不仅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成为了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道路的国家。
同样是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下面就先从两国的变革的背景开始谈起。
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后,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而从争夺市场演变为争夺殖民地。
而国势衰弱的中国和日本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可惜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真正清醒过来,没能把挑战看作是发展的机遇,仍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世界大势一片茫然。
以至于道光皇帝竟然问出“该夷与我回疆可有陆路可通?”这样令人可笑的问题。
而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朝统治者认为这就是一个万全的计策,幻想着只要“守定和约”就可“中外相安”。
这期间也有少部分人从西方的炮舰外交中看到了危机,所以有了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他们在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1. 引言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2.1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然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两国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2.2 近代化的定义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3. 政治改革3.1 中日政治改革的共同点•君主制度改革: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了君主制度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君主制度。
•政府机构改革: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法律体系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法律体系改革,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3.2 中日政治改革的差异•中日君主制度的不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而日本则维持了天皇制度,并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
•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如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行宪政体等;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体系。
4. 经济发展4.1 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对外贸易的开放: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工业化进程:两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4.2 中日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模式不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集体所有制;而日本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外资引进的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而日本则更多依靠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5. 社会变革5.1 中日社会变革的共同点•教育体制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女性地位提升: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女性地位,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一场改革运动,但结局完全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纵观两国改革的全过程,有诸多方面的异同,并直接影响着日中两国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
一、改革运动背景相同,但面临的内外形势各有不同从背景看,两者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改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黑船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日本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大名挑战幕府权威,天皇不甘大权旁落,幕府统治危机四伏。
但两国面临的具体内外形势又各有不同,日本进行改革运动的内外条件比中国更有利一些:1.就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1)经济层面。
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有很大发展,西南诸藩已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
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推翻幕府的支柱,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
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开始瓦解,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零。
洋务运动开始时,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支柱,也没有一个可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依凭的物质基础。
(2)政治层面。
日本的封建旧制度所造成的阻力要比中国小得多。
当时清王朝的政权由慈禧太后掌控,各地方官只有尽走卒的责任,而无半点独立的权利。
这样,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可充当有力的领导和支柱。
日本是幕藩制国家,两百多个藩国为革新势力推翻幕府提供了方便。
此外,日本除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君主——天皇。
社会上一旦出现反对幕府的政治势力,他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合法外衣。
近代日中两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中国的先进地区--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同日本比较发达的畿内地区相比,其经济的发展是处于较高水平的。但是就全国而言,在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因素和国 内统一市场的发展等方面,中国是落后于日本的。 幕藩领主的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土地是“硬化了的私有财产”。在商品经 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土地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具有 济的冲击下,领主制很容易解体,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也会 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其生命力是很顽强的。 随之而发生动摇。 封建的幕藩制国家,全部分割为200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强大的中央政权可以动员全国的力 的政治格局。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 量,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内部条件 中国的皇帝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他不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而 掌实权的将军和形式上的统治者天皇。社会上反对幕府统治的政治势力,可以利用 比较 国家的政治体制 且是一切权力的实际源泉。因此,在中国不存在可以用来对皇帝的统治地 天皇政治工具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并以天皇的名义来动员和团结社 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 会上的各种势力。 选任官吏:科举制。把全国各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引到中央政府来,可以 选任官吏:门阀制、世袭制。阻碍了封建的政权机构吸收新鲜血液,以增强自己的 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调整官僚机构以增强它的活力。 活力,反而会使有才干但是无缘高职务的武士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土地自由买卖、科举制、允许社会流动。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 调节社会矛盾的 封闭式的社会结构。无法调节经济和阶级的新变化产生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土地权 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 机制方面 和货币权的对立,最终导致整个封建制度的崩溃。 四位一体”,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 文化传统及对外 固有文化负担重。对过去的文化怀着一种憧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 固有文化负担轻。有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传统。 来文化的态度 19世纪中叶,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都没有发展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西方的侵略迫使两国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 事日程。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全面比较后的结论 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变革国内的封建旧制度。中国的封建制度既坚固又富有弹性,日本封建制度发展不充分,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使它 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中日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

中日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19世纪后半期亚洲的两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与日本,分别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富国强民。
但中日变法成败原因是什么?第一、清政府自以为国富民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界一无所知,鸦片战争也未能打破清朝人的封闭心态,被迫打开国门。
而日本当时虽然闭关锁国,但仍有一定途径了解世界。
兰学尽管处处受幕府打压和限制,然则幕府并未命令禁止兰学,相反,兰学的科技、医学在日本影响相当大,以致200年来,西方不断演进的思想文化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部分日本人。
只要合适的气候到来,实行西方那一套东西,在日本本土就有相当的基础。
第二、中国戊戌变法仅仅是少数先进的爱国者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只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力量小,没有社会基础,又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反对与镇压,难以成功。
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全民出动,把社会各个阶层都发动起来,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想推翻幕府统治就很容易。
第三、清政府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权力掌握在中央,确切说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且封建统治根深蹄固。
而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统治者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已经很脆弱,摇摇欲坠。
第四、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戊戌变法很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社会。
四个等级各有各的身份,各有各的生活。
由于日本实行世袭制、门阀制使其他的三个等级的人不可能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统治阶级中去。
一旦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加快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由此,产生各种矛盾并最终导致封建制度的崩溃。
‚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在幕府末期,则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科举制为中小地主乃至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很难从中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
因此,中国封建制度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强大的阻力。
日本的门阀制、世袭制阻碍了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下级武士、其他等级的人无缘较高职务,因此产生不满,最终走上反对幕府统治的道路。
二、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该制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剥削形式。
在该制度下生产者是自耕农和租佃农而非农,从表面看中国古代社会地主制下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不太紧,农民与地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可以自由缔结或解除二者之间的租约。
由于该制度中的封建关系比较灵活,很难像日本那样分离出异己的力量。
日本处于东亚封建农业经济圈的边缘,而日本则与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相似,实行的是领主制。
领主对农民实施超经济强制性剥削,使他们的身份‚农奴化‛。
可见在这种极强的封建关系下,反而比较容易分离出异己的力量。
三、中日两国的改革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处于国际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手段主要是商品输出,占领被侵略国家的市场,掠夺原料,从而牟取暴利。
这就给日本明治维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措施)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发生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搞资本输出,在被侵略国家开矿山,建工厂,修铁路,办银行,控制该国的经济命脉,同时对被侵略国家实行领土占领与瓜分。
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在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积贫积弱,是西方列强侵略的重点对象,尤其是《马关条约》签订后,首先是日本,接着是英、法、美、俄等国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开矿。
外国企业利用它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从清政府那里获得的种种特权,大肆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疯狂地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
洋务运动后期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极其微弱,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中国戊戌变法的实施也就没有宽松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四、明治天皇与光绪帝个人条件也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后,随着天皇制确立,明治天皇成了全国最大的财阀和地主,成了日本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
他早年参政,励精图治,左右都是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发挥其统治才能。
中国光绪帝虽有抱负,并富有年轻人的敏感和热情,在政治上积极支持了戊戌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的政治偶像。
但他长于深宫,终其一生都跳不出那拉氏股掌。
五、英美等列强的支持程度不同英美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并给予直接的物质军事援助。
日本走上了维新之路,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命运,成为非西方国家中惟一的强国。
但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日本终因选错了榜样而走上歧途。
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
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效仿德国。
原因是德国相对落后,与日本的‚国情‛比较接近。
其结局是日本实行了德式军制,把军队直接臵于天皇指挥下;同时效法德意志宪法,制定了一部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议会既无财权又无军权的帝国宪法,最终把日本造就成德意志帝国那样的军国主义怪物。
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准现代‛社会,明治政权有意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恰恰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中国封建主义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比日本缓慢,中国封建阵营的分化没有达到日本的程度,中央集权的程度比日本高,西学的传播不如日本广泛而深入。
一言以蔽之,戊戌变法前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阶级关系,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足以倾覆旧国家体制的历史条件,封建势力在各个领域里仍旧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就是戊戌变法不能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特殊顽固性,而这一顽固性又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国情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发动的戊戌变法,其失败是必然的。
六、中日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过程1895年3月,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权益;(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走向了更深重的灾难。
1、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使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被外国操纵。
2、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台湾属日。
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
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日本是甲午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赔款主要用于扩军备战,因为日本正在向军国主义发展,已经确立了吞并朝鲜、中国、东南亚,继而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
甲午战争后,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打胜日俄战争创造了条件,也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规模最大:甲午战争比1840年以来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战争,中法战争的规模大得多。
从日本来说是蓄谋已久、经过长期准备、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侵略战争;从中国来说虽是被动的、不得已的抵抗,但也投入了海、陆军主力。
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到1895年10月,历时1年多,从海上打到陆地,从朝鲜打到中国,经过了辽东战役、山东战役、台湾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战争的规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
失败最惨: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屡战屡败,陆军主力被击溃,海军主力被消灭,旅顺、大连、威海等重要军事基地被日军占领,彻底丧失了抵抗意志和战争力量,最后只好屈膝投降,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影响最深、后果最重:在日本由此而崛起的同时,中国进一步滑向殖民地的深渊,面临亡国的危险。
当然,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甲午战败的当年,康有为就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第二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行起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历史舞台。
教训最多: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军事力量的悬殊造成的,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中国日本这两个曾在一条起跑线上的国家,在几十年中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决不是偶然的,甲午战争的胜败也不仅仅是战略战术等原因能够完全解释的,而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这个原因我们就要从甲午战争前几十年里中日两国不同的改革路线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来探究。
七、鸦片战争后中国耽误了20年时间日本却抓住了机遇中国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后,迫切需要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争夺市场演变为争夺殖民地,中国和日本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中国遭受侵略比日本要早10多年的时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而美国军舰兵临日本是1854年,这个10多年的时间是十分关键的。
可惜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并没有真正清醒过来,没能把挑战看做机遇,把压力变为动力,仍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对世界大势一片茫然。
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进北京,一把火烧了圆明园,皇帝和文武百官只能仓皇出逃,这才使中国朝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要求变革的思潮,并付诸实施,这就是洋务运动。
日本在日本则出现了与中国不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