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日期:2007-08-17] 来源:宁夏日报作者:白皋 [字体:大中小] 为什么要把近代的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中日两国近代有很强的可比性。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

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1/ 3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对中日近代改革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中国近代落伍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应该是很有益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兴衰规律的认识。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近代改革的一次检验中日甲午战争,固然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1895 年 3 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 71 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权益;(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 3000万两共 2. 3 亿两)。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众所周知近代中日均进行过改革,即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虽然都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是其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

1853年,美国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近海《日美亲善条约》,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斗争的目标。

倒幕派力量逐渐壮大,通过与幕府斗争,倒幕派获得了胜利,明治天皇得到了实权。

明治天皇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而且日本通过改革树立了在东亚的强国地位,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区域霸权国家,异成为帝国主义角逐中的正式成员,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力量得到增强。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开始了。

但戊戌变法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

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中日改革究其成败本源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阶级矛盾加深。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分化,表现在天皇和将军之间的矛盾和中、下级武士和大名与将军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危机严重。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日本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等为改革的主体力量,且倒幕派得到了天皇的支持。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 海 国 图 志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阶级性质 中
地主阶级 维护专制
投入 力量
内容 涉及面
民众 参与
改革 特点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全面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直接关 系人民 大众利 益 政 Nhomakorabea 整体 行为
林、魏 (洋务派) 光绪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之我见》,在班上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全方位学 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中国始终保持和维护封建统治, 日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 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 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尽管在 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 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 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 法最终会失败。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落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 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 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统治危机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准备: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阅读教材,材料二、三反映出中日在改革过 《海国图志》在中国、日本的不同境遇 程中有哪些不同?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师 魏 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 源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 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到上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 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 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 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 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 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 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 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 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 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 情,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 方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 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别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

近代日中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一场改革运动,但结局完全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纵观两国改革的全过程,有诸多方面的异同,并直接影响着日中两国改革运动的一成一败。

一、改革运动背景相同,但面临的内外形势各有不同从背景看,两者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改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黑船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日本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大名挑战幕府权威,天皇不甘大权旁落,幕府统治危机四伏。

但两国面临的具体内外形势又各有不同,日本进行改革运动的内外条件比中国更有利一些:1.就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1)经济层面。

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有很大发展,西南诸藩已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

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推翻幕府的支柱,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

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开始瓦解,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零。

洋务运动开始时,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支柱,也没有一个可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依凭的物质基础。

(2)政治层面。

日本的封建旧制度所造成的阻力要比中国小得多。

当时清王朝的政权由慈禧太后掌控,各地方官只有尽走卒的责任,而无半点独立的权利。

这样,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可充当有力的领导和支柱。

日本是幕藩制国家,两百多个藩国为革新势力推翻幕府提供了方便。

此外,日本除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君主——天皇。

社会上一旦出现反对幕府的政治势力,他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合法外衣。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对比摘要:19世纪中期,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中日两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相继被迫打开国门,开港通商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1898年中国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中国和日本在相近时期内爆发了两次自救式改革运动,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日本一、两国变法的背景以及经过19世纪中期,日本仍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闭关锁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

人民频繁反抗,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增强;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恶化而对现实不满,尤为不满足政治上的无权地位,由幕府支柱转变为倒幕的主要力量。

1853年美国军舰叩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日本,幕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1864年、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

1868年底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明治维新开始。

19世纪后期,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它主要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了。

二、两国变法成败的分析与对比1.政策措施。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的成败原因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

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维新运动成功,推翻了幕府体制,建立了明治政府,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启了日本从闭关锁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清朝在1898年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推进现代化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腐败,日本内外形势严峻。

日本国内大量农民和士族积极要求变革。

茶饭无心,所谓的“饥荒”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对外领土主权的威胁。

1866-1868年间,日本内战频们戏,乱局不断。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形势迫使士族和自由民等政治力量通过联合起来对中央幕府体制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取得了胜利。

与此不同,戊戌变法迅速失败的原因多方面。

变法措施实施得过于急切。

当时的清政府通过戊戌变法试图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危机。

由于改革措施推行得太急,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导致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失败和反对声音的迅速兴起。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清政府承诺支持变法措施,但实际上却在政治上限制了变法的范围和力度。

在变法过程中,清政府并未能够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导致各地官员的抵制和拖延变法实施的进程。

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保守性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稳定和秩序,对于改革变革持保守态度,这就给了改革者很大的阻力。

尤其是戊戌变法中提出的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西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等,引起了传统保守势力和知识界的激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外部力量的干预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当时的列强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对于中国的变法活动持有不同的态度。

部分列强国家支持变法,但也有些列强利用中国的内政混乱来达到自己的利益。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毕业论文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毕业论文

中日近代化改革成败原因探微———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摘要:中日两国近代化改革一成一败,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却昙花一现,惨遭失败。

都是作为后发型国家的近代化改革,结果却如此不同,这其中的原因有两国政治基础的差异、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当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改革派所采取的斗争策略和手段都将注定酿成如此之结局。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成败原因在近代历史舞台上,中日两国封建统治者分别进行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这两次变法维新,历史背景相似,时间相隔不远,目标类似,措施雷同。

然而二者的成效、结局和命运却截然相反,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不仅维护了民族的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如昙花一现,仅仅维持了百天,即告失败。

光绪皇帝遭幽禁,维新人士遭镇压,改革新政全部被废除,只剩下一个京师大学堂,中国不但未能自强,反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里越陷越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下面我们就作以具体分析。

一中日两国政治基础差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绝对中央集权,而这种专制政治缺乏的就是权力制衡,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元”君主体制。

茅海建先生在其力作《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和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正、修正(一)》的第二部分“政变前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中详细探讨了慈禧与光绪的“分工”。

这种“分工”大体上是:1.对于“简放大员以及各项要差”和“满汉尚书,侍郎缺出”等涉及中央、地方大员任免的问题,光绪须“事前请示”慈禧:2.其他重要政务是光绪处理后再报告给慈禧。

【1】这样构成的“二元”君主体制表明,慈禧虽然在后台却依然掌管国家政权,光绪直接在前台处理政务也有机会“瞒天过海”和“先斩后奏”。

这种“双簧”式的“二元”君主体制实质上是一元的,帝后之间的矛盾比较隐蔽,而且在百日维新前也不尖锐,外人很难摸清底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日
改革成败之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众所周知近代中日均进行过改革,即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虽然都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是其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

1853年,美国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近海《日美亲善条约》,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斗争的目标。

倒幕派力量逐渐壮大,通过与幕府斗争,倒幕派获得了胜利,明治天皇得到了实权。

明治天皇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而且日本通过改革树立了在东亚的强国地位,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区域霸权国家,异成为帝国主义角逐中的正式成员,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力量得到增强。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开始了。

但戊戌变法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

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中日改革究其成败本源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阶级矛盾加深。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分化,表现在天皇和将军之间的矛盾和中、下级武士和大名与将军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危机严重。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日本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等为改革的主体力量,且倒幕派得到了天皇的支持。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并且只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上改革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顽固派强大,并且改革中的一些措施损害到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如改革在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所以说维新派的改革不可能得到长期进行,其结果注定失败。

(4)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印度,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
境对中国戊戌变法的进行也很不利。

(5)其他方面
明治天皇实行维新时拥有实权并且得到了地方实权势力的支持,加上掌握了军队,有了暴力资本。

光绪帝是个傀儡,有名无权,地方的实力派又绝大部分反对变法。

并且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根深蒂固。

封建专制在我国的清朝时期达到顶峰。

中国的封建保守势力极其强大,改革派根本就不能和他们抗衡,一保守派旦反扑,改革派就土崩瓦解。

比较中日改革内容就会发现,为什么中国改革会失败而日本改革却成功。

其一: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也就是明治天皇已经通过政变,取代了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其二:明治天皇在日本当时的内忧外患中看到了日本要想立足,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他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割据政权。

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

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还统一了货币。

实行“劝业政策”等等。

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

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

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

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

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

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而当时的中国,真正的掌权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光绪帝只是其傀儡并无实权,并且在改革进行中有很多措施触犯了那些顽固派势力的既得利益,如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都直接或间接触动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这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正是因为这各种各样的因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尽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而中国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注定运动的失败。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是因为资产阶级自身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注定的,所以它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找的适合自己的道路。

从实践成功和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