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对比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一直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政治哲学等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异同与互补。
历史发展中国和日本在近现代化进程上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瓜分亚洲,中国和日本都成为了这一进程的受害者。
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开辟了近代化之路。
两国都经历了战乱、内忧外患、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等诸多复杂情况,但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显著,而中国则拖延了近百年之久。
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在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礼法之邦和尊卑等级制度,这种传统制度在近代化进程中成为了障碍。
而日本则尝试通过明治维新打破旧的等级社会,实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的近代化步伐较快,社会结构也逐渐向现代化市民社会转型,而中国则保留旧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保守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对近代化进程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封建等级制度,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难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而日本则在近代化进程中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等方式,使得其文化与现代化进程良好结合,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治哲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哲学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尊王攘夷,强调国家集权,这种思想在近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强调法治、民主和权力分立,推出了新的政治模式。
虽然此后日本的政治模式也出现诸多问题,但在近代化进程中,这种政治哲学的引领作用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
!L 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史学界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同。
!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K!% 年至!KHL 年间,幕府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国人出海的法令。
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
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
M ! N (B!%)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这种“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统治当局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
同时期中国的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策。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 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 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统治危机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准备: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阅读教材,材料二、三反映出中日在改革过 《海国图志》在中国、日本的不同境遇 程中有哪些不同?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师 魏 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 源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 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到上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 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 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 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 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 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 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 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 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 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 情,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 方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 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别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中日近代化比较

中日近代化成败原因——“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历史系12本黄瑶 12号研究目的与意义: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和日本两国面对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被迫放弃原有的闭关锁国政策,陷入民族危机当中。
日本迅速完成了近代化,并且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的一个独立国家,而反观中国则是进行了多年战争才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浪费了大好的发展时光,在本来就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路上又再次落后。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是非常相似,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这和两者在近代化之初提出的思想有着密切关联。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这两种对外开放观念的对比,寻找两国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主要内容:一、“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形成二、两种对外开放观念的主要内容三、两种观念的发展四、两种对外开放观念的对比五、两种观念对两国近代化的影响研究思路:在文章结构上,以两国在近代化之初提出的两种口号作为入手点,逐步分析两国对外开放观念开展,由口号的产生、发展再到它们对两国近代化的影响,最终探寻两个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在资料选择上,综合考察两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学术研究。
研究现状和方向: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国际背景下,两个的近代化命运为什么这样的不同?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就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那时到今天,百年的时间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这个课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就研究的方向来说大致有这几种:中日近代化的起点问题;社会精英阶层于近代化;中日社会结构于近代化;中日早起工业化的比较;儒家思想于中日近代化。
从中我们发现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有这样两个特点:一、研究的主题不断的更新。
从最早的政治近代化比较到今天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比较;二、研究领域不断的拓展。
从内容上看既有两国近代化的大方向的比较研究,又有以事件和人物为内容的小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1、本庄荣治郎:《日本经济思想史研究》,日本评论社1966年版2、植手通有:《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岩波书店1974年版3、平川佑宏:《和魂洋才的谱系》4、梁启超:《论中日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华书局1916年印5、郭沫若:《中日文化的交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6、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M].香港:商务印刷馆,19907、严清华,幕府末期日本的开国贸易思想[J].日本问题研究,19958、王少普.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势[M],华龄出版社,19959、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10、何芳川.近代东方的沉沦和日本的崛起[J].世界史198811、河野健二:《日本的近代化与知识人》.东京.岩波书店12、姚传德:《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的近代化思想比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二期。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1. 引言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2.1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然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两国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2.2 近代化的定义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3. 政治改革3.1 中日政治改革的共同点•君主制度改革: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了君主制度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君主制度。
•政府机构改革: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法律体系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法律体系改革,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3.2 中日政治改革的差异•中日君主制度的不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而日本则维持了天皇制度,并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
•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如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行宪政体等;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体系。
4. 经济发展4.1 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对外贸易的开放: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工业化进程:两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4.2 中日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模式不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集体所有制;而日本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外资引进的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而日本则更多依靠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5. 社会变革5.1 中日社会变革的共同点•教育体制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女性地位提升: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女性地位,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背景:
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
舆论 准备:
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
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 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 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的相同之处:
内部条件: 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主要内容的异同: 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 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 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 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 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 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政治方面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 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 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 馆 , 奖 励 科 学 著 作 和 发 明
问题3:根据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 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
问题4:课本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 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 立场?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 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 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 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因素。 中 国 自战 国 以来 ,土 地 制 度 的 基 本 形式 是地 主土 地 所 有 制 。 土地 可 以 自 由买 卖 , 无 论 是 谁 只要 有 钱 都 可 能 成 为 地 主 . 地 主 阶级 向社 会 开 放 。 这样 , 土 地 总 是 在 社会 上 富 有 或有 权 人 的手 中流 转 。 这 种 极 富 弹 性 的 土地 制 度 , 对 商 品 经 济 的 冲击 有
1 8 4 0 年, 随 着 鸦 片 战 争 的爆 发 , 中 国被 西 方 列 强 用 武 力 打 开 了 国门 。 1 8 5 3 年, 美 国 海军 上 校 佩 里 率 领 的 一 支 舰 队 闯 入 1 3 本江户湾 , 幕 府 无 力应 对 , 被 强 行 叩关 成 功 。两 个 古 老 的东 方 国家 被 列强 打开 国 门相 隔 仅 十 余 年 ,但 两 国迈 向 近代 化 的经 过 与 结果 却 相 差 甚 远 。 1 3本 仅 用 半 个 世 纪 的 时 间就 走 完 了欧 美 资 本 主义 国家 一 二 百 年 才 走 完 的 道 路 。成 为 世 界 性 的资 本 主义 强 国 , 而 这 时期 的 中 国却 不 断 丧 权 辱 国 , 最 终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个 中 的原 因及 教 训 值 得 我 们 探 究 , 这 固然 与当时中 E l 两 国所 处 的 战 略 地 位 和 价 值 不 同 . 中 国所 遭 受 的 殖 民侵 略 要 远 大 于 日本 等 外 部 因 素有 关 .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告诉 我 们 : 内 因决 定外 因 。 笔 者将 试 图 从 中 日两 国 自身 的角 度 去分 析 失 败 与 成 功 的原 因 。 传 统社 会 的 比较 ( 一) 政治体制方面 : 中 国 自秦 朝 以来 ,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体 制 不 断 强化 . 明 清 时期 发 展 到 顶 峰 。 这 种 体 制 以皇 权为核心 , 国 家 的一 切 事 务 , 无 论 巨细 均 由 皇帝 独 断 专 行 。在 地方上 , 中央 通 过 郡 县 制 、 科举制等任免官吏 , 严格控制地方 , 不 允 许 其 形 成 独立 世 袭 的 军 政 力量 。 特 别 是科 举 制 度 的 实行 . 为 中小 地 主 甚 至 出 身 贫寒 的平 民知 识 分 子 开辟 了 一 条 比较 公 平的升迁途径 , 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当然 . 由 于科 举 考 试 的 科目、 内容 太 过 偏 窄 , 在 中 国 面对 社 会 转 型 的 近 代 , 它 的直 接 危 害 就 是 妨 碍 了知 识 分 子 放 眼看 世 界 , 缺 乏 学 习 西 方 的热 情 。 同 样 一 本 魏 源 的《 海 国图 志 》 , 在E l 本成为抢手货 , 在 中 国 却无 人 问 津 。由此 可 见 , 中国 臻 于完 美 的封 建 政 治 体 制 使 得 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 部 难 以形 成离 心势 力 .很 难 从 封 建 营 垒 中分 化 出一 支 与 之 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蕃改革 (工商业阶层、下层武士) 日本改革的真正力量 (气球和针)
政治其二·傀儡
• 天皇-摄政-关白-上皇
• 将军-执权(娘家)
• 将军-雄蕃大名 (新旧势力对比)
政治其三·外力
• 地理位置+历史地位
• 列强的分化
经济其一·商业
江户幕府· 元禄时代 原因 1.金融机构 2.战国时代的结束---社会稳定 3.参勤交代制 表现 1.城下町(城市化) 2.三井高利(1673)
文化其一·和魂(变亦不变)
• 和魂汉才---和魂洋才 • 兰学(长崎) • 日式英语
文化其二·“和”与“忍”
用文明史观看日本崛起
• 加拉帕格斯群岛效应
• 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日本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 家,同时也是最保守的国家)
完
• 谢谢
中日近治、经济、文化) • 过程 • 结果
• 原因 • 过程 • 结果
失败
什么造就了日本的成功?
成功
相同点
• 政治:内忧外患 1)黑船事件 2)幕末危机 • 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 • 文化:西学东渐
不同点比较(划重点)
政治其一·地方
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 教,以中学纲常名教之 本,维系世道人心
评价“全盘西化”观
•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讥讽为“全盘西化”观点,至今 仍然受到中国学者的诟病和嘲笑。但是知人论世, 在当年日本极端保守的思想环境下,这种决绝的 思想确实起到了打破思想束缚、引入现代文明的 作用。 •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客观制约,“全 盘西化”是断然不可能的,可是“取法乎上,仅得 其中”,福泽谕吉的主张至少在策略上是成功的。 10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被公认为融入世界文明、 同时又保存文化传统最好的东亚国家。
两本《劝学篇》
日本近代化改革原因浅析
——W.S.B
两本《劝学篇》
两个人
• 张之洞 • 福泽谕吉
中体西用
全盘西化
• 张之洞《劝学篇》
• 福泽谕吉《劝学篇》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中学为内学,西 学为外 学,中学治身心,西学 应世事。”
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 用之。
福泽强调“一人之自由独立关系国家之自 由独立”。而要达到个人的自由独立, 就必须要具备数学、地理、物理等现代 科学知识。他吸收西方的社会契约论, 提出要使国民和政府的力量相对均衡。 他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 奋发图强,使日本文明追上先进国家。
经济其二·阶级
• 坂本龙马 • 坂本龙马曾经对土佐勤王党成员桧垣直治说:“今后在室 内乱打乱斗的情况会多起来。我喜欢小太刀,小太刀灵活, 比太刀实用(当时流行太刀)。”之后直治带了小太刀再 见龙马,他却掏出来一柄手枪:“这个比小太刀更具威 力。”坂本龙马拜胜海舟为师后,直治带了枪再见龙马, 这次龙马掏出的是一部《万国公法》手枪只能杀伤敌人, 此书可以振兴日本!”西乡隆盛曾对坂本龙马说:“你前 天所说的和今天所说的不一样,这样你怎么能取信于我 呢。”坂本说:“《论语》里曾写到,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世界是在不分昼夜不断变化的, 因此,顺应时代潮流才是君子之道!西乡君,你一旦决定 一件事之后,就想贯彻始终。但这么做,将来你会落后于 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