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比较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
!L 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史学界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同。
!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K!% 年至!KHL 年间,幕府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国人出海的法令。
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
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
M ! N (B!%)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这种“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统治当局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
同时期中国的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策。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
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
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
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
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
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
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
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
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
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
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
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思想 文化 传统
明治维新
A
戊戌变法
20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明治维新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 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 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 联合力量强大。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 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 列强入侵中国
A
4
• 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 中国是1
• 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 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 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 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 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本 展资义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天皇政权 全面 全体一致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直接关 系人民 大众利 益
政权 整体 行为
A
11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主要内容的异同:
中国: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 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梁启超论甲午战争
A
16
说明:
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官员的个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导致洋 务的成果经常被当成洋务官员的私人财 产和政治资本。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力国:洋务运动只是站在封建统治 者的立场上,“中体西用”,决不 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1. 引言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2.1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然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两国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2.2 近代化的定义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3. 政治改革3.1 中日政治改革的共同点•君主制度改革: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了君主制度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君主制度。
•政府机构改革: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法律体系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法律体系改革,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3.2 中日政治改革的差异•中日君主制度的不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而日本则维持了天皇制度,并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
•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如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行宪政体等;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体系。
4. 经济发展4.1 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对外贸易的开放: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工业化进程:两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4.2 中日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模式不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集体所有制;而日本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外资引进的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而日本则更多依靠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5. 社会变革5.1 中日社会变革的共同点•教育体制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女性地位提升: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女性地位,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背景:
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
舆论 准备:
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
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 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 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的相同之处:
内部条件: 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主要内容的异同: 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 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 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 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 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 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政治方面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 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 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 馆 , 奖 励 科 学 著 作 和 发 明
问题3:根据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 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
问题4:课本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 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 立场?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 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 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 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作者:杨阳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日本传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底蕴和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然而日本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从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日两国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等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启示: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比较近代以来,中日两个国家都在同一时间段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犯。
基于此,也几乎同时迈上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个国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成功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国,摆脱了成为殖民地的命运;而中国由于未能采取颇为有效的措施,自以为是地闭关锁国,渐渐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两个国家,为何在面对西方时却走出了不同的近代化之路?基于此,从文化视角来研究和探讨中日两个国家近代化的差异,或许能够给当下的中国提供些许的思考和借鉴。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西方一些大国纷纷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将其不断地推向世界各地。
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研究,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外来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反应,这或许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国家日后的发展。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中日军事近代化比较

中日军事近代化之比较宫玉振19世纪60年代,面对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了各自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但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结局却大为不同。
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成为军事强国,而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却陷入停滞状态。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成果一次实际的检验,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而中国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对比考察,揭示其症结所在。
一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是相似的:第一,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东西方的军事较量中被迫起步的。
在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一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的两次正面对抗。
西方列强近代化的坚船利炮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封建帝国所能动员起来的军事力量,战争的惨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时也使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军事文明的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揭示出军事近代化的命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亲身体验到近代枪炮威力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①,“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的主张②,并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从而掀起了以“自强”为旗帜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在日本,从19世纪初期开始,英、俄、法、美等国的战舰亦多次叩关,日本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中英鸦片战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震动,高岛秋帆等人上书长崎奉行,要求采用西方人炮充实防务。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利率领四条“黑船”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开港,这一事件又一次震惊了日本朝野,军事上的巨大反差迫使幕府撤销了200多年前颁布的“禁止制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井开始向荷兰购买军舰,部分强藩也开始制造西式武器,1863年英国舰队炮轰萨摩藩的中心鹿儿岛,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又炮轰长州藩的下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近代化成败原因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历史系12本黄瑶 12号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和日本两国面对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被迫放弃原有的闭关锁国政策,陷入民族危机当中。
日本迅速完成了近代化,并且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的一个独立国家,而反观中国则是进行了多年战争才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浪费了大好的发展时光,在本来就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路上又再次落后。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是非常相似,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这和两者在近代化之初提出的思想有着密切关联。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这两种对外开放观念的对比,寻找两国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主要内容:
一、“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形成
二、两种对外开放观念的主要内容
三、两种观念的发展
四、两种对外开放观念的对比
五、两种观念对两国近代化的影响
研究思路:
在文章结构上,以两国在近代化之初提出的两种口号作为入手点,逐步分析两国对外开放观念开展,由口号的产生、发展再到它们对两国近代化的影响,最终探寻两个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在资料选择上,综合考察两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学术研究。
研究现状和方向:
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国际背景下,两个的近代化命运为什么这样的不同?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就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那时到今天,百年的时间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这个课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就研究的方向来说大致有这几种:中日近代化的起点问题;社会精英阶层于近代化;中日社会结构于近代化;中日早起工业化的比较;儒家思想于中日近代化。
从中我们发现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有这样两个特点:一、研究的主题不断的更新。
从最早的政治近代化比较到今天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比较;二、研究领域不断的拓展。
从内容上看既有两国近代化的大方向的比较研究,又有以事件和人物为内容的小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本庄荣治郎:《日本经济思想史研究》,日本评论社1966年版
2、植手通有:《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岩波书店1974年版
3、平川佑宏:《和魂洋才的谱系》
4、梁启超:《论中日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华书局1916年印
5、郭沫若:《中日文化的交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6、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M].香港:商务印刷馆,1990
7、严清华,幕府末期日本的开国贸易思想[J].日本问题研究,1995
8、王少普.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势[M],华龄出版社,1995
9、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
10、何芳川.近代东方的沉沦和日本的崛起[J].世界史1988
11、河野健二:《日本的近代化与知识人》.东京.岩波书店
12、姚传德:《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的近代化思想比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