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开端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一直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政治哲学等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异同与互补。

历史发展中国和日本在近现代化进程上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瓜分亚洲,中国和日本都成为了这一进程的受害者。

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开辟了近代化之路。

两国都经历了战乱、内忧外患、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等诸多复杂情况,但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显著,而中国则拖延了近百年之久。

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在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礼法之邦和尊卑等级制度,这种传统制度在近代化进程中成为了障碍。

而日本则尝试通过明治维新打破旧的等级社会,实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的近代化步伐较快,社会结构也逐渐向现代化市民社会转型,而中国则保留旧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保守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对近代化进程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封建等级制度,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难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而日本则在近代化进程中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等方式,使得其文化与现代化进程良好结合,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治哲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哲学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尊王攘夷,强调国家集权,这种思想在近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强调法治、民主和权力分立,推出了新的政治模式。

虽然此后日本的政治模式也出现诸多问题,但在近代化进程中,这种政治哲学的引领作用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1. 引言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2.1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然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两国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2.2 近代化的定义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3. 政治改革3.1 中日政治改革的共同点•君主制度改革: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了君主制度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君主制度。

•政府机构改革: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法律体系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法律体系改革,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3.2 中日政治改革的差异•中日君主制度的不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而日本则维持了天皇制度,并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

•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如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行宪政体等;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体系。

4. 经济发展4.1 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对外贸易的开放: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工业化进程:两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4.2 中日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模式不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集体所有制;而日本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外资引进的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而日本则更多依靠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5. 社会变革5.1 中日社会变革的共同点•教育体制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女性地位提升: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女性地位,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

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中论文中日现代化进程差异比较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陈靖夫1100013954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日维新运动中近代化新闻事业开端的比较作为东方国家的日本和中国,在十九世纪都先后西方文化的冲击。

伴随着西方枪炮入侵,西方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制度也向着这两个东方国家渗透。

其中,近代新闻业也作为侵略工具,或者说是宣扬西方文化的工具,传入了日本和中国。

而后,在西方近代思想催生下两国的维新运动中,两国的新闻事业在自身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发挥巨大历史作用。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程度,以及新闻事业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新闻观也出现了不同。

1中日近代新闻事业诞生背景的比较1.1日本报业从译报兴起日本的纸媒传播兴起于幕末。

在这之前,幕府的主要官员是靠荷兰进献的《荷兰传闻书》来了解海外状况的,在民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了垄断1。

1853年培里叩关后,日本国内攘夷论甚盛,为了把意识形态统一到开国论上去,幕府于是便决定发行报纸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于是,德川幕府设立机构,公开发售了《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官版中外新报》、《官版六合丛谈》等翻译报刊。

后来,由于幕府的支持,日本出现了外国人经营的日文报纸,如希柯创办的《海外新闻》、英国牧师贝利创办的《万国新闻纸》、英国人斯加亚登创办的《伦敦新闻纸》。

这也使日本人也渐渐认识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从而为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新闻事业的开端,幕府就认识到了报纸的重要功能,并十分重视外文报纸的评论,这很有利于提升整个日本社会对报纸的认同感,从而让新闻事业在日本维新运动中发挥巨大作用。

1.2外国传教士、外商带来的中国报业开端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同样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密切相关。

首先来华办报的是英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报纸也作为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工具。

例如,1815年8月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和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出版了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德国人查尔斯·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因素。 中 国 自战 国 以来 ,土 地 制 度 的 基 本 形式 是地 主土 地 所 有 制 。 土地 可 以 自 由买 卖 , 无 论 是 谁 只要 有 钱 都 可 能 成 为 地 主 . 地 主 阶级 向社 会 开 放 。 这样 , 土 地 总 是 在 社会 上 富 有 或有 权 人 的手 中流 转 。 这 种 极 富 弹 性 的 土地 制 度 , 对 商 品 经 济 的 冲击 有
1 8 4 0 年, 随 着 鸦 片 战 争 的爆 发 , 中 国被 西 方 列 强 用 武 力 打 开 了 国门 。 1 8 5 3 年, 美 国 海军 上 校 佩 里 率 领 的 一 支 舰 队 闯 入 1 3 本江户湾 , 幕 府 无 力应 对 , 被 强 行 叩关 成 功 。两 个 古 老 的东 方 国家 被 列强 打开 国 门相 隔 仅 十 余 年 ,但 两 国迈 向 近代 化 的经 过 与 结果 却 相 差 甚 远 。 1 3本 仅 用 半 个 世 纪 的 时 间就 走 完 了欧 美 资 本 主义 国家 一 二 百 年 才 走 完 的 道 路 。成 为 世 界 性 的资 本 主义 强 国 , 而 这 时期 的 中 国却 不 断 丧 权 辱 国 , 最 终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个 中 的原 因及 教 训 值 得 我 们 探 究 , 这 固然 与当时中 E l 两 国所 处 的 战 略 地 位 和 价 值 不 同 . 中 国所 遭 受 的 殖 民侵 略 要 远 大 于 日本 等 外 部 因 素有 关 .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告诉 我 们 : 内 因决 定外 因 。 笔 者将 试 图 从 中 日两 国 自身 的角 度 去分 析 失 败 与 成 功 的原 因 。 传 统社 会 的 比较 ( 一) 政治体制方面 : 中 国 自秦 朝 以来 ,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体 制 不 断 强化 . 明 清 时期 发 展 到 顶 峰 。 这 种 体 制 以皇 权为核心 , 国 家 的一 切 事 务 , 无 论 巨细 均 由 皇帝 独 断 专 行 。在 地方上 , 中央 通 过 郡 县 制 、 科举制等任免官吏 , 严格控制地方 , 不 允 许 其 形 成 独立 世 袭 的 军 政 力量 。 特 别 是科 举 制 度 的 实行 . 为 中小 地 主 甚 至 出 身 贫寒 的平 民知 识 分 子 开辟 了 一 条 比较 公 平的升迁途径 , 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当然 . 由 于科 举 考 试 的 科目、 内容 太 过 偏 窄 , 在 中 国 面对 社 会 转 型 的 近 代 , 它 的直 接 危 害 就 是 妨 碍 了知 识 分 子 放 眼看 世 界 , 缺 乏 学 习 西 方 的热 情 。 同 样 一 本 魏 源 的《 海 国图 志 》 , 在E l 本成为抢手货 , 在 中 国 却无 人 问 津 。由此 可 见 , 中国 臻 于完 美 的封 建 政 治 体 制 使 得 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 部 难 以形 成离 心势 力 .很 难 从 封 建 营 垒 中分 化 出一 支 与 之 相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课题: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指导老师:班级:媒体161姓名:中国日本【引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早在百年前魏征就曾发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可见历史对人类发展的指导与启示作用。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有人称为一衣带水之隔。

在古代的时候,中日两国关系亲密,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的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近代前夜,两个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近代文明之光开始透进沉沉神洲。

1853年,美国海军一支小型舰队,野蛮驶进江户湾,日本朝野也诚惶诚恐地感受到了近代文明的威力。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

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用了近70年,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小半。

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之时就已经日显世界强国端倪,在百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个中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摘要】下面我们抛开个人情感,冷静的看待问题,纵观中日百年来的近代史路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谈差异与启示。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文化底蕴二.政治体制本质的不同三.统治阶级的改革意志一 .文化底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观念上的自大,以及优越的社会心理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思想文化

封建统治者对外闭关自守,中国思 想越来越保守封闭、落后。中国的 知识分子是既得利益阶层,是官员 和统治阶级,希望保持现状,阻止 变革和新思维的传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洋务派 开展洋务运动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 念束缚,但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封 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物质文明, 以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 章

日本军事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军事 制度的近代化: ① 确立近代兵役制度,建立近代常 备军,实行国民义务兵役制度;② 谋求军队编制的近代化,以适应近 代作战的需要。
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东西方的军事较量中被迫起步的。
经济、工业

中国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确保了 封建官僚的经济利益。中国商人常 因买地成为地主,对商业资本积累 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不利。 中国洋务运动不仅没有触动、反而 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 业化的进程。洋务派却始终对民间 工业加以控制乃至压制,拒绝采用 西方近代经济制度,将衙门作风带 入企业经营管理。 洋务派却始终没有摆脱对西方人的 依赖。
背景

清政府“闭关锁国”;小农经济的 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 清政府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 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 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 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太平天国”运动。

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 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 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开放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 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 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日本民众要求“富国强兵”,开展 了 “倒幕”运动(尊王攘夷)。

日本大部分工商业不是处于封建势 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在社会经济生 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社会条件 改变,能迅速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明治维新对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 行了根本性变革,为工业化创造了 基本前提。明治政府采用西方近代 经济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法,政府很 快从以官办工业为中心转向大力扶 持民间工业。 在技术和管理上日本很快由不得不 依靠西方人转变为自立。

武士阶层和大名的受传统思想的影 响大,幕府时期知识分子的数量和 影响在增长,知识分子更希望维新、 变革,希望继续吸收新的知识和思 想。 日本民族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民族, 擅于学习借鉴比自己文明程度高的 文明。
内部情况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 激烈。洋务派不能在把封建顽固势力 赶去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开展近代化 的运动,因此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 力的阻难。 洋务运动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之下进行的。 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面前仍然小。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 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的支 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 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 基础。

日本封建统治者长时期内没有建立起 君主专制和严格的中央集权。 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 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 代化之端,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经济 解体的裂土上迅速增长着。新兴的资 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 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 代化的核心力量。 明治政府成立后,不断地得到大商贾 和企业家的有力支持。
军事

中国的军事近代化重心局限在武器 装备上: ① 兵役制度陈腐,封建的募兵制度。 士兵受雇而来,战斗意志相对薄弱。 ② 军队编制落后。编制是冷兵器和 旧火器时代的产物,无法充分发挥 近代火器的效力③ 指挥体制混乱。 *军事制度近代化的滞后,制约着中 国军事近代化无法在更深、更高的 层次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