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四大诗人“留迹”诗乡绥阳
唐高适的诗

唐高适的诗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著有《高常侍集》等文集,留世218首唐诗。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现选取其35首代表作分享给大家。
1.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2.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3.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别董大(一)[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别董大(二)[唐]高适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6.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7.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送魏八[唐]高适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10.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1.送李侍御赴安西[唐]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12.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绥阳,山水与诗歌跳舞的地方

绥阳,山水与诗歌跳舞的地方2013-03-15 15:04:27 来源:作者:武眉凌如果说遵义是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斜坡地带上的一盆盆景,那么绥阳便是这盆景上最引人注目的那朵奇葩,如今很多人怀念古人的生活,并有人出书《像唐诗一样生活》,谁能回到从前?回到诗乡去,到一个享受诗意生活的地方去,却是一次美丽之旅,这个地方就是绥阳!这里不仅有山、水、林、洞、沟、壑、溪、涧的变换组合,更有“诗乡”的桂冠,在乡野和山巅上熠熠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中国诗乡”在祖国960万平方里的土地上,能获此殊荣的,唯有绥阳。
绥阳上古时代为禹贡梁州之域,秦为夜郎且兰地。
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置县,属阳明郡。
“绥阳”之名取《诗经.桓》“绥万邦,娄丰年”之义,意为安定天下,年年丰穰。
绥阳的辉煌时期是唐朝,唐贞观十三年置播州,绥阳为播州州府所在地,引领西部文化风骚数百年。
“乡有诗方为诗乡,诗有乡始具诗魂”。
东汉时,西部文化的先师、文学家尹珍就在此讲学办学,建起“尹珍”学堂,讲学达13年之久。
唐朝三百余年,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潮涌而至。
绥阳城西的“白氏庙”,相传为白居易的后人所建,绥阳城东的“杜家院子”居住的是与杜甫、杜牧同家族的移民,有杜氏族谱为证。
绥阳旺草的“怀白堂”,据说为李白流放夜郎时的寓所,唐初四杰之一的陈子昂受诬冤死狱中,他的子孙为免受牵连,辗转迁徙,最终选择在绥阳定居。
柳宗元在播州任职时所建的“柳公书院”虽已更名为“儒溪书院”,但仍能嗅到柳公一千多年前诗瓣的墨乡。
走进这些遗迹,在历史的幽香里和先贤或擦肩或碰面,诗意怎能不盎然?从宋朝至清代,这片仅两千五百多公里的土地,居然涌出了50多位声名远播的诗人。
绥阳的诗歌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了新的辉煌。
廖公弦、李发模、杜兴成等为代表的400多名文艺创作大军,以其作品独特的人性光辉和艺术感染力蜚声海内外。
绥阳无论是垂鬏小孩,还是白发老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农民,都是会写诗、懂诗。
杜甫《羌村三首》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赏析杜甫《羌村三首》赏析《羌村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组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杜甫《羌村三首》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内容】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赏析】: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
《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
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
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呃玫木吧,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
“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
“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
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
“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
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
“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
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
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3、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朝100位诗人

唐朝100位诗人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王绩(约589—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
隐居东皋,号东皋子。
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乐,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语言朴素自然。
也能文。
有《王无功文集》。
3、上官仪(约公元608~665年),唐代大臣,唐初著名诗人。
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
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
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成为宰相。
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
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
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4、卢照邻(约635年-约68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作品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等存世。
5、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
与王勃等人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
有《骆宾王文集》。
6、李峤(约645-约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
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
7、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五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

1、《绝句》南宋僧志南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4、《新雷》 清张维屏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6、《从军行》 唐 王昌龄 7、《浪淘沙》唐 刘禹锡 8、《别云间》明夏完淳 9、《归田园居二首》 晋陶渊明 10、《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11、《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12、《忆扬州》 唐 徐凝 13、《书湖阴先生壁》北宋 王安石 14、《春日偶成》北宋 程颢 15、《竹里馆》 唐 王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年级经典诵读 从军行(一) 南宋 陆游
沾衣欲湿杏花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美人首饰侯王印, 姑展平生愿,一言思无邪。 夜阑 lán 卧听风吹雨, 此夜曲中闻折柳, 只待新雷第一声。 频频窥小院,何时刈青麻 ? 可爱深红爱浅红?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吹面不寒杨柳风。 初尝新丰酒,再不羡菊花。 所剩清洁志,专心事桑麻。 何人不起故园情。 尽是沙中浪底来。 无需忧万虑,自在喜村家。 铁马冰河入梦来。
1、《绝句》南宋 僧志南 6、《浪淘沙》唐 刘禹锡 11、《忆扬州》唐 徐凝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 孟浩然 7、《别云间》明 夏完淳 12《书湖阴先生壁》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 陆游 8、《归田园居二首》晋 陶渊明 北宋王安石 4、《新雷》清 张维屏 9、《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 5、《从军行》唐 王昌龄 10、《春夜洛阳闻笛》唐 李白 13、《春日偶成》北宋 程颢
吹面不寒杨柳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归田园居二首 唐王昌龄 别云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归田园居(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新雷 晋 陶渊明 《春夜洛城闻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浪淘沙 《江畔独步寻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明 夏完淳 南宋陆游 晋 陶渊明 南宋 僧志南 清 张维屏 ( 一 ) 唐孟浩然 唐 杜甫 唐刘禹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僵卧孤村不自哀,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还疑坡翁语,临水画青虾。 东坡少逸事, 夜雨沙沙沙。 造物无言却有情, 唐 李白 古木阴中系短篷, 黄师塔前江水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从军行(二) 日照澄洲江雾开,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坐看炊烟起,悠哉赋蒹葭。 尚思为国戍轮台。 浸透当窗几, 轻筠几上花。 谁家玉笛暗飞声, 每于寒尽觉春生。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春光懒困倚微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杖藜扶我过桥东。 青莎浸竹径,深月照新家。 淘金女伴满江隈。 夜阑卧听风吹雨, 万籁皆安寂,涓滴自清佳。 散入春风满洛城。 千红万紫安排著,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夜探担粱路,促步惊宿鸭。 桃花一簇开无主,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杜甫遗诗泥阳川散文精选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性转折。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巨大的社会动乱中,颠沛流离,历经坎坷,饱尝了艰辛的困苦生活。
穷酸潦倒的人生际遇,磨练了他的情志,激发了他的诗情。
其崇高的人品和诗品,被尊为“诗圣〞。
唐肃宗乾元二年冬,杜甫生活十分艰难,携带妻儿,从秦州赴同谷投靠当政官友,事与愿违,遭到冷遇。
客居同谷飞龙峡草棚中,寻求树果、干野菜,靠好心人帮助推天度日。
一天,杜甫觅食凤凰山,橡栗树林密布,落叶中橡栗丰富,很快就捡满了小布袋。
钻出树林,阳光渐暖,望眼泥阳一马平川,成千上万只天鹅、白鹤、黄鸭、鹭鸶等飞禽,有的天上盘旋,有的居立霜田,有的水草地觅食,有的天河追逐游戏。
南北雪峰银光闪闪,村村炊烟袅袅,顿感心情舒畅。
沿着羊肠小径下到半坡,见对面秀金山庙宇彩旗飘舞,香客络绎不绝,便神不守舍的走了进去。
老道士忙迎这位土布粗衣,但气宇非凡不敬香的来客,招呼坐定后,热情敬茶献食。
交谈中方知道士年过九十,知识渊博,哲理悟禅,心境无尘,道骨仙风,儒雅高低齐观,浩气功德通天,达官贵人、贫寒百姓对他同神佛一样敬重。
老道士领他参观了一院的玉皇阁、瑶池宫,二院的观音殿、菩萨殿,三院的九天圣母殿、文昌宫、财神殿。
当知杜甫采橡栗充饥时,赠米面二升。
杜甫感谢涕零,当即在粉白墙上题诗一首:?秀金仙翁?“圣母九天尊,千古一秀金。
万民祈神道,仙就在人中。
功德超三界,寿高奇道翁。
京都遭乱世,宜阳显太平。
〞回家路过“普照寺〞,日照中天,杜甫随游人走进。
普照寺是千年“三清观〞改建,落成一百多年,雄踞凤凰头上,唐太宗委派慧智法师广发善缘所建而成。
山门匾额上“普照寺〞三个烫金大字炯炯生辉,沿着石条台阶上九百九十九台,平步一进三院。
千棵古柏参天,修竹冬青葱郁,座座殿宇白墙青瓦,翘角飞檐,雕梁画栋,龙翔凤舞,宝镜镶嵌,金光闪耀。
驻足观望,佛像肃穆慈祥,双眼微张,栩栩如生。
漫步天王殿、三清宫、观音普贤文殊地藏王五位菩萨殿、罗汉堂,千佛殿、释迦摩尼佛大雄宝殿,寺内香烟缭绕,面目慈祥的僧人手持罄锤,一声声敲响着平常之心,善男信女跪在蒲团上虔心祈祷,禅院内俨然一幅盛世修佛的蒸蒸气象。
揭秘唐朝诗人地理分布: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揭秘唐朝诗人地理分布: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提起唐朝,我们马上联想到诗,提起诗我们也会想到唐朝,确实,诗已经成为唐朝的 一个名片,一个代言。铸就这一奇迹的是当时无数闪耀苍穹的唐朝诗人们,是他们用 智慧和勤奋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华丽的诗章。 但这些诗人都什么来头 ?
第六名是山西省,诗人数量达到 139名,也是非常高的一个产量。山西省作为中华文 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名人辈出,况且还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有此数量进入前 六没有令人意外。
最后一位,就是冠军、唐朝诞生诗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河南,诗人数量是 275位, 占唐朝全国总数的 16%,其中洛阳又是河南诞生诗人最多的市,达到 78个。河南作为
到此经商、学习、定居。作为首都,集全国娇宠于一身,必定诗书香火浓厚文化发
达,所以诞生了这么多诗人就不足为怪。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出唐朝京畿
地区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首都长安对附近地区资源的扭曲垄断可见一斑。
说了第二名,再来看看第三名是哪位。原来是河北,出产诗人达到 196位,几乎和陕
西省比肩了!河北在唐朝时期举足轻重,且不说安史之乱从这里发起,就说唐后期的 藩镇割据时期,河北藩镇之骄横跋扈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指出, “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 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 固无隶属之关系 ”。
本文作者:好看连萌
; 亚洲城 https:/// 亚洲城 ;
; 亚洲城 https:///a/dierkeji/ 亚洲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四大诗人“留迹”诗乡绥阳吕金华绥阳史上有座陈子昂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每当我们读着这首《登幽州台歌》时,一位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却反受打击,因而心情苦闷的诗人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这位诗人就是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陈子昂。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生于四川射洪,死于四川射洪的大诗人,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绥阳县,居然于明代万历年间有过一座专门祭祀他的祠堂呢?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因曾任武则天的右拾遗,故后世称他为陈拾遗。
他的诗留下来的有一百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辞官回乡后,受武三思所害,冤死射洪狱中。
明人陈昭远,是陈子昂的后裔,住在潼川(今四川省三台县),是当地名士,好古文词,工五七言,而且性格任侠,不知什么原因树了仇人,后来只得远迁播州以躲避仇家。
他于明万历年间来到播州后,定居在今绥阳县蒲场镇大溪源沟,三十年后离开人世,现今大溪源沟等地仍有陈昭远的后裔。
陈昭远感念自己不能常回四川祭祀陈子昂等先祖,就在大溪源沟建了一座陈子昂祠来祭祀陈子昂。
陈昭远临终前,留书给他的邻居好友,当时在北平公干多年未回来的刘仁臣,嘱刘仁臣给陈子昂祠写一篇记,并刻于片石之上立于祠中。
清人编修的《遵义府志卷八·坛庙》记载:“陈子昂祠,在绥阳县西,其裔孙陈昭远建。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绥阳志》也载有一篇《陈子昂祠堂记》:昭远陈君,潼川名士,其先系出射洪,以避仇居播。
万历庚子征播,余从先大人转饷,播平落业,与陈君比邻,遂订交焉。
陈君性任侠,好古文词,工五七言。
唐拾遗陈公伯玉,乃其远祖,平章公其九世祖也。
辛亥秋,陈君作家庙以专祀。
时余有北平之役,闲居九载,归而陈君谢世矣。
其子真赉缄过请曰:‚此先君遗命,以致先生者。
‛启函述其创修之意,而嘱余记其事。
其略曰:‚拾遗祠之在吾乡者,有世祠堂专祀拾遗公,平章公配焉。
吾宗以丧乱多散处,某不幸避地来绥三十年,祠堂香火斩然久缺,某恐旦暮填沟壑,不护照先人邱墓,恨当何如耶?聊构数椽,以继射洪之祠焉。
‛余谓真曰:‚子知之乎?君子将营宫室,先立家庙于正寝之东,昭孝思也。
拾遗在唐,为一代文宗,工部诗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
’又曰:‘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
’由是观之,其文其人,拾遗千古如见,若为念祖,而修厥德,不陨厥祀,固无穷之孝思也,子其勖。
余因之有感矣。
年将就木,故园之思,刻刻不忘,先茔在此,难以舍去,今观仁人孝子之用心,而余益滋愧矣。
子其时修而荐享之,以不负乃翁之意,孝莫大焉。
‛真曰:‚唯唯,谨受教。
‛乃厥命第以片石,书小楷列诸壁间。
从这篇记中可知,刘仁臣是因为于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平定杨应龙之乱而入播,并定居于大溪源沟与陈昭远比邻的。
陈昭远建陈子昂祠是万历辛亥年(1611年),而刘仁臣作记当时在北平,回来后才作了这篇记,时间应在1620年前后。
这篇《陈子昂祠堂记》,用语简约,记事清楚,层次分明,不失为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精品。
陈子昂祠和《陈子昂祠堂记》都是中国诗乡绥阳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李太白与诗乡绥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着这首诗,人们的脑海里无不勾勒出唐代大诗人李太白的潇洒形象。
李太白曾经被流放夜郎,但究竟到没到夜郎,史学界争论不休,有的说到了,有的说没到。
全唐诗中所载李白的诗共896首,其中含有“夜郎”两字的诗多达19首。
而清人王琦编注的《李白全集》共收诗1010首,涉及李白流放夜郎的诗作有32首。
李白写了如此多的夜郎诗,说明流放夜郎是李白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之一。
其中《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一首,更是值得揣摩。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
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
”“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这两句,其意是在夜郎呆了三年才回来,于那里炼就了一身金骨。
这分明就是说他实实在在到过夜郎。
此外,《遵义府志》引明人曹学佺撰《名胜志》所载一首李白诗《题娄山石笋》:“石笋如卓笔,悬之山之巅。
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
”也证明李白到过夜郎,因为娄山就位于夜郎境内。
夜郎也是个颇受争议的地方,据贵州夜郎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王德埙先生考证,秦夜郎治所在绥阳县境内。
他的论文《鄨邑与开明王朝通考》详细地论证了这件事,这篇论文提交给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2012年年会,引起同行广泛关注,特别是省文化厅考古专家的关注和支持。
论文提交给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第11次国际学术研讨年会,得到审稿的贵州省社科院领导高度评价,王德埙因而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引起了中外专家的关注,纷纷来索取论文,后来这篇论文被“贵州名博”发表出来。
这说明,绥阳曾是古夜郎的中心,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
如果李太白真到过夜郎,那么在绥阳生活过就完全有可能。
在绥阳,有一处地名和一个古建筑是与李太白有关系的。
绥阳现在有一个太白镇,是由古代自然村太白,发展成民国时期的太白乡,解放后再发展为太白区,1992年撤区并镇成了今天的太白镇。
人们之所以很钟情于这个地名,把它的地域一再扩大,就因为它是以李太白的名字命名的,有纪念李太白之意。
试想,在遥远的古代,一个偏远山村怎么会与李太白搭界呢?其中必有缘故。
在绥阳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座古建筑——怀白堂。
民国17年(1928年)成书的《绥阳县志》,在“地理志”“古迹”篇中说,“怀白堂:城北旺里尹珍场口,唐李白流寓处,遗址尚存”。
既然“遗址尚存”,那么在这里出现过怀白堂这个建筑就不是空隙来风了。
明代曾任铜仁知县,累官监军副使的遵义人程生云,来绥阳旺草拜怀白堂时写过一首《怀白堂》:“山间明月留佳句,江上清风忆昔年。
一自昌龄于役后,愁心终古在湘川。
”诗的大意是:在怀白堂周围的山间月下,李太白留下了许多佳句;那江上清风,还时时忆起当年的他;李太白被贬夜郎时,经常都忧愁苦闷地在芙蓉江边徘徊啊。
“一自昌龄于役后”,是借唐代另一大诗人王昌龄被贬谪龙标(今湖南黔阳县)之事来喻李太白被贬夜郎,因为黔阳与夜郎相邻;“终古”是经常之意,“湘川”指的是怀白堂紧挨着的芙蓉江。
离此不远的遵义有一条湘江,在明代以前称芙蓉江,而流经旺草的河流,因绥阳在唐至明期间曾叫过芙蓉县,治所在旺草,河随县名,早在程生云写此诗以前,就称为芙蓉江了。
遵义的湘江与流经旺草的芙蓉江同属于乌江水系。
程生云的这首诗,很巧妙地借助了王昌龄与李太白的相似经历,和湘江与芙蓉江的地名变化,“重现”了李白当年在旺草芙蓉江边的一段生活情景。
清代遵义人张鉴也写过一首《怀白亭》:“猿声鸣罢乱鸦啼,人入仙源迳欲迷。
正拟登亭呼太白,雨声吹过夜郎西。
”从程生云和张鉴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来,怀白堂(或称怀白亭),在明清时期是还挺立着的。
绥阳曾有地名叫太白,曾出现过一座古建筑叫怀白堂,县志中也有相关记载,这说明,无论李太白到没到过绥阳,古代的绥阳人却是把李白作为诗文化偶像的,并以此激励人们一代一代为绥阳的诗文化增辉添彩。
的确,在绥阳史上,有史可查的明清诗人就达50多人,其中还有13人有诗文集传世,并涌现出了一代名贤冉琎、冉璞兄弟,从二品高官诗人王作孚,执教沙滩培育了黎庶昌等大文化人的杨实田,贵州晚清著名的教育家雷廷珍等许多重要的文化名人。
而今天的绥阳成了享誉全国的中国诗乡,也不能不说与历史渊源是紧密相关的。
白居易与绥阳金山寺说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多人都熟悉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诗作,更熟悉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他16岁时写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
读着这首诗,不仅会使人在脑海里展开一幅画面:野草离离,生生不已,古道送别,其情难述。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却与中国诗乡贵州省绥阳县有着紧密的“联系”。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绥阳志·乡祠》载:“白氏庙:唐播州刺史白居易。
在金子坝。
”民国17年(1926年)《绥阳县志·坛庙》载:“金山寺:在金字坝,即白氏庙。
唐播州刺史白居易子孙移居绥时所建。
”该志《邱墓》载:“白居易族墓:在城西二十里金山寺园林内。
现有碑存,但年禋代远,碑文糊模,难辨。
”金山寺至今犹存。
这座寺庙建于何时,无史可考。
最早的金山寺位于现在的风华镇联丰村莲安小学内,解放后迁到了离莲安小学约500米远处,寺庙沿山麓随势构筑,从西向东,现存古建筑一栋,现代建筑两栋,设有观音殿、大雄宝殿、玉皇殿等。
不但已没有了白居易的位置,而白居易族墓也已经荡然无存了。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
播州置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终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其中639年至876年为流官制,876年后,杨端从南诏军手中收复播州,即实行世袭土司制,由杨氏独领。
白居易的生卒年代在播州流官制期间,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大诗人刘禹锡就曾贬为播州刺史,还留下了柳宗元以柳易播的历史佳话,虽然刘、柳二人最终都没有到播州任职,但充分说明那时的播州是有外地人来此任行政长官的,这使白居易到播州任刺史成为可能。
白居易做播州刺史,正史中没有记载,查《白居易年谱》也找不到蛛丝蚂迹,白居易的作品中也未见应证。
但人生踪迹不能详载,他或许到播州任过刺史也未可知。
抑或是绥阳这块诗歌乐土,历来仰慕大诗人,以建庙、立祠,杜撰史实,也很难说清。
不管怎样,白居易这位唐代的伟大诗人,到底是跟今天的中国诗乡绥阳有着一定的联系了,也为诗乡绥阳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柳宗元与绥阳儒溪书院在贵州绥阳历史上,曾有过一座儒溪书院,相传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所建。
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绥阳志》和民国十七年(1928)《绥阳县志》上也有多处关于儒溪书院的记载,兹录数则如下:余少时闻以柳易播之说,意有其事,及见子厚全集与墓志,始信公之未入播也。
绥阳治西二十里,有柳溪书院,遗址堂庑尽废,仅存角亭一楹,佥谓昔柳公所建,有耆年益元者,公之后也,世藏公遗贴,昔有见者,今无存矣。
因诏见元,询其始末。
谓:‚公,实乾符三年入播。
‛相传如此,似非无因,遂捐资补葺旧宇,择其近院田地三十亩,授元为业,并量免其杂差,俾世守祠祀。
无斁宁以疑存祀,不容以疑废祀也。
昔刘梦得、柳子厚、李太白俱以救李璘坐罪,谪贬夜郎,今播志有怀白堂庚年谱。
又谓白流夜郎,即半道承恩放还,是白亦未入播也,而何以又有怀白堂也?堂在正安乐源乡,与县属长嵌相咫尺,距夜郎城之百里,岂半道承恩此地耶?因窃意公初为刘以母老请易,刘得改,而公遂仍之柳州,亦未可知。
人生踪迹,不能详载。
公或曾经其地,亦未可知也。
不然,梦得与公,均名贤也,倘以好事者借名为重,何独于刘而遗之?姑志之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