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四大女诗人之李治简介
揭秘:唐朝诗坛“三大天后”的悲情人生

揭秘:唐朝诗坛“三大天后”的悲情人生本文导读:但很少中国人知道,唐朝诗坛还有“三大天后”:李冶、薛涛、鱼玄机。
我写过不少关于唐诗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写过唐朝的女诗人。
经常是不忍写。
表面是骄傲与潇洒,翻开来,内里全是挣扎与悲哀。
命若浮萍无定根,哪堪雨打风吹去?1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像唐朝这样,国都长安动不动就沦陷了。
终唐一朝,长安至少被攻陷了五六次。
神奇的是,基本上每一次都能转危为安,收复国都,继续李家的统治。
代价则是,皇帝还都之后,无一例外都要收拾人心,还有收拾人。
比如建中四年(783),泾原镇士兵哗变,攻陷长安,拥立朱泚为帝。
经过不细说了,反正次年七月,历经死难回到长安的唐德宗,开始收拾人了。
当时长安城里最著名的女诗人李冶,上了黑名单。
泾原兵变时,李冶身陷长安,没能随从唐德宗逃离。
原因不详。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她已不受皇帝的宠重,仓皇逃命之际,皇帝身边人那么多,自然也不会想到要带着她一起跑。
唐德宗还都之后,倒想起她来了。
据学者陈尚君考证,可能是朱泚称帝期间,看中李冶的诗才,因而让她写诗歌颂新朝。
作为皇帝逃难时被遗落在都城的、年过半百的女诗人,李冶何来抗拒的力量?于是只能写了,按照惯常的套路,说天下归心,祥瑞频现等等。
这首歌颂新朝之诗,肯定传到唐德宗耳朵里,因此要进行追究。
史载,唐德宗召唤李冶,可能是听了李冶的自辩,仍然觉得不可原谅,遂训斥她说:你看人家严巨川,跟你一样身处陷城,身不由己,但他怎么写的?“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看看,人家陷身伪朝,但心存我这个故君呐!而你呢?训斥完,不再给李冶辩解的机会,直接下令将她处死。
政治巨变,一个柔弱的女诗人,最终成了帝王无能的牺牲品。
2李冶,字季兰,常年生活在吴兴(今浙江湖州)。
吴兴古时候叫乌程,她因此被称为“乌程女道士”。
她的身世已湮没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道她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
甚至连她的出生年份,也无法确知。
学者推测,她可能出生于725年至740年之间。
唐高宗李治的简介资料

唐高宗李治的简介资料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帝。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高宗李治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高宗李治简介李治,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
公元628年,李治出生于东宫,631年,年仅四岁的李治被封为晋王。
李治年幼就表现出了他的聪慧,且待人宽厚仁慈,与兄弟的关系也比较和睦,因此深得李世民的宠爱。
李治九岁时,生母文德长孙皇后去世,李治悲痛万分,思念与感伤之情感动旁人,李世民于是对他更加宠爱。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与人勾结打算逼宫,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充军,而魏王李泰亦被贬,李世民认为“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将李治立为皇太子。
此后李世民多次将朝中的政事交给李治,可见对他十分信任,李治也做的非常不错,每每都能得到李世民的称赞,且他又十分孝顺,令李世民很满意。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
李治登上皇位前,与李世民的才人武氏有染,李世民死后,安律武氏当削发为尼。
公元650年,李治去感业寺上香又与武媚娘重逢,次年,李治将她接回宫中。
公元655年,李治废掉了皇后王氏,改立武氏为后。
武后慢慢得势,李治一度想要废后,但计划被武后知晓,只好作罢,而其在位后期多病症,眼睛也看不清东西,朝政大权逐渐落到武后的手中,并听从了武后的建议,使用天皇的称号,与天后武氏并成为二圣。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且平定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将田宅归还给百姓,开创了永徽之治。
公元683年年底,李治下诏将年号由永淳改为弘道,并大赦天下,然宣布完赦免诏书之后便去世了。
群臣为李治上谥号天皇大帝,庙号为高祖,于次年八月葬于乾陵,公元754年,改谥号为天皇大弘孝皇帝。
李治为什么喜欢武则天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猜测是因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所身处的是慈父严母的生活环境。
唐太宗是雄霸天下的千古明君,自然也会对自己的儿子高标准严要求,因而深感父爱缺失的李治势必要在母亲长孙皇后身上寻求更多的母爱,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唐朝 四大女诗

唐朝四大女诗《唐朝四大女诗人及其诗作赏析》一、原文1. 李冶《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衍生注释:“至”在这里表示最、极的意思。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你说近它就近在眼前,说远可以远到无边,这是一种相对概念的体现。
清溪也是一样,看起来浅可能深处也很有深度。
日月高悬天际,是最高最明亮的存在。
而夫妻关系很特殊,有时候是最亲密的关系,同床共枕、患难与共;但有时候却可能形同陌路,严重的时候甚至反目成仇。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简短而富有哲理。
它通过对东西、溪、日月、夫妻这些具有代表性事物的描述,深刻地探讨了世间万物关系的相对性。
情感方面既有对客观事物关系的理性认知,又隐藏着一种对人情世故尤其是夫妻关系微妙性的感慨。
表现手法极为简洁,全诗用四组反义词开头,“近远”“深浅”“高日”“亲疏”,简单排列却引人深思。
然后以一种递进且戛然而止的方式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意味深远又短小精悍。
作者介绍:李冶是唐代的女诗人,她生性美貌且聪慧过人。
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波折。
她与一些文人雅士交游广阔,情感世界也较为复杂。
她的诗作多有感而发,且具有独特的视角,《八至》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她对人生和感情的深刻认识。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场闺蜜的闲谈中,甲向乙倾诉自己和老公的矛盾,感觉好像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疏远。
乙就可以说:“你知道吗,唐朝有个女诗人叫李冶,她在《八至》里就说‘至亲至疏夫妻’,夫妻之间的关系着实是很奇妙的,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又吵架冷战像陌生人,但这也是很多夫妻都会经历的啦。
”例子二: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讲相对性的概念时,可以引用这首诗:“大家觉得世间事物关系很复杂吗?唐朝诗人李冶的《八至》就简单地举例说明了。
她写‘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从空间到自然再到人物关系,仅仅几句诗就把相对性的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子三:在家庭调解节目中,调解员在劝说一对闹矛盾的夫妻时可以说:“老祖宗们早就对夫妻关系有所感悟了,唐代诗人李冶写过‘至亲至疏夫妻’,你们现在就处在一个有些疏远的状态,但只要好好沟通经营,还是可以变回至亲的关系呀。
唐高宗李治简介 李治是怎么死的?

唐高宗李治简介李治是怎么死的?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嫡子,母亲是长孙皇后,生于公元628年,在兄弟中排行老九。
唐太宗为其取名李治,乳名雉奴,字为善。
年。
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李治悲伤难忍,悲哀之色感动左右之人。
唐太宗因此更加
疼爱李治,不久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
唐太宗最开始将李治当作皇子宠爱,因为最开始的太子是李承乾,而太宗根本
被唐太宗立为太子。
成为太子之后,唐高宗才将李治当成是继承人来培养。
而李治本人聪慧,又十分孝顺唐太宗,所以安安稳稳的的等到了继位之时。
唐高宗李治为政前期颇有政绩,他遵循唐太宗的政策,延续贞观之风,国泰民
安,创永徽之治。
但是后期因为他经常头晕目眩,甚至严重到不能处理政务的情况。
最终野心勃
勃的武则天,趁机干政,并渐渐将国家大权掌握在手中。
当唐高宗下令称天王,武则天为天后,二圣并存之时,实际上李治已经不能在
压制武则天了。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背后的故事

一、李司空师道的背景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诞辰于东海郡,是唐代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世居东海郡(今属山东省枣庄市)。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擅长诗文,代表作有《悯农》、《过故人庄》等。
他为人正直,性格豁达,深受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在文学创作上呈现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的创作背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著名女诗人李冶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
李冶是唐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女性文学家,她的诗歌以其清新高雅、豪放不羁而著称。
这首诗是李冶在东平郡因思念故乡所作,遥寄给在东海郡的李司空师道。
李冶在这首诗中通过抒发自己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女诗人的独特气质和写作风格。
三、《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的艺术价值《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为唐代女诗人李冶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形式上,诗篇运用了豪放不羁的艺术手法,充分展现了李冶敢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独特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她的诗歌才华和创作才能。
在艺术内涵上,诗篇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展现了李冶内心真挚的情感。
这些都赋予了这首诗篇非常珍贵的意义,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四、《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的历史价值《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为后人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女性地位和心理状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再次,李冶作为唐代唯一一位女性文学家,她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唐代女性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五、结语《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女中诗豪李冶(李季兰):三段失败的恋情,看透婚姻的本质

女中诗豪李冶(李季兰):三段失败的恋情,看透婚姻的本质作者:锅主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张爱玲曾说,唐朝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
“兴兴轰轰”和“橙红色”十分贴切地道出了这个时代文化的璀璨纷呈和人物的浪漫多情。
唐朝的男子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情,又风流倜傥,温柔缱绻;而唐代的女子受时风的影响,热情奔放,才思敏捷。
据统计,唐朝290年间就出现了207位女诗人,她们的才情照亮了大唐的星空。
唐朝有四大女诗人:李季兰、薛涛、鱼玄机、刘采春。
她们貌美倾城,才华横溢。
尤其是李季兰,天赋异禀,诗歌造诣极高,她诗中的不少哲思给后人以警醒;她一生对爱情大胆热烈地追逐,钟其所爱,不计得失;她谈笑风生,及时行乐,有一群同歌共酒的蓝颜知己。
她的结局不算好,但她的生活并不糟。
她的一生,孤独却不寂寞。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暮春的花圃,蔷薇正开得繁盛。
李季兰的父亲抱她去花圃赏花,让她即景赋一首《咏蔷薇》,没想到才六岁的小女孩稍假思索,便念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这蔷薇架还没搭好,蔷薇的心绪就乱了,旁逸斜枝地乱长。
本来是天真烂漫的童稚之语,但是李父却听出了别样的意味来:“架却”谐音“嫁娶”,还未“嫁娶”就“心绪乱纵横”,似乎有种不祥的预兆,他不禁担忧长大后的李季兰会成为“失行妇人”。
于是,这个焦虑的父亲做出了一个改变女儿一生命运的决定:将她送入深山道观,希望她静心修道,摒弃杂念,将来可以像普通女子一样谨遵妇德,相夫教子。
其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的。
山中岁月漫长,年复一年,花开花落。
每日青灯黄卷、素手弹琴的清修生活滋养了李季兰飘逸出尘的气质。
《唐才子传》里这样形容她:美姿容,神情萧散。
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
这样的一个妙龄女子,即便身着素袍、手执拂尘,不论站在哪里,都会吸引人的注意。
很快,她成为来访名流贵客争相交游的对象。
李季兰心底那一片火红的蔷薇从未凋谢过。
她虽身在方外,却心在红尘。
李冶(李季兰):唐朝著名女诗人,热情奔放的女道士,命运的结局很惋惜

李冶(李季兰):唐朝著名女诗人,热情奔放的女道士,命运的结局很惋惜李冶,字季兰,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一代传奇。
6岁时,便写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这样的诗句,可谓天纵奇才。
但正是因为这首诗,李季兰11岁时被送往玉真观,成为了一个道姑。
其缘由是,她的父亲有一天抱着她去庭院里欣赏蔷薇,令其赋诗,李季兰便吟出了这首《句》,其中“架却”两字谐音“嫁却”,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懂得思春,长大后恐失妇人德行。
摊上“不解风情”的爹,也是她倒霉。
进入玉真观以后,李季兰醉心六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擅翰墨,爱作雅谑,略有些调皮。
一晃,李季兰就来到了16岁,芳心灿烂,情窦初开。
当时道观内经常有文人雅士前来游览,李季兰就更加渴望外面的花花世界,每每与香客谈笑,暗送秋波,故人称“风情女子”。
在唐代,道教盛行,因皇室与道教创始人李耳同姓,就更加推崇,所以会有一些贵族、名门闺媛前来修行,玉真公主就是其中一个。
有如此风气,加之有名门佳丽身在其中,道观便成了文人雅客的流连之地,李白离开长安后,先登紫极宫,正式入了道家法门,晚唐鱼玄机也是一个“风流”的女道士。
有一天,李季兰感到寂寞难耐,便偷偷跑出道观,去不远处的剡溪中荡舟漫游,偶遇了英气俊朗的诗人朱放。
于是,一念起万水千山。
16岁的李季兰生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肤,好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尤其一身道袍更显神秘,这让朱放也心旌荡漾。
两个人一起游赏,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
临别时,朱放还作诗相赠: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从此以后,两个人便不时约会,游山赏水,吟诗弄月。
但是好景没过多久,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
分开之时,李季兰写了一首诗,题为《寄朱放》: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从诗中可以看出,她和朱放已经发展成恋人关系,后来因为相思,李季兰又写了《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历史趣谈: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的一生概述及永徽之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治简介唐高宗李治的一生概述及永徽之治导语:李治简介:李治即唐高宗(628年683年),字为善,汉族人。
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628年7月19日)出生,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683年12月27日)崩殂李治简介:李治即唐高宗(628年—683年),字为善,汉族人。
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628年7月19日)出生,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683年12月27日)崩殂,享年56岁,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贞观五年(631)封晋王。
七年,遥授并州都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
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次年(650年)改元永徽。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
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
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巩固。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
但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岌岌可危,高宗刚登基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
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
”,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