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

合集下载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读后感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读后感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读后感篇一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读后感哎呀,读完林崇德老师的《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我这心里头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你说这发展心理学,咋就这么神奇呢?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盒,打开之后,里面全是关于人类成长的秘密。

我原以为这书会是那种枯燥得让人打瞌睡的理论堆砌,可没想到,一读起来,那简直是停不下来啊!林崇德老师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耐心地给我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心理学嘛,能有啥新鲜的?嘿,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里讲到的儿童发展阶段,让我不禁想到自己小时候的那些调皮捣蛋事儿。

我就在想,当年的我是不是也符合那些个发展规律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嘛!书里说的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哎呀妈呀,这不是正说中了咱们很多人的心声吗?我就反问自己,我当年的那些叛逆和迷茫,是不是也是必然的成长过程呢?我觉得吧,这答案是肯定的。

读着读着,我时而兴奋,时而沉思。

兴奋的是,我好像找到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钥匙;沉思的是,为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困惑呢?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总之,这本书让我对人的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的是受益匪浅啊!篇二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完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的感受。

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结果,一读起来,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你能想象吗?就好像我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心理迷宫,林崇德老师就是那个拿着手电筒给我指引方向的人。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的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婴儿的感知觉发展,我就在想,难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真的是像一张白纸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毕竟每个小婴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小脾气和小特点。

还有啊,讲到青春期的心理冲突,我不禁笑了。

那时候的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又觉得世界充满了困惑。

这难道不是一种又矛盾又奇妙的感觉吗?我觉得这简直太真实了!我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不断地问自己:“我是不是也这样走过?”有时候答案是肯定的,有时候又不太确定。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摘要:一、发展心理学概述二、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5.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三、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1.婴儿期2.幼儿期3.童年期4.青少年期5.成年期四、发展心理学在各领域的应用1.教育领域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3.社会政策制定领域五、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正文: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林崇德第三版《发展心理学》中,全面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本书以生命全程的视角,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问题,帮助读者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维果茨基、皮亚杰和朱智贤等不同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本能、情欲和无意识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关注环境刺激与个体行为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皮亚杰学派关注认知发展阶段;朱智贤则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探讨心理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各异。

婴儿期以生理发展为主,幼儿期逐渐出现认知和情绪发展,童年期表现为性格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青少年期则面临自我认同和心理独立的关键期,成年期则涉及人生价值观的稳定和心智成熟的实现。

发展心理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发展心理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在社会政策制定领域,关注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我国发展心理学在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水平,推动发展心理学在教育、社会政策等领域的应用,为全民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作出贡献。

总之,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也为各类实践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14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霍尔 、 詹森
一因素论
环境决定论 二因素论 华生
施太伦、武德沃斯
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瓦龙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萌芽——1882年之前(准备) 产生——1882年——一战(形成) 分化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演变增新——二战之后
成人心理学的内容
10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比较(动物)心理学
种系心理发展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民族(原始人类)心理学
毕生发展心理学(狭义)
11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8-11)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
四个原因(p12-13): 时间 写作目的和内容 研究方法和手段 影响力
20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三)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13-14)
1 、从 1882 年到一战: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如霍尔、 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比纳等。该阶段为西方儿童心
12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P9)
1、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 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13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1. 二因素理论 p10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3. 比率智商 p19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 P13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3. 平衡过程 P264. 客体永存 P30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 P41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1. 髓鞘化 P70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3. 视崖实验 P88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5. 依恋 P956. 陌生情景 P98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P110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5.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1. 平行游戏 P1332. 积极词汇 P1393. 消极词汇 P139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6. LAD P146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28. 自律道德 P1611. 幼儿游戏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2. 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 P134 - P1353. 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 P141 - P1434. 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 “ 维果斯基 ” 和 ‘ 行为主义 'P142 、 P1435. 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621. 中介缺失 P1732. α 波多是皮质成熟的标志 P1653. θ 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志4. 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01 选 P1665. 失同步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课后答案全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二版课后答案全部

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林崇德第二版2013.1.3整理 BY Tan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

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一章绪论所谓发展存有多种含义。

通常人们认知为泛指某人的快速增长、变化和进步。

在此含义上,与生长为同一语。

但严苛意义上、发展尤所指一种持续的系列变化,特别就是有机体在整个生命期的持续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将就是由于遗传因素,也可能将就是环境或自学的结果,这种变化既可是质变也可是量变。

而生长通常用作生理方面,对人类来说,生长从卵子受精已经开始,直到个体或非政府衰败年才的持续过程。

发展与生长两个术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明朗比前两者更为繁杂,它存有两层含义。

其一为生理的明朗,即为身体上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臻至完善状态,生长终告暂停;其二为心理明朗,包含智能的明朗、情绪的明朗和社会性的明朗三个方面。

简言之,明朗就是本款年龄的快速增长自然而然发生的个体身心的蜕变与变化,明朗确定了练和经验。

一般说来,明朗不但确认个体发展的最大限度,同时也同意个体自学的效果和速度。

但生理明朗和心理明朗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的发展所指的就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如同一条绵延的长河,时而可以引起B90的波涛,时而可以静静地推移着。

人的发展也可以存有起至存有条叶,存有激流涌入,存有平淡奔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人从长大后,随着年龄的快速增长,心理和生理由直观至繁杂。

由低级至高级,由旧质至新质不断地变化。

相同年龄阶段存有相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生理发展就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但生理发展不是心理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

个体的发展除了靠生理结构机能外,更关键的就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人的心理发展做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从种系心理的演进,至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形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道“发展心理学”一词,是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虽然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不论是儿童心理学还是发展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
【实用版】
目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林崇德对于发展心理学的贡献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的主要内容
4.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领域
正文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学科,它旨在探讨人类从出生到老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我国,林崇德教授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研究为我国发展心理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崇德教授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研究涉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他对于发展心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论”,这一理论明确了人类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其次,林崇德教授致力于发展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心理健康、社会服务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三版》是一部系统阐述发展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专著。

全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概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论述了人类从出生到老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第十章探讨了发展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书对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发展心理学的全貌;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人类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实际工
作和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最后,本书探讨了发展心理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我国发展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 3 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学子们来说,林崇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

而拥有一份详细且准确的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更是能够在备考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崇德教授的这本《发展心理学》涵盖了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笔记中,首先需要对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清晰的梳理。

比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发展阶段的划分等。

对于婴儿期的心理发展,重点要关注感知觉的发展、动作发展以及早期的社会交往。

笔记中可以详细记录婴儿是如何通过感知觉来认识世界的,他们的动作发展有着怎样的规律,以及在早期与父母或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的依恋关系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影响。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则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语言发展迅速,思维逐渐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同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情绪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笔记中可以总结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特点,比如词汇量的增加、语法结构的掌握等。

对于思维发展,可以举例说明幼儿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差异。

在情绪情感方面,记录幼儿常见的情绪表现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童年期是个体开始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这个阶段的认知发展尤为重要。

笔记中要突出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例如,注意力从无意注意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记忆力从机械记忆为主逐渐转向意义记忆为主,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此外,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也不容忽视,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道德发展等方面。

可以记录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友谊观念,在学校中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以及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与心理上的相对滞后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笔记中,要着重分析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_____林崇德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期(6岁——11、12岁)(6)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2、人生的阶段依据:(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本我(Id)——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

5.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

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

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Erikson, 1959,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

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

“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8.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1. 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 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二、其他人的核心观点。

(皮亚杰是重点)1、华生(J. B. Watson)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 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 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2、斯金纳(B. B. Skinner)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3、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增强,主动学习观察与模仿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强调工具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明确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 最近发展区思想:3.. 提出内化学说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发展的实质与原因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四) 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直辖市直辖市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