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题的文本

讲义题的文本
讲义题的文本

1.

★Listen to part of the conversion between a student and her academic adviser

M:Janet! Nice to see you again. Ready to plan you schedule for this semester? W: Yeah, I already look at these register classes. And I hope to take the business law and intro the

finance with this coming semester. M: That sounds good. And it always best plans the courses in your major first and then fit out the requirements on the electives then. W: I like to take one other business course but I am sure which one?

M: How are about an economics course?

W: I took one class last semester and got a lot of it.

M: Oh, that’s right I remember you tell me about it. Well, let’s see what else you need?

W: I need another English course and

with thinking about taking a poetry class.

M: Let me see, the prerequisite for all the poetry classes is the English composition.

W: I took that my first semester

M: Well, modern American poetry fits in your schedule

W: With Doctor Turner.

M: Um-huh…

W: That’ll be great! I heard all about her from my roommate, the English master.

M: This should up to be a pretty good semester for you, what else do you need to take?

W: I have to take one more math course but I haven’t put it at all. I heard that calculus is really tough.

M: It is! But you may want to take it and just take these four courses this semester.

W: That’s not a bad idea! I just hope it doesn’t affect my grade point average!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friends who meet each other on the college campus

W: Hi, Mark, how are you going?

M: Well, not so great.

W: What's wrong?

M: I got a big problem with the poetry course that required for my major.

W: Is it all sold out?

M: No, no, there's plenty room, but there's prerequisite. I’ve got to tak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before I can take the special course in poets of the 1960's, and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is only offered in the evening.

W: You don't like evening classes?

M: No, that's not the point. I work in cafeteria every evening; I need the money to pay my tuition. W: Can you ask someone work to switch hours with you? Maybe you could just switch a couple of evening since the course probably only needs two times a week?

M: I wish I could, my boss just did me a favor by putting me on evening. And he'll hit the ceiling if I ask to change again.

W: Wait a minute, I have an idea, have you checked the course over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They might offer intro-poetry course during the day!

M: Hi, that's a great idea! I am free this afternoon, I think I'll go over and check it out.

W: Yeah, their courses are actually cheaper and you can transfer the credits over here!

M: Thank for the advice, Linda. I'll let you know what happens.

W: Sure, Mark, good luck! Oh, while you there, could you find out when the pool is open?

M: No problem.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students at registration

W: Here we are at registration again; I can’t believe how much tuition has gone up.

M: I know it’s ridiculous. You know my cousin Anne pays nothing to go her school in Kentucky. W: Nothing! Maybe I should transfer there.

M: You can’t, only the students from certain part of Kentucky can go. It’s only for students from APPALACHIAN Mountains area.

W: So with no tuition how do they run the school.

M: Well, they get a lot of donations.

W: And that pays for everything?

M: Well, they also get some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besides that all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work at the college that why the college doesn’t need to hire a lot of side-workers. W: Yeah, that will help cut the school expenses, so what kind of job do they do?

M: My cousin helps to clean the dorm. I think her roommates wash dishes in the cafeteria. Things like that.

W: That sounds great! Come to think that I heard that something in Georgia called hope scholarship.

M: Hope scholarship? What’s that?

W: I think they used state lottery money to give free tuition. But not everyone from Georgia qualifies. You need at least B average in high school.

M: I should apply for that. I had really good grades in high school.

W: No, you had to be in Georgia.

M: Just my luck

1.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students

W: Hey, Kevin, I haven’t seen you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how are you going?

M: Well, I am a little overwhelmed. It’s strange. I always want to go to the big university like this but now I am her e. I am not so sure. You know the courses are interesting enough, but…

W: What’s bothering you then?

M: Well after going to a small school and knowing everybody that’s a pretty shagged to be in huge lecture hall with hundred students. And not one professor even knows my name.

W: I know you mean. I am so pretty lost myself last year but I know about something that might

help. It’s called the mentor group.

M: The what?

W: The mentor group. It’s like a support group, I joined it last year when I was the fi rst year student.

M: So what is it?

W: It’s basically professor and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getting together informally to discuss all kinds of subjects. You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professor and other students.

M: Hem., sounds was wise, but doesn’t it take up a lot of studying time.

W: Not really, you can study all the time you know and this is like a little break.

M: I guess you could meet professor whose course you might take later!

W: Exactly, that’s what happened to me! I am taking the psychology course of Professor Green. I didn’t know how interesting the psychology was. So I got to talk to him in the mentor group.

M: You talk to him in the mentor group! Is it too late to join?

W: I don’t think so; if I were you I go over to the dean’s and sign up.

M: I am going to the library to return the book but I can do it later I guess.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students

W: What’s the matter? I never see you look so tense?

M: I am just frustrated. That’s all. I have been worked on lab report for my biology class for hours and the results keep coming out wrong.

W: Did you use right procedures?

M: Yeah, that’s not a problem, it’s just, well, it just, you know every time I do the statistics I get different results. Did you ever take biology?

W: No, I fill my science requirement with physics, I really don’t care for biology especially dissection. I must pass down it in high school. We had to cut open that.

M: Ok, I get the picture, I am bit squish myself but the biology require the least math which is the my best subject. I really don’t see why we even have to take science class which we have not major in it. I am never going to use this the real life.

W: Well that’s not the point really, a college graduation suppose to be right round it. You know with broad education, you can only specialize in grad school.

M: Sure if I ever get there. It’s just seem that I run one biology lab report can stand brilliant career in sociology.

W: You don’t be silly; you will manage somehow. See how come you don’t have the result for one of your XXX to write down.

M: Whoops! I must forgot to add it in. No wonder my figures were messed up!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a librarian and the student

M: Ms. Preska, I am Tim

Williams.

W: Nice to meet you, Tim. The work study office call to let me know you will come in.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b here in the coming semester.

M: Yes, I was hoping the library might be able to use me.

W: We always need some

help from work study students. Can you tell me a little about yourself?

M: Let’s see, I am sophomore. I live off campus and I major in business.

W: Fine, what about your work experience.

M: I have been the lifeguard for 3 summers of city pool, here on campus I work last year in the cafeteria. This semester I am at the

computer center 3 evenings a week but I prefer the afternoon job.

W: We have the opening for someone to share books 4 afternoons a week, a total 16 hours. Will that suit you? M: Perfectly, my courses in next semester all meet in the morning.

W: The job yours then. Please read this information before your begin, your first day of work will be 2 weeks

from today.

M: Thank you very much, I’ll see you then.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students

M:Excuse me. I am looking

for the textbook for a course called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but I can't find it anywhere.

W: Is that the book for Dr. Peterson's course?

M: That's right, Psychology

3601.

W: Yes,yes, I was afraid of that. It seems we didn't order enough books for that class. You are the 7th person today who come in looking for one.

M: But classes begin on Monday.

W: I won't worry, Dr. Peterson was aware of this problem, and we got another shipment of books come in before the end of the month.

M: Can I reserve the copy? W: No problem. Just give me your name and phone number, we'll call you when the books arrive.

W: So how do you like living in the renovated dorms?

M: They have much difference with old dorms just some new pane and windows, the windows are nice so they shut off the noise really well. The street just outside but I can barely hear the traffic. W: Um, they must be good windows, I bet they must have double panes and glasses; they shut off a lot of noise that the single pane wouldn’t stop.

M: Yeah, I wish I had something just the factor between me and my neighbor’s room. Sometimes he turns up the music so loud and I have trouble getting into sleep. Anyway I guess that’s better off for the people who be moving into the new dorms. Did you see how thin wall there that they putting up between those rooms.

W: I haven’t seen but I did read something about in the campus newspaper.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better than the thick concrete wall you got here.

M: Better? How?

W: Well, what they doing is separating each room with 2 thin layer of plasterboards and each one has nailed to a different frame. That way they vibrate independently.

M: Oh, I see, so the sound from the one room doesn’t just vibrate the wall and go directly into next room. There is gap between 2 layers of wall.

W: That’s right.

M: I still stuck with this neighbor and I am not sure what to do.

W: You know heavy bear wall doesn’t help. You should hang something up like fur rag s or some decorated cross. That would act like a kind of the second wall and absorb some sound. I got some extra you can use, if you like.

M: I’d appreciate; anything could g et a good night sleep.

关于我的期末总结范文

关于我的期末总结范文 关于我的期末总结范文 一转眼,半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过去的半个学期,有喜有忧,现总结如下: 在日常生活上:以前我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而通过这半年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使我养成了独立性,不再娇生惯养,现在我已经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面对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的时代,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我认为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以资本为最重要生产力的”资本家”的时代将要过去,以知识为特征的”知本家”的时代即将到来。而中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中国的本科教育又是世界一流的,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是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应认真完成。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另外,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一些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知识总是有用的。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尽管取得一些成

绩,但离心中的目标还很远,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以上是我对高一上学期期末一些方面的个人总结,我将结合这个小结回顾过去,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自然,这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 这个学期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也为自己的学习洒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每门功课,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总结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第二、改进了学习方法。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 (1)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 (3)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

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考情纵览 阅读素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文体特征。 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作者通过选择、剪辑、组接,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它须用艺术的手法加以 表现,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2.文体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朱自清自传》《鲁迅自传》《老舍自传》《沈从文自传》《富兰克林自传》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 传”,如《孔子评传》等。 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又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等等,但由于考试的需要,高考文本的选取,多以篇幅短小的文本(或摘选较长篇幅的文本)为主。 1.理思路,明线索。 思路就是理解文本的线索,理清了线索,对文本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传主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阅读时抓住那些叙述时间的词语,并标出段序和时间变化的词语以此来明确本文线索。 2.探经历,明特征。

传记阅读,要找到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和机遇、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 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正确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和成就,才能准确把握传主的 基本特征。传主的“经历”包括事迹、贡献、成就、经验等,阅读中需勾出。 3.知评价,明主旨。 读文章最终都要揭示主旨,传记的主旨需要借助对传主的评价来把握。在传记中,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二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来。明确主旨还需抓枝叶,明提示。“枝叶”包括标题、链接、注释、出处、作者、写作时 间等信息。这些“枝叶”对疏通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旨、把握传主特征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真题文本高效读文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①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 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 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 ②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 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 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③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 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 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 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④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 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 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 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1.理思路,明线索。 ①简要介绍陈忠实的出生、对文学梦的追逐。 ②介绍陈忠实在文学上所 取得的初步成就。 ③陈忠实要从赵树理、柳 青的影响中剥离出来的强 烈愿望。 ④写泰国之行给陈忠实带 来的强烈刺激。 ⑤陈忠实对自己以及文学 的新认识,认为必须写出 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 文学上确立自己。 ⑥《白鹿原》对陈忠实的 影响及陈忠实所取得的文 学成就。 ⑦缅怀、赞美陈忠实。 2.探经历,明特征。 (1)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 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 了文学梦。 (2)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 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3)1985年出访泰国,陈

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范文一:中学个人学期总结】 我在xx中学xx的第XX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细细回想着一年,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光阴似箭,回首这半年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对我来说真是飞跃的半年。在这半年里,无论是学习方法、态度还是纪律都比以前更上了一层楼。下面,我就这几简单的总结一下。 (一)学习 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认真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离心中的目标还很远,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二)学习方法及态度 中学的学习与小学有许多不同。小学时代我们被老师催着赶着向前走。而初中更注重自主学习,老师讲的不再满足我们的需要。我能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另外,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会了自我反省,检查,提前预

习的学习方法,获益匪浅。 (三)纪律 在纪律方面,我可以做到:尊重教师,同学之间可以真诚相待;能遵守学校各项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学穿校服;举止文明;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废弃物。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纪律,何谈学习,下学期,我会再接再厉,争取在纪律方面做得更好。 但我身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下个学期中要努力改正,不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更上一层楼,扬长避短,深刻地认识,检讨自己,力争做到让老师,家长和自己都感到十分满意。 这个学期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也为自己的学习洒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每门功课,成绩都不如意。俗话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能说我付出的不够。在新的学期里,我会更加加倍努力学习,不会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 以上就是我对初一上学期期末一些方面的个人总结,我将结合这个小结回顾过去,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自然,这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在此我要诚挚的道一声:谢谢大家! 【范文二:大学学期个人总结】 进入大学,第一学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了,在学业上,好像我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

材料阅读文本资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考专题 3:材料阅读题 类型一:代数1(整除类) 1. 若整数a 能被整数b 整除,则一定存在整数n ,使得 n b a =,即bn a =。例如若整数a 能被整数3整除,则一定存在整数n ,使得 n a =3 ,即n a 3=。 (1)若一个多位自然数的末三位数字所表示的数与末三位数以前的数字所表示的数之差(大数减小数)能被13整除,那么原多位自然数一定能被13整除。例如:将数字306371分解为306和371,因为371-306=65,65是13的倍数,,所以306371能被13整除。请你证明任意一个四位数都满足上述规律。 (2)如果一个自然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从最高位到个位仅有两个数交替排列组成,那么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数叫做“摆动数”,例如:自然数从最高位到个位是由1和2交替出现组成,所以是“摆动数”,再如:656,9898,37373,171717,……,都是“摆动数”,请你证明任意一个6位摆动数都能被13整除。 2. 把一个自然数所有数位上的数字先平方再求和得到一个新数,叫做第一次运算,再把所得新数所有数位上的数字先平方再求和又 将得到一个新数,叫做第二次运算,……如此重复下去,若最终结果为1,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自然数称为“快乐数”.例如: 1011031132332222222=+→=+→=+→, 1011003113079979449077022222222222=+→=++→=+→=+→=+→, 所以32和70都是“快乐数”. (1)写出最小的两位“快乐数”;判断19是不是“快乐数”;请证明任意一个“快乐数”经过若干次运算后都不可能得到4; (2)若一个三位“快乐数”经过两次运算后结果为1,把这个三位“快乐数”与它的各位上的数字相加所得的和被8除余数是2,求出这个“快乐数” . 3. 若一个正整数,它的各位数字是左右对称的,则称这个数是对称数,如22,797,12321都是对称数.最小的对称数是11,没有 最大的对称数,因为数位是无穷的. (1)有一种产生对称数的方式是:将某些自然数与它的逆序数相加,得出的和再与和的逆序数相加,连续进行下去,便可得到一个对称数.如:17的逆序数为71,17+71=88,88是一个对称数;39的逆序数为93,39+93=132,132的逆序数为231,132+231=363,363是一个对称数.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求以687产生的第一个对称数; (2)若将任意一个四位对称数分解为前两位数所表示的数,和后两位数所表示的数,请你证明这两个数的差一定能被9整除; (3)若将一个三位对称数减去其各位数字之和,所得的结果能被11整除,则满足条件的三位对称数共有多少个? 4. 若整数a 能被整数b 整除,则一定存在整数n ,使得a n b =,即a bn =,例如:若整数a 能被11整除,则一定存在整数n ,使得 11 a n =,即11a n =,一个能被11整除的自然数我们称为“光棍数”,他的特征是奇数位数字之和与偶数位数字之和的差能被11整除,如:42559奇数位的数字之和为4+5+9=18,偶数位的数字之和为2+5=7,18-7=11是11的倍数,所以42559为“光棍数”. ①请你证明任意一个四位“光棍数”均满足上述规律; ②若七位整数17562m n 能被11整除,请求出所有符合要求的七位整数。 5. 我们可以将任意三位数表示为abc (其中a 、b 、c 分别表示百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且0a ≠).显然,10010abc a b c =++;我们把形如xyz 和zyx 的两个三位数称为一对“姊妹数”(其中x 、y 、z 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如:123和321是一对姊妹数,678和876是一对“姊妹数”。 (1)写出任意三对“姊妹数”, 并判断2331是否一对“姊妹数”的和 (2)如果用x 表示百位数字,求证:任意一对“姊妹数”的和能被37整除。 6. 若一个正整数,它的各位数字是左右对称的,则称这个数是对称数. 如22,797,12321都是对称数,最小的对称数是11,但没有最大的对称数,因为数位是无穷的. (1)若将任意一个四位对称数分解为前两位数表示的数和后两位数表示的数,请你证明:这两个数的差一定能被9整除; (2)设一个三位对称数为______ aba ( 10a b +<),该对称数与11相乘后得到一个四位数,该四位数前两位所表示的数和后两位所表示的数相等,且该四位数各位数字之和为8,求这个三位对称数. 7. 观察下列等式: 12×231=132×21, 14×451=154×41, 32×253=352×23, 34×473=374×43,45×594=495×54,... 以上每个等式中的两边数字分别是对称的,且每个等式中组成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数字之间具有相同的规律,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 (1)根据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填空,使式子成为“数字对称等式”: 35× = ×53; ×682=286× 。 (2)设数字对称式左边的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m ,个位数字为n ,且,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数字 对称式左边的两位数与三位数的乘积P ,求出P 能被110整除时mn 的值。 8. 如果一个自然数从高位到个位是由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出现组成,那么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数叫做循环数,被重 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称为“循环节”,我们把“循环节”的数字个数叫做循环数的阶数.例如:252525,它由“25” 依 次重复出现组成,所以252525是循环数,它是2阶6位循环数,再如:11,是1阶2位循环数;9是3阶9位循环数;4738是4阶12位循环数…… (1)请你直接写出3个2阶6位循环数,猜想任意一个2阶6位循环数能否被7整除,并说明理由; (2)已知一个能被11整除的2阶4位循环数,设循环节为x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 9. 10. 11. 有一个n 位自然数abcd gh L 能被0x 整除,依次轮换个位数字得到的新数bcd gha L 能被01x +整除,

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20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期末总结怎么写16篇

学期末总结怎么写16篇 学期末总结篇1 从军训到正式大学生活,我从一名临时班长到正式班长,经历了我人生中最丰富的4个多月。军训时班长主要负责协助辅导员的工作,负责同学们的入学生活工作。陌生又好奇的同学们都表现出一名高中书生的气质。 这一学期已快要结束,总结这一学期的班长工作。第一:责任心到位,方法不到位;第二:班长协调欠完善,班干交流不够;第三:能力不高,班级凝聚力不够好;第四:班级活动少且质量不高,没有培养同学们团体精神。 首先从责任心方面来说,我认为作为一名班干不管能力怎样,首先应该具有一颗责任心,态度决定一切!作为班长来说,统领这班里的一切大小事务,不仅需要强烈的责任心,更需要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当然,方法与技巧跟个人能力高低有关,这一学期的班干工作中也有一些不顺利的地方,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总之,责任心第一,再加上适当的方法与技巧会使工作事半功倍,反之,效率低下,事倍功半!还有一个心也是班长所不可缺的——耐心!面对同学们的疑问,面对同学们的要求,班长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回答同学们疑问,解决同学们的问题。面对几十位

同学,就需要几十种不同的方法,但我还不具备这些。总结以上这些,我还需要提高个人能力,我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 其次是班干部的交流与班干工作的协调分配还不够好,在班干部之间的交流方面还是欠缺,有的班干部连某一个职位是谁都还不知道,更别说认识其本人。一方面因为我们组织的班干会时间或地点安排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班干部积极性不够高,懒散不愿参加班干会,导致班干部之间的交流偏少。这直接为班干工作的协调配合埋下了不好的隐患。在工作上,虽说担任不同的职务就有不同的事,班干之间普遍都是我事我独毕,他事无关我。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应该要有团体意识,团体的力量大于一切!所以,我们班的集体力量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最后就是班集体活动较少而且质量也不是很高,导致班级同学比较分散,各自为阵,无法很好的将同学们的心聚集到一起,让同学们有班级归属感,有家庭温。暖的感觉。纵观这一学期的班干工作和班级活动如下:1、与10级直系师兄师姐的联谊;2、男生节的联欢;3、古寨沟烧烤之行等。接下还有一个圣诞、冬至和元旦联合节日。 最后总结一下以后班长以及班干的主要任务,对于集体活动方面,尽量向着标准化举行。何为标准化呢?首先就是要有一份完整详细而且得高质量的策划书,使整个活动充实、

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的重要性由

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的重要性 由“端木”引出的话题 近日听课,课外是端木的《土地的誓言》。文章表达的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感情充沛,激情澎湃,读后令人热血沸腾。执教者精神饱满,朗读声情并茂,情境创设自然,还收集了许多“九一八”的资料来辅助教学。但学生似乎并不动情,这节课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课后才知道,原来学生对作家的名字产生了怀疑。课文注释说这是一个东北作家,但学生却觉得这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于是产生了疑问:他怎么有一个日本式的名字?他去过日本或是依据日本人的习惯改成了若本人的名字吗?既然都已经取了日本人的名字,又何必假惺惺的说爱国呢?这些疑问碍于上公开课不好问,憋在心里,此后也就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以上是浙江宁波赵霞老师在她的《由“端木”所想到的》一文中介绍的她听过的一节问题课,本意是为了阐述课文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介绍在《土地的誓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文中所举事例发人深省,同时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必要的时候,引用必要的资料的必要性。 一、材料筛选的必要性 助读资料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样,都是文本阅读的辅助手段,我们不仅要重视他们的作用,还要认真研究怎么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因为教材中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它们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隶属于不同的题材和体裁。很多时候,必须借助助读材料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从作品产生年代来讲,作品都会有时代的烙印,都会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投射在其中,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现实世界,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他们所特有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实际的或假想的读者群。我们今天组织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是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从他们的知识结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这些文本,进入作者的知识视野,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接,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完成文本意义的重建。 从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方面来讲,同一题材的内容,可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同样,不同题材的内容,也可以用同一体裁来表现。阅读教学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表达形式,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表达手段,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达到以上阅读目的,就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料和教学媒体,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借助一定的资料,在穿插、铺垫和拓展中引领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否则,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影响阅读效果。 二、资料筛选的意义 1、对学生的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调控、导向以及推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解读 文本时尊重文本,尊重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见解,避免解读的随意性和不 确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有利于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教学《开国大 典》之前,先播放一段《东方红》,能很好的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就文本读文本的封闭式转为借助资料读文 本的开放式,由封闭式阅读的感性转向开放式阅读的理性,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 和情感视野,使他们在不断积累知识、积累体验、丰富情感的同时,学会学习。 4、筛选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精心阅读和搜集整理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 生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品质。 三、资料筛选时存在的不足

2019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书法当代标准的“质”和“量” 刘宗超 书法当代标准的构建,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就是对“书法”本身要有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量”的方面就是建立起区分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 “质”的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这个“质”的标准使书法的传统相沿不断。“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它有三个根本因素: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用这个标准衡量,当代的众多创变现象已经走出了“书法”的边界。他们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只是提供了一种创变的思路或理念,作品本身不是书法。再以“质”的标准衡量传统“摹刻”形式(如碑帖、碑刻、木板写刻),因其目的在于保存、再现书法形象,它们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了;古代的瓦当文、花鸟字、碑额上的装饰性字体,具有设计制作的特点,今天看来只是“文字艺术”而不是书法;篆刻是在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艺术样式,已经不是书法了。 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只有在形式上排除那些“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书法的艺术性、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以这一观点衡量当今书法家,不知多少人将会被排除出书法界。 书法“量”的标准具体体现在笔法、结字法、章法等形式的丰富性方面。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至于虚与实、擒与纵、动与静、刚与柔、枯与润、曲与直、断与连、正与奇、巧与拙等对立因素的统一则是对笔法丰富性、节奏感的具体规定。在结字法上,有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的规定;在章法上,有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开合聚散、各随其体的布置方法。总之,传统书论所体现出的书法的这些标准都是“量”化的具体标准,作品体现以上因素越多,艺术形式便越丰富,艺术含量也就越高。 书法“量”的标准有时代特色,有传统与当代之别,它应该包括传统部分和创新部分两个方面。书法创作要有新意和价值,就要在古代标准之上创造出与之不同的东西,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那么,当代标准究竟“新”在何处?我认为就是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突破传统“字”的观念,以整体形式构成的观念改造传统的形式。传统书法写“字”的观念太重,形式感、作品感不足。而当代书法要想成为专门的艺术创作,就要体现出形式感、作品感,以创造独特形象、抒发真“我”感情为追求。 (摘编自《美术观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从书法当代标准的“质”的方面衡量,属于书法的一项是(3分)( )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悲歌人生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以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就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薄。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作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

个人期末总结范文3篇

个人期末总结范文3篇 转眼到了期末,该为这一学期作一个总结,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期末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个人期末总结范文篇一:大学生个人期末总结范文时间就如手中的细沙一样无论怎样努力都抓不住得从指缝中滑落,进校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感觉像是做了一场美好的梦,然后醒来后发现自己已到了另一个世界,让人不由自主得感叹道时间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抓住它的流向。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我学会了许多,体会了许多,了解了许多,应该说自己经过了这一年的大学生活后已经比以前更加成熟了,重新认识了自己——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自己。。。。。。。过去的我总是以一种玩乐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而现在的我则已经学会了用谨慎的态度对待它,因为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从实践方面来讲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大学里的知识不一样都是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后要用到的,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学好的话就影响到自己将来的前途,所以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混水摸鱼,得过且过,只求一个及格的分数就好,而是要打起十二倍的精神抓住每门功课中的知识点,始终牢记于心,并学会如何去熟练得运用这些知识才是关键。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并时时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动态,为毕业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避免以后让人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草包。因此大学里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得为了分数而战,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战。 朋友因该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如没有了朋友就好比我们周围缺少了空气一样,让人窒息难受,最后导致死亡。过去的我对于朋友的理解就是单一的玩伴,即一起逛街,看电影,吃饭,聊天的伙伴。现在的我对于朋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朋友是你风雨中的一把伞,帮你遮挡风雨的侵袭;朋友是黑暗中的烛光,帮助你照亮前方的路,虽然微弱但却温暖着你的心;朋友是与你一起在大海里划着一叶小舟的同伴,否则你一定会感到寂寞难耐;朋友是一个温暖的环抱,随时敞开着等着你去靠近;朋友是一面镜子,教会你如何更好得做自己。朋友之间会一起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1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1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的文本特点及高考基本题型。 2.掌握高考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考点解读】 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规律揭示】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题型比较稳定,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总结概括题。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传主形象、评价观点态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等考点结合,综合命题。 【技巧指导】 1.加强化练习,参透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加大传记阅读量,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加大阅读量,进一步熟悉传记特点,掌握传记中选材组材的方法,了解传记阅读信息筛选常用方法,提高对传记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 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 (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 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 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 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排除方法] 要排除“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在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5、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排除方法] 要排除“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6、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7、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排除方法]要排除“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对象,知彼知己,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二)、文章怎么读——边读边圈注命题点 了解了高考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类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句子,

最新高考备考语文最后一课讲义(全国卷)资料

2017高考语文最后一课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了解常见的干扰项设置类型: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做题是特别留意选项中带有“全、都、凡、所有、几乎、主要、有的、更加、特别、稍微、部分、通常、有时”等词语的内容; 时间上的已然与未然、先后; 句子关系上的强加因果、因果颠倒、多因一果; 逻辑上的或然与必然、充分与必要条件; 代词指代内容错误或不明; 还要注意把现象混为原因、无中生有及答非所问等。尤其注意误把文章中人物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 2、审清题目的要求,注意是选“不符合的”还是“符合的”,在把选项与原文的比对过程中,找出符合题意的最明显突出的一个选项。 3、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时,要思考选项内容是不是原文等值替换或是原文的合理推论。拿不准时可再造一个相似的语境来帮助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阅读 人物形象:要区分是形象还是性格,是概括还是分析。 人物形象=性格+身份定位+多方面特征(职业、地位、兴趣、经历、教养、思想、关系等)。 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 2、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外貌、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3、找出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4、作品中作者的介绍或评价; 5、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6、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概括时要分清主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发展变化,切忌过度拔高或想当然。 人物形象的作用 1、揭示或凸显主旨; 2、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次要人物对情节的推进作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刻画人形象的方法: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 确定主人公理由: 1、有的作品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2、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3、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4、作者极力刻画的用墨最多的人物是主人公 5、其他人物衬托他、陪衬他、与他形成对比是主人公。 物象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