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泻大肠埃希式菌的检验

合集下载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3.
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十分活泼,是鉴定肠道菌的重要 依据。 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 病菌时有重要意义,肠道致病一般不分解乳 糖,而非致病菌多数能分解乳糖。
鉴定中最重要的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
肠道非致病菌(埃希菌属) 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肠道致病菌(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等)不发酵乳糖 —
4. 抗原构造复杂
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18-24小时变为均匀浑浊,而 后底部出现粘性沉淀物,并伴有臭味。
培养特性
部分菌落可出现β溶血。 在远藤琼脂上长成带金属光泽的红色菌落。
在SS琼脂平板上多不生长,少数生长的细菌
也因发酵乳糖产酸而形成红色菌落。
在伊红美兰琼脂上形成具有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上培养24小时后孤立菌落呈红色。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

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 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为自限性, 一般2-3天即愈。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两者 同时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见者 为O6:K15:H16、O25:K7:H42。鉴定ETEC 主要测定大肠杆菌肠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参 考意义。
分类
肠杆菌科
埃希氏菌属
大肠埃希氏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肠道致病性大 肠埃希氏菌 EPEC
肠道出血性大 肠埃希氏菌 EHEC
产肠毒素大肠 埃希氏菌 ETEC
肠道侵袭性大 肠埃希氏菌 EIEC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形态特点、培养特性和生化 特性均与非致病的大肠埃希氏菌非常相似,以至难 以区分,只能通过血清学的方法,从抗原结构的差 异来区别。 在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中,有些血清型能够引起人 的食物中毒,有些血清型能够引起人的肠道内外感 染。还有一些血清型的菌株能够使畜禽发病,危害 畜牧业,降低畜产食品的质量。致泻性大肠埃希氏 菌可从饮用水,未消毒牛乳,病畜脏器、禽类及其 人畜粪便污染的各种食品中分离出来。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第二法 PCR 方法1
7 操作步骤 增菌、分离、初步生化试验同 5.1-5.3。 用 5.3.1 中已培养的营养琼脂斜面上生长的菌苔,采用 PCR 检测特异毒力基因方法鉴 别 5 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然后再进行血清学分型实验。 8 PCR 试验 8.1 标准菌株 标准菌株一览表见表 3。 表3 菌株名称 EPEC STEC ETEC EIEC EAEC 大肠埃希氏菌 8.2 引物合成 多重 PCR 引物序列见表 4。
五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目的基因引物序列 引物序列 5′-ATT CTG GCT CTC TTC TTC TTT ATG GCT G-3′ 5′-CGT CCC CTT TTA CAA ACT TCA TCG C-3′ 5′-GAC ACC TCA TTG CTG AAG TCG-3′ 5′-CCA GAA CAC CTC CGT TAT GC-3′ 5′-CGA TGT TAC GGT TTG TTA CTG TGA CAG C-3′ 5′-AAT GCC ACG CTT CCC AGA ATT G-3′ 5′-GTT TTG ACC ATC TTC GTC TGA TTA TTG AG-3′ 5′-AGC GTA AGG CTT CTG CTG TGA C-3′ 5′-GAA CAG GAG GTT TCT GCG TTA GGT G-3′ 5′-CTT TCA ATG GCT TTT TTT TGG GAG TC-3′ 5′-CCT CTT TTA GYC AGA CAR CTG AAT CAS TTG-3′ 5′-CAG GCA GGA TTA CAA CAA AGT TCA CAG-3′ 5′-TGT CTT TTT CAC CTT TCG CTC-3′ 5′-CGG TAC AAG CAG GAT TAC AAC AC-3′ 5′-CGA TCA AGA ATC CCT AAC AGA AGA ATC AC-3′ 5′-CGA TAG ATG GCG AGA AAT TAT ATC CCG-3′ 5′-TGC CAT CAA CAC AGT ATA TCC G-3′ 5′-ACG GCT TTG TAG TCC TTC CAT-3′ 5′-ACG CAG AGT TGC CTG ATA AAG-3′ 5′-AAT ACA GAA TCG TCA GCA TCA GC-3′ 5′-AAA TGT CAG TGA ACC GAC GAT TGG-3′ 5′-AGC CGT TTC CGC AGA AGC C-3′ 5′-AAA GTG TGG GTC AAT AAT CAG GAA GTG-3′ 5′-ATG CCA GTC CAG CGT TTT TGC-3′ 片段大小 (bp) 544 910 244 324 655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

致病性:(1)致 病因素
LT与ST的比较
特性
分子量 耐热性 免疫原性 B亚单位受 体
致病机理
不耐热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
较大,73000
较小,1500-5000
不耐热
耐热


肠黏膜GM1神经节苷酯 肠黏膜GM1神经节苷酯
活化细胞腺苷酸环化酶,活化细胞鸟苷酸环化酶,
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 细胞内cGMP含量升高,
原理: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含伊红和美蓝染料,在此亦作为指示剂。 大肠菌群发酵乳糖造成酸性环境时,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又因 伊红与美兰结合(该两种染料即结合成复合物)使大肠菌群产生带 核心的、有金属光泽的深紫色的(龙胆紫的紫色)阳性菌落,从菌 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在伊红美兰平板上的典 型菌落呈紫黑色,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常有金属光泽。 有的由于被检样品影响,亦呈现紫色、粉紫、中心灰紫、无黑心、 湿润等,常为大肠杆菌,均应注意挑选。
革兰氏阴性杆菌
革兰氏 阳性杆 菌
大肠杆菌扫 描电镜照片源自大肠杆菌 透射电镜 照片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照片
大肠杆菌平 板菌落照片
一、埃希氏菌属生物学特性
生化特性
一.可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有些不典型的菌株不发酵或 迟缓发酵乳糖;
二.不同菌株对蔗糖,卫矛醇、水杨苷发酵结果不一致; 三.本菌可使赖氨酸脱鞍、不能使苯丙氨酸脱羧。 四.不产生H2S,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
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
(二)、分离培养
将乳糖胆盐发酵阳性管液与增菌液分别划线接种于麦 康凯或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 2、于36±1℃培养 18—24小时观察菌落对于污染严重的食品可直接按 划线法接种,不经过增菌过程。不但要注意乳糖发酵 的菌落,同时也要注意乳糖不发酵的菌落。

大肠埃希氏菌生化鉴定结果

大肠埃希氏菌生化鉴定结果

大肠埃希氏菌生化鉴定结果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腹泻、尿路感染和食物中毒等。

鉴定大肠埃希氏菌的生化特征可以帮助确定病原菌的身份以及其潜在的耐药性和毒力因子。

本次实验目的是对一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样本进行生化鉴定,以确认其菌株的性质和特征。

首先,我们进行了气体产生实验。

在Triple Sugar Iron Agar(TSI)培养基中,观察到菌落周围发生了气体产生,此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产气性。

产气性通常意味着大肠杆菌等需要葡萄糖产生酸,进而分解产生气体的细菌。

其次,我们进行了甲烷发酵试验。

在Methyl Red(MR)试剂中,当菌液发酵产酸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红色。

然而,该菌株在MR试剂中没有产生红色反应,这表明它无法通过甲烷发酵产酸。

这一结果与典型的大肠杆菌不同,因为大肠杆菌通常可以通过此途径产酸。

进一步,我们进行了亮氨酸脱氨酶试验。

使用亮氨酸脱氨酶(LDC)培养基,如果菌株具有亮氨酸脱氨酶活性,菌液会变色。

然而,我们观察到该菌株在培养基中没有出现任何颜色变化,这表明它不具备亮氨酸脱氨酶活性。

亮氨酸脱氨酶活性通常是大肠杆菌的典型特征之一。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尿素酶试验。

使用尿素平板培养基,如果菌株具有尿素酶活性,培养基颜色将由黄色变为粉红色。

然而,我们观察到该菌株在培养基上未显示出任何颜色变化。

这暗示着该菌株可能缺乏尿素酶活性,与大肠杆菌的典型特征不同。

最后,我们进行了青霉素酶试验。

使用青霉素酶试纸进行反应检测,在试纸上出现蓝色点状斑点表示菌株具有青霉素酶活性。

而对于这个菌株,我们观察到在试纸上没有出现蓝色斑点。

这意味着该菌株可能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这对于抗生素选择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通过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样本进行生化鉴定,我们发现该菌株具有产气性,但与典型的大肠杆菌不同,它不表现出甲烷发酵、亮氨酸脱氨酶和尿素酶活性。

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式菌的检验

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式菌的检验

葡萄糖半固体原理及结果。 三糖铁(TSI)琼脂试验的原理
2-志贺氏菌 3-沙门氏菌
4-大肠杆菌 Organism Test Result
1. 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 单胞菌):Motile 2. Staphylococcus aureus:Non-motile 3. Bacillus subtilis:Motile
2、分离培养 • 将乳糖发酵阳性的乳糖胆盐发酵管和增菌 液分别划线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琼脂平 板; • 污染严重的检样,可将检样匀液直接划线 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平板,于36±1℃培 养18~24 h,观察菌落。 • 不但要注意乳糖发酵的菌落,同时也 要注意乳糖不发酵和迟缓发酵的菌落。
大肠杆菌在麦康凯琼脂(MacC)的特征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检验步骤 检样→样品处理→增菌培养→伊红 美蓝(EMB)平板分离培养→生化鉴定 →血清学鉴定→ 肠毒素鉴定→报告
1、增菌培养 • 以无菌手续称取检样25 g,加在225 mL营 养肉汤中,以均质器打碎1 min或用乳钵加 灭菌砂磨碎。 • 取出适量,接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测定 大肠菌群MPN,其余的移入500 mL广口瓶 内,于36±1℃培养6 h。 • 挑取1 环,接种于 1管30 mL肠道菌增菌肉 汤内,于 42℃培养 18 h。
量及剩余体质量,二者之比大于0.09阳性,0.070.09为可疑.
6、结果报告 • 根据以上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和肠毒素试验结 果作出报告。 • 如果是产毒大肠埃希氏菌时应有肠毒素试验的结 果; • 如果是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时应有血清学试验 结果。
2、分离培养 • 强选择性平板:SS或HE • 弱选择性平板:麦康凯或无色透明,中等大小,光滑圆形菌 落

基于多重PCR_检测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基于多重PCR_检测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分析检测基于多重PCR检测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谭 波,黄坤宁*(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贵州贵阳 550014)摘 要:目的:提高实验室对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检测能力与检测效率,验证DEC多重PCR试剂盒的适用性。

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 4789.6—2016)分离鉴定样品23-H770、23-X371,用DEC多重PCR检测试剂盒检测5种DEC的12条特征基因。

结果:23-H770未检出DEC,23-X371检出STEC/EHEC,阴、阳性对照菌种均检出GB 4789.6—2016中5种DEC目标条带与型别对照表相应基因条带,且空白对照12条目标基因条带均未检出。

结论:能力验证样品评价结果为“满意”,多重PCR检测试剂盒能快速准确检测EPEC、EIEC、ETEC、STEC/EHEC和EAEC。

关键词:多重PCR;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电泳;检测Detection of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Food Based onMultiplex PCRTAN Bo, HUANG Kunning*(Guizhou Tes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enter, Guiyang 55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cap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 in food, and to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DEC multiplex PCR kit. Method: Samples 23-H770 and 23-X371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GB 4789.6—2016, and 12 characteristic genes of 5 species of DEC were detected with DEC multiple PCR detection kit. Result: DEC was not detected in 23-H770, STEC/EHEC was detected in 23-X371, and GB 4789.6—2016 were detected in all the five DEC target bands and corresponding gene bands in the genotype comparison table, while none of the 12 target gene bands were detected in the blank control.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ability verification sample is satisfactory. The multiplex PCR kit can detect EPEC, EIEC, ETEC, STEC/EHEC and EAEC quickly and accurately.Keywords: multiplex PCR; 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electrophoresis; detection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是一类可引起人体腹泻症状的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常见的DEC主要有5种[1-2]。

埃希氏大肠菌及检验

埃希氏大肠菌及检验

埃希氏大肠菌及检验一、定义:大肠埃希氏菌更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并且大肠杆菌株ATCC 11775是该属的模式菌种。

大肠杆菌的不同菌株间DNA相关性为80%,而与同科的志贺氏菌属(除鲍氏志贺氏菌外)的DNA相关性可达80-87%。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此名称不易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相混淆),一般包括五种: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文献报道还有几种,象:凝集性大肠杆菌、即产VT毒素又具有侵袭性的大肠杆菌等,但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二、生物学特性:基本形态特征:此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一般大小约0.5μ-0.8μm*1.0μm-3.0μm,因生长条件不同,个别菌体可呈近似球状或长丝状。

此菌多单独存在或成双,但不呈长链状排列。

约有50%左右的菌株具有周生鞭毛而能运动,但多数菌体只有1-4根,一般不超过10根,故菌体动力弱;多数菌株生长有比鞭毛细、短、直且数量多的菌毛,有的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阴性。

培养特征:由于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1)光滑型: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有光泽、湿润、光滑、呈灰色,在生理盐水中容易分散。

(2)粗糙型:菌落扁平、干涩、边缘不整齐,易在生理盐水中自凝。

(3)粘液型:常为含有荚膜的菌株。

此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生化反应与血清学反应大肠杆菌属于卫生学意义的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范畴,因此,必须符合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有关定义,在检测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基础上,可以应用I(吲哚)、M(甲基红)、Vi(3羟基-2-丁酮)、C(柠檬酸)即IMViC 生化试验对大肠杆菌作进一步鉴定,其IMViC结果为++--或-+--。

腹泻症候群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腹泻症候群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腹泻症候群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

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

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

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

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

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

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标签:致泻大肠埃希菌;血清型;毒力基因【Abstract】Objective:To detect the serum type of diarrhea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diarrhea syndrome and multiple PCR,understand the diarrhea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serogroups,region based distribu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rulence genes and their detection,identification,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iarrhea syndrome caused by large Escherichia coli,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ositive strains.Method:The local diarrhea syndromic surveillance hospital unused,watery,sticky pus or purulent blood sample diluted by those bacteria,a variety of selective culture medium screening pathogen anti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diarrhea from 2012 to 2013 ,after biochemical test,multiple PCR test and serotype tests were identified.Result:65 strains serum agglutination of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were detected and belong to EPEC,EIEC,ETEC,the EPEC accounted for 83.08%,a total of 8 serotypes,serotype O55:H59,O128:H67,which accounted for 58.47%;there were 4 kinds of virulence related genes,among them 49 were escV (75.38%). Serum without typing were 27 strains,5 species of virulence related genes were detected,which escV had 15 strain (55.56%),belong to EPEC,EIEC,ETEC,EAEC.Conclusion:Local serological diarrhea syndrome 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EPEC,common serotypes are O55:H59,O128:H67;virulence genes are escV,escV+bfpB,invE,elt. Serum without typing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virulence genes are escV,escV+bfpB,invE,elt,astA,and consistent with typing of strains carrying genes.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diarrhea patients,basal medium,in bacterial isolation andconventional biochemical tests,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virulence gene detection is necessary to Escherichia coli,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sitive rate,to avoid detection,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diarrhea genic Escherichia coli.【Key words】Diarrhea escherichia coli;Serum type;Virulence genes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生存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而污染水源、土壤、食品、器具等,人群对致泻大肠埃希菌普遍易感,根据其致病机制,致泻大肠埃希菌至少可分为5个类型: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性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多价血清
单价血清
单价血清
单价血清
单价血清
OK多价1 O55:K59(B5) O86:K61(B7) O111:K58(B4) O127a:K63(B8)
OK多价2 O26:K60(B6) O125:K70(B15) O126:K71(B16) O128:K67(B12)
OK多价3 O44:K74(L) O114:K90(B) O119:K69(B14) O142:K86(B)


三糖铁琼脂试验:只能利用葡萄糖的细菌, 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 量少,生成的少量酸,因接触空气而氧化, 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 性产物,故使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 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所以仍 保持黄色。而发酵乳糖的细菌,则产生大 量的酸,使整个培养基呈现黄色。细菌分 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与FeSO4发生反 应形成FeS。
1、增菌培养 以无菌手续称取检样25 g,加在225 mL营养 肉汤中,以均质器打碎1 min或用乳钵加灭 菌砂磨碎。 取出适量,接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测定 大肠菌群MPN,其余的移入500 mL广口瓶 内,于36±1℃培养6 h。 挑取1 环,接种于 1管30 mL肠道菌增菌肉 汤内,于 42℃培养 18 h。
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大多数能分 解乳糖,不产生H2S。
靛基质试验:细菌分解蛋白质中的色氨酸产 生吲哚,吲哚与对二氨基苯甲醛作用,形成 玫瑰吲哚而成红色。



脲酶试验:细菌分解尿素产生两分子氨,使培养基 pH升高,指示剂酚红显示出红色,即证明细菌有脲 酶。 动力试验:有动力的细菌会沿着穿刺线扩散生长。 赖氨酸脱羧试验:细菌从赖氨酸脱去羧基(COOH),导致培养基pH变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 蓝就显示出蓝色,试验结果为阳性,如果细菌不能 脱酸,培养基不变则为黄色。
5、结果报告

根据以上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作出 报告。
扫描照片
三、污染途径 污染水源和土壤,进而污染食物 肉类食品 乳制品 水产品等
四、致病性

肠道内感染 腹泻、食物中毒、肠热症 肠道外感染

鼠疫(烈性传染病)、泌尿道感染、
肺炎、脑膜炎、伤口化脓、败血症
五物 、学 微检 生验
检样
乳糖发酵阳性 的发酵管
25g+营养肉汤225mL 36℃±1℃ 麦康凯 EMB 6h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掌握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验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 2、了解动物性食品检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意 义。

二、 生物学特性
俗称大肠杆菌 1、革兰氏阴性菌 2、杆状、两端钝圆、周生鞭 毛、无荚膜 3、需氧及兼性厌氧 4、能在普通琼脂上生长
普通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2、分离培养 将乳糖发酵阳性的乳糖胆盐发酵管和增菌 液分别划线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琼脂平 板; 污染严重的检样,可将检样匀液直接划线 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平板,于36±1℃培 养18~24 h,观察菌落。 不但要注意乳糖发酵的菌落,同时也 要注意乳糖不发酵和迟缓发酵的菌落。
EMB培养基
肠道菌增菌肉汤
36℃±1℃
18h~24h
乳糖发酵或不发酵的菌落3个~5个, 氧化酶—,革兰氏阴性杆菌 TSI、靛基质、pH7.2尿素 KCN、赖氨酸、动力 非左述的各种 反应结果 非大肠埃希氏菌
TSI底层+, H2S—, KCN—,尿素— 血清学试验
报告
(一)检验步骤 检样→样品处理→增菌培养→伊红 美蓝(EMB)平板分离培养→生化鉴定 →血清学鉴定→报告
4、血清学试验



假定试验:挑取经生化试验证实为大肠埃希菌的 琼脂培养物,用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侵袭性大 肠埃希氏菌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多价O 血清 和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O157 血清做玻片凝集试 验。 当与某一种多价 O 血清凝集时,再与该多价血清 所包含的单价O血清做试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所包括的 O抗原群。如与某一 单价 O 血清呈现强凝集反应,即为假定试验阳性。
菌落特征:黑紫色或紫红
色,圆形,边 缘整齐,表面 光滑,湿润, 常具有金属光 泽,也有的呈 紫黑色,不带 或略带金属光 泽。
3、生化检验



自鉴别平板上直接挑取数个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 琼脂(TSI)或克氏双糖铁琼脂(KI)。同时将这 些培养物分别接种蛋白胨水、半固体、pH7.2 尿 素琼脂、KCN 肉汤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以上培养物均在 36℃培养过夜。 TSI斜面产酸或不产酸,底层产酸, H2S阴性,KCN 阴性和尿素阴性的培养物为大肠埃希氏菌. TSI底层不产酸或 H2S、KCN、尿素有任何一项 为阳性的培养物,均非大肠埃希氏菌。 必要时做氧化酶实验或革蓝氏染色镜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