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V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治进展 ppt
合集下载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科普宣传PPT课件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高风险群体
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系统较弱的儿 童和老年人最容易感染RSV。
此外,慢性病患者也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行情况
RSV在冬季和早春流行,社区传播迅速。
每年RSV感染导致大量住院病例,尤其在儿童 中。
谁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研究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RSV疫苗和新疗法的开发 。
希望未来能够有效降低RSV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未来展望 公众教育
通过提高公众对RSV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和干 预。
增强社区的防控意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未来展望 合作与支持
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RSV 的挑战。
RSV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在 冬季和早春高发。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症状
感染RSV后,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流感、发热 和呼吸急促。
部分儿童可能会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需及时 就医。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传播途径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 物体传播。
因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与感染者接触,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
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人群聚集,尤其是高 风险人群。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观察症状
如果出现持续高烧、呼吸急促、喉咙疼痛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特别是小婴儿和老年人,症状发展迅速,需密切 关注。
何时需要就医?
就医选择
可以选择家庭医生或急诊科进行评估和治疗。
2023年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与防控ppt课件

经验教训与总结
教训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VS
• 全球视野,在面对呼吸道合胞病毒 等全球性疫情时,各国应积极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防控经验和 技术成果,共同提升全球公共卫生 安全水平。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重点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变异能力使得疫苗研发难度较大,需要不断更新疫 苗策略。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二:校园聚集性疫情控制
• 精准防控,某学校发生呼吸道合胞病毒聚集性疫情,卫生部门与学校紧密合作,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加强校园消毒 、推广个人防护、开展健康教育等,成功阻止病毒在校园内进一步传播。
防控实践分享
实践一:病毒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实践二:公众防范意识提升
• 科学监测,通过加强病毒监测网络 建设,提高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测 能力,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
自觉遵守防控规定,增强个人 防护意识,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
0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案 例分析与实践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大规模暴发事件应对
• 快速响应,在某大型城市,出现呼吸道合胞病毒大规模暴发,卫生部门迅速启 动应急机制,通过加强病毒监测、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及时隔离治疗患者等措 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2023年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监测与防控
汇报人:xxx 2023-11-22
目 录
• 概述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监测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 未来展望与研究重点
01 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背景和现状
全球性威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 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特别是 在儿童中,它是引起急性下呼吸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演示课件

03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与预防治疗方法01源自020304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如发热、咳嗽等,可使用解
热镇痛药、止咳药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
免疫治疗
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机 体抗病毒能力,如使用免疫调
节剂等。
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营养和 休息,维持内环境稳定。
染风险。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接种对象
目前已有多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可供选 择,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等。
建议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接种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接种时间
接种注意事项
根据疫苗类型和当地疫情情况,按照医生 建议的时间进行接种。
在接种疫苗前,应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 如禁忌症、不良反应等;接种后应留观30 分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 录
•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症状与诊断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与预防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并发症与风险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与评估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研究前沿与展望
01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定义
假阳性与假阴性
实验室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假阳性可能是由于标本污染、交叉反应等原因 导致;假阴性可能是由于标本采集不当、病毒载量过低等原因造成。因此,在解读实验室 检测结果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临床意义解读
辅助诊断
预后评估
实验室检测是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 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为临床医生提 供客观依据,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危害及预防PPT课件

潜藏期: 感染后潜伏期较短,通常为28天。
危害
危害
对婴幼儿的危害: 对婴幼儿感染呼吸道 合胞病毒的危害较大,常导致呼吸道症 状如咳嗽、流涕、气促等,严重时可引 发肺炎。
对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的危害: 对老 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呼吸道合胞病 毒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并引 起其他并发症。
危害
对健康人群的影响: 对健康人群感染呼 吸道合胞病毒后,通常只表现为轻度的 呼吸道症状,但仍需警惕传染给其他易 受感染人群。
预防
预防
环境卫生: 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 ,保持卫生,定期清洁居住区域等,有 助于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
接种疫苗: 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是 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有效方式, 特别适用于高风险人群如婴幼儿和免疫 力低下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危 害及预防PPT课件
目录 介绍 危害 预防
介绍
介绍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定义: 呼吸道合胞病 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Leabharlann ,感染 范围广,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介绍
感染途径: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通 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 播。
预防
接触控制: 对已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 个体要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群,通过保 持距离和佩戴口罩等措施来控制传播风 险。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危害
危害
对婴幼儿的危害: 对婴幼儿感染呼吸道 合胞病毒的危害较大,常导致呼吸道症 状如咳嗽、流涕、气促等,严重时可引 发肺炎。
对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的危害: 对老 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呼吸道合胞病 毒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并引 起其他并发症。
危害
对健康人群的影响: 对健康人群感染呼 吸道合胞病毒后,通常只表现为轻度的 呼吸道症状,但仍需警惕传染给其他易 受感染人群。
预防
预防
环境卫生: 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 ,保持卫生,定期清洁居住区域等,有 助于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
接种疫苗: 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是 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有效方式, 特别适用于高风险人群如婴幼儿和免疫 力低下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危 害及预防PPT课件
目录 介绍 危害 预防
介绍
介绍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定义: 呼吸道合胞病 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Leabharlann ,感染 范围广,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介绍
感染途径: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通 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 播。
预防
接触控制: 对已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 个体要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群,通过保 持距离和佩戴口罩等措施来控制传播风 险。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症状PPT课件

严重感染时,病毒可侵犯肺部,引发肺炎,出现 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03 中耳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时可引起中耳炎,表现为 耳痛、听力下降等。
03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测
病毒分离
从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咽拭 子中分离出呼吸道合胞病 毒。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方法检测呼吸 道合胞病毒核酸。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呼吸道合 胞病毒特异性IgM或IgG 抗体。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均可感染RSV,但婴儿和幼儿是最易受感染的 人群。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 受到严重感染。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以及患有 慢性心肺疾病的人群也较易受感染。
0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与发病期
01
潜伏期
通常为2~8天,期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02
发病期
潜伏期后,患者逐渐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 流涕等。
症状类型及特点
01 轻度症状
包括低热、咳嗽、流涕、鼻塞等,与普通感冒相 似。
02 中度症状
咳嗽加剧,可能出现喘息、呼吸急促、胸闷等。
03 重度症状
严重呼吸困难、高热、持续喘息,甚至可能出现 呼吸衰竭。
并发症风险
01 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易导致支气管炎,表现为咳 嗽、喘息等症状加重。
02 肺炎
流行病学
RS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具有季节性。在温带地区,RSV感染通常在冬季和早春达到高 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RSV感染可全年发生,但雨季可能更为常见。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而感染。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 ,病毒会随着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并悬浮在空气中。此外 ,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也可导致感 染。
03 中耳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时可引起中耳炎,表现为 耳痛、听力下降等。
03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测
病毒分离
从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咽拭 子中分离出呼吸道合胞病 毒。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方法检测呼吸 道合胞病毒核酸。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呼吸道合 胞病毒特异性IgM或IgG 抗体。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均可感染RSV,但婴儿和幼儿是最易受感染的 人群。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 受到严重感染。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以及患有 慢性心肺疾病的人群也较易受感染。
0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与发病期
01
潜伏期
通常为2~8天,期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02
发病期
潜伏期后,患者逐渐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 流涕等。
症状类型及特点
01 轻度症状
包括低热、咳嗽、流涕、鼻塞等,与普通感冒相 似。
02 中度症状
咳嗽加剧,可能出现喘息、呼吸急促、胸闷等。
03 重度症状
严重呼吸困难、高热、持续喘息,甚至可能出现 呼吸衰竭。
并发症风险
01 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易导致支气管炎,表现为咳 嗽、喘息等症状加重。
02 肺炎
流行病学
RS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具有季节性。在温带地区,RSV感染通常在冬季和早春达到高 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RSV感染可全年发生,但雨季可能更为常见。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而感染。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 ,病毒会随着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并悬浮在空气中。此外 ,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也可导致感 染。
2023年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与防控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作提供重要参考。
以上内容基于当前的知识和理解进行了 扩展,但实际情况可能随着研究进展和 疫情变化而有所调整。因此,建议持续 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02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病原学 和流行病学特征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物种特性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属于 肺炎病毒科的负链RNA病毒。
症状监测:患者及家属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 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预防复发: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再次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减少 复发风险。同时,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06 总结与展望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综合监测体系的建立
共识强调建立全面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体系,包括 病毒株的基因组测序、临床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等, 以更准确地掌握病毒变异和疫情动态。
• 祛痰: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使用祛 痰药,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01
支持治疗
02
03
04
补液:根据患者脱水情况,合 理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
营养支持:提供易消化的营养 食物,满足患者能量需求,促
进康复。
氧疗:对于呼吸困难、氧饱和 度下降的患者,给予氧疗,改
01
02
03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
建立健全感染防控制度, 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 施。
患者管理
对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隔 离治疗,减少患者间的交 叉感染风险。
诊疗流程优化
规范诊疗流程,减少不必 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 护人员和患者感染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流程
以上内容基于当前的知识和理解进行了 扩展,但实际情况可能随着研究进展和 疫情变化而有所调整。因此,建议持续 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02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病原学 和流行病学特征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物种特性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属于 肺炎病毒科的负链RNA病毒。
症状监测:患者及家属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 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预防复发: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再次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减少 复发风险。同时,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06 总结与展望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综合监测体系的建立
共识强调建立全面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体系,包括 病毒株的基因组测序、临床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等, 以更准确地掌握病毒变异和疫情动态。
• 祛痰: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使用祛 痰药,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01
支持治疗
02
03
04
补液:根据患者脱水情况,合 理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
营养支持:提供易消化的营养 食物,满足患者能量需求,促
进康复。
氧疗:对于呼吸困难、氧饱和 度下降的患者,给予氧疗,改
01
02
03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
建立健全感染防控制度, 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 施。
患者管理
对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隔 离治疗,减少患者间的交 叉感染风险。
诊疗流程优化
规范诊疗流程,减少不必 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 护人员和患者感染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流程
预防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PPT课件

请咨询专业医生以了解适合的预防措施。
总结与建议
总结与建议
早期识别
家长应关注儿童的呼吸
总结与建议
定期体检
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高危儿童。
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及时处理。
总结与建议
教育与宣传
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对RSV的认识 。
谁是高危人群? 年龄
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
婴儿和幼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受 到感染。
谁是高危人群? 基础疾病
有慢性肺病、心脏病或免疫缺陷的儿童感染 风险更高。
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加重病情。
谁是高危人群? 环境因素
生活在拥挤或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感染概 率增加。
这些环境易传播病毒,尤其是在冬季。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加重
如呼吸急促、嘴唇或指尖发紫,应立即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表明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何时应就医?
持续高热
发热持续超过三天,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咨 询医生。
高热可能是感染加重的信号。
何时应就医?
脱水迹象
如口干、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脱水可能影响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
预防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2. 谁是高危人群?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RSV感染? 5. 总结与建议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定义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主要引起小 儿的呼吸道感染。
知识普及有助于降低感染率,保护儿童健康。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RSV感染?
如何预防RSV感染? 保持卫生
总结与建议
总结与建议
早期识别
家长应关注儿童的呼吸
总结与建议
定期体检
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高危儿童。
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及时处理。
总结与建议
教育与宣传
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对RSV的认识 。
谁是高危人群? 年龄
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
婴儿和幼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受 到感染。
谁是高危人群? 基础疾病
有慢性肺病、心脏病或免疫缺陷的儿童感染 风险更高。
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加重病情。
谁是高危人群? 环境因素
生活在拥挤或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感染概 率增加。
这些环境易传播病毒,尤其是在冬季。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加重
如呼吸急促、嘴唇或指尖发紫,应立即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表明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何时应就医?
持续高热
发热持续超过三天,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咨 询医生。
高热可能是感染加重的信号。
何时应就医?
脱水迹象
如口干、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脱水可能影响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
预防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2. 谁是高危人群?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RSV感染? 5. 总结与建议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定义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主要引起小 儿的呼吸道感染。
知识普及有助于降低感染率,保护儿童健康。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RSV感染?
如何预防RSV感染? 保持卫生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与防控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易感人群
HRSV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以婴幼儿和老年人为主要 感染人群。儿童感染后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 炎、肺炎等。
流行特征
HRSV在每年冬春季节流行,与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其他 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较为常见。近年来,HRSV感染率有 上升趋势。
临床特征
症状
感染HRSV后,患者通常出现发热、咳嗽、喘息、喉咙疼痛等呼吸道症状。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 症状可能较重,如肺炎、呼吸急促、缺氧等。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如发热、咳嗽 、呼吸困难等,结合肺部影像学检查进行 初步诊断。
VS
实验室检测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检测呼 吸道分泌物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以 确诊感染。同时,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以确定病毒的型别和亚型。
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集
采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如鼻咽拭子、咽拭子、 痰液等)作为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范围
本共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 院、儿科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针对RSV感 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措施提出建议和指导。
02
病毒特性与流行病学
病毒特性
01
形态与结构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属于副 黏病毒科,是一种无包膜的RNA病毒 ,由一个单正链RNA基因组和球形、 有囊膜的病毒颗粒组成。
公共卫生干预
针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和清洁,阻断病毒 传播途径。
05
治疗与管理
治疗策略
一般情况下,人呼吸道合胞 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较轻, 无需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
和缓解症状为主。
对于重症病例,尤其是婴幼 儿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 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包括抗 生素治疗、氧疗、雾化等。
HRSV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以婴幼儿和老年人为主要 感染人群。儿童感染后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 炎、肺炎等。
流行特征
HRSV在每年冬春季节流行,与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其他 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较为常见。近年来,HRSV感染率有 上升趋势。
临床特征
症状
感染HRSV后,患者通常出现发热、咳嗽、喘息、喉咙疼痛等呼吸道症状。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 症状可能较重,如肺炎、呼吸急促、缺氧等。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如发热、咳嗽 、呼吸困难等,结合肺部影像学检查进行 初步诊断。
VS
实验室检测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检测呼 吸道分泌物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以 确诊感染。同时,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以确定病毒的型别和亚型。
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集
采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如鼻咽拭子、咽拭子、 痰液等)作为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范围
本共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 院、儿科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针对RSV感 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措施提出建议和指导。
02
病毒特性与流行病学
病毒特性
01
形态与结构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属于副 黏病毒科,是一种无包膜的RNA病毒 ,由一个单正链RNA基因组和球形、 有囊膜的病毒颗粒组成。
公共卫生干预
针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和清洁,阻断病毒 传播途径。
05
治疗与管理
治疗策略
一般情况下,人呼吸道合胞 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较轻, 无需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
和缓解症状为主。
对于重症病例,尤其是婴幼 儿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 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包括抗 生素治疗、氧疗、雾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G蛋白是RSV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抗原 ➢ F 蛋白为融合蛋白,使病毒包膜RNA与宿主细胞
膜融合而形成合胞体,具有高度保守性 ➢ 抗F蛋白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上皮及进一步扩散
-
8
生物学特性
➢ 分A和B亚型,A亚型有7个基因型,B亚型有 4个基因型
➢ 亚型间主要的抗原变异在于G蛋白 ➢ 亚型内也有抗原和基因变异,也发生在G蛋白 ➢ G蛋白所产生的中和抗体对于再次感染的保护性
具有亚型特异性
-
9
生物学特性
➢ 每年特定地区流行的优势亚型可不同,也可共循 环,两种亚型所占的比例可随季节而变化
➢ 全球多数地区以A亚型流行为主,亚型与疾病 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尚不确定
➢ 北京地区自2001~ 2004年流行均以A亚型占优势 ➢ 我院2002~2003年及2003~2004年冬春季均以
➢ RSV感染呈全球性,局部可暴发流行,各地区有 各自独特的病毒活动气候特征
➢ 全年均可发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差异, 温带地区多在秋季和冬季;热带地区多在夏季
➢ 典型的RSV季节通常在11月或12月开始,在1月 或2月达高峰,3月或4月结束,持续4~5个月
➢ RSV流行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峰 活动在不同地区和监测年份会有变化
Pneumonia (cause unspecified)
Jaundice
220,379 181,662 121,558 87,826
Dehydration
73,250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Leader S .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2; 21:629.
➢ F蛋白和G蛋白是病毒主要的保护性抗原
-
5
Colour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articles
-
6
病毒结构图
-
7
生物学特性
➢ G蛋白是RSV结构蛋白中变异最显著的蛋白,与 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有关
•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accelerated as a priority
Nair H, et al. Lancet, 2010,375(9725):1545-55
-
19
流行病学
➢ RSV也是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可发生 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 RS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
13
流行病学
➢ 几乎所有儿童至2岁时均感染过RSV,近40%发展 为LRTI, 其中超过60%系1岁内感染
➢ 50~90%毛细支气管炎和10%~30%肺炎由RSV 感染所致,2~3%需住院治疗,病死率小于1%
-
20
RSV Epidemiology – U.S.A
Percent Positiv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Te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Week of Report Three-Week Running Average
40 30 20 10 0
-
15
Top Five Causes of Hospitalization for Children < One-Year Old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
Bronchiolitis (caused by RSV)
Bronchiolitis (cause unspecified)
-
16
流行病学
-
17
流行病学
-
18
流行病学
• Globally, RSV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ildhood ALRI and a major cause of admission to hospital as a result of severe ALRI
• Mortality data suggest that RSV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in childhood from ALRI, after pneumococcal pneumonia and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A亚型为主, 分别占76.7%和82.0%
-
10
生物学特性
➢ 一次流行可有多个基因型共循环,存在由不同病 毒株引起的传播链,其中1或2个基因型为优势流 行基因型
➢ 每年的优势基因型也可不相同,相同的基因型可 出现在不同的流行地区及流行年份
-
11
二、流行病学
-
12
流行病学
➢ 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LRTI)最常见的病 原,也是老年人和干细胞移植者重要的LRTI病原
➢ 3个月以下婴儿、早产儿、伴先天性心脏病、慢性 肺疾患及免疫缺陷时病死率升高
-
14
流行病学
➢ 1岁以下儿童与RSV相关的住院率为15-40‰; 年死亡率为5-8/10万
➢ 全球每年有6400万婴儿感染RSV,死亡约60万
➢ 发展中国家儿童RSV感染率与发达国家相似, 但死亡率较发达国家明显升高
➢ RSV毛细支气管炎是1岁以下儿童住院最常见的 疾病, 疾病的负担已超过流感
RS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防治进展
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
-
1
目录
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 预防 治疗进展 感染控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
一、生物学特性
-
3
生物学特性
➢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于1956年首次从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体内分 离到
➢ 属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病毒颗粒直径约 150~300nm,呈球形或丝状颗粒
➢ 能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合胞体
-
4
生物学特性
➢ 基因组为由152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节段性、 单股负链RNA,包含10种基因,能编码11种 蛋白质产物,包括F蛋白、G蛋白、 N蛋白、 P 蛋白、非结构蛋白(NS1、NS2)、小疏水 蛋 白(SH)等
➢ 病毒结构由被膜、核衣壳和核心组成,被膜上 有G、F和SH糖蛋白3种跨膜蛋白
膜融合而形成合胞体,具有高度保守性 ➢ 抗F蛋白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上皮及进一步扩散
-
8
生物学特性
➢ 分A和B亚型,A亚型有7个基因型,B亚型有 4个基因型
➢ 亚型间主要的抗原变异在于G蛋白 ➢ 亚型内也有抗原和基因变异,也发生在G蛋白 ➢ G蛋白所产生的中和抗体对于再次感染的保护性
具有亚型特异性
-
9
生物学特性
➢ 每年特定地区流行的优势亚型可不同,也可共循 环,两种亚型所占的比例可随季节而变化
➢ 全球多数地区以A亚型流行为主,亚型与疾病 严重程度间的关系尚不确定
➢ 北京地区自2001~ 2004年流行均以A亚型占优势 ➢ 我院2002~2003年及2003~2004年冬春季均以
➢ RSV感染呈全球性,局部可暴发流行,各地区有 各自独特的病毒活动气候特征
➢ 全年均可发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差异, 温带地区多在秋季和冬季;热带地区多在夏季
➢ 典型的RSV季节通常在11月或12月开始,在1月 或2月达高峰,3月或4月结束,持续4~5个月
➢ RSV流行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峰 活动在不同地区和监测年份会有变化
Pneumonia (cause unspecified)
Jaundice
220,379 181,662 121,558 87,826
Dehydration
73,250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Leader S .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2; 21:629.
➢ F蛋白和G蛋白是病毒主要的保护性抗原
-
5
Colour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articles
-
6
病毒结构图
-
7
生物学特性
➢ G蛋白是RSV结构蛋白中变异最显著的蛋白,与 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有关
•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accelerated as a priority
Nair H, et al. Lancet, 2010,375(9725):1545-55
-
19
流行病学
➢ RSV也是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可发生 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 RS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
13
流行病学
➢ 几乎所有儿童至2岁时均感染过RSV,近40%发展 为LRTI, 其中超过60%系1岁内感染
➢ 50~90%毛细支气管炎和10%~30%肺炎由RSV 感染所致,2~3%需住院治疗,病死率小于1%
-
20
RSV Epidemiology – U.S.A
Percent Positiv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Te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Week of Report Three-Week Running Average
40 30 20 10 0
-
15
Top Five Causes of Hospitalization for Children < One-Year Old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
Bronchiolitis (caused by RSV)
Bronchiolitis (cause unspecified)
-
16
流行病学
-
17
流行病学
-
18
流行病学
• Globally, RSV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ildhood ALRI and a major cause of admission to hospital as a result of severe ALRI
• Mortality data suggest that RSV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in childhood from ALRI, after pneumococcal pneumonia and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A亚型为主, 分别占76.7%和82.0%
-
10
生物学特性
➢ 一次流行可有多个基因型共循环,存在由不同病 毒株引起的传播链,其中1或2个基因型为优势流 行基因型
➢ 每年的优势基因型也可不相同,相同的基因型可 出现在不同的流行地区及流行年份
-
11
二、流行病学
-
12
流行病学
➢ 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LRTI)最常见的病 原,也是老年人和干细胞移植者重要的LRTI病原
➢ 3个月以下婴儿、早产儿、伴先天性心脏病、慢性 肺疾患及免疫缺陷时病死率升高
-
14
流行病学
➢ 1岁以下儿童与RSV相关的住院率为15-40‰; 年死亡率为5-8/10万
➢ 全球每年有6400万婴儿感染RSV,死亡约60万
➢ 发展中国家儿童RSV感染率与发达国家相似, 但死亡率较发达国家明显升高
➢ RSV毛细支气管炎是1岁以下儿童住院最常见的 疾病, 疾病的负担已超过流感
RS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防治进展
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
-
1
目录
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 预防 治疗进展 感染控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
一、生物学特性
-
3
生物学特性
➢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于1956年首次从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体内分 离到
➢ 属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病毒颗粒直径约 150~300nm,呈球形或丝状颗粒
➢ 能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合胞体
-
4
生物学特性
➢ 基因组为由152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节段性、 单股负链RNA,包含10种基因,能编码11种 蛋白质产物,包括F蛋白、G蛋白、 N蛋白、 P 蛋白、非结构蛋白(NS1、NS2)、小疏水 蛋 白(SH)等
➢ 病毒结构由被膜、核衣壳和核心组成,被膜上 有G、F和SH糖蛋白3种跨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