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单抗生物类似药深度分析报告
2018年单抗药物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单抗药物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10月目录一、单抗迎来好时代 (5)1、FDA单抗获批准情况:生物药发展正当时,获批加快 (5)2、单抗海外销售情况:重磅品种众多 (6)3、国内单抗获批品种少 (7)4、国内单抗销售情况:进口为主 (8)5、单抗应用:主要在肿瘤治疗以及自身免疫领域 (9)6、单抗研发成本进入可接受范围 (10)7、单抗升级路线 (11)(1)识别靶点升级 (11)(2)市场升级-新适应症 (13)8、政策多渠道支持生物药研发 (15)(1)审批加速 (15)(2)医保政策利好单抗使用:医保支付向高价单抗延伸,以价换量 (15)(3)税费降低 (16)(4)融资:生物类企业融资支持 (17)二、单抗企业众生相 (17)1、二级市场:500亿市值以上的企业,成熟产品+研发管线 (18)2、100亿市值的单抗企业:产品接近上市 (20)3、50亿人民币以下市值的单抗企业 (21)4、一级市场:企业估值随产品临床进展提升 (22)5、艾伯维收购Stemcentrx (22)6、赛诺菲收购Ablynx (24)三、国内单抗企业介绍 (25)1、三生制药 (26)2、复宏汉霖 (26)3、信达生物 (27)4、君实生物 (29)四、单抗领域投资机会 (30)1、自身免疫病用药 (30)2、抗肿瘤用药 (31)3、眼科用药 (33)单抗迎来好时代。
单抗领域重磅品种众多,全球畅销的前十药品中,五席均被单抗产品占据。
相比美国批准的六十余个单抗产品,国内的单抗尚在起步阶段,包含融合蛋白在内,批准的国内单抗产品以及进口产品分别为10、19个,国产单抗(含融合蛋白)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
近期政策从审批速度、临床试验、医保覆盖与支付、税收水平、融资渠道上进行优化,单抗类企业发展加速。
美股二级市场具备成熟上市品种+研发管线的企业获得市场青睐。
一级市场上,由于单抗研发的不确定性,交易偏好首付款+根据临床进展的里程碑付款模式给单抗企业确定价值。
2018年免疫疗法PD-L1单抗抑制剂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免疫疗法PD-(L)1单抗抑制剂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10月目录一、恶性肿瘤治疗进入免疫疗法新时代,患者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5)1、传统治疗药物经数十年探索形成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 (5)2、靶向治疗将癌症治疗带入“精准”时代 (6)3、恶性肿瘤与机体的免疫系统 (7)4、恶性肿瘤的免疫编辑 (7)(1)免疫清除 (8)(2)免疫平衡 (8)(3)免疫逃逸 (9)5、肿瘤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I-O)的诞生 (9)二、PD-(L)1单抗抑制剂: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耀眼明星 (10)1、免疫细胞T细胞的活化,共性负调控因子PD-1和PD-L1/2 (10)2、以PD-(L)1单抗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的革命性突破:癌症患者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12)三、抗体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基础以及PD-(L)1单抗抑制剂的药物设计 (13)1、单克隆抗体的ADCC、ADCP和CDC效应 (14)2、IgG的类型及以PD-(L)1单抗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单抗药物的设计 .. 15四、FDA已批准PD-(L)1单抗抑制剂用于治疗十余种癌种2017年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 (19)1、PD-(L)1单抗抑制剂获批治疗超过十种癌种 (19)2、2017年全球销售额接近100亿美金,销售额逐季递增,目标患者量直接决定市场表现 (20)五、联合治疗方案获取更大临床效益,扩大市场空间 (21)1、免疫治疗作为全新的治疗理念,具备联合治疗方案基础用药的特点 (21)2、“叠加标准治疗”的稳健策略与“替代标准治疗”的创新策略,生物标记物实现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使癌症患者最大化受益 (22)六、国内市场上PD-(L)1单抗抑制剂适应症开发进展及胜出因素分析 (26)1、国内PD-(L)1单抗抑制剂市场群雄逐鹿:先发产品将占据主要市场 (26)2、从药品属性分析国内市场上PD-(L)1单抗抑制剂的取胜因素 (27)七、中美癌症谱差异较大需区别对待,重视整体治疗方案 (29)1、癌症谱系差异带来市场和竞争格局的不同 (29)免疫疗法开启癌症治疗新时代,癌症患者长期存活具有革命性意义。
2018年单抗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单抗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3月正文目录一、单抗类药物研发风险低,技术壁垒高 (8)1.1、靶向明确,研发风险小 (8)1.2、技术壁垒高,规模化生产是关键 (10)二、海外单抗药蓬勃发展 (19)2.1、单抗药蓬勃发展,占全球销售Top10半壁江山 (19)2.2、PD-1/PD-L1药物有望开创下一个单抗时代 (23)2.3、单抗类药物成研发风口 (25)2.4、适应症以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为主 (26)2.5、抗体Fc融合蛋白药物市场前景广阔 (30)2.6、双特异性抗体、ADC抗体偶联药物尚处于探索阶段 (33)2.7、双特异性抗体市场表现差强人意 (33)2.8、ADC抗体偶联药物扬帆起航 (34)2.9、未来研发趋势:新靶位、新适应症、新用药方案 (35)三、国内蓝海,蓄势待发 (35)3.1、国内外用药代差明显,进口替代尚未开始 (37)3.2、面临专利悬崖,生物类似药前景良好 (38)3.3、单抗研发热门靶点集中,内资企业研发实力渐显 (40)3.4、内资企业海外临床拉开帷幕 (41)3.5、按适应症各类单抗药物国内市场分析 (42)3.6、政策推动国产化实现,医保谈判成功以价换量 (46)3.7、我国单抗产业化水平较低,外包或是较佳解决途径 (48)四、按靶点分析中国市场内的单抗药物 (50)4.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50)4.2、CD20 (54)4.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57)4.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59)4.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61)4.6、PD-1/PD-L1 (64)4.7、ADCs(抗体偶联药物) (69)4.8、国产单抗药物市场空间汇总 (69)五、国内布局单抗重点企业分析 (70)5.1、复宏汉霖(复星医药控股71.34%) (70)5.2、三生国健(三生制药100%控股子公司) (72)5.3、嘉和生物(沃森生物控股70.86%) (73)5.4、康弘药业 (75)5.5、华兰基因(华兰生物控股40%) (76)5.6、华海药业 (77)5.7、单抗研发公司情况梳理 (77)5.8、单抗研发公司综合对比 (78)5.9、投资建议 (80)5.10、风险提示 (80)六、附录:他山之石——海外单抗企业兴起之路 (80)6.1、罗氏——并购基因泰克,成单抗王者 (81)6.2、Celltrion——从CMO到生物类似药龙头企业的进阶之路 (86)6.3、蛰伏CMO行业韬光养晦,生物类似药先发制人 (86)6.4、产能水平世界领先 (88)6.5、与跨国企业合作打开新市场 (88)6.6、在研管线丰富,未来由仿制药转向创新药 (89)6.7、Bioepis——生物类似药进军欧美 (90)6.8、专注生物类似药,直指欧美市场 (90)6.9、专注研发,销售服务外包 (91)图表目录图1:单抗药物发展里程碑 (8)图2:单抗与小分子药物临床成功率差异 (9)图3:单抗药物发展过程 (11)图4:不同工艺累计现金流对比 (12)图5:不同工艺年现金流对比 (13)图6:单抗药物的工业化生产纯化流程示意图 (14)图7:连续色谱处理示意图 (14)图8:流加式单抗药物生产过程 (15)图9:灌流式单抗药物生产过程 (16)图10:流加法和灌流法上游工艺单位成本对比 (17)图11:杂合式单抗药物生产过程 (18)图12:三种发酵方式单位成本对比(杂合式<流加式<灌流式) (18)图13:全球单抗市场销售额增长情况 (19)图14:全球单抗药物新药获批情况 (20)图15:全球单抗药物适应症 (21)图16:全球单抗市场销售额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22)图17:PD-1/L1药物作用机制 (24)图18:已上市PD-1/L1药物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25)图19:全球单抗药临床研究阶段分布 (26)图20:单抗临床研究全球分布 (26)图21:2017H1各类单抗药物销售额占比 (27)图22:2017H1各靶点单抗药物销售额占比 (29)图23:依那西普临床疗效情况 (31)图24:依那西普全球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32)图25:阿柏西普全球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33)图26:ADC药物市场销售额(单位:百万美元) (35)图27:国内单抗药物销售规模(单位:亿元) (36)图28:国内单抗生产企业和申报数量情况 (37)图29:Inflectra上市后销售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39)图31:国内企业单抗药物在研数目 (41)图32:国内样本医院抗肿瘤药物市场格局 (43)图33:国内样本医院抗肿瘤单抗药物销售情况(单位:亿元) (44)图34:国内样本医院自身免疫疾病单抗药物销售情况(单位:亿元) (44)图35:国内自身免疫疾病融合蛋白药物销售情况(单位:亿元) (46)图36:国际竞争中,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最迫切改进因素调查结果 (48)图37:哺乳动物细胞产能趋势预测 (49)图38:PD-1/PD-L1药物潜在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65)图39:基因泰克收购历程 (82)图40:罗氏单抗药物销售情况(单位:亿瑞士法郎) (83)图41:罗氏单抗药物细分品类销售情况(单位:亿瑞士法郎) (84)图42:罗氏药物板块研发投入(单位:亿瑞士法郎) (85)图43:罗氏在研管线分布 (85)图44:Celltrion公司发展史 (88)图45:Celltrion公司全球合作伙伴 (89)表1:单抗与小分子药物区别 (10)表2:单抗类药物分类 (10)表3:全球哺乳动物细胞产能排名 (12)表4:不同配臵反应器规模成本、NPV计算 (13)表5:2016年全球销售额TOP药物品种 (21)表6:EvaluatePharma预测未来全球药物销售TOP20 (23)表7:已上市PD-1/PD-L1抗体药物 (24)表8:已上市抗肿瘤类单抗药物 (28)表9:已上市自身免疫疾病类单抗药物 (29)表10:已上市Fc融合蛋白类药物 (30)表11:2017年底已上市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33)表12:已上市ADC抗体偶联药物 (34)表14:单抗类药物专利到期时间 (38)表15:欧美已上市单抗类似物药物 (39)表16:海外单抗药物临床布局 (42)表17: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类药物中标价格对比 (45)表18:近年来单抗类药物发展相关政策 (46)表19:单抗类药物价格谈判情况 (47)表20:单抗类药物CRO企业汇总 (49)表21:单抗类药物CMO企业汇总 (50)表22:VEGF靶点主要单抗类药物 (51)表23:贝伐珠单抗年治疗费用计算 (51)表24:贝伐珠单抗市场空间测算 (52)表25:VEGF眼科用药年治疗费用计算 (53)表26:VEGF靶位眼科用药市场空间测算 (53)表27:VEGF单抗药物竞争格局 (54)表28:利妥昔单抗治疗费用计算 (55)表29:利妥昔单抗市场空间测算 (56)表30:CD20类单抗国内在研情况 (57)表31:曲妥珠单抗治疗费用计算 (58)表32:曲妥珠单抗市场空间测算 (58)表33:HER2类单抗国内在研情况 (59)表34:EGFR类单抗国内在研情况 (61)表35:TNF-α药物对比 (62)表36:各类TNF-α药物年治疗费用计算对比 (62)表37:各类TNF-α药物年治疗费用计算对比 (63)表38:TNF-α类单抗药物国内在研情况 (64)表39:PD-1/PD-L1单抗市场空间 (65)表40:PD-1/PD-L1单抗药物国内临床布局 (67)表41:欧美已上市单抗类似物药物 (68)表42:国产PD-1单抗药物临床数据对比 (68)表43:国内ADC抗体药物在研情况 (69)表44:重点单抗类产品国产替代空间测算 (70)表45:复宏汉霖单抗药物在研管线 (71)表46:复宏汉霖单抗药物潜在空间 (72)表47:三生国健单抗药物在研管线 (73)表48:三生国健单抗药物潜在空间 (73)表49:嘉和生物单抗药物在研管线 (74)表50:嘉和生物单抗药物潜在空间 (74)表51:康弘药业单抗药物在研管线 (76)表52:华兰基因单抗药物在研管线 (76)表53:华海药业单抗药物在研管线 (77)表54:上市公司重点单抗类药物布局情况 (78)表55:单抗研发重点公司综合对比 (80)表56:罗氏目前主要单抗药物产品 (83)表57:罗氏PD-L1药物临床试验情况 (86)表58:Celltrion公司药物临床试验情况 (90)表59:Bioepis公司生物类似药批准进展 (91)一、单抗类药物研发风险低,技术壁垒高1.1、靶向明确,研发风险小抗原是指能激发有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其表面一般有多种特异的分子结构,被称为抗原表位。
2018年PD-1单抗分析报告

2018年PD-1单抗分析报告2018年3月正文目录1.PD-1/PD-L1单抗广谱抗癌,预计市场空间389亿美元 (4)1.1PD-1/PD-L1单抗疗效确切,药企进入收获期 (4)1.2Keytruda是首个非依照肿瘤来源的抗癌药物,真正的“广谱抗癌药” (8)1.3基于有效率与生存率测算,预计PD-1/PD-L1疗法市场空间389亿美元 (9)2.国内研发4+4领先竞争格局,差异化研发成制胜关键 (11)2.1药企争相布局,4+4领先竞争格局初现 (11)2.2领先梯队竞争激烈,差异化研发奠定制胜基础 (13)2.3联合用药为提高疗效,是免疫疗法的未来方向 (15)2.3.1国际上联合用药试验数量骤增,大药企以资源换时间 (15)2.3.2理论上具有协同效应,PD-1/PD-L1+IDO可能会脱颖而出 (17)2.3.3希望“弯道超车”,恒瑞在数量和种类上处于绝对领先位臵 (18)2.4国内潜在市场超过400亿元,足够的患者容纳多个重磅药物 (19)2.5困扰欧美公司的专利问题对国内品种影响小 (21)3.国产领先品种分析与比较 (22)3.1第一梯队呈现1+3格局 (22)3.2恒瑞、君实、信达、百济PD-1单抗综合比较 (23)4.投资建议 (26)5.风险提示 (27)图表目录图1:PD-1/PD-L1单抗销售额(亿美元) (5)图2:Keytruda临床试验Keynote-024数据(月) (7)图3:Keytruda临床试验Keynote-024数据 (7)图4:PD-1/PD-L1单抗之争进入适应症拓展阶段 (8)图5:Keytruda获批广谱抗癌药的验证性临床试验 (9)图6:美国黑色素瘤PD-1/PD-L1疗法市场空间测算 (10)图7:国内PD-1/PD-L1市场4+4竞争格局(单药) (12)图8:中美癌症发病率对比 (14)图9:国内适应症布局情况(个) (15)图10:2015年以来PD-1/PD-L1组合疗法试验数量爆发式增长(个) (16)图11:PD-1/PD-L1组合疗法试验适应症占比 (16)图12:PD-1/PD-L1组合疗法试验联合试剂占比 (16)图13:IDO小分子抑制剂化学结构 (17)图14:Keytruda+Epacadostat的II期临床数据 (18)图15:Keytruda+Indoximod黑色素瘤的II期临床数据 (18)图16:本土药企PD-1/PD-L1联合用药布局 (19)图17:恒瑞、君实、信达、百济PD-1单抗综合比较 (23)图18:国产PD-1单抗临床布局 (25)表1:国外上市PD-1/PD-L1单抗基本信息 (4)表2:上市PD-1/PD-L1临床疗效数据 (6)表3:PD-1/PD-L1疗法全球按适应症市场空间389亿美元 (11)表4:国内PD-1/PD-L1单抗上市时间预测 (12)表5:国内其他申报及开展临床的PD-1/PD-L1产品 (13)表6:中国PD-1/PD-L1市场空间超过400亿元 (20)表7:假定2022年销售额10亿元的PD-1单抗,三级医院渗透率只有2.9% (21)表8:Nivolumab同族授权专利说明 (22)表9:已披露的临床数据 (23)表10:PD-1项目执行力都很强 (24)表11:四家企业融资能力强 (25)表12:创业型公司销售能力待验证 (26)表13:公司收入规模比较 (26)1.PD-1/PD-L1单抗广谱抗癌,预计市场空间389亿美元1.1PD-1/PD-L1单抗疗效确切,药企进入收获期药物加快上市,销售额快速攀升,企业进入收获期。
2018年医药生物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8年医药生物行业深度分析报告目录肿瘤免疫治疗(I-O):多点突破,PD-1 和CAR-T 最受瞩目 (5)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 时代已然到来,CD-47 或是下一个突破口 (7)CTLA-4 抑制剂:仅Ipilimumab 获批,单药前景不明朗7PD-(L)1 抑制剂:最为成功的I-O 靶点9CD47:处于临床早期的天然免疫靶点12 其余靶点: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酶抑制剂和信号转导类更受关注 (13)酶抑制剂:IDO 靶点风头正劲15信号转导类:BRAF 靶点开发相对成功17COX2/PGE2 及其他:多个已上市药物重新开发肿瘤适应症19 过继细胞疗法(ACT):首款CAR-T 疗法上市,血液瘤治疗潜力大 (19)癌症疫苗、溶瘤病毒和BiTEs:研究多年,尚无重大进展 (20)I-O 治疗的重要思路: 联合用药(Combination) (21)肺癌和黑色素瘤是I-O 联合用药首选适应症 (22)Keytruda 和Opdivo 都有丰富的组合疗法在研项目 (23)PD-(L)1 联合用药:组合对象以I-O/其它单抗为主、也涉及靶向药、常规化疗药物和放疗23 与单抗或其它I-O 药物联合最为常见23PD-(L)1+小分子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25PD-(L)1+传统放化疗:不容忽视26PD-(L)1 未来联合用药趋势:与其它I-O 药物的组合27 FDA 批准的I-O 产品以PD-(L)1 为主 (28)PD-1 霸主之争:目前Keytruda 在肺癌领域压倒Opdivo (29)国内市场:跨国药企PD-(L)1 将率先上市,本土研发奋力追赶 (30)医药巨头积极推进PD-(L)1 国内上市 (30)国内多家厂商布局,恒瑞、信达处于领先地位 (31)恒瑞医药:布局全面,重点突破NSCLC、食管癌和肝癌32信达生物:单药推进,谋求NSCLC 和食管癌二线治疗地位34君实生物:专注“冷门”适应症,广泛开展早期临床研究35百济神州:国内外临床兼顾,胃癌和尿路上皮癌领先36誉衡药业、沃森生物:启动临床,初步探索37 其他I-O 靶点:国内企业有前瞻意识,多处于临床前早期 (37)风险提示 (38)图表目录图1:CTLA-4被抑制,可上调T细胞活性,增强免疫应答 (7)图2:Ipilimumab(伊匹单抗)研发历程 (8)图3:BMS YERVOY上市以来销售额及增速 (9)图4:PD-1/PD-L1 相互作用示意图 (9)图5:Keytruda 和Opdivo 上市以来销售情况(单位:亿美元) (10)图6:Durvalumab 临床3 期适应症分布情况 (11)图7:CD47/ SIRPα是骨髓特异性的免疫检查点 (12)图8:BRAF信号通路及突变相关癌症 (18)图9:两种代表性的T细胞疗法的特点 (19)图10:溶瘤病毒和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癌症原理 (20)图11:BiTEs 作用示意图 (21)图12:抗PD-(L)1 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数量变化(单位:个) (21)图13:与PD-(L)1 联合用药临床试验适应症分布情况 (22)图14:与抗PD-(L)1药物组合治疗的不同方法分布情况 (23)图15:BMS Opdivo+Yervoy 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情况 (24)图16:PD-(L)1单抗与化疗组合临床试验适应症分布情况 (27)图17:PD-(L)1 未来的联合用药策略 (27)表1:I-O 中小分子和单抗的比较 (5)表2:前景看好的I-O 疗法汇总 (5)表3:免疫疗法在特定应答患者中疗效可持续较长时间 (6)表4:已经获批上市的PD-(L)1抑制剂 (10)表5:PD-1抑制剂药物3期临床试验不完全统计 (11)表6:PD-L1 抑制剂临床试验3 期不完全统计 (11)表7:针对CD47/SIRPα靶点处于临床开发中药物 (13)表8:肿瘤免疫治疗其它靶标(除免疫检查点外)情况 (13)表9:IncyteEpacadostatECHO 系列临床试验统计 (15)表10:Indoximod 临床试验统计(进行中) (16)表11:BMS IDO 抑制剂BMS-986205 的临床试验统计 (16)表12:IDO 抑制剂与PD-(L)1 联合用药临床试验统计 (17)表13:已上市的作用于BRAF V600E突变的药物 (18)表14:CAR-T临床试验进展最新动态 (20)表15:OpdivoI-O 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情况(部分结果) (24)表16:Tecentriq I-O 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情况(部分结果) (25)表17:Keytruda 与小分子药物联合用药临床试验统计(部分结果) (26)表18:FDA 批准的肿瘤免疫治疗产品 (28)表19:Opdivo/Keytruda 上市及肺癌适应症相关情况 (29)表20:Opdivo 和Keytruda 正在进行的肺癌适应症临床试验统计 (30)表21:医药巨头积极争夺国内市场 (31)表22:国内进展到IND 及以后阶段的PD-(L)1 抗体(截至17 年11 月28 日) (32)表23:恒瑞医药围绕SHR-1210 全面展开临床试验 (32)表24:恒瑞医药SHR-1210 上市后主要适应症销售额估算 (33)表25:信达生物PD-1 单抗IBI308 国内临床试验登记 (35)表26:君实生物PD-1 单抗JS001 国内临床试验情况 (35)表27:百济神州PD-1 单抗BGB-A317 国内临床试验情况 (36)表28:誉衡和沃森各自PD-1 药物也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37)表29:国内其他I-O 靶点开发情况(不完全统计) (37)肿瘤免疫治疗(I-O ):多点突破,PD-1 和 CAR-T 最 受瞩目肿瘤免疫治疗(Immuno-oncology Therapy ,I-O )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癌症治疗方法。
2018年生物制品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生物制品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6月正文目录1.CFDA发布细胞制品重磅政策,紧跟国际前沿动向 (4)1.1.海外产品上市进度加速,两款CAR-T产品已获FDA批准 (4)1.2.国内政策先行,行业迎来新时代 (5)1.3.回顾我国细胞治疗行业历史,经历乱象丛生到规范化发展的过程 (6)2.肿瘤免疫疗法再获突破,诞生划时代产品CAR-T (8)2.1.肿瘤免疫治疗优势明显,渐成抗癌新星 (9)2.2.免疫细胞疗法经历从“广谱”到“精准” (11)2.3.CAR-T,是细胞治疗更是“活的靶向创新药” (12)2.3.1.CAR-T升级优化,杀伤能力更强,持续时间更久 (12)2.3.2.细胞治疗步骤为T细胞收集-转染-过继转移-病人监测 (15)2.3.3.相比于传统肿瘤治疗方式优势明显 (15)2.3.4.CAR-T目前主要应用于血液肿瘤,未来有望向实体瘤突破 (17)3.全球CAR-T市场指数级增长,国内存量市场空间或达285亿人民币 (20)4.海外CAR-T三巨头并驱争先,诺华率先获批 (21)4.1.诺华:稳扎稳打,Kymriah率先上市 (22)4.2.KitePharma:Yescarta获批上市,CAR-T管线丰富 (24)4.3.Juno:暂时受挫,底蕴依旧 (26)4.4.Cellectis:通用型CAR-T,领域革新 (29)5.国内企业紧跟前沿,四大逻辑筛选优秀企业 (31)4.布局新靶点、新结构的产品 (34)5.1.博生吉安科(安科生物):研发储备丰富,进度国内领先 (35)5.2.南京传奇生物(金斯瑞):新靶点新布局,CAR-T产品首获CDE受理 (37)5.3.复星凯特(复星医药):引入成熟CAR-T产品,本土化落地事半功倍 (39)5.4.科济生物(佐力药业):重点布局实体瘤,产品已获上海食药监受理 (40)5.5.西比曼:收购301医院CAR-T技术,多款产品已进入临床二期 (41)5.6.冠昊生物:与北京大学强强联手,深度布局细胞治疗领域 (42)6.CAR-T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42)7.风险提示 (43)图表目录图1:CAR-T的结构 (13)图2:CAR-T结构目前已发展至第四代 (14)图3:CAR-T治疗过程 (15)图4:相比于其他肿瘤治疗方式,CAR-T拥有四大优势 (17)图5:2028年全球CAR-T市场规模或达85亿美元 (20)图6:KiteCAR-T产品线 (25)图7:KiteTAR-T产品线 (26)图8:Juno双特异性CAR-T原理图 (29)图9:全球CAR-T临床试验分布图(2017.12.25) (31)表1:诺华CTL-019与KiteKTE-C19数据对比 (4)表2:我国免疫细胞治疗经历了从医疗技术到药品的重要转变 (7)表3:相比于其他肿瘤治疗方式,免疫疗法具备多项优势 (9)表4:免疫细胞疗法是肿瘤免疫疗法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10)表5:CAR-T是免疫细胞疗法最新一代技术 (12)表6:CAR-T血液肿瘤和实体瘤常见靶点及对应适应症 (18)表7:传统治疗R-CHOP与CAR-T对DLBCL的缓解率 (19)表8:中国CAT-T存量市场空间或达285亿元 (21)表9:诺华研发管线 (23)表10:靶向CD-19的CAR-T产品对比(Juno、诺华、kite) (27)表11:Juno公司的CAR-T研发管线 (28)表12:博生吉安科研发管线 (36)表13:博生吉安科CAR-T产品与其他相同靶点产品的风险对比 (37)表14:科济生物研发进度 (40)表15:西比曼CAR-T研发管线 (42)1.CFDA发布细胞制品重磅政策,紧跟国际前沿动向2017年,全球免疫细胞治疗领域日新月异,研发领域不断突破,技术优化升级,加速为人类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2018年PD-1、PD-L1单抗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PD-1、PD-L1单抗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报告编号:OLX-WEI-019完成日期:2018.9.04目录第一节 PD-1/PD-L1单抗申报情况分析 (6)一、申报指标分析 (6)二、申报有利因素分析 (6)1、可滚动提交申报材料 (7)2、可提出优先审评申请 (8)第二节 PD-1/PD-L1单抗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9)一、适应症及免疫机制 (9)二、上市放量情况 (10)三、联合用药效果分析 (11)1、联合用药概况 (12)2、Opdivo+Yervoy (12)3、Keytuda+培美曲塞 (13)4、Tecentriq+贝伐珠单抗+化疗 (14)四、与新型肿瘤疗法联用药分析 (15)1、PD-1/PD-L1单抗+IDO抑制剂 (15)2、PD-1/PD-L1单抗+溶瘤病毒 (15)3、PD-1/PD-L1单抗+CAR-T (16)五、PD-1/PD-L1单抗市场规模 (18)第三节国内PD-1/PD-L1单抗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1)一、国内已获批临床的PD-1/PD-L1单抗及研发阶段 (21)二、国内公司PD-1/PD-L1单抗的中末期临床试验概览 (22)三、第一梯队PD-1/PD-L1单抗公司分析 (23)1、君实生物 (23)2、信达生物 (24)3、恒瑞医药 (26)4、百济神州 (27)5、第一梯队PD-1单抗综合对比 (28)四、PD-1单抗联合用药领先公司分析 (29)1、信达生物 (30)2、恒瑞医药 (31)3、复星医药 (32)图表目录图表 1:PD-1/PD-L1免疫疗法机制 (9)图表 2:PD-1/PD-L1单抗按适应症获批路线图 (10)图表 3:Opdivo和Keytruda上市后的销售情况(亿美元) (11)图表 4:Opdivo和Yervoy联合用药的持续应答时间 (13)图表 5:Keytruda和培美曲塞联合用药的总生存率 (13)图表 6:CAR的结极 (17)图表 7:肿瘤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显著提高生存率 (29)图表 8:复宏汉霖VS罗氏的联合用药布局 (33)图表 9:双抗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最热门的前六大靶点 (34)。
2018年单克隆抗体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单克隆抗体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8月目录一、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技术发展趋势 (8)1、免疫原性对抗体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重大,人源化单抗和全人源单抗成为主流 (9)2、单抗Fc片段糖基化修饰显著强化单抗药物细胞毒作用 (10)3、抗体偶联药物(ADC)可降低化药毒性,但制备技术仍是需要攻克的难点 (11)(1)第一代ADC:辉瑞的Mylotarg是全球首个获批的ADC药物,撤市7年后再度上市 (12)(2)第二代ADC药物:Adcetris和Kadcyla (13)(3)抗体及靶点选择、偶联方式(连接点)及毒性药物选择对治疗效果都起着关键作用 (14)(4)ADC药物的研发趋势是选择更为稳定及成熟的连接方式以确保ADC的均一性及安全性 (15)4、双特异性抗体具有“1+1>2”的肿瘤治疗效果 (15)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广谱抗癌单抗,联合用药将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趋势 (23)1、PD-(L)1单抗避免癌细胞的免疫逃逸,开启免疫治疗时代 (23)(1)以PD-1及其配体为靶点的免疫疗法已在不同癌症的临床试验中展现显著的缓解率 (24)(2)单抗类药物与靶点结合后形成空间位阻阻断了肿瘤细胞逃逸,同时结合面的差异也导致各公司的同类单抗或针对不同适应症的同种单抗疗效差异 (25)2、PD-(L)1成为广谱抗肿瘤单抗,在国外获批适应症超过十二种 (26)3、默沙东Keytruda证实PD-1单抗适用于所有非小细胞肺癌分型 (28)4、PD-(L)1并非万能,原发和获得性耐药使得Combo(联合用药)方案成为必然 (31)(1)肿瘤免疫原性的因素(可以用TMB衡量) (31)(2)抗原呈递和T细胞激活的因素 (31)(3)抑制性受体的高表达和非PD-1依赖途径导致的T细胞耗竭 (32)5、PD-L1表达量、微卫星不稳定(MSI)、肿瘤突变负荷(TMB)是多数癌种免疫疗法疗效预测的核心标志物 (35)(1)微卫星不稳定(MSI)是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胃腺癌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之一 (37)(2)肿瘤突变负荷(TMB)成为公认的肿瘤免疫疗法非组织依赖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之一 (39)6、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以及与溶瘤病毒联用成为新的研发方向 .. 41(2)免疫检查点CD47的抑制能够有效避免肿瘤细胞逃离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PD-L1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 (46)(3)溶瘤病毒完美助攻派姆单抗(Keytruda),黑色素瘤缓解率高达62% (47)(4)IDO抑制剂Epacadostat和默沙东PD-1单抗Keytruda联合治疗黑色素瘤试验失败 (48)7、国内PD-(L)1单抗研发进展 (49)8、25年后我国PD-(L)1单抗市场空间超900亿人民币,目前市场估值2473亿人民币 (51)三、CD20单抗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实现抗体人源化进程,对血液及自身免疫疾病疗效显著 (53)1、第三代CD20单抗疗效优于第一代产品,二代单抗开始涉足多发性硬化症 (54)(1)第一代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第一个靶向肿瘤的生物药,上市20年销售额79亿美金 (55)(2)第二代CD20单抗——奥法木单抗:并未显示出优于利妥昔单抗的疗效作用.56(3)第三代CD20抗体——阿妥珠单抗:Fc片段糖基化修饰,对淋巴瘤疗效优于利妥昔单抗 (58)2、CD20单抗联用BTK抑制剂(依鲁替尼)成为改善淋巴瘤疗效的新方案 603、20年后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市场空间有望达到72亿,CD20单抗市场估值250亿人民币 (62)四、罗氏三大HER2单抗,从特异识别靶点特定区域到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新技术的应用 (65)1、HER2蛋白广泛表达于乳腺癌及胃/食管癌 (65)2、罗氏三大HER2单抗占据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绝大部分市场 (66)3、2037年HER2单抗市场空间52亿元,对应市场目前估值195亿人民币 70(1)国内HER2单抗研发进展 (70)(2)随着医保的覆盖,2037年我国HER2单抗药物市场空间约52亿元,目前市场估值约195亿人民币 (72)五、肿瘤“饥饿”疗法重要靶点:VEGF (75)1、单抗类药物获批结直肠癌、肺癌等,小分子TKI多获批肾细胞癌等 (77)2、多靶点抗血管生成及联用免疫疗法成为抗VEGF新方向 (79)(1)肿瘤异质性导致的敏感度不同 (79)(2)存在多条信号通路介导肿瘤血管的生成 (80)(3)浸润的基质细胞导致对VEGF的抗性 (81)(4)抗VEGF导致的肿瘤转移性增强 (81)(5)VEGF被证实抑制免疫应答,抗VEGF药物与免疫疗法联用成为新方向 (82)(6)IMpower150临床实验结果显示阿特珠单抗显著增强贝伐珠对肺癌的治疗效果 (83)3、PDGF:辅助血管生成的其他重要靶点 (84)4、典型抗VEGF药物-贝伐珠单抗 (86)(1)贝伐珠单抗国内获批,结直肠癌和NSCLC治疗效果良好 (87)(2)国内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研发加速 (89)5、抗VEGF药物在眼科市场的应用 (90)(1)湿性AMD全场市场巨大,阿柏西普仍处于高速增长期 (91)(2)康柏西普2013年国内上市,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与雷珠单抗形成竞争局面 . 936、国内VEGF单抗药物20年后市场空间将达到84亿元,目前市场估值约400亿人民币 (95)六、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的主要靶点之一 (100)1、EGFR突变常导致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等肿瘤发生 (101)2、NSCLC常伴随EGFR高突变频率,使其对TKIs(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敏感度较高 (102)3、大分子单抗阻断胞外配体,小分子主要抑制胞内激酶活性 (103)4、EGFR TKIs代代发展,危机之后是转机 (104)5、EGFR单抗主要用于结直肠癌治疗,并拓展其他肿瘤适应症 (109)(1)帕尼单抗与西妥昔疗效相当,结直肠癌市场齐头并进 (109)(2)抗EGFR治疗对KRAS基因突变阳性个体无效 (110)(3)TKIs对EGFR高突变量的癌症更有效,而单抗适用EGFR突变量低的结直肠癌等 (111)6、国内西妥昔单抗专利到期,生物类似药重点聚焦结直肠癌 (112)(1)西妥昔单抗药物在国内保持平稳增长 (112)(2)国产抗EGFR尼妥珠单抗进入医保目录,重点突破鼻咽癌等小癌种 (113)(2)科伦药业、迈博太科领跑国内西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研究 (114)7、20年后国内EGFR单抗市场空间为49亿元,目前市场估值约232亿人民币 (115)七、TNF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靶点,抗TNF抑制剂在类风关及强直性脊柱炎大有可为 (121)1、五种TNF-α抑制剂专利均已过期,阿达木单抗在国内表现不佳,益赛普居主导地位 (122)2、2037年国内抗TNF-α生物药市场空间271亿元,目前市场估值1259亿人民币 (1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单抗生物类似药深度分析报告目录生物类似药是生物药的“仿制药” (5)生物类似药的本质是“仿制药” (5)规范市场对生物类似药的管理及应用十分谨慎 (5)生物类似药的研发 (7)生物类似药结构复杂仿制困难 (7)生物类似药研发成本高 (7)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自我复制性强 (9)我国生物类似药研发火热 (10)我国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创新药”或者“类似药” (12)生物类似药的生产是核心竞争力 (15)生产工艺是主要的技术门槛 (15)生物类似药全球市场仍处发展早期 (18)生物类似药获批品种逐渐增加 (18)生物类似药对原研药的替代较慢 (19)明星生物类似药公司——韩国Celltrion (20)我国单抗生物类似药的市场空间大 (23)单抗药物现有市场较小,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23)单抗药物临床接受度很高,放量主要受限于昂贵的价格 (24)仿制药对原研药的现有市场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25)原研药降价最主要是因为医保政策 (26)仿制药抢占市场份额并不需要显著低价 (28)中国市场大变局——双重价格风险 (30)与国际规范市场相比,中国原研药定价较低带来了低天花板风险 (30)仿制药/类似药同质化竞争加剧带来的降价风险 (31)中国仿制药品质整体提升是同质化竞争的基础 (31)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价格下降已初现端倪 (33)生物类似药利润水平高 (35)韩国Celltrion公司营业利润显著高于同行 (35)我国药企利润率有“中国特色” (37)生物类似药周转率低,但“中国特色”有优势 (44)低周转率是生物类似药行业特征 (44)商誉及无形资产:“中国特色”低研发成本可大幅提升无形资产周转率 (46)固定资产:我国药企没有比较优势,很难进行周转率提升 (50)应收账款及票据:我国公司与跨国药企相比不具备优势 (54)图表目录图表 1:我国和国际上主要国家生物类似物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差异(1) (5)图表 2:我国和国际上主要国家生物类似物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差异(2) (5)图表 3:化学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 (7)图表 4:化学防制药与生物类似药的技术评价标准 (7)图表 5:化学防制药与生物类似药 (8)图表 6:全球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及在研产品 (8)图表 7:公司持有的欧洲EMA生物类似药批文数量* (9)图表 8:Celltrion公司临床试验项目及产品获批情况 (10)图表 9:Samsung Bioepis公司临床试验项目及产品获批情况 (10)图表 10:2009年至今治疗用生物制品申请临床数量 (11)图表 11:2009年至今治疗用生物制品申请临床注册分类分布 (11)图表 12: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单抗类生物类似药研发进展 (11)图表 13:HER2靶点生物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临床申报记录 (13)图表 14:HER2靶点生物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临床试验设计差异 (14)图表 15:生物药合成主要步骤 (15)图表 16:不同生产效率下的成本分布 (15)图表 17:生物药生产流程及所需时间 (15)图表 18:全球生物反应器平均生产效率及预测 (16)图表 19:全球39家生物药生产企业生产效率分布 (16)图表 20:部分国内外生物药生产企业产能分布 (16)图表 21:2012年全球生物反应器产能生产企业、CMO分布 (17)图表 22:2015年全球生物反应器产能公司分布 (17)图表 23:我国部分生物药生产企业产能 (17)图表 24:欧洲EMA、美国FDA已经批准上市的生物类似药 (18)图表 25:美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月度销售金额 (19)图表 26:美国阿托伐他汀月度销售金额 (19)图表 27:Celltrion生物类似药Remsima的欧洲市场份额 (20)图表 28:2015年6月Remsima市场份额 (20)图表 29:2017年4季度Truxima市场份额 (20)图表 30:Celltrion公司营业收入地区构成 (21)图表 31:Celltrion公司营业收入产品构成 (21)图表 32:Celltrion公司股价涨幅及公司大事 (21)图表 33:Celltrion公司股价涨幅及公司大事 (22)图表 34:Celltrion公司PE走势 (22)图表 35:单抗药物中,抗肿瘤单抗药销售金额所占比例 (23)图表 36:抗肿瘤药物中,抗肿瘤单抗药销售金额所占比例 (23)图表 37:利妥昔单抗患者使用比例计算 (24)图表 38:单抗药品谈判降价与非谈判降价品种价格变化对比 (24)图表 39:谈判降价单抗药平均价格(以2012Q1为100进行标准化) (25)图表 40:未谈判降价单抗药平均价格(以2012Q1为100进行标准化) (25)图表 41:谈判降价单抗药季度销售数量 (25)图表 42:未谈判降价单抗药季度销售数量 (25)图表 43:谈判降价单抗药季度销售金额 (25)图表 45:格列卫占伊马替尼单季度销售金额比例及格列卫销售金额同比 (26)图表 46:吉非替尼季度平均销售价格 (27)图表 47:达沙替尼季度平均销售价格 (27)图表 48:伊马替尼季度平均销售价格 (27)图表 49:一致性评价289目录药品2017年销售金额及原研药市场份额 (28)图表 50:伊马替尼单季度销售数量构成 (29)图表 51:吉非替尼单季度销售数量构成 (29)图表 52:伊马替尼*最新中标价 (29)图表 53:吉非替尼*最新中标价 (29)图表 54:三款替尼药物美国原研药价格与中国原研药价格 (30)图表 55:美国与中国的原研药、仿制药价格分布区间* (30)图表 56:美国环磷酰胺价格 (31)图表 57:美国氯吡格雷价格 (31)图表 58:2017年美国环磷酰胺销售金额格局 (31)图表 59:2017年美国氯吡格雷销售金额格局 (31)图表 60:中国氯吡格雷最新中标价 (31)图表 61:纳入优先审评受理号数量及其中仿制药受理号数量 (32)图表 62:长效刺激因子中标价 (33)图表 63:甲磺酸伊马替尼片中标价 (34)图表 64:部分药品生产企业*2013~2017年平均营业利润率 (35)图表 65:CTI与CTHC的战略合作关系 (36)图表 66:CTI、CTHC的产品价格与利润结构 (36)图表 67: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营业收入构成 (37)图表 68: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平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 (37)图表 69:埃克替尼与康柏西普谈判降价情况 (38)图表 70:埃克替尼单季度平均销售价格 (38)图表 71:康柏西普单季度平均销售价格 (38)图表 72:贝达药业埃克替尼收入、毛利润、毛利率 (38)图表 73:康弘药业生物制品收入、毛利润、毛利率 (38)图表 74:贝达药业埃克替尼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39)图表 75:贝达药业生产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 (39)图表 76:Celltrion公司2015~2017年三年平均生产成本构成 (40)图表 77:Celltrion公司员工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 (40)图表 78:诺和诺德公司COGS、生产员工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 (40)图表 79:部分我国药品生产企业**2015~2017年三年平均生产成本构成 (41)图表 80:国内外部分药企2015~2017年三年平均COGS、生产员工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 (41)图表 81: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五年平均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 (42)图表 82:国内部分药企2015~2017年三年平均费用***构成占营业收入比例 (43)图表 83:国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五年平均费用**构成占营业收入比例 (43)图表 84: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五年平均ROE** (44)图表 85: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五年平均销售利润率** (44)图表 86: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五年平均总资产周转率** (45)图表 87: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五年平均权益乘数** (45)图表 88:Celltrion公司ROE (45)图表 89:Celltrion公司销售利润率 (45)图表 91:Celltrion公司权益乘数 (46)图表 92:Celltrion公司总资产构成 (46)图表 93: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5年平均商誉及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47)图表 94: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5年平均商誉及无形资产周转率** (47)图表 95:Celltrion公司商誉及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47)图表 96:Celltrion公司商誉及无形资产周转率 (47)图表 97:生物类似药Celltrion公司2017年期末无形资产构成* (48)图表 98:仿制药Mylan公司2017年期末无形资产构成* (48)图表 99:创新药Novo Nordisk公司2017年期末无形资产构成* (48)图表 100:恒瑞医药2017年期末无形资产构成 (48)图表 101:创新药Abbvie公司2017年期末无形资产构成* (49)图表 102:贝达药业2017年期末无形资产构成 (49)图表 103:美国FDA批准药物平均研发投入 (49)图表 104:凯莱英临床项目平均收入 (49)图表 105:一次性使用设备与不锈钢设备特点对比 (50)图表 106:国外几种主要供应商生产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50)图表 107: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5年平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51)图表 108: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5年平均固定资产周转率** (51)图表 109:Celltrion公司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52)图表 110:Celltrion公司固定资产周转率 (52)图表 111:复宏汉霖生产线投资金额推测 (52)图表 112:复宏汉霖生产线投资金额推测 (52)图表 113: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5年平均应收账款及票据占总资产比例 (54)图表 114:国内外部分药企2013~2017年5年平均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 (54)生物类似药是生物药的“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的本质是“仿制药”根据我国CFDA发布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其中定义“生物类似药”为“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虽然“生物类似药”的定义在各国和组织之间并不相同,但是均涵盖了一下两大核心:①本质是生物药;②与参照的生物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