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大二轮复习作业测评:4-3变异、育种与进化Word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4-3b变异、育种和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4-3b变异、育种和进化

重访好题名师力推做了不懊悔的名校名题1. (2014 ·河南豫西名校联考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

神舟飞船发射时一般都搭载有植物的种子,以进行太空育种。

以下有关太空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培养出的新品种都是地球上本来不存在的新物种B.从太空返回的植物种子基因构造必定发生了变化C.与地面种子对比,太空种子发育成的植株拥有产量高、营养物质丰富等长处D.太空育种与其余诱变方法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答案: D分析:太空育种培养的新品种是地球上存在的拥有优秀性状的新品种,如“太空椒”。

太空中种子发生突变的频次增大,但不必定全部的植物种子基因构造必定发生改变, B 错误。

基因突变拥有不定向性,且拥有多害少利性,故太空种子发育成的植株不必定拥有产量高、营养物质丰富等长处。

2.(2014 ·江苏南通期末 )以下对于作物育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人工诱变可提升突变频次,获取新物种B.改进缺少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用转基因育种C.杂交育种一般都需连续自交5~6 代才能获取稳固遗传的纯合子D.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同样,且都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答案: B分析:人工诱变能够提升生物的突变频次,改进生物的性状,可是并不必定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标记是产生了生殖隔绝, A 错误;改进缺少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要想使水稻含有这类抗病性基因,只好从其余生物获取,方法能够是转基因技术,将其余生物的基因转移到水稻体内, B 正确;若是 F2为 ddTt ,自交后 F3为 ddTT 、ddTt 、ddtt 三种基因型,在 F3的表现型上其实不可以确立ddTT 和 ddTt 哪个是纯合的,为了能够鉴别 ddTT 、ddTt 哪个是纯合子,还要进一步进行自交实验,假如在F4中没有出现性状分别,那么基因型必定是ddTT 。

高考生物二轮文档:1-4-3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文档:1-4-3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含解析)

第3讲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对应学生用书P0581.[2015·课标全国卷Ⅱ]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答案 A解析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疾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项正确。

2.[2015·安徽高考]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 B.50%C.42% D.21%答案 C解析在一个足够大、没有自然选择、随机交配的自然种群中,符合基因的平衡定律,当等位基因只有A、a时,设p代表A基因频率,q代表a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基因型频率,2pq是Aa基因型频率,q2是aa基因型频率。

依题意,当两个大小相等的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因此,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3.[2014·四川高考]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 .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答案 B解析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故A 错误;秋水仙素处理的是顶芽,观察的植物幼苗,部分细胞的染色体加倍,部分没有加倍,故B 正确;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 错;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故D 错。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训练1-4-3生物的变异进化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训练1-4-3生物的变异进化含解析

1.下图1、图2为某种生物的两种染色体行为示意图,其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两图所示的变异()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C.均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D.均涉及DNA链的断开和重接答案 D解析图1中的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图2中的变异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C说法错误;图1中的基因重组不会影响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B说法错误;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故图1、图2中都会发生DNA链的断开和重接,D说法正确。

2.某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二倍体生物一个精原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发生过交叉互换B.甲、乙细胞中均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C.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该过程中A突变成a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答案 D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中着丝点分裂前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为A、a,而乙中着丝点分裂前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为a、a,说明甲中的a是基因突变形成的,A项错误,D项正确。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项错误。

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项错误。

3.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 的孩子,下列示意图最能表明其原因的是()答案 D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则正常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X B Y和X B X b,孩子的基因型为X b X b Y,最能说明是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故选D。

4.欲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某生物育种小组用基因型为Dd的玉米用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育种试验,第一种育种方法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第二种育种方法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4-3a变异、育种和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4-3a变异、育种和进化

回访真题领悟高考统计考题细观其变[理解能力题组]1.(2014·浙江卷)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变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稍大。

假设敏感和抗性由基因A、a控制,若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原敏感型大豆基因型为Aa,缺失了A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导致抗性突变体出现,则抗性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故A对;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个体没有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再经诱变也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故B错;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再经诱变可能恢复为敏感型,故C错;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此情况属于基因突变,抗性基因可能编码肽链,也可能不编码肽链,故D错。

2.(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B .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C .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D .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不一定是有利的,A 项错误;若显性基因随染色体的缺失而丢失,可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但隐性基因的表达不一定能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B 项错误。

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会对个体性状产生影响,且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C 项错误。

2024年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试题(新教材) 知识对点小题练 8.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试题(新教材) 知识对点小题练 8.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答案)

8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2023·湖南模拟)某动物(2n=42)群体中有一种如图所示的变异情况,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

若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一条这样的重接染色体,则称为重接杂合子,同时含有两条则称为重接纯合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发生改变B.重接杂合子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9个正常四分体,但也可能产生正常配子C.重接纯合子减数分裂Ⅱ中期时,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D.重接纯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有一半的个体染色体正常2.(不定项)(2023·湖南模拟)研究人员用γ射线辐射水稻干种子,选育出黄绿叶突变体ygl10,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突变体出现的原因是催化叶绿素b合成的关键酶基因OsCAO1第83~87位有5个碱基对缺失,且缺失序列中包含一个限制性内切核酸酶NdeⅠ的酶切位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突变可能会造成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B.用NdeⅠ酶切突变基因仍会得到相应的黏性末端C.控制该黄绿叶突变性状的基因是OsCAO1的一个新等位基因D.OsCAO1基因突变可能造成叶绿素b合成受阻,植物生长迟缓3.(2023·湖南长沙模拟)某科研团队将小麦抗锈病基因Tr导入高产但不抗锈病的玉米品种的细胞中培育出了高产抗锈病的品种。

该玉米高产基因型为GGCC,G和C同时存在才高产,g和c不高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导入的基因Tr会随机插入染色体上,但G、C 基因内插入了基因Tr后G、C就失去功能,其他基因不考虑插入后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法、农杆菌转化法将含基因Tr的表达载体导入玉米细胞B.若只导入一个基因Tr,就能通过组织培养培育出高产抗锈病玉米纯种C.若一个Tr基因插入G基因内,则该玉米组织培养苗自交F1中,高产植株中抗锈病植株占2/3D.该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转基因苗再自交可培育出纯种4.(2023·湖南郴州三模)用白眼雌果蝇(X b X b)与红眼雄果蝇(X B Y)杂交,大约每2 000个子代有一个白眼雌果蝇或红眼雄果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例外果蝇出现是由于其中一个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不分离。

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 专题三 Word版含答案

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 专题三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考纲要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Ⅱ)。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Ⅰ)。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状元笔记1.育种中的3个常考易错点(1)原核生物不能运用杂交育种,如细菌的育种一般采用诱变育种。

(2)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

(3)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中的一个手段,想得到可育的品种,一般还需要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

2.隔离、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状元反思1.DNA中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发生基因突变吗?提示:相关改变只有发生于“有遗传效应”片段上,引起基因结构改变时方可称基因突变,否则若发生于非基因片段上,则不属基因突变。

2.发生基因突变后,一定发生性状改变吗?提示:由于密码子具简并性或AA→Aa中产生a后,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出来等原因,基因突变未必会引起性状改变。

3.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因此应该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吗?提示:三倍体西瓜是不育的,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后代。

但判断生物是否发生可遗传变异的标志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只要遗传物质改变,不管能否产生后代,以及后代是否可育,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考点一可遗传变异及相关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1.(2015·课标卷Ⅱ,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解析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A正确,B、C、D错误。

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4.3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测试(2021年

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4.3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测试(2021年

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4.3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测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4.3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测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4.3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测试的全部内容。

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 4。

3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测试(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15·黄山一模)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D.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解析: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存在回复突变的现象;转基因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不是因为杀虫剂的诱变作用,而是因为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把抗药性差的个体杀死,而抗药性强的个体则存活下来。

答案:B2.如图是某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示意图(a~f、a+~f+代表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对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含4个DNA分子B.该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C.该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导致缺失部分基因D.该细胞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dc+bef的配子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有关知识,准确梳理图解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其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比较这对同源染色体可知基因a~f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部分片段的倒位,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其上的基因并未丢失。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9 变异、育种和进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9 变异、育种和进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能力训练九变异、育种和进化一、判断题1.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 )2.自然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但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 )3.无论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都会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

( )4.用射线照射大豆种子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属于诱变育种。

( )5.基因突变中,若是碱基对替换,则基因数目不变;若是碱基对增添,则基因数目增加;若是碱基对缺失,则基因数目减少。

( )6.自然状态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会发生基因重组。

( )7.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 )8.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 )9.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

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能稳定遗传。

( )10.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

( )11.由未受精的卵细胞、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为单倍体。

( )12.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属于杂交育种。

( )13.“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包含了基因工程技术。

( )14.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形成四倍体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所形成的四倍体不是新物种。

( )15.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16.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

( )17.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二、选择题1.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作业测评·固效果1.[2014·东北三校联考]下列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的是()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子西瓜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不但有黄色圆粒,还出现了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解析:A为染色体变异,C、D为基因重组。

答案:B2.[2014·苏北二模]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B.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种染色体移接现象C.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D.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解析: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所以两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易位;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AB、Ab、aB、ab。

答案:C3.[2014·葫芦岛期中]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解析:由图可知,图a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性状可能没有变化;图b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性状也随之改变;二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4.[2014·西城期末]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

在趋同进化过程中()A. 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B. 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C. 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D. 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解析:同一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选择效果相近,B项正确;不同物种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A项错误;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寄生、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关系,在生存斗争中,它们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项错误;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不会演化成同一物种,D项错误。

答案:B5.[2014·潍坊质检]某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 两组实验。

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12 h,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2)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4)水蚤个体的变异也是定向的A.(1)(2)B.(1)(2)(3)C.(2)(3) D.(3)(4)解析:(1)根据题图判断大多数水蚤个体生活的适宜温度是25 ℃,温度改变部分个体死亡;(2)在不同温度下,都有能存活的水蚤个体,说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类型;(3)在不同温度下,死亡的个体不同,生活下来的个体是适应对应环境的个体,即温度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作用;(4)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B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细菌的变异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发生,青霉素只是对细菌起选择作用。

答案:C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地理隔离才有生物进化B.生物进化意味着肯定有新物种形成C.只有自然选择才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的进化解析:选项A,有地理隔离生物不一定进化;选项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选项C,基因突变也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选项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D8.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D. 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解析:选项A,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选项B,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选项C,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选项D,A的基因频率为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1-0.62=0.64,即64%。

答案:A9.医学界认为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罪魁祸首,超级细菌因含有一种叫NDM-1的基因,使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

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 NDM-1基因的产生是该细菌发生染色体变异的结果B. 滥用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NDM1基因C. 细菌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NDM1基因频率不断增大D. NDM1基因的产生标志着新的细菌(物种)已经产生解析:选项A,“超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选项B,抗生素只是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选项C,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耐药基因NDM1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选项D,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出现新的基因。

答案:C10.[2014·衡水调研]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由题干可知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发生替换的结果;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2%+1/2×20%=12%;根据抗性基因频率无法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的大小关系;自然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11.[2014·衡水调研]如图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 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 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 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是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因此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所应用;植株A 为二倍体,其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为单倍体;植物B纯合的概率为100%,因此D错误。

答案:D12.[2014·唐山一模]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B.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C. 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D. 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解析:图a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b有同源染色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如果图b生物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单倍体,如果图b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三倍体,B项错误;图c中有同源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该细胞所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项正确;图d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可能是由雄性配子或雌性配子发育而成的,D项错误。

答案:C13.[2014·泉州质检]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项错误;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C项正确;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部分可能相同,D项错误。

答案:C14.[2014·西城期末]人眼球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眼病,主要症状是眼前黑影飘动并伴有视力缓慢下降,一般在40岁以上发病,常有家族史。

在某个连续传递三代的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家族中(遗传系谱图如图1所示),第1代发病情况不详,第2~4代共有7人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请分析回答:(1)依据遗传系谱图推断,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2)经研究发现,此眼病患者的转甲蛋白(TTR)空间结构异常,提取Ⅲ-1和Ⅲ-2的DNA,通过________技术扩增TTR基因,实现TTR基因的特异性扩增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________。

(3)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发现,Ⅲ-2的TTR基因序列仅有T1(图2)一种,而Ⅲ-1的TTR基因序列有T1和T2(图3)两种。

①根据T1基因和T2基因碱基序列推断,Ⅲ-1部分TTR结构变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T1基因与T2基因的关系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