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4)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4)

.浙江省2008年7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其提出者是( )A.米德B.康波C.戈夫曼D.霍曼斯2.“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伞”这两者之间属于( )A.认知失调B.认知无关C.认知协调D.认知相关3.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 )A.利益冲突B.参照群体的认同C.不恰当的认同观念D.个性特征4.凯利在他的因果归因模型中提出了( )A.折扣原则B.协变原则C.不变原则D.渐变原则5.习得无助与归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导致长期无助的归因是( )A.外在的归因B.内在的归因C.普遍的归因D.稳定的归因6.心理学家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们相互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其中逊顺型的特征是( )A.朝向他人B.疏离他人C.对抗他人D.超越他人7.在利他行为中,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出于( )A.责任心B.类似性C.吸引力D.亲密关系8.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属于( )A.强化理论B.相等理论C.得失理论D.相互作用论9.最不利于合作的影响因素是( )A.回报B.群体规模C.个人倾向性D.威胁10.身边的陌生顾客对商品的赞誉远比售货员的拼命推销更让我们相信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沟通者的( )A.权威性B.类似性C.睡眠者效应D.好感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
( )2.霍桑实验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3.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有时会无缘无故产生。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45)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 )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2.提出公平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B.弗罗姆C.亚当斯D.费斯汀格3.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决策者试图________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 )A.缩小B.平衡C.扩大D.忽略4.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是正直的+3分,友好的+2分,有忍耐力的+1分,而对他的印象总分是+2分,那么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 )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累计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5.小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主要是这次考试太难了。
”这种归因是把失败归因为( )A.运气B.能力C.努力D.任务难度6.习得无助现象的归因与________有着密切关系。
( )A.可以控制的结果B.不可能控制的结果C.问题的原因D.问题本身7.由某种行为的诱发而产生一系列行为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为( )A.行为稳定性B.连锁反应C.行为链D.行为习惯8.个体之间的感染行为中主要传递的是( )A.思想B.动作C.意志D.情绪9.一个喝醉酒的人,摔倒在路边无法爬起,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意帮助他,以下原因哪种是最有可能的?( )A.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B.旁观者对他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C.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D.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10.想吃肉又怕发胖所引起的冲突,属于________型冲突。
( )A.接近—接近B.接近—回避C.回避—回避D.双重接近—回避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 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1)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一书。
2.人际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认为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即包容的需要、和。
3.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有功能理论、和。
4.影响自我表现的主要因素有情景因素,和。
5.相应推论理论由和于1956年提出的。
6.贝姆于年提出了理论。
7.群体理论注重于群体施加于个人身上的压力,代表人物是和等人。
8.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和。
9.相等理论属于的变式,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的相等来衡量人际关系的。
10.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二种,即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需要层次论属人际关系理论中的( )。
A.人际特质理论B.人际激励理论C.人际交往理论D.期望理论2.“睡眠者效应”是指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
A.增强B.减弱C.不变D.波动3.教师期望导致学生行为的改变,这是印象形成中( )所致的结果。
A.晕轮效应B.定型C.新近效应D.自我实现预言4.在实体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低,而一贯性高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 )。
A.外在原因B.偶然环境C.内在原因D.情景因素5.在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中,最为愤怒存在于( )条件中。
A.肾上腺素—告知—愤怒B.肾上腺素—忽略—愤怒C.安慰剂—愤怒D.肾上腺素—忽略—欣快6.自我控制属于自我结构中的( )成份。
A.认知B.情感C.评价D.意志7.智力较差,较多自卑感的人容易遵从,这是( )的观点。
A.群体理论B.个性理论C.归因理论D.认知理论8.义务献血而不留姓名,这属于( )。
A.利己行为B.意志行动C.利他行为D.理智行为9.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奖励,以引起对方喜爱,这一过程可用( )来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0)

.浙江自考试题2005年10月人际关系心理学答案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B2.B3.A4.C5. A6.D7.A8.C9.C 10.A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 √6.×7.√8.×9.×10.×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小题1分,共20分)1、冷漠、疏远2、链式、Y式3、学习、归因4、丰满人性、个人潜能或特性5、规范6、自我奖赏7、失调8、隐含9、折扣原则10、小、低11、社会责任规范、回报规范12、情景因素、个人物质因素13、协商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答:所谓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2、答: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3、答: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4、答:社会两难情景指的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
5、答: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的现象。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答: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分)这里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1分)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份构成的;(1分)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分)2、答: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分)态度具有如下功能:(1)顺应功能;(1分)(2)认识功能;(1分)(3)防御功能;(1分)(4)调节功能。
(1分)3、答:(1)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认为是“漂亮”的人才值得爱;(1分)(2)同漂亮的人在一起,人们常常觉得荣耀和光彩;(1分)(3)我们传统上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并且我们非常自然地把一些好的品质加到漂亮者的身上;(1分)(4)爱美是人的天性。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B.回避—回避型C.接近—回避型D.双重接近—回避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B.才华C.能力D.气质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B.亲密关系C.类似性D.责任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A.负强化B.消极的强化C.积极的强化D.厌恶形式的强化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2)

.浙江省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关于遵从有两种主要理论:一个是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
3.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__,(2)承担义务,(3)__________,(4)习惯形成。
4.__________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即生理上的激起和__________。
5.琼斯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__________,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社会赞许性。
6.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减少失调的方法有__________、增加认知和__________。
8.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
9.戴维斯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四种交往模式是单线型、__________、偶然型和__________。
10.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其三是行为成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际吸引的大小和奖罚有相应关系,这可用( )来解释。
A.强化理论B.相互作用论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2.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这是( )所起的作用。
A.社会责任规范B.道德规范C.互惠规范D.行为规范3.服从信息性压力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 )。
A.公开服从B.认同C.内心接受D.模仿4.要更大程度地提高自我控制,就要改变影响行为的( )。
A.行为和结果B.线索和结果C.动机和结果D.线索和目的5.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这是一种( ) A.自我服务偏见 B.显著性偏见C.一致性反应不足偏见D.行为者与观察者偏见6.把事件归因于运气属于( )。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 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浙江省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2.“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
A.认知成分
B.行为成分
C.情感成分
D.意志成分
3.小张明知街的左边在施工,却还是从街的左边走路去上班,结果被砖头砸到。
这时小张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
A.自愿选择
B.承诺
C.责任感
D.预期的消极后果
4.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开放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彬彬有礼,绅士文雅。
这是人际印象中的()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5.“把成功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这是自我知觉中的()
A.显著性偏见
B.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C.自我服务偏见
D.行为中心偏见
6.减轻或消除某些不愉快的刺激,这是一种()
A.惩罚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7.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这种现象属于()
A.遵从
B.模仿
C.感染
D.独立
8.以下哪种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C.自愿性
D.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
9.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_________理论的观点。
()
A.强化
B.相互作用
C.得失
D.相等
10.“权威解决法”是一种特殊的()
A.让步
B.价值判断
C.仲裁
D.人际冲突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夫妻关系是法律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
2.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
3.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4.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
()
5.詹姆士认为情绪反应的发生是以生理反应的发生为前提的。
()
6.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
7.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一般都会比单独完成时偏多。
()
8.求助者的依赖性会影响个体利他行为发生的概率。
()
9.按照相等理论的观点,建立人际关系要看是否能获利,是否有需要来决定交往行为。
()
10.冲突会损害人际关系,因此都是消极的。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__学科。
2.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_________和_________。
3.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_________和_________。
4.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_________、评估性、_________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5.自我障碍是个体为_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_________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6.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_、选择目标和_________。
7.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8.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_________、情景的模糊性和_________。
9.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成分。
10.个人内部的冲突可以分为四种形式:_________型、回避—回避型、_________和双重接近—回避型。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态度
2.自我实现预言
3.自我控制
4.人际吸引
5.社会两难情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
2.简述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采用的方法。
3.简述自我知觉中存在的偏见。
4.简述影响遵从的因素。
5.简述社会规范理论是如何解释利他行为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述评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
2.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归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