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考试重点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侵染性病害2、病原3、病毒4、非侵染性病害5、病原菌6、子实体7、病症8、病害流行9、病状10、植物保卫素11、侵染过程12、复循环病害13、特异性毒素14、活养寄生物15、积年流行病二、判断改错1、林木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隐症现象。
( )2、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配合使用能增强防病效果。
()3、郁金香碎锦病侵害叶片及花冠,在我国尚未发现该病的发生。
()4、松材线虫枯萎病的发生与松褐天牛的为害无关。
()5、香石竹枯萎病与唐菖蒲干腐病都是由半知菌中的镰孢菌属的真菌引起。
()6、根结线虫为雌雄异形。
()7、病毒可引起林木花变绿。
()8、植原体与病毒属非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
()9、半知菌为不典型生活史。
()10、由真菌引起的所有林木病害都是侵染性病害。
()11、锈菌为活养寄生物( )12、溃疡病是坏死和增生型组织病变的综合结果()三、单项选择1、()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产生的结构。
A、分生孢子B、闭囊壳C、卵孢子D、担子孢子2、下列病原中,()是寄生性种子植物。
A、线虫B、螨类C、植原体D、菟丝子3、某些林木感病后,植物体内的生长激素类物质常常失调,引发植物产生( )症状。
A、腐朽B、腐烂C、坏死D、畸形4、白粉病病原的分类地位为().A、接合菌亚门B、鞭毛菌亚门C、担子菌亚门D子囊菌亚门5、根癌病由( )引起.A、真菌B、细菌C、病毒D、类菌原体6、松材线虫枯萎病主要由()传播。
A、气流B、雨水C、松褐天牛D、流水7、( )引起的病害不具传染性。
A、真菌B、病毒C、线虫D、低温。
8、治病先治虫是指( ).A、白粉病B、煤污病 C.、立枯病D、炭疽病9、桃缩叶病由( )引起.A、镰刀菌B、丝核菌C、外子囊菌D、外担子菌10、病害侵染过程的(),最适宜施用内吸剂。
A、接触期B、侵入期C、潜育期D、发病期11、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都是( ).A.球状B.螺旋状C. 杆状D.多细胞12、( )对四环素敏感.A.植原体B. 病毒C.真菌D.线虫13、病原物的寄生性的实质是一种( )关系.A.致病B.抗生C. 共生D.营养14、植物感病后体内产生了植物保卫素,这是植物的一种( )作用.A.致病B.耐病C. 抗病D.避病.15、波尔多液的有效成份是( ).A.硫酸铜B.生石灰C. 碱式硫酸铜D.多硫化钙.16、( )应治病要治虫.A白粉病B膏药病 C. 炭疽病D.立枯病17、环剥树皮是指防治( )采取的有效措施.A.立枯病B.竹丛枝病C.泡桐丛枝病D.炭疽病18、桑寄生害主要由( )传播.A.昆虫B.鸟类C.人为D风19、细菌侵染林木主要以()侵入植物休内。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南林林业大学黄龄教授第一章1. 植物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的因素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局部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收到显著影响甚至死亡。
2.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所引起,有侵染性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细菌)病害、线虫病害、病毒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植物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其他生物如螨类、藻类引起的病害。
3.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子所致,无传染性。
4. 病害发生的三角关系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体、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的共同作用。
5. 症状概念: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特征。
由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症状不仅是树木本身的病变特征;而且包括病原物在树木病组织上产生的繁殖器官或其他组织,这些器官或组织成为病症。
种类: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粒状物第二章一、病害诊断概念:方法:1、根据症状2、根据病原物3、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其证明一种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最科学的病害诊断方法A.将病害植物组织上经常出现的微生物分离..出来,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将培养基进一步纯.化.得到纯菌种。
C.将纯菌种接种..到健康寄生物植物体内并给予适宜发病条件,使其发病。
观察是否表现为原病害相同症状。
D.从接种发病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4、病害治疗诊断第三章病原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其他(螨类、藻类)一、真菌特点:具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营养结构:菌丝体。
原生质团、单细胞、假菌丝、两型菌丝营养体的变态结构:(1)附着胞(2)附着枝(3)吸器(4)假根(5)菌环和菌网繁殖方法和策略: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准性繁殖(形成异核体,形成杂合二倍体,形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同宗配合:有些真菌单个菌株自身的雌雄器官结合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病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
P42、病症——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
(或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
)P53、病程——病原物到达植物体表后,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到组织内部,建立起寄主关系,并经过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和寄主植物一系列生理、解剖上的反应,最终表现出病状。
这一整个过程如以植物受病后的活动为出发点,称之为发病过程,简称病程。
P434、菌核——组织形态与子座相似,但其外层菌丝交织得更为紧密,并呈褐色或黑色,内部较疏松的特殊结构。
(或:由菌丝交织而成的一个坚硬的营养结构,具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休眠作用,休眠后经过萌发,再产生孢子的子实体。
)P145、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
P126、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与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称为子实体。
P167、转主寄生现象——一种锈菌当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必须转换寄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P228、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
有时用毒性一词表示。
P379、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活,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生物体或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生物。
P36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便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这称为系统侵染。
P4511、局部侵染——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都只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称为局部侵染。
P4512、担子果——有些担子菌的次生菌可以组织成复杂的特殊结构。
P2113、子座——一个致密的营养组织,很像一个垫子,上面或其内部形成子实体或直接产生孢子。
(或:是一个垫状或壳状的营养体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产生子实体。
)P1414、寄生性——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P3615、子囊果——子囊通常集生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题型(包括昆虫学和病理学):名词解释20%;判断题10%;选择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 考试时间:2011年12月27日(10:00-12:00)考试地点:田103名词解释:1.病状和病征:①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②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2.损伤(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
3.(真菌)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
4.吸器:植物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间隙延伸穿过细胞壁,在寄主细胞内发育成吸器,吸收营养。
(形状不同)5.带毒现象:受到侵染而不表现症状的植株,称为带毒者。
(没找到,这是近似答案)P666.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通过寄主植物的维管束系统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
P927.寄生性: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8.侵染程序(病程):通过轻微伤口侵入。
潜育期较长。
菌体通过韧皮部组织先向下,再向上,增殖到一定浓度时表现症状。
9.初侵染和再侵染:①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下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②再侵染:初侵染完成后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进行的其他各次侵染(再侵染的来源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
再侵染的有无,因病原物的种类而异;发生的次数与潜育期的长短有关)。
10.病害流行: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11.隐症现象:有些植物在病毒侵染表现症状后,因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而出现症状消失的现象,称为隐症。
P6612.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不同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的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
P9213.子囊壳:子囊果球形或瓶状,顶端有固定的孔口,子囊为单层壁,称为子囊壳。
林木病理学考试.doc

1.病原:在森林生态体系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称为病原2.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3.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4.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5.病害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6.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7.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病状类型:变色畸形坏死枯萎流脂或流胶粉霉立木和木材腐朽寄生性种子植物8.综合防治的特点和措施:9.苗木病害的发生病害级病原物防治措施:特点:爆发流行病程短(潜育期短,繁殖期短)。
原因:(1)圃地树种单一,集中连片(2)同龄密植,出土期基本一致,造成圃地小气候湿度大(3)面积大而集中(4)苗木组织幼嫩,抗病力弱;防治:(1)集约管理,易防治(2)良种育苗(3)正确执行育苗技术措施:圃地选择,合理轮作,适当施肥,环境卫生(4)化学防治:适时适量10.侵染循环过程及防治措施:11.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a非侵染性病害可以为病原生物开辟侵入途径b非侵染性病害可以降低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c侵染性病害消弱了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12.简述影响病程的各个因素?病程:是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它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接触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起到侵入以前这一期间.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
潜育期:从病原物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的时期。
发病期: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是时期。
13.病毒传播方式:(1)风力式传播(2)雨水(3)昆虫和其他动物 (4)人为传播14.非侵染性病原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相对应的特点及诊断过程及方法非侵染性病害特点:a成片发生,比较均匀b不能够传染蔓延c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侵染性病害特点:a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b能够传染蔓延c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15.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包括哪些方面?不同的病原物致病机制有何不同?一.(1)掠夺寄主的营养物质(2)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对寄主的生理有干扰或毒害作用二.(1)分泌的各种酶降解寄主的细胞和组织(2)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3)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16.植物抗病性有哪些类型?比较植物主动抗病性与被动抗病性的异同?(1)按寄主植物对植物的抵抗性质分:抗病避病和耐病。
林木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林木病理学试题及答案1. 病原菌的分类与特征病原菌是引起林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及其特征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病原菌可分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三大类。
真菌是引起林木疾病最主要的病原菌。
它们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能够通过孢子传播疾病。
真菌病原菌一般可分为侵入性真菌和寄生性真菌。
侵入性真菌通过侵入寄主的组织,引起组织腐烂或坏死,并利用寄主的养分进行繁殖。
寄生性真菌则通过寄生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通过释放特殊的酶、毒素或利用寄主的养分进行繁殖。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一般通过伤口、气孔或感染其他昆虫进行传播。
细菌病害一般表现为细菌在寄主体内大量繁殖,引起寄主的组织腐烂或坏死。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寄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利用寄主细胞的生理代谢和养分进行繁殖。
病毒病害表现为寄主组织发生变形、颜色改变、生长受限等症状。
2. 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的林木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病害防治。
例如,引入对特定害虫有天敌关系的昆虫进行生物控制;利用拮抗菌对抗致病真菌。
(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来减少病害发生。
例如,对一些寄生性虫害,可以通过机械阻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3)遗传防治:利用遗传改良手段培育抗病品种,增强林木的抗病性。
通过选择对特定病害具有抗性的亲本进行杂交、选择等方法,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
(4)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进行病害防治。
化学农药具有快速、高效的防治效果,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使用时需要慎重,并遵循相关规定。
3. 林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疾病的科学,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相关病害的鉴定与研究。
(1)病害观察法:通过对病害患树的外部形态、组织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与严重程度。
林木病理学本科试题及答案

林木病理学本科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以下哪个领域的科学?A. 林木生长发育B. 林木遗传育种B. 林木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及防治D. 林木生态学2. 以下哪种病害属于非传染性病害?A. 锈病B. 腐烂病C. 缺素症D. 枯萎病3. 林木病理学中的“病原物”通常指的是什么?A. 受损的林木组织B. 有害的化学物质C. 引起林木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D. 林木的遗传缺陷4. 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林木病害的农业防治方法?A. 选择抗病品种B. 合理轮作C. 化学农药喷洒D. 清除病残体5. 林木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症状通常包括哪些?A. 叶片黄化B. 茎部腐烂C. 果实畸形D. 以上都是6. 林木病毒性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哪些?A. 风传B. 昆虫传带C. 土壤传播D. 雨水传播7. 以下哪种病害是由细菌引起的?A. 白粉病B. 灰霉病C. 溃疡病D. 斑点病8. 林木病理学中的“病害循环”指的是什么?A. 病害的发生过程B. 病原物的生命周期C. 病害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D. 病原物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过程9. 林木病害的防治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B. 重治疗,轻预防C. 科学种树,合理管理D.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10.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林木病害的生物防治?A. 利用天敌昆虫B. 施用生物农药C. 利用抗生物质D. 物理隔离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林木病理学中的“病征”是指________,而“病症”则是指________。
12. 林木病害的病原物主要包括________、细菌、病毒和________。
13. 林木真菌性病害的病原物主要是________,它们通过________来感染林木。
14. 林木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________、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5. 林木病害的诊断方法包括田间观察、实验室诊断和________。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名词概念:林木病害;病理程序;病原,诱因;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感病植物,寄主;病害三角,病原四面体;症状,病状,病征;病原生物的种类;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病状类型,病征类型;植物病害的症状变化及稳定性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有哪些?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如何?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如何对非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名词:真菌,菌丝体,吸器,菌组织,子实体,真菌的有性生殖,准性生殖,生活史,子囊果,担子果,菌组织类型;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有性生殖的孢子类型;真菌繁殖在病害发生和扩展上的意义;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子囊果的类型;半知菌的产孢结构。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染色反应为阳性还是阴性?何谓喷菌现象?细菌的致病变种的概念;如何根据症状对细菌病害进行诊断?由植原体引起的典型病害有哪些?病毒的多分体现象与多分体病毒;何谓病毒的传播和移动,病毒的传播媒介有哪些?病毒的内含体;口针;线虫的生活史;外寄生,内寄生;植物线虫对寄主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寄生性植物;全寄生,半寄生;名词概念:毒素,活养寄生物,半活养寄生物,死养寄生物,寄生性,致病性,致病因素;毒素;病原物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抗病、避病和耐病;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有哪些?概念:侵染过程,病害(侵染)循环;接触期,侵入期,潜预期,发病期;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伏侵染;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初侵染,再侵染;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病害流行,病害预测;侵染过程的四个阶段;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害循环的三个问题;病害循环与病程、病菌的生活史的关系;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害预测的依据。
何谓林木病害的综合治理,都有哪些措施;我国的植保方针;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植物检疫;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保护剂,治疗剂;化学防治的优缺点;生物防治(狭义)及其机制;林木栽培防病都有哪些措施;如何对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进行镜检?病原真菌在植物表面形成的小黑点可能是真菌的什么结构?下列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根癌病,黄栌白粉病,林木根朽病,毛白杨锈病;下列病害的病原及发展规律:泡桐炭疽病,柿角斑病,松枯梢病;下列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松材线虫枯萎病;泡桐丛枝病;杨树溃疡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林木病害:由病原引起的经过一个病理,造成的一种结果(经济损失)的这种过程。
2.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病原诱因生产活动。
3.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
2能够传染蔓延。
3在病部可见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非侵染性病害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
2不能传染蔓延。
3在病部无病原物。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间的联系区别:A联系非侵染性病原的发生为侵染性病原物的侵染开辟了道路。
非侵染性病原的发生降低了寄主对侵染性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侵染性病原的发生降低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区别:非侵染性病害无传染性,侵染病害有传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分布有一定规律。
侵染性病害检有病原生物。
4 病植物的病理变化:生理病变是基础。
组织病变是过程,形态病变是结果。
二1.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
2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3 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症状类型:1变色 2坏死(斑点,腐烂,溃疡) 3萎焉或枯萎 4 畸形 5流脂或流腋 6 粉露 7 寄生性种子植物 8立木和木材腐朽1-5是以病状明显的病害, 6-8是以病征明显的病害。
三 1,真菌:是一群具有真正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一般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的生物。
2 真菌的特征:a营养体为单细胞或丝立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维管束组织,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属原核生物。
a营养方式属异养性,没有叶绿素或其它光合作用的色素。
a典型的繁殖方式为产生两种类型的孢子。
3.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
4.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分别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的类型: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厚亘孢子。
有性繁殖特点:一年只发生一次,数量少,发生在植物生长的后期,细胞壁厚,寿命长,具休眠期,耐不良环境能力强,可越冬,有助于成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无性繁殖特点:在一个生长季可繁殖多次,产生大量无性孢子,细胞壁薄,无休眠期,抗逆性差,传播快,蔓延,危害植物。
5 真菌生活史:真菌孢子开始萌发,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阶段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6 真菌分类: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无隔菌丝游动孢子卵孢子接合菌亚门、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8个)担子菌亚门:有隔菌丝无担孢子半知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无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白粉属球座菌属球腔菌属担子菌亚门:栅绣菌属层锈菌属单孢锈属柄锈属多孢锈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葡萄孢属粉孢属附:林木病害初侵源的来源主要是病原物越多的场所。
再侵染的来源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
四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
多可以在人工培养生长繁殖。
特点:林木病害细菌多为杆状,大多数有丝状鞭毛,不产生芽孢。
木名兰氏染色多为阴性。
繁殖方式为烈殖。
病害症状:坏死腐烂畸形萎焉细菌主要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从自然孔口或伤口处入侵,在病株和未分解的组织中越冬,也可在种子或土壤中越冬。
五。
病毒病毒由粒体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粒体的主要形态:棒状病毒(包括杆状和线状)、弹状病毒和球状病毒病毒的本质是核蛋白,核酸是芯子,外面包围着蛋白衣壳。
病毒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复制过程:吸附,侵入,脱衣,复制,装配病毒的传播方式:1介质传播(昆虫,土壤中的真菌,线虫,螨类)2 非介质传播(机械传播,种子传播,材料传播)病毒病害的主要症状:坏死,变色,畸形。
病毒病害特点:1植物的病毒病大多数属系统侵染的,在植物体内除生长点外的各个部分均可带毒。
2病毒为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生存,通过微伤口入侵植物。
3病毒病害侵染的来源主要是活的寄主植物和昆虫。
4有些植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隐症带毒。
5观察不到病症。
6病状表现受温度影响大,常发生高温或低温隐症现象。
六。
线虫:引起植物线虫病症状:根部的虫瘦茎线虫引起的坏死,腐烂或植株矮化。
引起叶部的枯斑或凋萎。
螨虫引起毛毡病无病症。
藻类引起藻斑病,有病症。
七寄生性种子植物:不能单独生存,要依靠寄主才能生存,属异养生物。
有病症。
分为:a桑寄生科植物(半寄生) b菟丝子寄生植物(全寄生)八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1.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获得营养的能力。
2 病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分为四种类型:绝对寄生,绝对腐生,兼性寄生。
兼性腐生。
3 寄生性的专化: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的现象称为寄生性的分化。
寄主范围:指病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范围。
专化性:病原物种类对寄生植物的科,属,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4病原物的致病机理:产生各种酶,降解寄主细胞和组织。
产生毒素和生长激素。
掠夺营养。
5 抗病原理: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抗病原物和入侵起着重要作用(抗侵入)。
抗扩展。
保卫反应。
获得免疫性。
避病,耐病。
6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a寄生性是致病性的前提。
a寄生性和致病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a遗传基因重组自然界突变等会造成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改变。
7 抗病性分:免疫高抗中抗低抗8 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破坏的能力。
九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1 侵染过程: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
2 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3 侵染循环:指侵染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
4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有再侵染但危害很小的病害。
5 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如锈病和白粉病6 病害的流行:某种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普遍而严重的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7 流行病:指在一定时间在一个或几个地区某病害发生发展很普遍而严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的病害。
8 地方病:指寄主病原适应了当地的植物和环境稳定下来达到平衡的病害。
9 流行病与地方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流行病转化为地方病,地方病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流行病。
10 流行病与地方病的区别:时间上流行病的时间集中危害上流行病危害严重流行病属于惯常发病危害较轻较稳定。
11 病害流行的条件:感病寄主病原物环境因素三者缺一不可但不等同对于任一病害在一定地区和时间内发展成为流行状态都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12 病害流行类型:单年流行病多年流行病13 病害的预测依据: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病原的侵入过程和侵染循环特点寄主感病的变化损失14 林木病害综合管理: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有计划协调地运用预防性措施将病害和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措施。
15 森林病害的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6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措施:消灭铲除免疫保护治疗17 病害的防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8 病害防治的具体方法: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育种病害检疫选用抗病的品种改造营林措施。
19 病害防治从三方位入手:改良抗病性控制病原物改善环境条件。
20 种苗病害:特点:爆发性流行病程短。
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固地树种单一集中连片同龄密植,出土期基本一致造成固地小气候面积大而集中幼苗组织幼嫩抗逆力弱。
防治:固地选择及时催芽播种锄草合理施肥轮作灌溉及时遮阴和去除化学防治。
21 苗木病害:症状:种芽腐烂茎叶腐烂幼苗猝倒病型苗木立枯病发病规律①侵染循环:越冬传播入侵潜育期②环境有关防治:选好固地消毒土壤合理施肥细致整土药剂防治及时播种。
22 叶果花病害:特点:年周期比较明显属多循环病害潜育期一般较短扩展快分布广靠风雨传播侵入途径宽能侵入叶的病害一般也能侵入花和嫩梢。
防治原则:消除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
23 锈病的特点:由半知菌亚门锈菌目引起在植物发病部位出现锈黄色粉状物堆状物毛状物锈菌属专性寄生具有转寄生的特点具有多性现象(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24 炭疽病的特点:危害部位多寄生广分布广不同部位造成症状多样病害边界明显紫红色隆起无性阶段属炭疽病,有性阶段属小丛壳属。
25 白粉病的特点:既有病状又有明显的病症菌丝体大多表生属专性寄生无性发达产生粉孢属,有性阶段产生闭囊壳一般侵染幼嫩的绿色组织干旱发病严重潮湿多雨利于发病。
1、无形子实体的类型: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梗束2、子囊果的类型:裸露的子囊层子囊腔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3、真菌无性孢子的类型:厚垣孢子芽孢子游动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分孢子4、林木枝干病害:症状:肿瘤枯萎溃疡和腐烂枝苦丛枝病原:分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以真菌为主)侵染循环的特色(病害特点):危害严重越冬场所多传播途径多侵入途径多潜育期长短不一。
防治原则: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松材线虫病枯萎病:·症状发展的四个阶段: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
针叶变色,树脂停止分泌,有天牛或其他甲虫的侵害和产卵疤迹。
大部分针叶变黄褐色,植株萎焉,有早虫的驻扎。
全部针叶变黄褐色,枝干枯死,有次期性的害虫。
病原:松材线虫发病规律:主要由松褐天牛进行传播,在天牛蛹室中越冬,由天牛羽化后在新脂上取食造成的伤口侵入,高温干旱对病害有利,发病高峰在7-9月。
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防治媒介昆虫,防治线虫,更换品种。
4.林木根部病害病害特点:地下发病,地上不易发现。
能主动传播。
病原难以确定病原:主要是真菌,细菌,线虫。
传播:主动传播,水流传播。
防治措施:改良土质,适地适树,提高树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