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危险分级控制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预案规定了公司危险分类和控制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程序、危险识别评价、档案记录、分级管控效果、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计划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危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13号)《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68号)《山东省实施《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要责任的规定》(修改稿)》(山东省人民政府令2018年第311号)《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及编码》(GB/T13861-2009)《山东省安全生产危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2882-2016)《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危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细则》(DB37/T2974-2017)其他安全生产相关法规、标准、相关政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
3.术语和定义3.1危险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与造成为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相结合。
危险=可能×严重性。
3.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危险源组成为:--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如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
--行为:决策人员、管理者和从业者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包括物体状态和工作环境状态。
危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危险的载体。
3.3危险点危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危险的作业活动,或它们的组合。
3.4危险辨识危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害识别是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3.5危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危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危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6危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危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1. 引言安全风险是指与安全相关的可能造成损害、威胁或损失的事件或情况。
在组织中,对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非常重要,以确保组织的运营和资产的安全。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一套操作指南,帮助组织有效地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2. 安全风险分级安全风险分级是将不同的安全风险按照其严重程度和概率进行分类和区分的过程。
根据风险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将安全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2.1 高级别风险高级别风险是指那些可能对组织的生产、安全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的风险事件。
这些风险的发生概率较高,并且具有严重的潜在后果。
对高级别风险的管控应当优先考虑,以确保组织的持续运营和利益保障。
2.2 中级别风险中级别风险是指那些可能对组织的某些方面造成一定程度影响的风险事件。
这些风险的发生概率较高,但潜在后果相对较轻。
对中级别风险的管控应当根据组织的资源和优先级进行合理的安排。
2.3 低级别风险低级别风险是指那些对组织的影响较小,且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事件。
这些风险的潜在后果相对不重大,可以通过常规的管理控制措施进行管控。
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流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流程是指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和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下面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典型流程:3.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收集必要的信息,包括风险的性质、潜在影响范围和概率等,可以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的结果将用于划分风险的级别。
3.2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各项风险进行分级。
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概率,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风险分级应当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状况进行综合判断。
3.3 制定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对于高级别风险,应当优先考虑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中级别风险,可以灵活地采取一些控制措施,并结合资源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对于低级别风险,可以采取一些常规的管理措施进行控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一、概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根据风险的大小、性质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评估和管控的过程。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分析、评估和控制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水平,保证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安全。
二、分级原则安全风险分级原则包括以下三项:1、风险等级的划分根据风险的大小、性质和影响程度,将安全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风险需要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和防范措施。
2、风险评估的方法采用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定量评估法、专家评审法、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
3、风险管控的措施根据风险等级确定不同的管控措施。
对于高、中等风险,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和防范措施,包括安检、检修、停机、升级等;对于低风险,可以采取常规的监测和管理措施,如巡检、维护等。
三、分级流程安全风险分级的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风险识别通过对企业生产与运营的全面分析和监测,识别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2、风险评估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风险的大小、性质和影响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管控措施制定根据风险等级确定不同的管控措施。
对于高、中等风险,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和防范措施,对于低风险,可以采取常规的监测和管理措施。
4、实施管控措施按照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实施,治理和降低风险水平。
5、风险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已实施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控制风险的变化,及时更新管控措施。
四、分级措施1、高风险高风险的特点是:危害严重,涉及面较广,需要采取高强度的措施进行管控。
(1)制定完善的安全预案建立完善的安全预案,清晰明确的安全管理职责,预案应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应急演练预案、救援预案等内容。
(2)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岗位职责,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人员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1.编制目的为了做好我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使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辖各部门、车间、班组、岗位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
3 .编制依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滨安发〔2016〕11号);转发滨州市安委会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沾安发〔2016〕4号)及其他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相关政策等要求。
4 .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明确开展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总体要求,以及全员开展该项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应坚持的原则,确保该项工作开展的长期性、有效性。
5.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5.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为保证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满足实际需要,组织应:a)指定组织内的一名管理人员促进和管理评估活动;b)征询相关人员的意见,讨论应计划做什么并得到其建议和承诺;c)确定危害识别的方法;d)鼓励员工参与危害辨识;e)选择评价方法,确定风险可容许的标准;f)风险评价应包括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以及安全技术措施g)评价人员应接受风险评价培训;h)制定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可容许程度;i)将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形成文件。
5.2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本步骤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本步骤如下:a)划分作业活动(或称单元,下同):编制作业活动表,内容包括厂址、总图运输、建构筑物、工艺流程、设备运行、人员、作业环境和安全管理,并收集有关信息;b)辨识危害:辨识与作业活动有关的所有危害;c)评价风险:对与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做出评价;d)依据风险可容许标准,确定出不可容许的风险;e)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针对不可容许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计划;f)评审措施计划:评审措施计划的合理性、充分性、适宜性,确认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在可容许范围。
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二〇一目录1.规范性引用文件 (3)2.术语与定义 (4)3.危害因素辨识 (4)3.1辨识范围 (4)3.2辨识内容 (5)3.3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5)4.风险评估方法 (6)4.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6)4.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9)6.风险控制 (12)6.1 风险度(危险性) (12)6.2风险度的分析及风险分级判定准则 (13)6.4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15)6.5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15)7.工作程序 (16)8.风险培训 (17)9.风险信息更新 (17)10.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1作业活动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3设备设施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4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指导书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件后果严重性(三)判定准则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
风险矩阵表
12
3
4
5
A.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e)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Ld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 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 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XEXCo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 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5.8风险分级管控 (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 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一一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一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一一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一一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一一相关方的投诉。
(3)风险评价与分级
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 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 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表1风险点统计表
风险点排查划分应按部门、场所、区域、设施或作业活动划分,如一个部门就是一个风险点或同一个作业场地 为一个风险点。
5危险源辨识 (1)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o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 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表2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No: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表3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Nq: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 .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 、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风险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

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单位名称(盖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字):2017年 12月目录1.适用范围 (1)2.编制依据 (1)3.定义 (1)4.风险评价基本要求 (3)5。
风险点识别方法 (4)6.风险评价方法 (4)7。
风险分级及管控原则 (4)8.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4)9.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 (4)10.风险点识别及分级管控记录使用要求 (4)附件A:危险源分类标准 (5)附录B 风险分析记录 (10)A.1 作业活动清单 (10)A.2 设备设施清单 (10)A.3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10)A.4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10)附录C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11)附录D 风险点及危险源登记台账 (12)附录E 风险评价方法 (13)附录F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流程图 (15)1.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2.编制依据(1)《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的决定(省政府令第303号)(3)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4)省政府安委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5)《关于印发非煤矿山等行业(领域)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的通知》(鲁安监发〔2016〕65号)(6)淄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转发省安监局关于印发非煤矿山等行业(领域)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的通知的通知》(淄安监发〔2016〕51号)(7)《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文件(8)《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861(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10)《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882—2016(11)《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4—2017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分厂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装臵、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3.定义: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风险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
风险评价: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4.职责: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公司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各单位确保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组织本单位工作范围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本单位的危害/风险记录,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成立评价组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领导为组长、生产、安全、设备、环境、消防部门的管理人员参加,编制本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和表格。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审查、批准。
分厂的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文件。
各单位应成立以厂长(部长)为组长、工艺、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小组,所有评价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同时各单位也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加强安全管理,有效指导各生产岗位班组落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杜绝和减少各类事故隐患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所有车间、岗位、班组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等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评价、分级、管控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3.术语与定义《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3.2 可接受风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3 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3.4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3.5 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6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3.7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8 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3.9 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3.10 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3.11 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3.12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各类风险信息(3.11)的集合。
4.基本要求4.1成立组织机构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分管负责人、各部门、车间的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参加,编制本公司的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和台账表格。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审查、批准。
各车间应成立以车间主任为组长,班长、工艺、设备、兼职安全员和操作人员全员参加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小组,所有评价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4.2实施全员培训制定全员培训内容计划,见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两个体系实施方案。
4.3编写体系文件4.3.1“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风险管控制度,并审核、签发执行。
4.3.2“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根据《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编制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
4.3.3各部门、车间负责人负责根据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完成本部门车间风险点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表格有关记录文件。
4.3.4工作程序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的基础上,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一般程序包括:成立组织机构→实施培训→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有关台账、记录→对装置风险点进行划分→排查风险点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及设备设施清单→采用相应的方法辨识危害因素并填写相关记录→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并填写相关记录→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并填写相应的记录→依据制定的准则,判定风险等级并填入分析记录→逐级评审并审核、审定、批准,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组织全员学习本岗位的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组织人员及时并定期评审、更新风险信息→结合实际实施风险分级管控→有效运行体系,实现持续改进。
5.风险识别评价5.1风险点确定5.1.1风险点划分原则对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可按照生产装置、储存罐区、装卸站台、作业场所等功能分区进行。
示例:石油化工企业的常减压、催裂化、气分、加制氢、延迟焦化、重整等生产装置;合成氨企业的原料气化、气体净化、脱硫、脱碳、转化、合成等生产装置。
上述企业的原料与产品储存设备:储存液化气、液氨、液氯等压力容器,储存原油、成品油等常压储罐,储存盐酸、硫酸、烧碱等腐蚀品储罐,关联的装卸设施、生产或作业场所。
5.1.1.2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对于系统或大型机组开、停车,检维修,动火、受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考虑。
示例:化工企业的自动化操作(DCS)、炼油装置检维修作业、可燃液体储罐动火、进入液氨储罐检查、合成氨装置开停车等。
5.1.2风险点排查5.1.2.1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参见附录A.1),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5.1.2.2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5.2危险源辨识分析5.2.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A.2)及《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A.3)。
采用以下几种常用辨识方法:5.2.1.1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B;5.2.1.2对于设备设施,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C;5.2.1.3对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即:“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危害因素分析,可以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简称HAZOP)等方法进行辨识。
5.2.2危险源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1)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包括开停车的操作);(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5.2.3危险源辨识实施5.2.3.1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5.2.3.2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
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等。
5.2.3.3辨识危害因素可以按下述问题例举提示清单提问:(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险有害因素?(3)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滑倒、绊倒、摔落、扭伤?(4)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5)噪声或震动是否过度?(6)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7)照明是否存在安全问题?(8)物体是否存在坠落的危险?(9)天气状况是否对可能对安全存在影响?(10)现场是否存在辐射、灼热、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5.3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人身伤亡、职业性疾病、疾病、财产损失、系统停车、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5.4风险控制措施依据DB37/T 2882—2016规定的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和基本原则,并结合化工生产特点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5.4.1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5.4.2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5.4.3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5.4.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5.4.5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应符合DB37/T 2882—2016第6.5.3要求。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6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依据DB37/T 2882—2016第6.5.2.2要求组织评审。
5.5风险评价5.5.1风险评价方法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参见附录D)方法,针对辨识的危险源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参见附录A.4)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参见附录A中表A.5)5.5.2风险评价准则5.5.2.1化工企业制定风险评价准则时应结合化工生产特点,并充分考虑以下要求:——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相关方的诉求等。
5.5.2.2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生产特点和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参见附录D),进行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