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区别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学生能比较分析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在主题、表现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

3. 学生能了解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地位及贡献。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和评价。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推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的热爱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多元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比较文学鉴赏课,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拓宽文学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特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能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比较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外文学作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参考教材章节:外国文学发展简史、中国文学发展简史2. 主体内容:a.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主题比较- 教学内容: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爱情、友情、家庭、成长等主题的异同。

- 参考教材章节: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文学作品选读b.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比较- 教学内容:分析中外文学在叙事、描写、抒情等方面的特点及差异。

- 参考教材章节: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文学作品选读c.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价值观念比较- 教学内容:讨论中外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等价值观念。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摘要: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其在进行中外文学的翻译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翻译者都会受到译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限制。

文学翻译主要受本土文化传统、语言系统和思想方式的影响,本文针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及在中外文学翻译中所体现的语言风格,对如何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中外文学翻译语言风格差异比较我们一般将翻译定义为一种高级的人类语言系统,它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

翻译的基础是两种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存在着区别,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翻译人员应该减少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作为一个成功的翻译人员,应该对中外的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这样,词语才在文化内体现其真正的内涵。

如果不了解中西的文化,就会在翻译中出现误译,影响其原有的文学意蕴。

1.中外文化理念不同。

即使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由于中西文化的理念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感想。

这也是由于生活条件及对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所致。

例如:在对待龙这种动物的时候,中国人就把它作为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文学中常使用龙。

但是外国人翻译的时候,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就会出现误译,只是赋予龙一个普通的意思,只是看成一只动物。

2.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的价值观念是不相同的,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文化,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克制个人欲望,个人应该为祖国及集体服务,能够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

然而西方的文化更为注重的是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为中心,重视个人自由,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且自我意识比较严重。

所以在文学的翻译中会出现这方面的倾向。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永远的尹卓燕》时,“lyceum”在外国中的本意是希腊人观看歌舞及开展艺术交流的地方,为了迎合中国的价值观,将其翻译成:兰心剧院。

这主要是因为兰花在中国的思想中是高洁的代表、君子的象征,但是在外国只是一种花。

外国文学PPT课件

外国文学PPT课件
比较不同版本或译本
详细描述
对于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或译本可能会存在 差异。比较不同版本或译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并发现不同版本的特点和优劣。
文学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分析
总结词
文化背景的差异
详细描述
外国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的文 化背景存在差异。分析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帮助理 解作品中独特的文化元素和深层含义。
自由主题的表现形式
自由主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小说、诗歌、戏 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自由主题时,会采用不 同的手法和视角。
自由主题的意义
自由主题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追求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 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深入挖掘自由主题,可以 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平衡。
孤独主题
中世纪文学以欧洲为中 心,包括骑士传奇、英 雄史诗和教会文学等形 式,强调宗教和封建制
度的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 学的复兴和发展时期, 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 作品,如《哈姆雷特》
、《奥赛罗》等。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以20世纪初 的欧洲为中心,出现了 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思 潮,如表现主义、超现 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等, 这些思潮对世界文学产
01
孤独主题
孤独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涉及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
外国文学中,孤独主题常常被用来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02
孤独主题的表现形式
孤独主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形
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孤独主题时,会采用不同的手法和视角。
03
孤独主题的意义
孤独主题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深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

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

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所指的外国文学限指欧苏文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四个字足以彰显中国文学傲视群雄的稳固地位。

可时至今日,不仅外国人士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国文学,就是本土的人都无法领悟中国文学的精髓。

故鄙人认为有必要作文,以揭示(相对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的奥妙所在。

很多本土人士都曾强调中国文学注重轮廓美,似一幅水墨画作,过目之后,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亦似本国书法,“横平竖直”自成章法。

外国文学注重细节美,在描述细节时,像是在陈述事情真相,需要你一步一步了解之后,才能得出整体印象。

这也就是说,中国文学注重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给人感官享受,而外国文学似一幅水彩画,强调颜色的细微变化,美是在细致观察中呈现。

举一例,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而同样的描述,在外国人笔下却是另一番景象!已是午后时分,灰沉沉的天空中乌云聚合,地面上几乎感觉不到风的存在,仅能通过树顶几片瑟瑟抖动的树叶才能将它捕捉。

这时你看不到人们往日里的笑脸,众人变得沉默了,甚至连说话的声调都与平日里有了不同——不敢放开嗓门交谈。

仿佛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将降临到他们身上。

很快,天空变得愈加灰暗,雨水由一滴`两滴,淅淅沥沥,转而哗哗啦啦直奔而下,漫山遍野。

它沿着叶片流淌下来,在地面上形成了道道沟痕,转而又沿着这些沟痕四处逃遁。

空气中弥散着泥土的气息,其中夹杂着些许熟透果实的香甜味儿。

大概正因为这沁人心脾的味道,人们压抑`紧张的心情得到了舒展......从上述一例,可以得出中国文学在表达事物时侧重点较为单一,且仅作寥寥数笔的勾勒,形成整体印象。

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有情人执手相视,含泪无语。

这样理解必然使诗句的魅力大为折损,而应想象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景象。

若用外国文学来表现它的景象,则会大相径庭。

五月的清风沐浴着两颗跳动地心,一时间百感交集。

他们凝视着对方,仿佛想弄清楚对方这些日子里的变化——哪怕这变化只是丝毫,也足以引起彼此亲切的关注。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国外文学名著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从古至今,众多国外文学名著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与传播1.古代时期:早在公元前,希腊、罗马等国的文学作品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奥德赛》等。

2.中世纪时期: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阿拉伯地区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如《一千零一夜》等。

3.近现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学名著如潮水般涌入。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4.当代时期: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更多国外文学名著被译介到中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村上春树的作品等。

5.文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许多中国作家在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果戈里《死魂灵》的影响。

6.艺术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7.哲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作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8.语言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译介,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家们为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不断创新翻译技巧,提高了中国翻译水平。

9.文化交融: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通过阅读国外文学名著,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

10.价值观传播:国外文学名著中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通过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点 , 认 为“ 即 翻译 文 学 是 中 国文 学 的组 成 部 分 ” 认 和
为“ 翻译 文学 属于 外 国文 学” 提 供 了探讨 的平 台 , , 两 种 观 点进 行 了两 个 回合 的交 锋 。 @由此 , 翻译 文 学 的 归属 成为 翻译 文 学研 究 中的一 个热 点话题 。而总 的
界影 响 不大 。毫无疑 问 , 正是谢 天 振 的几篇 文章 , 才
[ 稿 日期 ]2 0— 13 收 0 81—0
译 文 学 卷 的序 言 里 反复 讨 论 、 阐述 和 论 证 ” 翻 译 了“
[ 者简 介 ]宋 学 智 (9 1 , , 苏 南 京 人 , 京师 范大 学 教 授 , 学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 国文 学 、 译 学 。 作 16 一) 男 江 南 文 法 翻 ① 如 朱 仰 山 :论 中 国 近 代 翻 译 文 学 与 鲁 迅 的 关 系 》载 《 迅 研 究 丛 刊 ) 9 1年 第 4 ; 《 , 鲁 ) 8 1 期 陈玉 刚 :论 翻 译 文 学 的 地 位 和 《
出“ 翻译 文学在 国别 ( 民族 ) 文学 中 的重 要地位 , 且 并 把它 作 为 一个 相对 独立 的文 学 事 实予 以叙 述 , 是 这 值 得 肯 定 的” [ (。 同 时 指 出 : 在 2 。 2’ 2p J “ O世 纪 这 个 人
成 部分 ” 的声 音 处于 强势 。几乎 同时 , 论者 也 明确 有 提 出“ 翻译 文 学是 民族 文学 的组 成部 分”4。进 入 2 [ ] 1
看来, 主张 “ 翻译 文学 是 中国文 学 ( 国别 文学 ) 或 的组
并提 出“ 复翻译 文学 在 中国现 代文 学史 上 的地位 ” 恢
的 主张 。3 [不久 , 1 他又 发表 了《 翻译 文学 史 : 战与 前 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区别
清朝的“西学东渐”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当代社会一体化的进程更缩小了中外的差距(虽然有些方面并不明显),所以若要讨论东西方文学的真正不同,应该以古典文学为例,对比性更强。

从表面来看,显而易见,中外古典文学的最大差异在于描写手法的南辕北辙:中国文人注重以人物的一言一行,道具以及周遭环境变化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三国演义》为例,刘备三顾茅庐,其求才心切于此便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关于刘备三顾茅庐之前的种种心里斗争,思考过程,甚至其光复汉室的雄心大志,罗贯中略去不提。

而书中对一个道具的使用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酒杯。

无论任何一次“鸿门宴”,最频繁出现的一句台词就是:把盏为号。

一皱眉,一挥手,一转身,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人物的方方面面便被刻画出来。

在我们熟识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正是心情低落时,但他并没有直接表述自己的心境,而是用“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等一系列环境描写来衬托,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这一心理活动写得活灵活现。

拐弯抹角,但却鞭辟入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结尾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引出也是由一句:“其必曰”,关于此名句究竟如何做出,心理变化如何,只字未提,但若通读全文,每个人都会觉得,这句话出现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虽然我没看过《红楼梦》,但中学的课文还是记得,《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仅仅几笑一哭,就精准地定位了她在全篇中的性格,其拿捏之恰到好处,一览无余。

这种特点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始终。

反观西方的古典文学,其对人物刻画的最大特点在于心理描写,用成段成段的文字来告诉读者被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比如《悲惨世界》中,卞福主教与上帝的交流以及他乐善好施的原因,雨果都不遗余力的分析分析再分析,完全从人物的内心来挖掘。

当冉.阿让
偷走他的银器时,对卞福主教高尚灵魂的刻画到了极至。

而当冉阿让被主教宽恕之后,心灵无法解脱,狂奔于旷野之上,从前的一幕幕涌上心头,他对世界强烈的报复心理与卞福主教对他的感化融合,在他内心激烈地斗争着,雨果用了几千字来描写这个斗争过程。

《基督山伯爵》中爱德蒙.汤凯斯被人陷害,沦为囚徒,而后一系列机缘,他成功越狱,并成为受人尊敬的基督山伯爵,完成复仇,心里描写贯穿于始终。

甚至他对长老尸体的处理大仲马也要大费笔墨来刻画其心理斗争。

可对于人物的言行以及道具的应用,西方做得没有中国这么出色。

只是有一个例外:契诃夫。

还记得《变色龙》吗?那件大衣成了描写胖警官必不可少的道具。

看了契诃夫的作品,我本以为俄国文学截然不同于西方文学,但后来发现,其实其余的俄国作家还是遵循西方文学套路的,比如说高尔基,他的自传三部曲中,甚至《我的童年》的最开头,当高尔基还是孩子时,成段的关于这个孩子的心理描写便浮出水面。

《海燕》和《母亲》也是印证这一观点的典型例子。

如果仅从这点区别来判断中外古典文学的优劣,未免武断,因为世界到底是多元化的,好与坏是由欣赏角度不同引起。

小时读世界名著经常有很受启发之感,因为那些成熟的心理活动正是一个孩子所缺少的,可以让我了解很多自己不曾有过的感受,也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阅读面的扩展,中国文学那种促人思考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中国古典名著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书中人物的笑是在笑什么?为什么要笑?转身是为什么?扔杯子是为什么?总之,人物的一言一行都经得起推敲,都有其深一层的含义。

但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书籍有益与否因人而宜,没有确定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