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综述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综述
中国古代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学术界的标志性研究。
它以其独一无二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高度数
学性及抽象思维方式,为世界思想史曾经作出过伟大贡献。
它影响着
世界数学发展至今,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根基,借鉴古代思想,丰富中国文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青铜时代到近代,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其研究领域
也十分广泛,包括代数、几何、抽象数学、数理逻辑等领域的研究。
代数,是中国古代数学最为显著的研究领域,“九章算术”等古文献是
不可多得的数学古书,古人也清楚得把握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
就他们的数学发现而言,注重实际应用和合作是他们的工作方式,从
而使得中国古代数学门类增添了很多新的发现和知识。
另外,中国古代的几何学也有很高的成就,几乎涵盖了图形论、分析
几何和空间几何三类学科。
“经纬法算”等著作具有历史珍贵价值,体
现出古代中国科学家对,几何学原理以及尤其是天文学方面的强烈热
情和深刻研究;中国古代抽象数学,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从“九章算术”开始,就已取得相当成熟的抽象数学研究。
最后,中国古代数学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统计学、成形理论、计
算机原理和趋势研究与预测,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研
究领域。
中国古代数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今天仍然有
其深远的影响力,以及持续不断的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通过家传或私塾传授数学知识。
VS
在科举制度中,数学并不是考试科目 ,因此数学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一些数学家仍然通过自学或 师承关系传承和发展数学知识。
03
中国古代数学与文化的关系
古代数学与天文历法
总结词
中国古代数学与天文历法相互影响,数学的发展促进了天文学的进步,而天文学的需求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古代数学的教育价值
培养逻辑思维
中国古代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证明,通过学习古代数 学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01
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古代数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03
提高综合素质
古代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 人文精神,学习古代数学有助于提高 人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算筹记数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记数法,使用不同数量的算筹表示不同的数值。这 种方法简便易用,适用于各种数值计算。
算筹记数法采用纵横两种形式,其中纵式表示整数部分,横式表示小数部分,为 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
《九章算术》的体系与内容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 代表作,全书共分九章,收录了246 个数学问题及其解法。
《九章算术》的内容涉及分数、比例 、百分数、大数、小数、近似计算等 ,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计算方法,如 开方、解方程组等。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学
中国古代几何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成果。例如,《周髀算经》中就提到了勾股定理 及其逆定理。
中国古代几何学注重实用,主要应用于天文、历法、水利、建筑等领域,如圆周率π的计算和应用等 。
古代数学对现代数学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科学成果,也是一种学术精神的象征。
数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几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可以见到它的踪迹。
自从古代伊斯兰科学家发现中国文化中的数学以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抽象几何形想不断激发着国际学术界的好奇心与智慧。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一、古代数学1、古代天文学在古代,中国是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基础,来追求宇宙航行和测量地球和太阳的。
古代的老子、庄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用天文学和数学来研究宇宙的秩序和运行,提出了数理化的观点。
古代的数学家用天文学运用一系列的计算,如求正玄计、三角计算,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九章算术》古代数学经典作品之一是《九章算术》,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科学的最高成就,主要涉及整数、分式、立方根和立方游戏等内容。
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数学的中瞻。
二、现代数学1、平面几何在现代数学中,几何学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研究平面和空间几何的概念。
现代几何学的核心是三角学,它研究三角形的性质,研究其角的相互关系和边的结构,以及角的等长或等弧度。
2、数论中国现代数学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数论,它研究数字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概念是数字论,它用来通过极限思想和数论定理来研究各种问题,如数论系统性质,质数性质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古代的天文学和《九章算术》,以及现代的平面几何和数论。
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科学精神,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的理论和抽象几何形式一直激发着国际学术界的智慧和好奇心。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是一种既实用又充满想象力的学术精神,对今天的学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数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数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哎呀,说起中国古代数学,那可真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一块瑰宝,历史悠久,智慧无穷。
你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计算器,没有电脑,甚至连纸都金贵的年代,咱们的老祖宗们是怎么跟数字较劲,玩出了那么多花样,还留下了那么多让后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呢?首先,咱们得聊聊《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这两本书简直就是古代数学的“双璧”。
它们不仅记录了怎么测量土地、怎么计算税收这些实用技能,还探讨了勾股定理、分数运算、方程求解这些高深莫测的数学原理。
那时候的人们,用竹简、用布帛,一笔一划地记录下这些智慧,简直就是用双手在知识的海洋里“搬砖”啊!再来说说咱们的数学大咖们,祖冲之这个名字,你肯定不陌生吧?他老人家可是把圆周率π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这可是比欧洲早了上千年呢!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他是怎么靠着一根根算筹,一次次试错,才得出了这个让后人惊叹不已的结果?那绝对是“匠心独运”,“呕心沥血”啊!还有啊,中国古代数学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叫“算筹”。
你可能没见过实物,但想象一下,就是一根根小棍子,或圆或方,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式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
这玩意儿虽然简单,但在咱们老祖宗手里,那可是玩出了花来。
加减乘除、开方求根,都不在话下。
那时候的小朋友们,说不定还拿它当玩具呢,一边玩一边学,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当然啦,中国古代数学可不仅仅是这些。
它还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比如“十进位值制”和“代数思想”。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是吧?其实说白了,就是咱们现在用的数字系统,和用字母代替数字进行运算的方法。
这些东西,在咱们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那个年代,那可是开天辟地的创举啊!而且啊,中国古代数学还特别注重实用。
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追求纯粹的理论和证明,而是更多地关注于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怎么分配田地、怎么计算税收、怎么预测天气等等。
这些应用,不仅让数学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和更深厚的基础,也让咱们的老祖宗们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发展它。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
• 中国传统数学的最大特 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
上,是中国传统数学对
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
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 是明显不同的。
虽然也早有位置制的思想,但没有零的记号。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现和认识负数的国家。战 国时法家李悝(约公元前455-前395年)曾 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 的法典《法经》(现已失传)中已应用了负数, “衣五人终岁用千百不足四百五十”,意思是 说,5个人一年开支1500钱,差450钱。甘肃 居延海附近(今甘肃省张掖市管领)发现的汉 简中有“负四筭(suàn,筹码,同算),得七 筭,相除得三筭”的句子。
九九乘法表
• 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九九”乘法口诀。
•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沿途经历 七七四十九劫,九九八十一难。
• 《越王勾践》中,翻过九九八十一座山,渡过八八六 十四条溪,走了七七十九天,终于找到秦溪山。
• 方言俗语、地方谚语,均能看到乘法表的影子。
• “六六三十六,阎王接你吃腊肉”、“不管三七二十 一”等。
精湛的几何思想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 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 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 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 [平,同高也]等等。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 的定义。《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 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 的数学思想,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 世不竭]等。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 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
精湛的几何思想
• 不过名、墨两家在先秦诸子中是属例外的情形, 其它包括儒、道、法等各家的著作则很少关心 与数学有关的论题。而这与古希腊的学派有很 大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到东汉独尊儒术,名、墨著作中的数学 论证思想,便失去进一步成长的机会,这种重 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 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中国数学文化自古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数学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充满神秘的古代典籍还是精妙绝
伦的数学算法,都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古代数学典籍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之作,书中介绍了一系列算术、
代数、几何知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周髀算经》是
一部古代算学著作,该书收录了很多求解方程的方法,甚至包括了今
天人们仍用到的高斯消元法。
《孙子算经》是一部以计算为主的书籍,通过大量实例论述了商业和工程问题的求解方法,是当时计算商业和
工程问题的主要参考书。
古代数学算法
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很多精妙绝伦的数学算法,如秦九韶算法、中
国割补法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算盘”,这一古老的计算器凭借其简便、高效、准确的特点,在中国流传至今。
此外,“望远镜”是一个无
锡的发明,亦是古代数学家在实践中构思出来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数
学工具,它是用来快速计算物体的距离和大小的。
古代数学应用
古代中国数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工程、商业、日常生活等多
个领域。
农民和商贩用算盘进行计算,建筑师和工匠用几何知识设计
建筑和物品,工程师和发明家则运用数学算法研究如何发明更加高效
的机器和工具等等。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有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内容。
这些内容
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丰富了人文精神,培养了人们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素养,也让我们
更为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学问。
国学经典里的数学知识

国学经典里的数学知识国学经典中的数学知识是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无论在算术、几何还是代数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下面将列举出10个国学经典中的数学知识,旨在展示古代中国人对数学的独到理解。
一、《周易》中的数理思想《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八卦”系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卦象,代表着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
通过对八卦的组合和变化,可以推演出无穷无尽的宇宙规律和人生哲学。
二、《孙子算经》中的计算方法《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算术经典,其中介绍了很多实用的计算方法。
比如,通过乘法表中的“竖乘法”可以快速计算两个数的乘积;而“方程法”则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方程问题。
这些计算方法不仅简便高效,而且对于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九章算术》中的数论知识《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著作之一,其中涉及了很多数论知识。
比如,《九章算术》中介绍了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以及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等。
这些数论知识在古代中国的数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世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经典之一,其中的战略思维也包含了数学元素。
比如,《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一敌十”、“以十敌百”等战术原则,这些原则涉及到数学中的比例关系和概率思维。
通过运用数学思维,将战略规划和决策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提高战争的胜算。
五、《四书五经》中的逻辑思维《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逻辑思维也包含了数学的元素。
比如,《论语》中的“辨析”思维训练了人们的分类和归纳能力;而《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则强调了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于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六、《易经》中的数理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数理思想也十分深刻。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象代表了宇宙和人生的万象变化,通过对卦象的推演和解读,可以揭示出一些隐藏的规律和原理。
第一讲 中国数学史——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中国数学简史第一讲中国数学史——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篇章§1.1学习和研究数学史的意义数学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数学发明发现的历史揭示了人类智慧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真实写照。
然而,今天的数学教科书和数学专业书籍,未能反应出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应出人类在发现数学知识过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没能揭示出人类在发现数学知识时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形成过程,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学习数学知识乃至将来发展数学科学所必需的。
由此说明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数学史的重要意义。
1、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和研究,认识数学发展的规律,吸收数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条件,促使数学科学的进步。
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兴盛、衰落、迅速、迟缓的曲折过程,通过历史的回忆,揭示数学的发展规律,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扬长避短,促进数学的迅速发展。
2、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和研究,能更深刻的认识数学的本质,理解数学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理解重大的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从中学习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探索数学研究的道路和方法。
历史的数学完善过程也是人类的一个认识的完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不是否定了这一过程而是精练、简化了这一过程,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概念,理解概念的诞生背景对培养学生发现概念,理解概念的能力,学好基础知识甚至培养学生的辨证主义观点都是大有裨益的。
3、有句俗话说:“不知伟人,就不会成为伟人”。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历史上的杰出数学家的事迹。
学习他们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正确的科研态度与科研方法,提高我们的数学素养和不怕挫折、敢于创造的勇气。
数学史表明,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是通过一系列矛盾,汇聚不同方面的成果,点滴积累而成的。
数学家不是万能的。
他们在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前,往往要经历艰苦漫长的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迷雾中摸索,也有成果在望前的碰壁。
如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等开初都曾嘲笑和讽刺过“虚数”,都曾被“无穷小”愚弄过;罗巴切夫斯基在研究非欧几何时遭到同行的挖苦,康托高集合论和超限基数、序数理论时,受到同行权威的攻击达十多年之久,使他一度精神崩溃,但他们对科学都有惊人的毅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数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的基本单元是数字,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规则是数学的基础。
其实在虚拟世界和想象中也有空间和数量关系,同样也要符合数学规则。
文学则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形式,以语言文字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文学的基本单元是文字,文字之间的关系和词法、语法规则便是文字的基础。
其实,我借用一个打油诗来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我来自北京周口,你来自云南元谋,牵起你毛茸茸的小手,爱情让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
由此可见,数学与文学是永远分不开的。
到底是谁帮了谁,我们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
数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也占有一定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二者到底有何联系呢?从中国古代对数学不重视到今天数学成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数学多少次想对文学说:“对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我还是没有改变,美丽的梦何时才能出现,亲爱的,好想再见你一面。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相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结绳记事”的。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为了不忘记,就在一根绳子上挽一个疙瘩。
大的事情就挽一个大疙瘩,小的事情就挽一个小疙瘩。
一个疙瘩一件事。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现了:一个疙瘩一件事,事情多了就不好记忆了。
特别是加疙瘩易、减疙瘩难。
还有,时间长了就忘了。
特别不方便。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黄帝的大臣----仓颉(jie)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使他有了创造象形文字的启示。
可是,爪印也需要计数呀,于是仓颉就发明了数字。
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字很有意思,1代表个体,而3就表示多个个体的总和了!所以后来,老子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比如“木”字,一个“木”字是指一棵树,而两个“木”就成“林”,也就是双木成林的意思,而三个“木”字就成了“森”,就代表树木众多的意思。
再比如“人”字,一个字表示有别于猿或类人猿,手脚有分工,又会说话,又能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
而两个“人”字,就成了“从”字,是指二人同行,三个“人”字,就变成了“众”,指很多人的意思。
除了这中数量上的关系以外,有的字还与位置有关系。
比如:“”(ji),意思就是带刺的树木的统称,“枣”就是大红枣之类的东西;“棘”就是指野生的小酸枣的意思。
这种空间上位置关系,不和我们目前所学的立体几何不谋而合吗?后来,在中国出现了许多名词,比如“二胡”、“三弦”、“七寸蛇”、“九头鸟”、“老百姓”、“千手观音”,甚至中药中也出现了“半夏”等药名,无不与数字有关。
于是,数字便成了中国汉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构成了数学与文学结合的基础。
所以说,数学与文学自古以来就成了一对不即不离的好朋友,是文学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如果我们天马行空地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学,在所有的文章中,列举事物用到了数学,动员群众形成力量的也是数学,制订规划、拟立项目、测算收益,作报告等都离不开数学,并且还要使用具有活力的数学语言。
鲜明的数学语言,不仅能使文笔充满活力,言简意赅,而且能使所描述的对象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比如,描写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可真的是一片叶子吗?(一片叶子代表全体,可以看作是集合中的代表元);描写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的鸭是一只,还是一群?我们不可得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鸭子的集合)。
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数学语言,我们所读到的文章会是多么干瘪,文笔会多么地枯萎。
我们不难看出,缺少了数学的中国文学是不可能出现的。
秦牧在其《艺海拾贝》一书中说:“诗歌中适当地引入数字,有时的确诗意盎然。
”将数学与文学的关系描写得入木三分,也就是说“无数则不能成文”。
我们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细加品味,如果将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
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
那些美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一.数学入诗体现和谐之美数学的文采,表现为简洁,廖廖数语,便能道出不同现象的法则。
北宋理学家邵雍(1011~1077)在其《山村咏怀》中这样写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共20个字,却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
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对此现象进行讽刺。
真可谓入木三分: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这样的例子比皆是,冬天下雪时,首先可以看到“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纷纷扬扬,雪花飞舞的场景,确有一翻的诗意,于是明朝的林和靖就写道: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好家伙!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
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这首诗非常出名。
后来,我仔细地查了一下,发现居然是抄袭的,却没有谁能证明是那位老先生最先写的。
反正当时也没有人去计较这些事(幸好当时没有知识产版权,否则这问题这大了!)反正是首打油诗而已,好笑的是居然有这么多人捧场。
比如:“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看不见。
”林逋“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皆不见。
”纪晓岚“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郑板桥古人的诗,确实是短消息最好的创作形式。
至于抄袭不抄袭,就别去管了,稍微换几个字就可以了。
他飞到梅花深处,那么我就飞入草丛,你就可以飞入芦花总不见,简单吧?!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明,数学一旦进入了诗词的境界,就会让人变得热血沸腾。
著名的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也曾作了一首《麻雀》诗来讽刺这些人。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王安石用几个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就将这些贪官污吏的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数字的威力有多大了。
清朝的大才子纪晓岚的含有十个数字“一”的诗更是体现了数字的微妙。
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
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样既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而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学用活,更是体现了数学入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立即把他排在榜首.《文君复书》讲得则是这样的一则故事:当年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卓文君,到长安去求取功名,临行之前,对前来送行的妻子发誓:“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并说用不了多久就来接妻子一同去长安。
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连续五年过去了.司马相如音信全无。
卓文君天天想、月月盼,望空秋水,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终不见丈夫把家归”。
一天,卓文君正在倚栏远眺之时,忽然听到马蹄声由远及近而来,卓文君此时想:也许是丈夫回家了。
于是大喜过望。
急忙跑到家门口。
马上跳下一人却是一个信使。
信使从囊中取出一封信交给卓文君,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司马相如到了长安以后,由于司马相如文采出众,终于官拜中郎将(官名).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这个黄脸婆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司马相如心里这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女人善变的是脸,男人善变的是心!抓不住我的心就不要说我花心!”卓文君是何等地聪明呀,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要和她离婚.因为丈夫给她的信中已经说明了这一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没有“亿”,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已经无情无义(亿的谐音)了。
千盼万盼到头来却盼到了一封休书,这是让人何等的伤心呀。
卓文君此时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她也许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日思夜盼的丈夫竟然要和自己情断义绝。
卓文君努力地使自己静下来,让信使稍等片刻,转身来到书房,拿起纸笔,一挥而就,用这十三个数字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个月,又谁知五年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还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翻来覆去,贯穿两阙,如泣如诉,凄婉动人,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人,看后也会为之动容。
司马相如看罢妻子的回信,他的表情大家可以想一想会是什么样的。
真可谓:一声叹息,两行清泪。
十分羞愧,百感交集,心中可是千般滋味呀。
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不远万里,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文君。
从此以后,他们一生不弃,两心相携,十分恩爱,百年偕老,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的故事,真是“自由恋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啊!相信通过这件事,也可以我们认识到“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啊!这是有关数字是多么奇妙的传说。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巧妙地将“千里目”和“一层楼”两相对照,把登高骋远的高远意境写得神采飞扬;其深刻哲理揭示得入木三分。
使他犹如对联一样,朗朗上口,成为了千古绝唱。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一行”;“千秋雪”、“万里船”这几个数字一运用,不仅使对仗十分工整,而且也加浓了草堂周围的绚丽色彩,使整个诗篇的节奏更加地明快,意境也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