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实验实验报告.pptx

合集下载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化⼯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班级化21 姓名张腾学号2012011864 成绩实验时间2014.5 同组成员张煜林努尔艾⼒·麦麦提⼀、实验⽬的1、了解吸收(解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法;2、测定氧解吸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 x a和液体流量的关系;3、测定筛板塔的板效率与液体流量和⽓体流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吸收是⼯业上常⽤的操作。

在吸收过程中,⽓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塔内,⽓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使⽓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液(通称富液)。

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剂价格较⾼时,把富液送⼊再⽣装置进⾏解吸,得到溶质或再⽣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剂返回吸收塔循环使⽤。

吸收是⽓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相内,液相内或者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吸收过程。

计算公式如下。

⽓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y?y i)F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x(x i?x)F⽓、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 F(y?y?)=K x F(x??x)式中:y,y i—分别表是⽓相主体和⽓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x i—分别表⽰液相主体和液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y?—分别为与y和x呈平衡的液相和⽓相摩尔分率;k x,K x—分别为以液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的液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k y,K y—分别为以⽓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的⽓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F—传质⾯积,m2。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常⽤液相摩尔分率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体的吸收,常⽤⽓相摩尔分率差和⽓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解析过程,是⽤空⽓与富氧⽔接触,因富氧⽔中氧的浓度⾼于同空⽓处于平衡的⽔中氧的浓度。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对声波的吸收特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一套完整的声学
测量仪器,包括两个声发射器和两个声接收器以及一台声学扫描仪,可以实现对指定测试
物体声波的发射、接收和定量记录。

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组装试验设备,将一组声发射器与一组声接收器相连接,然后
用胶布固定在一张稳定的垫板上,并使用细白实验线将它们与声学扫描仪相连接。

接下来,我们在声学扫描仪上载入按照物体的尺寸及形状设定发射、接收时机和记录次数,这样可
以避免出现额外噪音。

然后,我们将测试物体放置在声发射器和声接收器之间,通过声学扫描仪,将声发射
器和声接收器发出的声音全部合成成一种单音,用来测试物体的声波吸收率。

实验的结果表明,物体的吸收率随着声波穿过物体的距离及物体声阻抗的变化而变化,物体的吸收率相较透射率较低,这一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表明物体上半部分吸收声波更
多一些。

总而言之,本次实验得出的结论表明,物体对声波有显著的吸收作用,且吸收率随距
离及声阻抗变化而变化。

同时,实验数据提示,物体上半部分对声波吸收率更高,上下部
分最高声波吸收率的差值也较明显。

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物体的声波吸收特性。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1. 了解吸收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3. 研究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实验材料:1. 吸收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强计、样品台等)2. 不同材料的样品(如纸张、玻璃、塑料等)3.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装置搭建好,确保光源和光强计的位置合适、稳定。

2. 选择一个样品材料,将其放置在样品台上。

3. 打开光源,并调整光强计的位置和读数,使得读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4. 记录下光强计的初始读数。

5. 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待测样品上,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充分吸收光。

6. 关闭光源,记录下光强计的最终读数。

7. 换一块不同材料的样品,重复步骤3-6,直到所有样品都被测试完毕。

实验数据记录:材料初始光强(单位:lx)最终光强(单位:lx)-纸张100 30玻璃100 90塑料100 10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吸收率的定义为:(初始光强-最终光强)/ 初始光强。

根据此公式计算各材料的吸收率如下:纸张的吸收率= (100 - 30) / 100 = 0.7玻璃的吸收率= (100 - 90) / 100 = 0.1塑料的吸收率= (100 - 10) / 100 = 0.9通过比较各材料的吸收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7,说明纸张对光的吸收较高,而不容易透过光线。

2. 玻璃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率为0.1,说明玻璃对光的吸收较低,大部分光能透过玻璃。

3. 塑料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9,说明塑料对光的吸收较高,不容易透过光线。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玻璃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塑料的吸收能力较强。

这与材料的物理特性有关,如纸张的纤维结构较为密集,能较好地吸收光线。

而玻璃的特性则使得大部分光线能够透过。

塑料则具有较好的光学透过性能,但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光线。

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ppt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ppt
化工原理实验
吸收实验
(一) 实验目的及认为
1、 熟悉填料吸收塔的结构与操作 2、 观察填料吸收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
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掌握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分析
4、 同过实验了解p—u曲线和传质系数Kya对工程 设计的重要意义
5、 学习对气液连续接触的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 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液体流动引起的压降 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压 降对气流做图得到一 条斜率为1.8—2的直 (图中a—a线)。
(图7—1 填料层压降— 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
log p
d
a
c
ba
log u
• 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 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 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4).单位时间氨吸收量 GA GA G(Y1 Y2 )
5).进气浓度 Y1
Y1

n1 n2
n 2 ——空气摩尔数
即:
Y1

V0 V0
6).尾气浓度 Y2

n1 n2
n1——氨气摩尔浓度;n 2 ——空气摩尔浓度
即: 式中
Y2

V
NS VS (T0 ) / 22.4
T
NS——加入分析盒中硫酸当量浓度[N];
VS ——加入分析盒中硫酸溶液体积[ml]
V——湿式气体流量计所量得的空气体积[ml];
T0 ——标准状态下空气温度[K];
T——空气流经湿式气体流量计时的温度[K]。
7).对数平均浓度差 (Y)m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ppt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ppt
No Ls l /h 气相组成
y1 y2
Ga Kmol / h
ΔXm
L’s Kmol/ m2h
Kxa Kmol / m3h
备注
2、实验结果的坐标图示
⑴坐标轴: 为双对数坐标,自变量(喷淋密度)为横坐标,函变量(体积传质系数)为 纵坐标。对于对数坐标,具体一个数量级内的刻度位置是已经定好了,只是标明 数量级即可。 ⑵标点: 根据实验结果将数据点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用“+”、“×”、“⊙”标点, 而不可用“ · ” 标点,否则看不清 Kxa ⑶曲线: 根据标好的点,从中间画一条直线。
小塔
液量[ l / h] 喷淋密度[ kmo / m2h]
160 1060
300 2000
500 3300
700 4655
大塔
液量[ l / h]
喷淋密度[ kmo / m2h]
210
1030
400
1960
650
3200
950
4657
5、填料性能的不同,可能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影响?
填料类型不同,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导致吸收效果的不同。既在同样的空塔气 速和喷淋密度下,其传质系数Kxa是不同的。填料好→Kxa会大→HOL小。
y 操作线
x
x2 x1
2、有关实验操作问题
⑴ 开车: 对吸收塔开车时,应先通吸收剂,再通入气体,以满足对气体工艺要求。 ⑵ 流量调节 气量(空塔气速):过大,阻力大,且易液泛;过小,生产能力小,不经济。 液量(喷淋密度):过大,易液泛;过小,填料润湿不充分。 ⑶ 停车: 应先停气,再停吸收剂。
3、有关实验装置说明
实验安排
日期
星期四
时间
晚上 上午8:10—8:50—9: 30-10:10-10:50-11:30 下午1:00—1:40—2: 20 下午1:00—3:00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吸收塔的操作方法;
2. 熟悉吸收塔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吸收塔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吸收是指将气体中的某种成分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吸收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

吸收塔是常用的吸收装置,常见的吸收塔有塔板吸收塔和填料吸收塔两种类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
1. 塔式吸收塔;
2. 气源;
3. 转子流量计;
4. 吸收液;
5. 相应的连接管道。

实验步骤:
1. 将吸收液倒入吸收塔中,注意液位不要过高;
2. 连接气源至吸收塔的底部,控制气源流量;
3. 打开气源,调节气源流量;
4. 连接转子流量计并调节流量;
5. 观察吸收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吸收塔的工作效果和适用范围。

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进而评估吸收塔的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吸收塔是否适用于化工过程中的气体分离和净化。

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可以调整吸收塔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进一步优化吸收塔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吸收塔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控制气源流量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压力过大或流量过大的情况;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吸收塔和相关设备。

化工原理实验_吸收实验PPT34页

化工原理实验_吸收实验PPT34页

Y1
V NH 3 V air
Y2 2M V H 量 2S O 气 4 ( 管 VH T20S O 4T量 ) 22.4
X2 0
X1
2MH2S V O 4 H2SO 4 1 V样 品 1000
8
m 6 1 4 0 t2 0 .01 t 2 0 .2 393 Y1*1 mX1
Y2* 0
YmY l1n Y Y 1 2Y2 (Y1L Y1*Y n Y ) 1 2 (Y Y Y212**Y2*)
由Y 2 滴定法测定,Ym
中的
Y
* 1

Y
*可用平衡关系式
2
求出。下面介绍整理数据的步骤。
(27 t)3 1.01 13 50 V ai rV 1(27 23)0 (1.01 13 50 9.8 1p)
VNH 3 V2
ai(r273t) NH 3(27320)
相关计算公式 符号说明详见实验教材
ai r1 1 5 0 t20 .00 t 4 1 .2 692N 4 3H 71 6 0 t20.00t 2 0.7 7603
1、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K Y a的计算公式(低浓度)。
G
V
KYaHO
G HO
G(/4)D2
Z HOG NOG
NOG
Y1 Y2 Ym
YmY l1n Y Y 1 2Y2 (Y1L Y1*Y n Y ) 1 2 (Y Y Y212**Y2*)
三、实验原理
式中 G ——混合气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速,kmol/ (m2•h); V ——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h z —— 填料层高度[m] K Y a—— 以 为Y推动力的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空气流量计 水、氨气流量计 空气、吸收液温度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当喷淋量为
L1
时, P Z
~ uo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
P 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 L2>L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值较小时为恒持
液区,P Z
~ uo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P Z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P Z
~ uo曲
线斜率大于 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 A。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 Z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
定。
若以空塔气速u
o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
P Z
[mmH20/m]为纵坐标,在
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
2-2-7-1
所示。当液体喷淋量
L 0=0
时,可知
P Z
~
u
关系
o
为一直线,其斜率约
(8)
故塔顶气相浓度为:
Y2
V03 V04
3、塔底 X1~Y*1 的确定
由式(2)知: X1
V L
(Y1 Y2 )
X 2 ,若
X2=0,则得:
(9)
V X1 L (Y1 Y2)
(10)
X1 值亦可从塔底取氨水分析而得。设取氨水 VN`[ml],用浓度为 NS`的 H2SO4 来滴定,中和后用量为 VS`[ml],则:
02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1.293kg/m3)
对空气:
(5)
V02
V2
T0 P
0
P3 P4 T3 T 4
式中:V2——空气流量计读数[m3/h]
T。,P。——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3,P3——空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4,P4——实验所用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K Ya
V (Y1 Y2 ) H Ym
为求得 KYa 必须先求出Y1、Y2 和 Ym 之值。
1、Y1 值的计算:
(3)
Y1
0.98V01 V02
式中:V01——氨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3/h]
V02——空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3/h]
(4)
3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姓名 院 年
实验内容
0.98——氨气中含纯NH3分数 对氨气:
(6)
Y1 也可用取样分析法确定(略)。 2、Y2 值分析计算 在吸收瓶内注入浓度为 NS 的 H2SO4VS[ml],把塔顶尾气通入吸收瓶中。设从吸 收瓶出口的空气体积为 V4[ml]时瓶内 H2SO4Vs 即被 NH3 中和完毕,那么进入吸收瓶 的 NH3 体积 Vo3 可用下式计算:
V03 22.1NSVS [ml]
NA V (Y1 Y2 ) L(X1 X 2 )
式中:V——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 L——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20/h] Y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3/kmol 空气] Y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 空气]
(2)
X1,X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3/kmolH20] 由式(1)和式(2)联解得:
2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NA KYa H Ym
(1)
式中:NA——被吸收的氨量[kmolNH3/h];
——塔的截面积[m2]
H——填料层高度[m]
Ym——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Ya——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3/m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 2-2-7-2):
1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P
Z
~
u
曲线斜率大于
o
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
B。在液泛区塔已
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
图 2-2-7-1
填料塔层的
P Z
~ uo关系图
图 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
X
1
0.018
NS `VS VN`
`
又根据亨利定律知,与塔底X1 成平衡的气相浓度 Y1*为:
(11)
Y1
E P
X1
式中:P——塔底操作压强绝对大气压(atm)
(12)
E——亨利系数大气压,可查下表取得:
液相浓度 5%以下的 E 值
5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表 2-2-7-1
t(℃)
0
E(大气压) 0.293
或用下式计算:
10 0.502
20 0.778
E 0.311431.047t
4、塔顶的X2~Y2*的确定 因用水为吸收剂,故 X2=0 ,所以 Y2*=0 5、 吸收平均推动力ΔYm
Ym
(Y1
Y
1
)
Y
ln
Y1
Y
1
2
Y2
6、吸收效率η Y1 Y2 100%
Y1
(7)
4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பைடு நூலகம்
通过吸收瓶空气化为标准状态体积为:
V04
V4TP0 0
P5 [ml] T5
式中:V4——通过吸收瓶空气体积[ml],由湿式气量计读取 T
。,P。——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5
,P5——通过吸收瓶后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专业



指导教师
V01
V1
T0 P
0
02 P1 P2 01 T1 T 2
式中:V1——氯气流量计上的读数[m3/h]
T。,P。——标准状态下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1,P1——氨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2,P2——实验所用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0 ——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0.769kg/m3)
25 0.947
30
40
1.25
1.94
(13)
(14) (15)
四、实验流程简介:
吸收装置如图 2-2-7-3 所示,塔径为 110(mm),塔内填料有一套为塑料阶梯环, 其它为瓷拉西环,均为乱堆。填料层高为 600—700(mm)(请自量准确)。氨气由 氨瓶 1 顶部针形阀放出,经减压阀 2 到达缓冲缺罐 3,用阀 4 调节流量,经温度计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吸收实验
姓名 院 年
专业



指导教师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 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