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合集下载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均与分布的。只要在一定温度下,测得已知直径
的土壤颗粒沉降于某一定点的深度,根据公式得
出所需沉降时间,即为土壤颗粒分析中吸管法吸
取时间和比重计法读数时间。
吸管法只是在这个时间和这个深度的液层中
吸取一定量的悬液烘干、称重。便能计算出小于
该粒径土粒的含量。因而在给定深度和不同时间
吸液,便可以将不同粒级的土粒分离并计算其百
分含量。
比重计法是在给定时间和粒径测得土粒沉
降深度(s)值经过比重计的校正,即可求出
某种粒级土壤颗粒的重量并计算出百分含量。
就能从土壤质地分类表上查出该种土壤的质
地名称。
常用的比重计有两种:一种是以每升中的
克数为单位称甲种土壤比重计,也称鲍氏土
壤比重计。这种比重计有0-60刻度,可以读
出0.1克/升。另一种是乙种比重计, 一般人
酸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L-1氢氧化钠40毫升。
在加入化学分散剂后,还必须对样品进行物理分散以保证土
粒的充分分散。
(2) 物理分散:
为了保证土粒的充分分散,在加入化学分散剂
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物理分散处理,物理分散处理
方法有三种,即煮沸法,振荡法和研磨法,常用煮
沸法。
将上述加入化学分散剂的500m1锥形瓶中再加入
1.6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意义、目的
土壤矿物质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和比例称为
土壤的机械组成。机械组成决定着土壤质地
的粗细,所以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
和肥力状况。同时,土壤机械组成还是土壤
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研究土壤形成、
分布、分类、肥力状况及排灌量的估计时,
必须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掌握比重计法快速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

土壤组成测定实验报告(3篇)

土壤组成测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土壤组成是土壤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内容,了解土壤的组成有助于评估土壤的性质、肥力状况以及适宜性。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土壤的物理组成、化学组成和生物组成,掌握土壤组成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土壤组成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土壤组成主要包括物理组成、化学组成和生物组成三部分。

物理组成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化学组成包括土壤中的有机质、养分元素、微量元素等;生物组成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等。

1. 物理组成测定(1)质地分析:通过测定土壤颗粒的比重、粒径等,确定土壤质地。

常用方法有比重法、筛析法等。

(2)结构分析: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结构类型。

常用方法有观察法、测定法等。

(3)孔隙度分析:通过测定土壤的容重、比重等,计算土壤孔隙度。

常用方法有比重法、容重法等。

2. 化学组成测定(1)有机质分析:通过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了解土壤肥力状况。

常用方法有重铬酸钾法、过氧化氢法等。

(2)养分元素分析:通过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元素含量,评估土壤肥力。

常用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3)微量元素分析:通过测定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了解土壤污染状况。

常用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3. 生物组成测定(1)微生物分析:通过测定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常用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荧光定量PCR法等。

(2)植物根系分析: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分析植物根系分布情况,了解植物对土壤的利用情况。

常用方法有根系观察法、根系分析方法等。

三、实验步骤1. 物理组成测定(1)采集土壤样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采集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

(2)测定土壤质地:采用筛析法,测定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

(3)测定土壤结构:观察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结构类型。

(4)测定土壤孔隙度:采用比重法,测定土壤容重和比重,计算土壤孔隙度。

2. 化学组成测定(1)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

实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 地理科学学院

实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 地理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学实验指导书林惠花、肖宝玉、陈秀玲、刘强编2007.8自然地理气象实验部分实验一气象观测场和温度的观测一目的与要求了解气象观测场地的建立条件及掌握常见的温度观测方法二主要内容1 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和观测场内的仪器布置;2 百叶箱的结构与作用;3 常用的温度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三气象观测场的建立要求及测温仪器构造及原理(一)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都是在观测场内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的,观测场地的选择是否适宜,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影响很大。

观测场地的选择关键在于站址的选择。

站址应选择在能代表大范围的天气、气候特点的地区,除某些根据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专业台站外,一般要求建在平坦空旷,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树林和大水库的地方。

这是因为:在复杂地形影响下,风、云、温度、湿度等要素均有显著差异,不能真实反映这个地区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树林及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辐射、温度、降水,特别是风都有显著影响,如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由于建筑物吸热和散热都较快,人类活动频繁,使得城镇温度比农村偏高,湿度较农村偏低,同时建筑群会影响空气的运行,既减小风速,也能改变风向。

此外,城镇空气固体悬浮物多,能削弱太阳辐射,使能见度下降,这对日辐射和日照观测均会造成影响;如果台站设在工业城市最多风向的下风方,经常受吹来烟尘的影响,将会影响资料的代表性。

因此观测场地距障碍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通常观测场离的距离应视障碍物的性质而定:孤立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3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连续的或成片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10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

场地的选择总体要求是要有代表性,避免局地因素的影响。

观测场地不宜过小,否则场内安置的仪器难以保持一定的间隔,容易彼此遮挡,影响通风。

普通观测场有25m*25m和20m*16m两种规格。

观测场地要求平整。

由于一般地区绿色植物分布的面积最广,所以观测场内应种植浅草(不长草的地区例外),以更好代表这一地区下垫面特征。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目的要求土壤矿物质颗粒是上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

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

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其中:V 半径为r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重力加速度土粒的半径di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d2 介质(水)的密度卩介质(水)的粘滞系数三、试剂及仪器1. 0.5mol •L-1(N&C2Q)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 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 0.5 mol •L-1(NaPO 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 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 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

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壤实验报告1土壤比重测定土壤容重、比重测定数据记录表(一)土壤容重的测定(1)取250mL烧杯一个,称量,记下质量,记为B0.(2)到野外实验点,用100cm3采土环刀采集自然状态下土壤样品,把环刀内样品小心转入250mL烧杯内。

(3)返回实验室,称量装有样品的烧杯+湿土质量,记为B1.(4)把湿土样品放入烘箱,在105~110℃下烘烤样品6~8小时。

(5)取出样品,放入干燥皿冷却20min左右,马上称量,此为烧杯+干土质量,记为B2。

(6)计算土壤容重土壤容重(BD, g/cm3)=MV =B2−B0V式中,M为干土重量(g),V为采土环刀容积(cm3).(7)将数据记录到表中。

(二)土壤比重的测定(1)记下容重测定时的获得的干土质量,记为M0.(2)取180mL塑料瓶瓶一个,小心注满自来水,拧紧瓶盖,用吸水毛巾吸干瓶外水滴,称量,记为M1.(3)把水倒掉约2/3,保留1/3,把容重测定完成后的干土样品倒入陶瓷研钵中,捣碎土块,研磨样品至细颗粒或粉状,把样品装入180mL塑料瓶中,再注入自来水至刚没过样品面,拧紧瓶盖,用力摇动塑料瓶,使全部被水饱和,最后加满水,拧紧瓶盖,吸干瓶外水滴,称量,记为M2。

(4)计算土壤比重土壤比重(PD, g/cm3)=M/[(M+M-M)/ρ水]式中,M为干土重量(g);M1,M2为操作步骤介绍;ρ水为水的密度,1g/cm3(mL).(三)其他土壤物理指标计算(1)土壤孔隙度f=VVt ×100%=(1-BDPD)×100%(2)土壤孔隙比e=VfVs =f 1−f(3)质量含水量(即土壤水分含水量)W=MwMs×100(4)容积含水量θ=VwVs=W×BD(%)(5)饱和度s=VwVf =θf2土壤机械组成测定(一)土壤机械组成测定(1)制备悬液柱。

将50g样品全部洗入1000 mL,为土壤悬液柱,用于测定悬液比重。

(2)搅拌样品。

土壤机械组成测定方法

土壤机械组成测定方法

土壤机械组成测定方法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组分的含量及其比例。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包括筛分法、悬浮液分析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筛分法是常用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孔径的筛网将土壤颗粒按大小进行分离。

操作时,首先将经过风化、干燥的土壤物料进行筛分。

通常使用标准筛网,如通过2毫米的筛网得到大于2毫米的颗粒,通过0.063毫米的筛网得到小于0.063毫米的颗粒。

通过逐级筛分,得到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

然后,将每个筛分粒级中颗粒的质量与总样本质量进行比较,计算出不同粒径的颗粒含量。

最后,根据不同颗粒粒径的含量和比例,可以确定土壤机械组成。

悬浮液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土壤颗粒在不同浓度的悬浮液中的沉降速度的差异来分离不同粒径的颗粒。

操作时,首先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悬浮液。

然后,将土壤样品与悬浮液混合均匀,并放置一段时间使土壤颗粒沉降。

通过测量沉降液体的浑浊度或沉降颗粒的质量,可以计算出不同粒径的颗粒含量。

最后,根据不同颗粒粒径的含量和比例,可以确定土壤机械组成。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粒径的颗粒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不同来分离不同粒径的颗粒。

操作时,首先将土壤样品与水混合,并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悬浮液。

然后,使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量不同浓度悬浮液中的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与颗粒浓度的关系,可以计算出不同粒径的颗粒含量。

最后,根据不同颗粒粒径的含量和比例,可以确定土壤机械组成。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用于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如包裹体分析法、电子显微镜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原理和操作步骤,可以测定出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和比例,进而确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测定所得结果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并根据需要进行比较和校准,以获取准确可靠的结果。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的测定(机械组成)
一、目的意义: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大小不同各级土粒所占百分数不同表现出来的性质。

质地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不同。

表现在对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吸附性、耕性集作物生长的影响上。

因此,测定土壤质地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二、原理:
将充分分散后的土壤制成悬液,静置沉降,大小土粒沉降时间不同。

据司笃克斯定律推出公式s/t=kr2。

(式中:s:沉降距离。

T:沉降时间。

k:沉降系数。

r:土粒粒径。

),可算出不同粒级土粒沉降时间。

这样据时间不断沉降,不断分离,吸取含土粒的悬液,烘干称重,算出所占百分含量,可最终得出质地类型。

三、步骤:
1.称2mm风干土10.00g于500mL三角瓶中,加10mL 0.5mol˙L-1NaOH分散剂过夜;
2.加250mL水,放在电热板上240℃加热煮沸1h,静置待冷却;
3.过0.05mm孔径筛,并用蒸馏水清洗,定容至1L;
4.筛上部分进行烘干称重,即为砂粒含量;
5.定容后用搅拌器上下均匀振荡1min,然后跟据液温从附表中查出测粘粒(<0.002mm)含量所需沉降时间,并记录;
6.沉降结束后用定量移液器(吸管)在距液面2.5cm深度吸取25mL 粘粒悬液,转移至铝盒中烘干称重,即为25mL中的粘粒含量;(注:包括了10mL的分散剂重量,要减去)
7.据粘粒、砂粒百分含量,可得出粉粒百分含量。

8.据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查出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机械实验实验报告

土壤机械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机械组成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

2. 掌握比重计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情况,它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比重计法是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在悬浮液中的沉降速度不同,通过测定土壤颗粒在悬浮液中的沉降时间,计算出各粒径土壤颗粒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比重计、分散剂、离心机、天平、量筒、烧杯等。

2. 实验方法:(1)样品制备:将土壤样品过筛,选取0.01mm~2mm粒径范围内的土壤颗粒作为实验样品。

(2)悬浮液制备:将分散剂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然后,将土壤样品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土壤颗粒充分分散。

(3)比重计法测定:将悬浮液倒入比重计中,使比重计浮在水面,记录初始位置。

然后,将比重计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30分钟。

待比重计沉降稳定后,记录比重计的位置,计算出土壤颗粒的沉降时间。

(4)计算土壤颗粒含量:根据沉降时间,查表得到各粒径土壤颗粒的相对含量,计算各粒径土壤颗粒的质量百分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测定的土壤样品机械组成如下:粒径范围(mm) | 相对含量(%)----------------|--------------0.01-0.05 | 100.05-0.1 | 200.1-0.25 | 300.25-0.5 | 250.5-1 | 152. 分析:(1)由实验结果可知,本土壤样品的砂粒含量较高,占30%,粉粒含量占20%,黏粒含量较低,仅为15%。

这说明该土壤质地较为粗松,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通气的改善。

(2)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砂粒含量较高,土壤质地较粗,有利于水分渗透和土壤通气的改善;粉粒含量适中,有利于土壤保水和保肥;黏粒含量较低,土壤质地较松,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通气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实验人:
一:实验目的
机械组成决定着土壤的质地的粗细,所以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与肥力状况。

同时,土壤机械组成又是土壤分类的依据。

因此,在研究土壤形成,分类,分布及肥力状况时,必须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本实验选用的是甲种比重计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机械分析,就是把土粒按它的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并定出各级的量,从而得出土壤的机械组成。

对粒径>0.25mm的砂粒,一般采用过筛的方法,将它们逐级分离开来。

对粒径小的土粒,则用分散剂将其充分分散,再使分散的土粒在一定的容积的悬液中自由沉降,一般粒径越大下沉越快。

根据G.G.Stokes定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其下降速度与颗粒的半径平分成反比,与分散介质的粘滞系数成反比的原理。

V=2/9gy^2−d−d1
η
可见,当温度一定时,土粒愈大下降愈快,反之则慢。

因此,在一定深度,不同下降的之间内,可以测出某种大小的土粒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1000mm的沉降筒、搅拌棒、甲种比重计、土壤筛、冲洗筛、带橡皮头玻
璃棒、小漏斗、蒸发皿、500mm三角瓶、温度计。

2.试剂:本实验选用0.5mol/L 六偏磷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
1.称取通过2mm筛孔的风干土样50g ,置于500mL三角瓶中,加蒸馏水浸湿土样。

2.测吸湿水含量另称10g 置于铝盒中,在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计算吸湿水含量。

3.煮沸加入60mL的0.5mol/L 六偏磷酸钠溶液,进行物理分散处理。

将分散剂加入盛有
50g土样的500mL 三角瓶中,加入蒸馏水,使三角瓶内的液体体积约达250mL ,盖上小漏斗,摇匀后放置40min,并经常摇动三角瓶。

然后放在电热板上加热煮沸。

在未煮沸前应经常摇动,以防土粒沉积在瓶底结成硬块或烧焦,煮沸后应保持沸腾40min。

4.筛分砂粒制备悬液在1000mL的沉降筒上置一漏斗,漏斗上放一筛孔直径为0。

25mm
的铜筛,待煮沸的悬液冷却后即可过筛,用洗瓶洗出三角瓶中的所有土粒。

筛上残留的砂粒,用橡皮头玻璃棒轻轻擦洗,同时用蒸馏水冲洗,使<0.25mm的土粒全部洗入沉降筒,直到筛下漏下清水为止。

5.筛上砂粒的处理将筛上>0.25mm 的砂粒无损的移到蒸发皿中,烘干后称重,计算其重
量百分数。

6.制定悬液比重将量筒置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小的实验台上,用温度计先测悬液的温度。


搅拌棒搅拌悬液一分钟,如有气泡,可滴加异戊醇消泡。

然后记录开始时间,测时要提前10-15 S ,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悬液中,到选定时间立即进行比重计读数。

读数经过校正计算后,即代表直径小于所选定的毫米数的颗粒累积含量。

按照上述步骤,分别测出
<0.05 、< 0.01 、<0.005、<0.002 mm 等各级土粒的比重计读数。

五:结果与计算
1.将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样中
烘干土样重(g)=风干土样重(g)
吸湿水%+100
%
2.校正比重计读数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含量%=校正后读数
烘干土样重
%
校正值:分散剂校正值±温度校正值
校正后读数=原读数±校正值
将相邻两粒径的土粒累积百分数值相减,即为两粒径范围内的粒级百分含量。

根据各粒级的重量百分数在质地分类表上查出所测土样的质地。

表格
六:结果分析与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