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一、名词解释

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

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

行为。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

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货币乘数模型:m=Mⁿ/B

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

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在信用制度发达的

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可见。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

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

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

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10、通货膨胀: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以及总的物价水平不同形式的

(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11、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

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12、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

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二、判断(参考教材)

1、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达到目的。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无需经常保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以向外借款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流动性问题。

(2)风险控制问题。

(3)资产与负债的对称。

2、央行性质:中央银行的性质一般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1. 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2. 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3、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它的现金库存和它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成。

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即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Rd是银行按照法定存款准备率(rd),对活期存款总额(D)应保留的准备金,用公式表示:Rd = D·rd

超额准备金(E)。准备金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实有准备金(R)与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差。其正值表示R的有余部分,负值则表示不足部分,用公式表示:E=R-D·rd

4、央行买卖政策,供给行为

5、存款创造:

存款的创造过程与原理

(一)必须的假定

1.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超额准备金等于零;

2.客户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而不提取现金;

3.法定准备率为20%。

(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现假设A企业将10000美元存入第一家银行,该行增加原始存款10000美元,按20%提留2000美元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将超额准备金8000美元全部贷给B企业,B企业用来支付C 企业货款,C企业将款项存入第二家银行,使其准备金和存款均同额增加8000美元,该行提留1600美元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将超额准备金6400美元贷给D企业,D企业又用来向E企业支付货款,E企业将款项存入第三家银行,该行又继续贷款,如此循环下去。可知,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10000美元的原始存款,可使银行共发放贷款40000美元,并可使活期存款总额增至50000美元,活期存款总额超过原始存款的数额,便是该笔原始存款所派生的存款总额,。

银行的这种扩张信用的能力决定于两大因素,即原始存款数额的大小和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高低,用公式表示:

D=P/rd

D:表示经过派生的活期存款总额的变动;

P:表示原始存款。

D-P为派生存款总额。

同时,从分析上式可知,活期存款的变动与原始存款的变动显然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K),用公式关系:

D=P·K

由上式P=D·rd

∴K=D/P=1/rd

(三)存款货币的最大派生倍数为rd的倒数

假定公式中P为已知,则银行的贷款机制所决定的存款货币的最大扩张倍数为K,称为派生倍数。该倍数即是rd的倒数。

派生倍数的涵义:法定存款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的倍数值越小;法定存款准备率越低,扩张的倍数值则越大。

6、商业银行信用创造:

7、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1)认识时滞。从客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需要所经历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

(2)行动时滞。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距离,称为行动时滞。

8、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关系

所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一般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可用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说明。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2.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作为两大货币政策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短期内尤其如此。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三、简答题

1、央行为什么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性质一般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1. 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2. 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中央银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所谓“发行的银行”,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二是指中央银行必须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

2.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所谓“银行的银行”,其一,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其二,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存、贷、汇”业务的特征;其三,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对其进行管理。

3.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指:一方面代表国家制定并执行有关金融法规、代表国家监督管理和干预各项有关经济和金融活动,另一方面还为国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2、央行的独立性如何解释?

P238

3、货币失衡的主要原因?

P321

4、基础货币制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

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流通性很强;③具有派生性;④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⑤具有可控性。

⏹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根据西方学者们的不同意见,可以把基础货币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依次排列如下:

①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

②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

③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法定储备;

④基础货币=手持现金+库存现金+法定储备+超额储备。

⏹在分析基础货币时,西方学者习惯于用一个方程式,即基础货币方程式来表示。

⏹基础货币“量”的组成通常用公式表示为:

B=R+C

B——基础货币;

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C——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

5、基础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如果作一次理论的抽象,从整个中央银行系统考察,设Ms 为货币供给量,m 表示

货币乘数,B 是基础货币,那么,整个货币供给计量模型为:

⏹Ms = m ·B

⏹从动态看,基础货币增量△B与货币乘数决定着即将增加的货币供给量△M,用公

式表示为:

⏹△M = m ·△B

⏹ 如以M 代表前期货币供给量,M ′代表计划期货币供给总量,用公式表示为: ⏹ M ′= M + m · △B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基础货币,则表示放松银根,货币政策趋于扩张;反之,减少基础货币,则表示收缩银根,货币政策趋于紧缩。

6、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P308

7、如何理解通胀的强制性储蓄要求?

P339

8、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及内容

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金融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各种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属于这类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及优惠利率等。

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又可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9、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传导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应量M 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利率r 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I 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将引起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社会总支出E 和社会总收入Y 的同方向变动。其基本传导过程是:

R →M →r →I →E →

Y

即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

2.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其具体传导过程如下:M→E→I→Y

M→E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E→I是指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最后是名义收入Y,Y是价格和实际产出的乘积。

四、论述。

1、货币乘数

P301

2、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工具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膨胀阶段,公众受物价上涨的压力日趋沉重,社会逐渐形成了相当强烈的抵制通货膨胀的共同愿望,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以对付通货膨胀。在经济膨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在抑制物价上涨率方面,而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作用的就是货币政策。

主要手段: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加强公开市场业务。

2.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或通货紧缩时期,一般政府会采取强有力的扩张政策,以增加消费、刺激投资,以期把经济带出困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降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1)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双紧政策”;

(2)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双松政策”;

(3)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松货币、紧财政”政策;

(4)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紧货币、松财政”

(工具见前)

补充:1.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选择性: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其目的在于限制利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2.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控制不动产贷款的信用量,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

的政策措施。

3.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所规定的信用规模和期限等的限制性措施。

4.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的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中的两个主要领域。货币银行学研究货币和银行对经济的影响,而金融学研究资产和资本市场对经济的影响。这两个领域都是理解和管理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货币和银行的作用和效果。它研究货币是如何被发行、流通、使用和管理的,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货币如何影响经济。货币银行学还关注银行角色的演变和现代银行体系的发展。货币银行学是跨学科的,它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政策以及法律。 货币银行学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监管货币供应,控制货币利率等手段来影响整个经济 体系的一种调节方案。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影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也影响就业、收入和产出。在经济周期中,中央银行所 采取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减轻经济不稳定性。 另一个货币银行学的重要方面是银行。银行在当今的经济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银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包括存款、贷款、债券发行、理财等等。银行的发展和演变为经济提供了资金,并实现了货币的高效使用与流通。 金融学则是跨足货币银行学之外的领域,主要研究本金市场和场外市场。金融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平衡风险和回报,

以最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本市场资源。金融学看重了资产如何被估价、交易、以及风险如何被转移和管理。 现代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涉及许多不同类型的资产,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和衍生产品等。金融和资本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投资渠道,让个人和企业可以融资或筹集资金,并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分散风险。同时,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有效运作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是两个重要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对全球金融市场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的发展和演变决定了整个经济系统和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了解金融和货币银行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知识为我们了解经济体系和市场现象提供了关键观点。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产生? 两个时期: 1 先是物物直截了当交换 2 然后是经过媒介的交换 二、价值形态演变的几个时期? 四个时期: 1 简单偶然的交换 2 扩大了的价值形态 3 普通价值形态(本质变化:作为交换的媒介固定1某物) 4 金属货币形态 三货币的定义及职能? 定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普通等价物的特别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职能: 1 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 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 3 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事情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算是执行支 付手段的职能. 4 贮藏手段:货币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宝普通代表保存起来,退出流通 领域,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时刻市场上发挥普通等价物作用 四、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币财: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为币财,实际上基本上对差不多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确信。 XXX币单位: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含金属的分量与成群,即所代表的价值。

3各种通货和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金属本位币的铸造与流通、辅币的发行与流通、银行 券的发行与流通,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4预备制度:又称黄金储备制度,他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也是一具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货币制度的演变? 1 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 币制度。 3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4 信用本位制:是指以别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为本币的货币制度。 六、格雷欣法则概念? 1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复本位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 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币制度。 2 劣币和良币。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为劣币,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被 称为良币。 3 劣币驱赶良币现象。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 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别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七、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1 国际金本位:算是在各国普遍采纳金本位时的国际货币制度,具体又包括国际金币本位 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2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本币别能自由兑换成黄金,汇率与某一特定货币挂钩,

货币银行学考试试题练习及答案汇总

多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货币层次的变化具有以下(A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重新修订 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大D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慢,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小E金融产品越丰富,货币层次就越多)。 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A银行活期存款E现金) 3.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C居民储蓄存款D证券 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E其他存款) 4.信用货币包括(B电子货币C纸币D银行券E存款货币) 5.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在(A税款交纳B贷款发放C工资发放D商品 赊销E善款捐赠) 6.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对现钞的正确表述是(A居民手中的现钞C企 业单位的备用金D购买力最强) 7.关于狭义货币的正确表述是(A包括现钞和银行活期存款D代表社会直接购 买力) 8.货币发挥交易媒介功能的方式包括(A计价单位C交换手段D支付手段)。 9.币材一般应具有(A价值较高B易于分割C易于保存D便于携带)的性质。 10.马克思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将货币的职能排列为(A价值尺度B流通 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 1、贵金属不能自由输出输入存在于(D金汇兑本位制E金块本位制)条件下 2、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A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C国际收支可自动调节E 黄金是国际货币)。 3、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具有以下性质(A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B国 家法定价格标准D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银行)。 4、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A各国无法通过变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 B要保证美元信用就会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5、人民币货币制度的特点是(A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C人民币采用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E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 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6、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具有以下性质(B不足值货币D有限法偿E限制铸造)。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A现金准备B证券准备) 1、在银行以不同方式卖出外汇时汇率水平通常是(B电汇汇率高于票汇汇率C电汇汇率高于信汇汇率D信汇汇率高于票汇汇率)。 2、法定平价是(A信用货币制度C金块本位制D金汇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3、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D汇率的升值与贬值由一定时期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E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 4、若其他条件下变,一国货币贬值的影响是(B有利于增加出口C有利于抑制进口) 5、以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之间具有完全替代性为假设条件分析汇率变动因素的理论是(C 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D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6、通过本币贬值影响进口需要具备的条件是(A出口商品需求弹性高B进口商品为非必需品D国内总供给能力强E国内具有闲置资源)。 7、目前我国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的内容是(A无条件地售汇B有条件地购汇)。 8、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具有以下性质(A汇率制度是以信用货币本位为基础C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E无法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1.货币: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 2.金本位: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一定量黄金保持等价关系的货币制度。 3.无限法偿: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不能拒接,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4.商业信用:指工商业企业之间以商品赊销和预付贷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5.银行信用: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6.国家信用:指国家的负债,是由国家(政府)为债务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国家从国内筹资构成内债,从国外筹资构成外债。 7.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8.格雷欣定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在实际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的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量高的货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量低的货币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领域,而劣币充斥市场。 1.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一般认为货币主要有五种职能,即交易媒介,价值标准,价值贮藏,延期支付的标准和世界货币。 交易媒介即货币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功能。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标准职能。 价值贮藏即货币退出领域而处于一种静止状态。

延期支付的标准即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功能。 货币跨出国界,在国家之间发挥上述功能时就成为世界货币。 2.什么是货币本位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对本位货币的名称、材料、铸造、发行、兑换与流通等所作的有关规定,称为货币本位制度。本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本位币的币材。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确定基本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3.为什么说纸币本位取代金本位是历史的进步? 虽然金块本位仍以一定量黄金作为一国本位货币,但金币以不能自由铸造与流通,政府集中储存黄金,并发行纸币一代替黄金流通。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达到一定数额才能兑换。而纸币本位制度具有以下优点:具有较强的发行弹性与经济调节的灵活性;采用纸币本位,更便于流通携带,还可以节省贵金属及其铸造费用,减轻财政的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具有如下特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货币的供应量不受金银数量得约束,货币的发行量视经济形势而定;纸币对内价值的稳定,对外汇率的稳定均有赖于对货币供应体系的有效管理与调节控制。所以综合上述,纸币本位取代金本位是历史的进步。 4.银行信用为什么能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在规模和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它具有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提供贷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来识别与防止风险。 5.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①信用对生产与投资的促进作用②信用对消费的促进作用③信用对国民收入

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

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同时也是价值的储存和支付的手段。货币制度是规定货币的性质、发行方式、流通范围和货币政策的制度。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制度主要包括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 二、信用与利率 信用是指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信用活动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等形式。利率是借款的成本,也是储蓄的报酬,它直接影响着信用的规模和方向。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金融工具是用于交易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基金等。这些工具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投资者提供了多种投资选择。 四、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经营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存款创造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功能之一,它通过贷款和投资等活动创造存款,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五、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

六、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金融稳定是指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七、货币供给与需求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向经济体中投入的货币量。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体对货币的需求量,它受到收入、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八、通货膨胀与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贬值的现象。通货膨胀会导致购买力下降、财富重新分配等负面影响。紧缩则是指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等现象,这可能会抑制通货膨胀并导致经济衰退。 九、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是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兑换和资金流动的学科。汇率制度是指各国政府规定的汇率制定方式,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等。国际金融和汇率制度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具有重要影响。 十、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创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需要投资者和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1. 引言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货币和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和银行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货币供应的形成、银行的角色和银行业务等方面阐述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货币的定义和功能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功能。货币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可以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换;二是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衡量物品的相对价值,便于比较和计量;三是作为贮藏手段,货币可以存储价值,持有者可以在需要时取出或转移其存储的价值。 3. 货币供应的形成 货币供应是指整个经济体中可用于支付的货币数量。货币供应的形成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发

行和调控实现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二是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和存款业务实现货币供应的扩张或收缩。 4. 银行的角色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多种角色和职能。首先,银行 是储蓄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中介,通过吸收存款资金并发放贷款来促进经济发展。其次,银行还是支付清算的中心,提供转账、结算和支付等服务,便利商业交易。此外,银行还承担着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职责,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5. 银行业务 银行拥有多种业务,其中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信用 卡业务、外汇业务等。存款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资金并支付利息的业务;贷款业务是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并收取一定利息的业务;信用卡业务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信用额度并允许其消费的业务;外汇业务是银行与客户进行货币兑换和跨境支付的业务。

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3.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信贷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4.期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5.汇票:是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支付命令书,须经付款人承兑后方为有效票据。 6.商业银行:是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7.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8.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就是一国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9.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在最大化原则基础上构造新的金融生产函数的过程。 10.看涨期权:多头方(买方)由买入的权利,空头方有应对方要求卖出的义务。 11.看跌期权:多头方有卖出的权利,相应的,其空头方有应多头方要求买入该项资产的义务。 12.欧式期权:是否行使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是多头方的选择,如果合约能在到期日当天执行,则称欧式期权。 13.美式期权:是否行使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是多头方的选择,如果合约能在到期日之前任何交易日执行,则称美式期权。 14.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市场利率已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时,人们的投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因此即使货币供给增加也将如数被人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市场利率不再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需求:指公众在综合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之后,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16.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换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上涨的现象。 17.消费物价指数:亦称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幅度。 18.需求拉上论:是西方经济学界出现最早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了社会潜在的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19.成本推进论: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20.货币政策: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简答题 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货币被定义为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它与财富和收入是有区别的。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财富不仅包括货币,而且包括债券、股票、艺术品、土地、家具、轿车和房屋等资产。收入是某一单位时间内收益的流量,而货币则是一个存量,即某一定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金额

货币银行学完整大全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1.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二者虽然在表面上密切联系,本质上却各自独立运动,是两个范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信用货币进入流通体系,货币和信用不可分解地连接在一起,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范畴,即金融。 2.信用经济——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货币的让渡形式,并且由于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暂时转让出其对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承借者因此要付给一定利息作为补偿。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存在造成了信用扩展的条件,进而形成的以信用为联系的经济,称为信用经济。 3.间接融资——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间环节融通资金,以其作为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并不发生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方式。 4.直接融资——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以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资金的融资方式。 5.收益资本化——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算出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 6.市场利率——依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可以将利率划分为市场利率与官定、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 7.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的利率。 8.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用以评估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风险,由名义利率和借贷期内的物价变动率决定。 9.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

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一、货币银行学的定义与背景 二、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 1.货币与货币制度 2.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3.利息与利息率 4.金融中介与金融服务体系 5.金融市场与金融工程 6.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7.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8.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9.国际收支与内外均衡 10.银行的产业特征 11.银行信贷与货币创造 12.银行挤兑理论与存款保险制度 13.融资理论与融资模式 14.资本市场理论 15.金融与经济发展 16.金融改革与金融风险 正文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学科。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货币银行学成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本文将从上述提纲的各个方面,详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功能。货币制度是指一国在货币发行、流通、回笼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货币银行学从货币的起源、演变以及货币制度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二、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信用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借贷关系,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信用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信用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货币银行学探讨了不同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特点及运行规律。 三、利息与利息率 利息是指借贷资本的价格,利息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利息和利息率在资源配置、投资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货币银行学分析了利息和利息率的决定因素、影响及作用。 四、金融中介与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货币银行学研究了金融中介的职能、运行机制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与发展。 五、金融市场与金融工程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的供求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的场所。金融工程是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实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功能。货币银行学探讨了金融市场的类型、运行规律以及金融工程的原理与应用。

货币银行学教案(共10篇)

货币银行学教案(共10篇) 货币银行学教案〔一〕: 什么是货币银行学 Monetary Banking 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货币银行学教案〔二〕: 货币银行学实务题怎么做啊? 1、案例分析题 某人于2023年1月5日将5万元存入商业银行,选择了2年期的定期存款,将于2023年1月份到期。但在2023年1月5日由于急于购置住房,需要资金,鉴于定期存款未到期支取将视同存款,损失很多利息收入,因此,决定不将存款取出,而是先向商业银行申请1年期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时归还。上述决定是否合理?试阐述你的理由。〔2023年1月份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 2.25%,2023年1月活期存款利率为0.72%,2023年1月份1年期贷款利率为5.58%〕按单利法记息。 2、有一笔存款15万元,存期3个月,年利率4.14% 问按单利计算3个月后的本利和是多少? 3、某银行接到一客户的要求,贴现一个20天后到期的面值为20万元的债券,贴现率为9.6%,请计算银行可以从中得到多少贴现利息?客户最终得到了多少货币资金。〔提示:要进行利率的相应转换〕 4、某一家庭预计10年后孩子上大学,需要各种费用80000元,假设按照目前的存款利率4.14%银行以单利计息,那么父母现在需要为孩子在银行存入多少钱?如果银行采取复利计息,父母可以少存入多少钱

5、某银行全部存款为5000亿,法定准备金350亿,超额存款准备金150亿。 问: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多少?该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是多少? 2〕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为9%,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是多少? 3〕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为11%,那么该行准备金状况会怎样? 兄弟问题不严谨哈。。。要说几月啊!每个月天数都不一样的嘛 货币银行学教案〔三〕: 货币银行学计算题 1、计算 A企业持有一张面值100000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两个月后到期,年贴现率为6%,假设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应付其多少现金 2、 2、一过商业银行系统吸收了1000亿元原始存款,假定国家规定准备金率为20%.银行超额准备金率5%,现金漏损率15%.试计算经过存款创造所能到达的活期存款总额是多少 3、现在一张10000元的商业汇票,期限为6个月.在持有整个4个月后,到银行申请贴现,在出现率12%情况下,计算贴息和贴现付款额各为多少元 4、一笔贷款为10000元,贷款利率为年息10%,期限为1年,请按以下要求计算: 〔1〕用单利法计算其应支付的利息 〔2〕假设利息转换为6个月〔即六个月计息一次〕,用复利法计算其应支付的利息 5|、一国商业银行体系持有准备金400亿元,公众持有通货数量为100亿元.央行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分别为15%、10%,据测算,流通中的现金漏损率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5%,而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50%,试求:狭义货币供给量M1【货币银行学教案】 1、100000*(1-6%/6)=99000

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 1、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量指标中的货币增长率指标反映了〔C.货币增量〕的状况。 2、一按时期内货币畅通速度与现金和存款货币的乘积就是〔B.货币流量〕。 3、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D.现金〕。 4、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说明〔D.货币是固定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价值形式开展的最终成果是〔A.货币形式〕。 6、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本能机能的特点是〔D.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7、货币在〔A.商品买卖〕时执行畅通手段的本能机能。 8、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C.实物货币〕 9、美元与黄金内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是〔C.布雷顿丛林体系〕的特点 10、市场人民币存量通过现金归行进入的是(C.业务库) 11、信用货币制度不具有的性质是〔D.金属铸币在畅通中使用〕 12、货币畅通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货币制度是〔B.金币本位制〕 13、现实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投入畅通是通过(A.金融活动) 14、牙买加体系的特点是(C.国际储藏货币多元化) 15、中间汇率是指〔D.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 16、运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阐发汇率变更的理论是(B.汇兑心理说) 17、关于出口换汇成本的正确表述是(C.出口换汇成本=(1+预期利润率)×一按时期内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总成本/一按时期内以美元衡量的出口总收入) 18、国际借贷说认为本币升值的原因是(C.流动借贷的债权大于债务) 19、汇率自动不变机制存在于(B.金币本位制) 20、对浮动汇率制下现实汇率超调现象进行了全面理论概括的汇率理论是(D.粘性价格货币阐发法) 21、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B.以市场供求为根底的、单一的、有打点的浮动汇率制) 22、目前我国实现了〔D.经常账户下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23、信用是〔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24、信用的底子特征是(C.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 25、以下不属于债务信用的是(C.居民购置股票) 26、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购销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以下对商业信用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B.商业信用融资期限一般较短) 27、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是(A.发行当局债券) 28、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当局债券叫做(D.国库券) 29、现代信用活动的根底是(D.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元) 30、在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东西呈现〔B.多样化〕的趋势。 31、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示是(C.资产或商品的价格) 32、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提供信用的一方通常是〔B.卖方〕 33、在经济生活中,商业信用的动态与财富成本的动态是(A.一致的)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单据法在(D.1995年)正式发布实施以后,商业信用的开展有了法律依据。 35、在我国,企业与企业之间遍及存在“三角债〞现象,从本质上讲它属于〔A.商业信用〕 36、贴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C.工商企业和商业银行)。 37、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信用仍然是最重要的融资形式。以下对银行信用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B.银行信用不成以由商业信用转化而来〕。 38、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银行向(C.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39、以部属于信用活动的是(D.赊销)。 40、在国际信用中,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较高,它一般是基于〔B.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来确定的。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课时数:32学时 学分:2学分 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三版)李洪亮著,高教出版社2024年出 版 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的性质以及货币的发行和货币供求关系。 2.理解银行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以及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和经营。 3.了解银行业务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存贷款、票据与汇兑等业务的基 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4.熟悉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掌握央行的组织、职能和货币政策的 基本内容。 5.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和研究能力,提高其货币银行经济学的实践应 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货币的基本概念 1.1.货币的含义和类别

1.2.货币的经济功能和性质 1.3.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的数量理论 2.银行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2.1.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组织形式 2.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 2.3.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法规 3.银行业务的分类和特点 3.1.存款业务和存款准备金制度 3.2.贷款业务和信贷政策 3.3.票据与汇兑业务 4.央行与商业银行 4.1.央行的定义、组织和职能 4.2.央行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 4.3.央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合作关系 5.货币银行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5.1.金融市场分析和货币政策分析 5.2.银行风险管理和评价 5.3.货币银行创新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实例分析:引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思考能力。 4.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模拟银行业务流程,加深对理论 的理解。 5.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和报告撰写,提高实 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问题等表现情况的评估。 2.平时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实践案例分析和学术论文等。 3.期中考试:开展课程的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 握情况。 4.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课程设计报告: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实践应用和实验研究成果的 评价。 六、参考教学资源 1. 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便于理论讲解和 案例展示。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货币银行政策的实施和影响;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货币银行对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货币银行学的概念和起源: a. 货币银行学的定义; b.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c. 货币银行学的发展历程。 2. 货币银行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a. 货币银行的分类和特点; b. 货币银行的组成和运作机制;

c. 货币银行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货币银行政策的实施和影响: a. 货币银行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b. 货币银行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 c. 货币银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评价。 4. 货币银行与经济的关系: a. 货币银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b. 货币银行对经济的稳定作用; c. 货币银行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评价货币银行对经济的影响;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银行政 策的实施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货币银行在日常生活和经济中的重要性,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依次介绍货币银行学的概念、起源、研究对象和意义,以及货币银行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货币银行政策的 实施和影响,以及货币银行与经济的关系。 4. 示范: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货币银行政策的实施和影响。 5. 总结: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国际货币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的 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2023大学_大学《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

2023大学《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 2023大学《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一) 1、科学的货币本质观是(C ) A、货币金属说 B、货币名目说 C、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 D、国家的'发明创造 2、(A )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平衡项目 D、错误与遗漏 3、下列利率决定理论中,哪一理论强调投资与储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C ) A、马克思的利率论 B、流动偏好论 C、可贷资金论 D、实际利率论 4、在我国,收入变动与货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是( A )。 A、同方向 B、反方向 C、无任何直接关系 D、A与B都可能 5、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别之一在于其能接受( C )。 A、原始存款 B、定期存款 C、活期存款 D、储蓄存款

6、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呈一致性关系的是( B )。 A、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B、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C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D、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7、信用是( D )。 A、买卖关系 B、赠予行为 C、救济行为 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8、下列变量中( C )是个典型的外生变量。 A、价格 B、利率 C、税率 D、汇率 9、“金融二论”重点探讨了( D )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A、经济部门 B、金融部门 C、经济与国家发展 D、金融与经济发展 10、《巴塞尔协议》中为了清除银行间不合理竞争,促进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 B )。 A、5% B、8% C、4% D、10% 11、发行价格低于金融工具的票面金额称作(C)。 A、溢价 B、平价 C、折价 D、竞价 12、商品的价格( A )。 A、是商品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B、同商品价值成反比 C、同货币价值成正比 D、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13、经济发展对金融起(D )作用。 A、一定的 B、决定性 C、不确定 D、推动

货币银行学(第四版)知识重点整理(黄达版)

货币银行学(第四版)知识重点整理(黄达版) 货币银行学(黄达)重点整理 第一单元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特别的商品,它是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它具有与其它一切商品互相交换的功能,具有普通的交换手段;货币固定充当普通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信用货币:第一,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事情下,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数量成反比。第二,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信用货币是表示银行债务的凭证,它是经过银行的资产业务投放出去的。第三,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国家规定全社会都必须同意和使用信用货币。 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铸币和银铸币并且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这两种铸币均可自由铸造及融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均能够自由的输出入,辅币和银行券均能自由与之兑换。又分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发生背离,这是实际价值高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就会充斥市场。这算是劣币驱赶良币的格雷欣法则。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即一国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群及分量的黄金维持固定的关系。又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双本位制:即法律规定了金、银比价,金、银币仍并且作为本位货币。 2、简答题 1、货币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答:概括的说,货币制度可分为两类:(1)金属本位制,即以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铸币与银行券的发行必须以充脚的金属作为后备。其中囊括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2)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纸币本位制或别兑现本位制,是指别以有价值的商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啥是“劣币驱赶良币”的规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