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手法的古诗

运用对比手法的古诗

篇一: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⒈ 托物言志:

特征: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例如: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⑵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分析表达作用:⑴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⑵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⒉ 用典:

特征: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分析表达作用:①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⒊ 动静结合:

特征: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如:①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②“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分析表达作用:①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②

诗中以声衬静,没有鸟啼、钟声难以反衬出静,更不能反映

出诗人羁旅的乡愁。

⒋ 虚实结合:

特征: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如: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歌中的“实”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如:②、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诗歌中的“实”就是《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如:③、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

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诗歌中的“实”就是《雨霖铃》中上

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分析表达作用: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⒌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特征: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分析表达作用: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⒍ 正侧描写:

特征: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例如:①“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②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析表达作用:①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例如:②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⑵ ⒎ 借古讽今:

特征: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特色也是托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

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例如:①《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三乔。”②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分析表达作用:①语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②这首诗寓托幽远,咏史与感发巧妙对接,情韵俱妙。

⒏ 抑扬:

特征: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如: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②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分析表达作用:①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②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⒐ 想象:

特征: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分析表达作用: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

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⒑ 联想:

特征: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分析表达作用: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3]

⒒ 渲染:

特征: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分析表达作用: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⒓ 象征:

特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例如:①“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②于谦的〈石灰吟〉

分析表达作用: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①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②整首诗作者以石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是借助石灰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苦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

篇二:古诗对比鉴赏练习题

古诗对比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仙尉”。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4分)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

为传神?请简

述理由。(4分)

答案(1)①都是托物言忠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已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

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彳荐写菊不用“菊”字。③都化用了典故。

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的典故。

(2)心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冲地表现厂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

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山映”三句: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着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先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出乡思离情。“风柔日薄

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欣喜之情。

(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赏析:[范词:“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李词: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⑴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

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

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

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注]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

(1)两首词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1)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借景抒情。白居易《忆江南》描写江南风景色彩鲜明,格调高爽,直抒自

己怀想江南希望重游江南的感情。皇甫松的《梦江南》把自己的情感全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

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全篇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2)白词好:意境更开阔。作者在词中特意写杭州之秋,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读后恍如身临其境。“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一动一静,写出作者悠然自得的愉悦,流露出对杭州的难忘难舍之情。

皇甫词好:描写更细腻。全词借梦中所闻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光,寄托了作者思念故乡的缱绻之情。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角到听觉,构思极其概括而富于层次。堪称为清新隽永,颇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

注元稹白居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

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觳,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

朱庆馀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自知明艳更沉吟。

篇三:古诗描写与其他表现手法

描写与其他表现手法:

正衬与反衬、动和静、虚和实、渲染和白描、扬和抑、以大见小、点面结合、侧面衬托、对面落笔、细节描写、联想想象、借古讽今、用典、象征【耒阳溪夜行】张九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答案: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心中的喜悦之情)【灞上秋居】(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本诗的五、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体分析

(答案: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在枯叶上得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的写出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城市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运用反问手法 对比手法 借代手法 对偶手法 拟人手法 比喻手法的古诗佳句

运用反问手法对比手法借代手法对偶手法拟 人手法比喻手法的古诗佳句 运用反问手法的古诗佳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清)龚自珍《咏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运用对比手法的古诗佳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屋中男妇饥不餐,船上猎鹰饱食肉。——(明)蒲松龄《挽船行》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明)施耐庵《水浒传》杂诗 运用借代手法的古诗佳句: 孤帆(船)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烽火(战争)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知否,知否?应是绿(叶)肥红(花)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对偶手法的佳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对)——(唐)杜甫《绝句》 下药远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楼。(宽对)——(唐)张籍《书怀寄王秘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鲁迅《自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运用拟人手法的古诗佳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运用比喻手法的古诗佳句: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对比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对比手法 比较鉴赏是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热点,许多考生在复习迎考时没有很好的作总结归类,从诗歌的分类及答题的技巧中还有细微的区别,纵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各种题型都接触过,在浩如烟海的考题中,我们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有的考生甚至于不知如何下手答题。例: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类似这样的比较鉴赏题较常见,通常是用两诗相比,或诗词相比,或同一首诗中字句相比。从以下例子可见一斑。 1炼字(句)的比较上赏析的题型 与夏十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醒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析:这种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应辨能力,考生要大胆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当然这里是从诗句表达的效果上分析哪一句更生动形象,意境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哪一句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答案:“雁引愁心去”好。它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一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2从手法的比较上赏析的题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第二小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析:这里不宜面面俱到,抓住两首诗的主要因素,揣摹诗人的内心感受入手。两首诗都写了傍晚中的荷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牧诗着重于一“恨”字,表明诗人心怀伤感,含恨不平。杨诗则要从“低面深藏”来理解,晚风中的荷花有娇之态,让作者倍加怜爱。(答案:两首诗都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从思想感情的对比上赏析的题型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其中第二小题: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析:这样的题应该要弄清楚作者写作的目的,从时间上看《新雷》的时间应是冬末春初之季,“新雷”是关健词,给大地带来春的气息,“只待”含有万事万物对春的期待;而《己亥杂诗》“落红”应理解为花谢花落的时候,则是暮春季节,这是诗人辞官离京的感受。(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4从诗歌内容上对比赏析的题型 秋夜独坐(王维)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 ———“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 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 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 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 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 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 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 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 《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 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 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 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 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 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 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 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 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 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 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同一类别古诗对比赏析

同一类别古诗对比赏析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对比赏析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 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 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 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色,再到 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别董大》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

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 别诗。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以 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 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王维的《渭城曲》,文辞清新,情感凄凉,创制了“西城 杨柳弄春柔”,“别离滋味浓于酒”的意境和氛围,读来 感人至深。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景。清晨时分,细密如丝的春雨沾去了客舍的轻尘,浸润着掩抑客舍的杨柳。在新鲜而湿润的春的气息中, 古都咸阳驿道旁的客馆清新可贵,陌上的柔嫩柳枝亦显得 青翠欲滴。这前两句不但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节令,而且可以使人从秀丽清新的景色中,体味出远比这景色更 加柔曼的情怀和涌动着的思绪:天愁离而落雨,因此首句 强调了“朝雨”;见杨柳而伤别,所以第二句又全力突出“柳色”的惜人。这样一来,“杨柳依依”之情,折柳惜 别之意,便全都蕴含在了诗中,自然引发出后两句著名的 抒情句,铺垫、烘托与渲染气氛的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是劝说即 将离别的朋友再痛饮一杯充满深厚情意的饯行酒,因为走 过甘肃敦煌西南边的阳关后,在人烟稀少的旅途中,是很 难再见到亲朋友好的。这真是“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均为王维赠别诗句)。思乡、怀旧,畏途、叹远;亲朋故友之恋,边塞寂 寞之感,此时会一齐涌上心头,此动泪泉。难怪李义山在 评论这首诗时,要说:“断肠声里唱阳关”呢! 在唐代交通闭塞、边塞动荡之际,任凭双脚和马匹作为交 通工具,远涉重关,羁旅茫塞,人们必然会将这离别赴远 作为人生的一大难事,而在心中引起极大的伤感,这是不

运用对比手法的古诗

运用对比手法的古诗 篇一:常见古诗意识流分析举例 常用常见散文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⒈ 托物言志: 特征:在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 叫感物抒怀。 例如: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⑵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分析表达作用:⑴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 人才被埋没的感概。⑵ 此诗运用托物了托物地信的手法,抒发了作 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⒉ 用典: 特征: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译 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中同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某项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列举 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 州慢》)分析表达作用:①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 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 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 和的无耻行径,论点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篦齿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 展枝,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李清照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⒊ 动静结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