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及鉴赏20篇课外

古诗词及鉴赏20篇课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王维这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你看啊,开头就说“人闲桂花落”,这人得闲到啥程度呢?连桂花飘落都能察觉到。
这桂花落的画面,一下就给人一种很静谧的感觉。
然后“夜静春山空”,夜里安静得很,这春山好像啥都没有似的,就突出了那种静悄悄的氛围。
这月亮一出来,居然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这鸟儿呢,时不时就在山涧里鸣叫几声。
你想啊,本来安静得不得了,鸟儿这一叫,反而更显得这春山的寂静了,这就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用动来衬静呢。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韦应物这首诗可有意思了。
他说自己特别怜惜那涧边生长的幽草,为啥是幽草呢?感觉就是那种不被人注意,安安静静长在那儿的小草,他就偏爱。
上面呢,还有黄鹂在深树里鸣叫,这一静一动的搭配就很有画面感。
再看后面,春潮带着雨在傍晚的时候来得很急,那水流得哗哗的。
最后这个“野渡无人舟自横”可太绝了。
那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小船就那么横在水面上,就好像它自己在那享受着这一片宁静和湍急水流的对比呢,给人一种很随性、很自然的感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岑参这诗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很感人的小故事。
他向东望着故乡,路好长好长啊,离家那么远,思念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哭得袖子都湿了。
这时候呢,在马上碰到了要回京城的使者,可是没有纸笔啊,没法写信。
那咋办呢?就只能拜托使者给家里带个话,说自己平安。
你看,这种思乡之情很浓烈,但是又很无奈,只能简单地报个平安,就像咱们出门在外,有时候很想家,但是又没办法好好表达的时候一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啊,看起来简单,其实大有深意呢。
他先说以前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李龟年,在崔九的堂前也多次听到他唱歌,这是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啊,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很不错的。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贰 古诗 语 言 异 同 比 较
语言异同比较
古诗
语言异同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 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考生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比较描写的情景,比较思 想感情,比较表达技巧,比较语言的风格,等等。其 次,考生要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把理由阐述清楚。
一、语言异同比较题类型
古诗 ③作答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二、思想感情比较解题思路及答题规范
思 想 2.答题规范
感 答: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诗人××的心
情
异
情。
同
②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后诗侧重表现××。
比
较
古诗
四、诗歌比较鉴赏类命题解题技巧总结
1.整体感知诗歌(关注标题、背景、注释、意象、注释) 2.定位比较区间、方式以及比较点 ①区间:是全诗的比较还是局部的比较,研读诗作对应的品评区; ②方式: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还是辨析异同? ③比较点:景境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3.分清条理、组织答案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 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 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 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 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 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 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 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 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 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首诗歌课内外比较鉴赏型; 二是两首课外诗歌的比较鉴赏型。比较鉴赏题之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一是能很好 地考查考生阅读面的宽度;二是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发展 考生的思维品质。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篇1:长相思汴水流朝代:唐代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鉴赏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
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
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
《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
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
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
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篇2:渔翁朝代:唐代原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词鉴赏⼤全 在现实⽣活或⼯作学习中,⼤家都收藏过⾃⼰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下独酌》 李⽩ 花间⼀壶酒,独酌⽆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暂伴⽉将影,⾏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对⿊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是追求⾃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之作。
太阳是⾃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诗⼈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诗中,诗⼈还进⼀步把明⽉引为知⼰,对⽉抒怀。
诗篇突然⽽起,直抒胸臆,表达⼀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法驱遣,于是诗⼈以奇特的想象,⽣动的描写,把明⽉作为知⾳,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的⾝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上有明⽉相伴,⾝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不解饮,影徒随⾝,这就更加突出了诗⼈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
⽉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卷⼀)因为世少相知,诗⼈不得不以明⽉、⾝影为伴,向⽉⽽⾼歌,对影⽽起舞以排遣⾃⼰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要和明⽉、⾝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由和光明。
这⾸五⾔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2、《⼦夜吴歌》 李⽩古诗词鉴赏⼤全 长安⼀⽚⽉,万户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关情。
何⽇平胡虏,良⼈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李⽩,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的创作,这⾸《⼦夜吴歌》就是诗⼈向民歌学习⽽⼜有所创造的例证。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的西湖,描绘得⽣意盎然,恰到好处。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古诗词信任大家读过不少,古诗词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简单被吸引,古诗词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练习背诵的必备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暗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顽强和高洁品行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依旧能坚持操守、主见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实,写得则特别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势,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旧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雪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寒冷悄悄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暗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
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
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
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
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
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
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
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
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
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
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
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
或情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第(1)题是“析同”。
题干中“都是”、“均”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落日”,杨诗中的“暮”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荷”, 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荷”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西风”。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溪桥”、“轻烟“、“柳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细草” , 但这些是“异”点而非我们要找的“同”点。
第(2)题前一问还是“析同” , 题干中的“都”字规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
杜诗中的“倚恨”、“回首” , 杨诗中的“摇头”、“愁”、“低面”等,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
第(2)题后一问才是“求异” , 题干中“不同”二字便是明证。
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情感特点”四个字上。
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愁”。
前者因“恨”而“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荷”为自己代言后者“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2)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应有” , 一用“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解析第(1)题是“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
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半死”之“枫” ,所感也都是“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月黄昏”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第(2)题是“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犹有”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
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
所以, 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3.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黄公度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
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
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黄公度的诗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仿写式古诗鉴赏的实例。
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仿写对象的内容要点,以求仿写时要点到位,至于字数、句数、句式则不必求同。
经过分析,比较的角度有三个:①“温诗纪行,寓情于景”,这是对温诗的整体概括,既概括了内容(纪行),也概括了写法(寓情于景);②“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依依难舍”,这是对诗的具体内容的解说,解说的方法近似于对诗的逐句串讲;③“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这是对诗所抒之情的概括,前面既然说“唐诗主情”“寓情于景”,结尾就应对诗中之情进行概括了。
诗以言志,两首诗的比较无非是着眼于“言了何志”“何以言志”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指诗的情理,后者指诗的手法,明白了这个大方向,解题时一般不会出大问题。
据上分析,在答题时就要依次答出上面的三个要点,具体内容的组织则从被仿写内容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参考答案】示例一: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
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表达了人生不应因暂时的离别而伤感,相信人生漫漫终有重逢之时的哲理。
示例二: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
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巧妙地表达了人生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悲伤,而要相信厄运终会过去的哲理。
“示例二”概括性强些,是较好的仿写;“示例一”拘泥于诗,概括性弱些,但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蔡家亲:用了“羊祜为蔡邕外孙”的故事,因此称表亲为蔡家亲。
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两首诗都写到了外弟带给作者的欣喜,司空曙的欣喜是诗人贫居独处时遇外弟留宿得以倾心一谈;李益的欣喜则是离乱十年后与外弟意外相逢回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