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合集下载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1)联系全诗,说说诗 “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 1)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十二、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鉴赏
2.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王冕《白梅》、谭元春《瓶梅》、张谓《早梅》古诗词比较赏析

王冕《白梅》、谭元春《瓶梅》、张谓《早梅》古诗词比较赏析

王冕《白梅》、谭元春《瓶梅》、张谓《早梅》古诗词比较赏析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A B C注释:①著:放进,置入。

【答案】选B;理由:(1)其他两首诗的“梅”都是在自然环境中,B诗中的梅插在瓶中;(2)其他两首诗写的都是梅花傲霜耐雪,冰清玉洁,B诗写梅花能供人赏玩;(3)其他两首诗表达诗人的坚守节操,B诗借瓶梅即使迟开,即使寂寥,好过无人欣赏,表达诗人物为世用的观念。

【解析】考查诗歌的比较赏析。

本题要求从从内容、情感角度,从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

王冕《白梅》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

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谭元春《瓶梅》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瓶中梅花和山中梅花。

瓶梅迟发,但终究开花了,虽然不像山梅有春风催发,有夜雨侵袭,梅在瓶中是孤独的,却因为孤独更添风韵。

特别是诗人的最后一联“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

张谓《早梅》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王冕《白梅》和张谓《早梅》都是写自然界中的梅花傲霜斗雪,冰清玉洁,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而谭元春《瓶梅》写的是插在瓶中的梅花,供人观赏,写出了梅花在瓶中开放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和物为世用的观念。

可据此作答。

《观沧海》诗歌鉴赏及对比阅读习题 (附答案)

《观沧海》诗歌鉴赏及对比阅读习题  (附答案)

《观沧海》诗歌鉴赏及对比阅读习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诗歌鉴赏习题: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2、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5、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古诗词信任大家读过不少,古诗词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简单被吸引,古诗词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练习背诵的必备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暗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顽强和高洁品行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依旧能坚持操守、主见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实,写得则特别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势,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旧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雪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寒冷悄悄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暗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袁枚《所见》和黄庭坚《牧童诗》古诗词比较赏析

袁枚《所见》和黄庭坚《牧童诗》古诗词比较赏析

袁枚《所见》和黄庭坚《牧童诗》古诗词比较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乙】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诗歌是反映生活的。

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_____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_____的牧童。

(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2)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

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机灵可爱悠闲自得(2)[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为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儿,歌声穿透树林,可知牧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骑”字表现出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为牧童想要去捕捉树上的鸣蝉,忽然就停住了歌声闭紧嘴巴站着,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牧童十分机灵可爱。

《牧童诗》直接写牧童的句子是“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句意是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

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由此可知,乙诗中的牧童自在洒脱、悠然自得。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所见》中“歌声振林樾”牧童的歌声欢快嘹亮,穿透山林,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为下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铺垫,诗人听见牧童欢快的歌声正陶醉,却见“忽然闭口立”,因为牧童去捕捉鸣蝉了,歌声戛然而止。

部编版语文古诗词对比鉴赏

部编版语文古诗词对比鉴赏

古诗词对比鉴赏(一)《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唐)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送蜀客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写法的异同。

3.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

(二)题木兰院二首(其一)(唐)王播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2.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试分析不尽相同的原因。

(三)秋夜独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明)沈明臣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1.“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词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做具体分析。

2.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衰荷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元)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六)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宋)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①无限情思寄楼台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古丘:古坟
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
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
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
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②。

[注释]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②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诗词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前两句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

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对比阅读]
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③论贾谊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有的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如李商隐;还有的作者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如李白。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①,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②问鬼神。

[注释]
①逐臣:放逐之臣,指贾谊。

②苍生:老百姓。

[诗词鉴赏]
此诗一首咏史诗,从取材、立意、表现手法上都独树一帜。

作者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即唐代帝王也正像汉文帝那样,表似开明,实质却昏聩无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①迁客:遭贬迁的官员。

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诗词鉴赏]
此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对比阅读]
李白的这首诗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而李商隐的诗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④独绽的木芙蓉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

因为它能在寒冷的秋天和贫瘠的土地上开放,所以有着纯洁、孤傲和顽强等象征。

同时古往今来一批批的迁客骚人们,见到它时也会发出共鸣,在诗词中抒发各自心中的所思所感。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①红。

犹②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释]
①着意:有意,集中注意力。

②犹:还,仍然。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抒怀之作。

诗人将小池里的木芙蓉与桃李作对比,赞美了木芙蓉在深秋独自开放的孤高傲立,讽刺了桃李一生随东风开落的随波逐流。

同时诗人借咏木芙蓉,表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即高洁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窗前木芙蓉
[南宋]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①,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②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
①小寒:天气稍寒。

②青女:霜神。

[诗词鉴赏]
诗人看见窗前的木芙蓉,在恶劣条件下仍然坚强地开放,有感而作。

此诗很好地融物以情,喻己以物,浑成一体,了无痕迹,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借咏木芙蓉,抒发心中情感:无论坏境多么艰难,依然要乐观向上地生活。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描写了寒冷中绽放的木芙蓉,但抒发的情感却是不同的。

吕本中的诗将木芙蓉和桃李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品格,而诗人对其一褒一贬,表达了他愿像木芙蓉一般,在趋炎附势的懦弱之风下,依旧保持人格的高洁。

而范成大则着重描写在恶劣环境打击下,木芙蓉没有残败不堪,毅然绽放,表现出诗人乐观的精神和不凡的气度。

⑤一种诗心在夜深
夜阑人静,万物俱眠,此种境界,最是能够引发诗人情绪的时刻。

诗人或独坐空堂,或孤灯苦读,或月下独酌。

每一个夜深的日子,都有一种诗的意境在成型,都有一种诗的情感在泛滥。

王维秋夜独坐,感叹时光老去,他悟出了一些哲理。

周弼夜深苦读,不知时间流逝,
却翻烂了无数春秋。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①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②落,灯下草虫鸣。

[注释]
①悲:悲哀,悲叹。

②山果:山中野果。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禅意哲理之作。

在一个秋天雨夜,诗人独坐空堂,潜心默想,这情形如同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陷入人生悲哀。

时光易逝,韶华渐老,人生如此,草木昆虫亦是,同在无情时光岁月流逝中零落哀鸣。

此情此景,诗人得到启发,自以为觉悟。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①,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②,半峰残月一溪冰。

[注释]
①更:打更声。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

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时至深夜,不闻更声。

不知何时,门外春雪已停。

远望天空,残月悬峰;近看门前,溪流解冻。

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进而写出了诗人夜读的投入和专注。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都是写夜景的佳作,但却风格不同,各有侧重。

王维的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并且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着力刻画悲哀孤独的心境,感叹时光,颇具佛理。

而周弼的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并且运用的是意象叠加的手法。

精心描绘了一幅春夜独坐图,突出宁静安适的心境。

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诗人却浑然不觉,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认真和潜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