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 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结合首尾段 及中间段落的重点句子概括得出。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注 意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理解,有的选项涉及课 内知识,考生可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来解答。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 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 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 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
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
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
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 语。
3、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高考全国乙卷:《语文》2022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文档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科目·2022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同卷省份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蒙古、山西吉林、宁夏、新疆、黑龙江高考全国乙卷:2022年《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归纳
1. 论述类文本阅读即为高考语文试卷开卷第一篇阅读题。
考卷常选取的文章类型: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中外哲学类、古代文化类、一般科普说明文。
2. 考题形式为三道客观选择题,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为主。
共9分。
3. 分析文章,阅读原文的方法:
(1)通读全文,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边读边勾画各个段落的重点词句,例如:该段的核心词,人名,流派,朝代,观点,数据,公式,主要讨论的内容,感情倾向的词语和句子。
(2)弄清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总分总,分总,总分,递进,并列,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转折,因果,正反对比等等。
(3)注意文章选取的来源出处,一般在文末右下角,这里可提供给
我们此文主体立场和宏观观点。
(4)一定要区分开是文章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文章引用其他名人的观点。
(5)要注意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义、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主要是运用分析、归纳手段,抓住各部分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是间接流露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通过辨别、筛选后才能把握的。
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深入地阅读文章,仔细地揣摩语言,全面地把握文意,审慎地思考分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8)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阅读文段之后的一种发挥和再创造过程,要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
想象。
这种推断和想象,不要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原阅读材料所进行的合情合理的推断。
这里的难点在于其“根据”和“情理”都隐藏在阅读材料之中,有时候所读材料并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要经过细致地阅读和周密地思考,并根据文意的内容进行综合推断和想象,才能找到结果。
4.将选项带入原文,具体解析句意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
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凸显其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我们先分
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义,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
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埋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
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类题目,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有一点必须牢记,那就是面对高考设置的理解统领句或总结句类题目,必须慎而又慎地确定答案所在的区间范围,切不可疏忽大意,造成答案要点的遗漏。
(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对于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
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等。
方法小结:
辨析正误的方法提示:
(1)选项的表述是否偏离概念的内涵。
(2)选项是否脱离具体语境,衔接是否失当。
(3)选项的表述是否篡改文意,张冠李戴。
(4)对概念外延的限制是否得当。
(5)是否改变叙述主体,偷梁换柱。
选项常设置的陷阱
(1)以偏概全(句子的理解):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2005年全国卷川第5题D项:“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所有权利。
”这就是以部分替代整体。
(原文:“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维一的特权!”)
对策: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注。
(2)无中生有:信息的筛选与合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例如:2005年上海卷第2题的C项:“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根据原文来看,其价值是适应现代需要。
未提及“强烈的装饰性”,所以A项“强烈的装饰性”的说法文中没有事实材料,是凭空腾造的。
对策: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3)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述感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如:2005年天津卷第5题C项:“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C项将“显性文化”的帽子戴在“文化的浅显层次”上。
对策:因此,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图、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
例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就舒张。
”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对策: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时间: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例如:2004年全国卷(一)第10题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肤腺组织。
”而原文中只是在“小鼠”身上实验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因此A项中“已经证实”就明显地设置了把“未然”当作“已然”这样的陷阱。
对策: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
(7)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例如:2004年全国卷(三)第9题C项:“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对应的原文是:“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一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
”相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答案C项少了“这些”这两个修饰语,而“这些”
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而并非全部的化学药品。
对策:通玉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据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8)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要求选出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D项“因雷击和虫害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文中强调了灾难的严重,但没有强调人类对灾难已是“束手无策”,答案D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对策:对于此类型的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9)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对策: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
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10)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
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
点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