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不同国家、学科和文明的文学研究方法。
其基本研究方法包括:
1. 影响比较法:这种方法主要关注不同文化和国家间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了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2. 平行比较法:与影响研究法不同,平行比较法关注的是没有实际联系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探讨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类似主题、情节或其他文学元素的原因。
3. 跨学科研究法:这种方法试图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来对文学进行研究和解读,如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
除此之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描述、解析、综合和评价等等。
这些方法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上相继形成,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比较文学不仅注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还强调对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文学和文化,通过对多种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文学体系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可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讨论。
中国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学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从而奠定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最早的中国学派成员包括鲁迅、胡适等知名学者,他们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求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发展方向。
中国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学派主要集中在对外文学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学派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主要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展的需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庞大化,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课题。
这种发展趋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使得中国学派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学派的特点中国学派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学与文化的结合中国学派着重强调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学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跨文化的角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跨文化的角度,不仅关注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关注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的对比。
通过不同文学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社会关怀与批评精神中国学派的研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注重文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引发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在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法国的影响比较方法、美国的平行比较方法等其他想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1、影响比较法:某些个别的影响会使作家作品受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2、平行比较法:它包括两种,一是研究作品的种类,二是不同作品的对比,查看没有关联个作品是否有雷同现象。
3、媒介学,也就是翻译,或者介绍一个国家的文学给另一个国家的翻译家,主要用于促进和交换文学的研究。
4、诗文的比较,对不同国家的诗学进行研究,讨论,比较,找出其中对应的范畴语,进而研究其中的不同。
5、文化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学也各有不同,很多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因素决定的。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发行为特性。
3.国别文学:一国之文学,最基本的文学划分单位。
4.民族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而世界文学正是比较文学努力的方向。
5.比较文学的诞生:可比性6.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年,匈牙利梅茨尔创办的《总体比较文学报》7.比较文学理论著作问世:1886年,英国波斯奈特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论著《比较文学》8.比较文学讲座出现:1897年比较文学研究出现戴克斯特《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9.比较文学专著出现:《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戴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克斯10.梵·第根,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比较文学论》,分为国别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
11.法国学派: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影响研究12.法国学派:根据放送、传播、接受的经过、路线分为:流传学、形象学、渊源学、译介学。
流传以放纵者的位置为起点,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如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13.比较文学转折点:教堂山回忆(1958年,国家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打好,揭开了美国学派的序幕)14.美国学派:强调无事实影响下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分为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15.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提出了“文学发展过程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
16.日尔蒙斯基《比较文学与文学影响问题》提出:可以根据文学史上在相似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类似现象来进行研究。
17.历史类型学:就方法论而言,俄苏比较文学学者注重“类型学”研究。
18.中国:“比较文学”概念时见于“五四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大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
19.严复留学英国,涉猎大量西方文化理论,完成《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20.林纾,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一百多种,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21.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介绍欧美的浪漫主义诗歌22.吴宓,《学衡》“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仕新知。
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23.港台学界比较文学代表人物: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游侠与西方骑士》;叶维廉《比较诗学》;叶嘉莹的古诗词赏析。
24.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兴盛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化境论——文艺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
25.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中国成立(深圳)。
26.文化模子寻根法:叶维廉在《比较诗学》提出用不同的文化模子来进行比较,追根溯源,从其不同的文化立场来进行观照比较。
阐发研究(双向阐发);跨文化研究27.文类学的文学分类法:西方的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亚里士多德《诗学》:史诗、抒情诗、戏剧28.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是:跨越性、可比性和文学性29.缺类研究:一类是“有无”问题,另一类是“差异”问题。
“中国有无悲剧”“中西爱情诗的差异”30.法国学派代表人物: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影响研究31.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亨利·雷马克,奥里德里奇。
——平行研究32.俄国学派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阿列克谢耶夫,康拉德——历史类型学研究33.中国学派代表人物:王国维,李达三,乐黛云等。
——阐发研究34.平行研究题材学主要有神话传说题材和民间文学题材两大类。
35.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的特性主要有:边缘性,跨界性和包容性。
36.主题学研究的主要分类有:母题研究,主题研究,情境研究。
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2.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3.主题学:通过对同一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流变的历时,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以及这种流变和处理的根源。
4.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5.“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6.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的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对中国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较诗学)7.意识形态:凡是按照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即在描述异国的时候贬斥对方,强化自身文化的认同。
8.情境:有事译作形势、局面,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9.主题:文学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10.母题: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母题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主题的最小要素;另一方面,母题又具有强大的生成力,是能滋生出大量相关主题的主题。
11.类型学:类型学的“类型”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通契,相近,结合,指的是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历史接触,或这种接触并未构成主要动因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圈里,于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文学语言从事文学创作而产生的文学现象,基于艺术意识,艺术思想,艺术品质上的相通所呈现出共同的诗学特征12.媒介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交流过程中起传递作用并实现文学交流的人和事物——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13.乌托邦: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或者一个群体对相异性独特看法的话语塑造出异国形象是乌托邦的,即在描述一个异国的时候夸大和理想对方,形成对自身文化的颠覆。
文类学:中西爱情诗比较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
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
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1中西爱情诗两个共同点A 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的:如《诗经》的《静女》、《关雎》、《卷耳》;“汉乐府”民歌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现代诗歌: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舒婷《致橡树》徐慕容《前缘》西方的情诗:萨福《相思》但丁《新生》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B 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在中国,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收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收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收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细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时开放的;文艺复兴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长的多,因此西方的情诗在数量要多的多2中西情诗差异(1)主题上: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李清照《武陵春》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比较多----拜伦《雅典的少女》原因:中西不同的伦理价值观,中国伦理规范限制男女正常交往,西方自古以来则是男女交往非常自由(2)在情感上或情调上中国情诗多谢“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雨果《致一位女子》中西不同的诗学表达方式:《诗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诗史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3)性质上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钗头凤》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4)宗教情感上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的不可期;西方人浓厚的基督精神,相信在天堂中还能再相见。
如弥尔顿《悼亡妻》等都坚信死后与亡妻会在天国相见,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5)情景上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水调歌头》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皓皓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一多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露茜组诗》(6)风格上中国情诗含蓄、委婉、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雎》《迢迢牵牛星》西方的诗人大胆直率,热烈欢快,多阳刚之气,如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雅典的少女》3中西情诗差异的三大根源a、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西方人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b、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婚姻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做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c、不同的诗歌价值观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义”,讲究“温柔敦厚”西方,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华斯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受中国元剧《赵氏孤儿》的影响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