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
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
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
—杨乃乔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国别文学:同上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西方古代注重模仿现实,将文艺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抒情言志”和“载道”之工具。
中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宗旨是“保持原作神韵”,“忠实传达原文意趣”。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朱生豪采用归化译法,使原意失真。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I,a maid他要借着你做相思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从事文学翻译时,译者面临的远远不只是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的转换,而更主要的是如何协调因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冲突,或者说翻译实际上是文化之间的潜对话、文化之间的协商。
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
1848年,他从法语引进该术语,但是他是在一封私人信件中使用这个名称,这封信1895年才出版,因此最早使用该术语进入比较文学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法国学派反对平行研究式的比较,而仅仅承认“文学关系”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宗,并以文学关系为主轴建立起了由影响的“起点”经“中介”再到“终点”的三点一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年)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
1886年他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在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这一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大大扩展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重要概念1、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而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立陶宛文学、爱沙尼亚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
民族文学在单民族国家中,与国家文学一致;多民族国家中,是国别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总体文学的要素,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2、国别文学又称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人为划分的文学单元。
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往往有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作为国别文学的创作语言。
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埃及文学等。
国别文学往往是比较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体对象。
3、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英文General Literature)。
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同义。
“总体文学”也常被理解为比较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4、世界文学有三种涵义:其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Wertliteratur,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第214-215页),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
他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歌德自己也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和弘扬这种个性,从此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将这样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学这一早期概念无疑对比较文学研究观念的产生不无启迪作用;其二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著选评。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4、总体文学的定义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它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
5、法国学派【19世纪80、90年代开始】代表人物布吕纳介(将达尔文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戴克斯特(1895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贝茨(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巴尔登斯贝格(创建杂志《比较文学评论》,著作有《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等,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治学严谨,为考察文学影响的事实证据,力图以具体可靠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梵第根(承前启后人物,1931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
把比较文学视同历史科学,认为它应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
主张以一国的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的出发点,进行事实联系的考证。
第一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个范畴。
明确地把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的“影响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精细和准确的考察”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
)、卡雷(把研究国家间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强调精神联系必须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的。
开创全新研究视角“形象学”。
)基亚(1951出版《比较文学》一书,定义是“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法国学者强调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其根本特点是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主义信念,强调“事实”和“实证”。
把比较研究局限在两国之内。
提倡“影响研究”,强调的是可以依靠事实根据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把文学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甚至对欧洲文学大范围的综合研究也表示怀疑。
6、美国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代表人物雷纳·韦勒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上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
①批评法国学者的影响研究的狭隘性②批评法国学者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③指出法国学者陷入了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的泥潭④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隔开,把美学评价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
认为不能无视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品质,“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美国比较学者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以改变自己在学术上的被动地位。
“新批评”思潮: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和审美批评,而把传统批评中最重视的作者传记、社会背景、文学传统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排除在外。
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包括两方面,一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二是关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研究。
美国学者把比较研究的范围扩大为两国或多国。
主张超越事实的平行研究。
哈瑞·列文 1972年出版《比较的基点》,提出了文化上的相对主义,坚持民族文学无优劣论,越是关系疏远的民族文学越值得研究,批评方式上搞多元的复式批评,提出“主题学研究”奥尔德里奇编《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比较文学最简单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一个以上的民族文学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现象,或者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把对于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分为“类同”和“对比”两方面,所谓类同是研究两部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的平行类同比较”,所谓对比则不仅寻找其共同之处,也研究他们的歧异之处。
批评方法上主张用不同方法来研究不同作品,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各种批评途径都是生而平等,都可以运用。
布洛克《比较文学新动向》7、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他的先决条件。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
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界限、文化体系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是它的研究对象。
四个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8、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
三方面关系:①亲缘关系(事实材料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②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也在一定意义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的相同和异同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
③(学科)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互相孕育、阐发、影响、借鉴、渗透的关系。
9、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文学性不主张回到封闭式的文学内部研究,而是认为研究的课题和目的必须在文学上;不管研究中涉及文化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有多深多广,研究的过程应紧紧围绕着文学这个中心,有利于解决文学问题。
10、影响研究影响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影响可直接可间接。
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从文学交流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分出三种不同的学问: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11、流传学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重点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12、渊源学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13、媒介学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放送者对接受者产生影响,其间必须有传递者,也就是媒介。
传播方式有翻译、评介、改编、借用、模仿、演出等,传播的途径则有文字交流、人员来往、各种聚会、沙龙、传记、旅游等。
媒介学研究把媒介分为个人、环境、文字材料等三种。
14、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摆脱了“事实联系”的限制,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思考。
不仅注意到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同,也注意到相异,他的重点是发现和辨析这些相同和相异,通过异同比较来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以及他们各自的民族特性。
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批评角度来研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四方面: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形象学。
15、文类学指对于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
研究文学的种类、类型、题材、风格及其演变的学问,当然也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中的类型、体裁风格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16、主题学指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
17、比较诗学这里诗学泛指一般文学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一方面进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另一方面也包括跨学科和跨文化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乡研究。
只有比较研究,才能辨析异同,才能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才能促进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并在这过程中形成共同话语,以达到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的真诚理解。
18、形象学形象学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他民族(异国)的形象,研究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文学作品如何构造他种文化中的形象。
19、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民族的理论和作品,他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
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
阐发研究不应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的,即相互的。
注意清除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
要注意阐发的可行性,防止主观随意性,应注意文本的实证性特征和文本产生的历史境况,将阐发的创造性建立在必要的实证工作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