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最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服务。

如何抓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体会。

一、善于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充分把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阅读的成功。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让情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教师要是一位动情和煽情之人。

要想感动学生,让学生对文章情深似海,我们教师必须要走进文本和作者交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以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起共鸣,正所谓学会“煽情”。

此环节在课堂引入上至为关键。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以设计简朴而充满理性,凝重而饱含激情的导语(“圆明园”——融汇了整整六代皇帝的浩荡皇恩,更凝聚了151年的能工巧匠的风雨兼程,凝聚了古往今来的一切奇思异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般的园林,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东方神话,却那么悄然又轰然地毁灭在两个强盗之手),为文章的学习铺下慷慨、悲怆的基调,让学生对圆明园的情恩在脑中弥漫和升腾。

二、尝试品味词句情感是不能靠传授灌输的,而应是学生自发生成,是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品词感悟,从而产生的共鸣。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与文本对话中激发学生情感呢?找关键的词句就是不错的方法。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找出体现周总理这一夜“简朴”的生活词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高中语文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教学民主相结合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是在教,而是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的法子。

”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

“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

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的教师预先设定。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

二、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积极讨论相结合讨论式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

它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

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

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

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

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

在这几种能力培养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作为首要的突破口。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

哪怎样来进行阅读教学呢?一、培养学生兴趣兴趣乃是万事成功的第一步。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哪怎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第一,利用我们身边现成的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

现在,电视和网络正成为青少年扩展视野、增长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培养阅读。

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拍成了电视剧,而我们的学生在家里都非常喜欢看电视或上网,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喜好引导他们。

在欣赏每部电视作品之前,我先给他们布置任务。

比如剧中主人公是谁,他(她)干了什么事,他(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等等。

当学生们看了电视作品后,个个都踊跃回答问题。

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从形式上要多开展一些读书竞赛活动。

比如,定期举行诗歌朗诵赛、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大赛等活动。

这些活动学生都非常喜欢,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就是要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阅读力求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美的体验,是艺术的享受。

第四,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使学生乐在阅读中,真正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新课标标准》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和谐、优美的谈话中完成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阅读使人快乐,阅读使人睿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

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

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畅游在阅读中,沐浴在书本的阳光里。

【关键词】整体把握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创造性小学语文教科书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创造,更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具有生命的性质。

阅读这些作品,会感受到一种活力、一种生机,感受到生命在跃动、在伸展。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仿佛青春的气息在洋溢;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仿佛听到精神在追寻寄托的脚步声;细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则是的生命在进行无限的超越……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将文学作品称作“生命的形式”是很有见地的。

要让学生聆听到这种生命的呐喊,语文课就应该飞扬着激情,就应当燃烧着思想,就应当闪烁着青春。

语文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一、认知作品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地的整体。

列夫·托尔斯泰精辟地论述了这一种统一性:“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歌曲、交响乐里,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诗、一场戏、一个图形、一段音乐,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像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个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整体来欣赏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整体的而非分解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教师应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把课文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教和学。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理解和感受,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读书,我不敢说是经国之大业,但确实是立身之根本。

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值得众多语文老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希望学生在离开了教师的耳提面命,也能兴致盎然地自主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可是达到这一点实非易事,我觉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用心地给学生插上阅读的隐形翅膀,认可他们,指引他们,给他们信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方可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1认可个性阅读,给予阅读信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今的学生青春不再有防线,精神也不再有枷锁,他们喜欢想我所想的,喜欢说我爱说的,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权力。

所以我们应适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尽情的表现自我,并认可他们,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张扬,阅读才会出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情感参与的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

因此学生禀赋的差异,再加上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角度,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答,只要学生大胆发表出自己独特见解,小到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只要合理即可,无所谓对与错。

所以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切忌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否则只能是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对于所阅读的内容整天处于被动的解读、标准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那么,怎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我们又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一生中,又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去年我市语文中考试卷现代文阅读《春卷》有这样的一道主观题:17.正如《端午的鸭蛋》《春酒》等,舒婷笔下的春卷极富人情味,它们都是“舌尖上的感动”。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之我见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其首要问题,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教师不断探索、完善的教学任务。

一、认真选择阅读语篇1.教师推荐学生的阅读语篇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阅读思维,要考虑文章的内容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有思想教育意义;是否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最好与所学的课本主题一致。

2.阅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独立地对某一部分进行分析评价,应整体把握,要把语篇看成是信息的载体,加强整体把握的观念。

语文教材中的题材丰富,不同文章表达、描写的手法不同,采取的阅读策略也不同。

非文学类(使用性文章)表意方针是追求直白,语意单一;文学类(社科类、科技类、文艺性散文)则含蓄多解。

而且作品都有其相关的创作背景,教师在教学时,讲课时该讲的背景要讲,不讲则不能理解文意。

3.注意筛选关键的语句。

负载主要信息的语句叫关键句,这是全篇课文的重要概括,指明了所讲的主要内容。

文中专门指示时间空间范围的叫时空指示语;告诉人际关系的叫社交指示语;告诉层次关系的叫语篇指示语。

对于这些指示语也要注意。

二、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布置阅读任务,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预习阅读任务给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通过阅读,掌握作品的脉络,了解大概内容。

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时,就能紧跟教师的思路,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针对练习的阅读比如,给阅读文章起小标题,回答与文章有关的一些问题,解释中心语句,进行阅读判断对错,阅读完成填空等。

(三)进行加工、改写改写是在保持原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文风貌的前提下,改变原作的形式,是文字的一种改换方式。

这需要学生认知领会文章的思想,把握其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

比如,改写文章的篇幅,把篇幅加长或缩短;改写内容,对内容进行增减或删除;改写体裁,把记叙文改写成散文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之我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

同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大量的鲜活的词汇,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便很难于写作。

因为阅读面过于狭窄的缘故,很多学生为写作文大伤脑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腹中空空,没有几点墨水,下笔难免抓耳挠腮,如挤牙膏。

或者词汇贫乏,翻来覆去还是那么几个词。

但是,不少同志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肯在阅读教学上多下功夫。

在课堂上抄抄笔记,写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便了事,更没有课外阅读的要求。

因此,语文总是学不好。

上了初中,还是不会阅读,一篇简单的文章读上半天,依然不知所云。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笔者以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训练语感,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引路。

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用伟人的例子引导学生读书。

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毛泽东……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教育学生应多读书,多学习。

2.美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普遍意识里的语文,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阅读。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必须,是人习得知识的基础,也可以说的是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识字是语文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入口,那么阅读则始终贯穿于语文教育之中,是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有陶冶情操与健全人格的任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与要求方面有一些变化,在阅读的目标里体现出了整体性、阶段性与渐进性,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设定的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有一定梯度,更优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归纳小学各学段目标的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一学段(1~2年级),引导学生入门阅读,使学生喜欢阅读,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喜爱图书并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默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阅读过程情感体验;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方法要求“用普通话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能借助字典、词典与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语言,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逗号与句号的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半用法,诵读优秀诗文并背诵部分优秀诗文等;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默读作出速度的要求,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背诵的优秀诗文60篇,并对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要求等。

二、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1.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在树立“学生观”的过程中难免摆脱不了封建时代“长幼尊卑”与“师道”的束缚,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长时间处于控制课堂的地位,也就是一种“教师霸权”的现象,使得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照本宣科”,而不是主动地探究“真情实感”,造成了教师、学生以及知识(指课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

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已昭然若揭,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那么,如何化知识为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否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做好自主阅读的铺垫,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

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

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我学习钱梦龙先生的
做法,准备了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把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让鸡蛋浮起来。

语文课做实验本身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而不断加盐使鸡蛋浮起来的过程更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物理学的“密度”的知识弄清鸡蛋上浮的原因,再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叫它“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验证自己的大胆假设是否与课本上一致,语文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实验中解决掉了。

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觉得语文不再枯燥乏味了。

二、转变教学方式,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
度的必然崩溃;……我则站在一旁微笑的听着,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从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我想,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而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

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意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

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尽管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素质,但不从事持续的阅读实践,那么其相应的能力和习惯是不会得到发展的。

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在阅读的实践中历练。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在教《灰姑娘的时钟》时介
绍他们看《安徒生童话》,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教学《白杨礼赞》时向他们推荐《子夜》……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总之,“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用语文”,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