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综合实验(一)

电路综合实验(一)
电路综合实验(一)

电路综合实验(1) 实验指导书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张秦艳蒋兰周慧玲

2010-12-1

绪 论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配合《模拟电子技术》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基本实验技能,通过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较为复杂的功能电路,培养学生电路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实验安排

绪论 1学时

主要内容:课程简介、实验安排、成绩评定、实验报告要求、电子实验测量与误差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与使用 1学时

主要内容:了解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熟悉示波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正确调整方法和相关参数的方法;仪器使用考核。

实验二、含源一端口网络 2学时

主要内容:验证戴维南定理,测定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和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实验三、频率特性 2学时

主要内容:研究RC电路的频率特性,初步了解文氏电路和双T网络。

实验四、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2学时

主要内容: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学习测量放大电路Q点,A V,r i,r o的方法,了解共射极电路特性;学习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

实验五、负反馈放大电路 2学时

主要内容:研究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性能的测试方法。

实验六、集成电路RC正弦波振荡电路 2学时

主要内容:掌握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熟悉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调整、测试方法;观察RC参数对振荡频率的影响,学习振荡频率的测定方法。

实验七、综合电路设计 4学时

主要内容:设计一放大器,放大器电压增益>=60dB、输入正弦信号电压有效值<10m V,电压增益可手动调节。

三、成绩评定

考核采取闭卷、提交实验报告设计和展示设计电路的方式;课程总成绩评定:仪器考核(10%)+

实验(70%)+实验报告(20%)。成绩采用百分制。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4.实验结果分析

5.思考题答案

五、电子测量与误差

1.误差的种类

(1)系统误差(有规律误差)

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误差的数值是恒定的或按某种已知函数规律变化的误差。引起误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a.仪器误差:即仪表零件位置安装不正确,刻度不精确,出厂前没有校准等,是仪表固有的误差。

b.使用误差:在使用中,由于安装、调节、布置、使用不当所产生的误差。例应水平放置的按垂直放置,接线太长,接地不当,未按阻抗匹配连接,没有按操作规程预热、校准和测量产生的误差。

c.方法误差:测量方法不完善或依据的理论不严密而产生的误差。如间接测量时所用的公式是近似计算公式。

d.影响误差:测量中仪器受外界的温度、湿度、气压、电磁场、震动、声音、光照、放射性的影响产生的误差。

e.人身误差:人的感觉和运动器官不完善产生的误差。如某些借助于人耳、眼来判断结果的测量以及需要人工调节的测量工作,将产生人身误差。

(2)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这种误差的数值和符号均不一定,出现的时间和变化规律也不清楚,它是在重复测量的情况下发生的。使用同种方法和设备多次测量,结果总有差别。但多次测量的结果结合起来是有规律的。此误差符合统计规律。

在有随机误差因素的条件下,可重复多次测量,最后取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它更近似于实际值。

(3)粗大误差

测量结果明显偏离实际值时所对应的误差。如测量方法不当,电源突然跳动,仪器中某元件打火,读数错误等,明显的歪曲了测量结果。

2. 误差表示法

(1) 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测量值X 与被测量的实际值A (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

A X ?=Δ

其中,Δ 的正负以A 为参考决定。 (2)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测量真值之比的百分数称为相对误差B a ,即:绝对误差与测量真值的误差大小绝对误差与测量真值之比的百分数称为相对误差B a ,即:

%100A

B a ×=

Δ

相对误差表示被测量的准确度,例:

V1=5V , △V1=0.1V , Βa1=2% V2=50V , △V2=0.1V , Βa2=0.2%

可见两个被测电压的绝对误差相同,但相对误差不同,所测得的电压值V2比V1准确。 3. 测量的准确度、精密度及精确度

(1) 准确度:指被测量的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相对程度。

%100A

×=

Δ

β

其中:Δ绝对误差;A :被测量的真值;β:准确度(相对误差)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是系统误差。如在电路测量中,电路的连接方式、仪表等级、依据的理论都影响测量的准确度。要想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必须在克服系统误差上下功夫。

(2) 精密度:指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反映了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精密度高表示测量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精密度用来表示随机误差的大小。例如用两块表分别三次测量真值为10V 的电压, 第一块表测量值分别为8.95V 、8.951V 和8.949V ,第二块表测量值分别为9.90V 、9.85V 、 9.95V 。从测量数值上看第一块表的结果比真值的差异均比第二块表大,但三次结果之间的差异小,所以第一块表的精密度比第二块高。

(3) 精确度:精密度和准确度总称为精确度。通常说某台仪器精确度高,就是指它既精密又准确。但精密度和准确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密度高不等于准确度高。 4. 电工仪表的准确度

(1)以仪表的满度相对误差βm 表示仪表的准确度。仪表的满度相对误差是仪表各指示值中最大绝对误差△m 与仪表满度值A m 之比的百分数:

βm=△m/A m×100%

国际规定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共分为七级,分别是:0.1,0.2,0.5,1.0,1.5,2.5,5.0。如:β

=±1.0% 的仪表为1.0级表。

m

(2)测量时如何选择仪表

测量的结果是否准确不仅取决于仪表的等级,还与其量程有关。不同等级的仪表由于量程不同,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选用仪表的原则:(1)满足测量准确度的要求;(2)考虑经济效益,能用低级仪表做的实验,就不用高级仪表。在同等级仪表中量程小的测量结果准确。选用指针式仪表时,测量值应大于仪表量程的1/2以上。

实验一 常用电子仪器原理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 2.熟悉示波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正确调整方法和相关参数的方法。

二、设备及材料

实验设备:(1)数字万用表 1块 (2)信号发生器 1台 (4)示波器 1台

(5)模拟电路实验台 1台

(6)直流稳压电源 1个

(7)面包板 1块

实验材料:(1)电阻:不同阻值三种以上 (2)电容:不同容值三种以上

(3)二极管: 2个

三、常用电子仪器使用方法 1.信号发生器

图1 信号发生器面板图

函数信号发生器按需要输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3种信号波形。输出电压最大可达峰-峰值20V。通过输出衰减开关和输出幅度调节旋钮,可使输出电压在毫伏级到伏级范围内连续调节。函数信号

发生器的输出信号频率可以通过频率分挡开关进行调节。

函数信号发生器作为信号源,它的输出端不允许短路。

2.示波器

图2 示波器面板图

图3 示波器屏幕显示内容

图4示波器屏幕显示内容示意图

四、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要求

1.数字万用表

通过数字万用表实验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下测量方法:

(1) 测量各种电阻、电容值。

(2) 测量二极管及判断电路是否连通。

(3) 测量直流电压、直流电流、交流电压、交流电流。

(4) 正确选用不同量档。

注:直流电压、电流和交流电压、电流取自模拟电路实验台。测量交流电压、电流时,测量出的应为有效值。

表1-1

电阻(R) 电容(C)电压(v~)电压(v )电流(I)二极管(v)

标称测量标称测量标称测量标称测量标称测量标称测量

0.6-0.8

0.6-0.8

0.6-0.8

2.信号发生器

(1) 了解信号发生器的作用和常用开关、按键和旋钮的功能。

(2)掌握如何选择信号波形、调整信号的频率和波形。

(3)能够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所要求的信号波形、频率及幅值。

注:信号发生器实验应和示波器实验结合进行。

3.示波器

(1)了解示波器的作用和常用开关按键及旋钮的功能。

(2)对以下开关和旋钮应熟练掌握:

扫描速度选择开关(TIME/div),垂直偏转灵敏度选择开关(VOLT/div),通道及显示方式选择开关(Ch1/Ch2、ALT CHOP),触发源选择开关(SOURCE),触发电平调节开关(LEVEL),水平和垂直位移旋钮(POSITION)。

(3)能够利用示波器本身的校准信号对示波器进行检查和校准。

(4)能够进行单通道和双通道信号的观测。

(5) 能够准确测出给定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并按照表1-2记录示波器上显示的图形和数据。

表1-2

频率(KHz) 电压(V) 信号 波形

信号源 显示 示波器

显示

万用表

有效值

示波器

峰峰值

示波器内部校准信号

正弦波

三角波

矩形波

五、考试、实验报告

为了强化实验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仪表的使用方法,为后继的实验课程打好仪表使用的良好基础,要求在学生完成实验时进行出题考核,当场完成。用以检验学生仪表使用的熟练程度。本实验的考题10道。

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求写实验报告,内容要求除了实验内容和过程外,还应包括实验的体会和收获。

附录:示波器按键说明

部位序号 英文名 中文名 操作 功能

POWER 电源开关 按下 按下后接通220V50Hz 市电 INTEN

亮度

旋转

旋转为扫迹亮度调节

READOUT

文字显示

旋转

旋转为调节屏幕上显示文字的亮度

FOCUS 聚焦 旋转 调节扫迹和显示文字的清晰程度 ① 电 源

及 屏 幕

TRACE ROTATETION

扫迹偏转

用专用 改锥调节 扫迹不水平时,调节水平基准

CAL 校准信号 连接电缆 输出1kHz 0.6V 方波校准信号 ②校准 信号 ⊥ 校准接地 连接电缆 校准信号接地端 CH1/CH2 输入接口 连接电缆 观测信号输入通道 EXT 外触发接口 连接电缆 外触发信号输入通道 POSITION 垂直位移 旋转 调节垂直位移

CH1,CH2

通道1,2 按下

输入通道开关.开启时屏幕最下行显示相应通道标记;关闭时则不显示 VOLTS/DIV VARLABLE

Y 轴灵敏度 调节及微调

旋抟,按下

调节通道l,2的Y 轴灵敏度,屏幕最下行显示相应通道的电压/分度因子值;按下再旋转,为灵敏度微调,此时屏幕显示值为非校准值

DC/AC 直流/交流 按下 直流时信号直接输入,屏幕上显示为电压/分度值后单位为V;交流时信号通过电容输入,电压单位显示为v~

GND 输入接地 按下 按下后相应通道输入端接地,输入信号与Y 轴放大器断开,屏幕上相应通道电压/分度值后显示⊥

ADD 相加 按下 按下后屏幕上显示出Y1+Y2波形.同时屏幕下方通道2前显示+号,即+2

③ 垂 直 部 分

INV 反相 按下 按下后Y2波形反相,屏幕显示为2:↓,若ADD 也按下,屏幕示出Y1-Y2波形

POSITION 水平位移 旋转 调节水平位移

FINE

位移微调

按下

按下FINE 指示灯亮,旋转POSITION,可作水平位移微调

TIME/DIV A VARIABLE

时间分度的 调节和微调

旋转/按下旋转时选择A 扫描速度,按下后再旋转则为微调,扫描时伺分度显示在屏幕左上角(s,ms,us).微调时时间前显示>号

MAG×l0 扫速放大 按下 按下后.扫描速度放大10倍,波形左右扩展,屏幕右下方显示MAC

④ 水 平 部 分

ALT CHOP

显示模式 按下 多通道时选择显示模式,选CHOP 灯亮 A A 扫描显示 按下 显示A 扫描波形,屏幕上方第一行显示A ⑤ 水平 显示

X-Y

X-Y 显示

按下

按下后,CH1信号加到X 轴(水平轴), CH1,CH2或ADD 信号加到Y 轴(垂直轴),用于观测李沙育图或磁滞回线等

TRIG LEVEL READY TRIG'D 触发电平 触发准备 触发指示 旋转 亮/灭 亮/灭 调节触发电平,使波形稳定,触发电平值显示在屏幕上方中间偏右位置 READY 亮时处于触发准备状态 触发时TRIG'D 灯亮,可使波形稳定 SLOPE 触发沿选择 按下 选择触发沿,上升显示十.下降沿显示一SOURCE

触发源选择

按下

选择触发信号来源(CH1,CH2,EXT 或 LINE).LINE 为以电源输入作为触发源,触发源类型显示在屏幕上方触发沿符号后

COUPL 触发耦合 按下 切换触发耦合模式(AC ,DC .HF-R ,LF-R) ⑥ 触 发 部 分

TV

视频触发 按下 切换视频触发(ODD ,EVEN .BOTH ,TV)AUTO 自动模式 按下 NORM

正常模式 按下 按下后均为连续扫描状态,相应指示灯亮.AUTO 适于50Hz 以上信号,NORM 适用于低频信号

⑦ 扫 描 模 式 SGL/RST 单次模式 按下 按下选择单次扫描状态,处于等待状态.READY 灯亮,触发后灯灭 FUNCTION COARSE 功能开关

旋转/按压

设置延迟时间,光标位置,释抑等,旋转进行微调,按下或连续按下旋钮可进行粗调

ΔV·Δt·OFF 测量选择 按下 进行测量对象的选择,选择ΔV 或Δt ,同时屏幕下方显示相应ΔV 值或Δt 及1/Δt 值

TCK/C2 光标线选择 按下 选择调整的光标线,屏幕将显示所选光标线符号,光标线边沿也有亮点指示

⑧ 功 能 键 及 光 标

HOLDOFF 释抑 按下 调节释抑时间(扫描暂停)

重点使用说明如下:

(1)寻找扫描光迹:将示波器Y轴显示方式置“Yl’’或“Y2’’,输入耦合方式置“GND”。开机并预热后,若在显示屏上不出现光点和扫描基线,可按下列操作去找到扫描线:

①适当调节亮度旋钮。

②触发方式开关置“自动”。

③适当调节垂直(↑↓)、水平(→←)“位移”旋钮,使扫描光迹位于屏幕中央。若示波器设有“寻迹”按键,可按下“寻迹”按键,判断光迹偏移基线的方向。

(2)双踪示波器一般有5种显示方式,即“Y.’’、“Y2’’、“Y1+Y2’’3种单踪显示方式和“交替”“断续”2种双踪显示方式。“交替”显示一般适宜于输入信号频率较高时使用;“断续”显示一般适宜于输入信号频率较低时使用。

(3)为了显示稳定的被测信号波形,“触发源选择”开关一般选为“内”触发,使扫描触发信号取自示波器内部的Y通道。

(4)触发方式开关通常先置于“自动”位置,待调出波形后,若被显示的波形不稳定,可置触发方式开关于“常态”位置,通过调节“触发电平”旋钮找到合适的触发电压,使被测试的波形稳定地显示在示波器屏幕上。

有时,由于选择了较慢的扫描速率,显示屏上将会出现闪烁的光迹,但被测信号的波形不在X 轴方向左右移动,这样的现象仍属于稳定显示。

(5)适当调节“扫描速度”开关及“Y轴灵敏度”开关,使屏幕上显示1~2个周期的被测信号波形。在测量幅值时,应注意将“Y轴灵敏度微调”旋钮置于“校准”位置,即顺时针旋到底,且听到关的声音。在测量周期时,应注意将“X轴扫速微调”旋钮置于“校准”位置,即顺时针旋到底,且听到关的声音。还要注意“扩展”旋钮的位置及使用范围。

根据被测波形在屏幕坐标刻度上垂直方向所占的格数(div或cm)与“Y轴灵敏度”开关指示值( V/div)的乘积,即可算得信号幅值的实测值。

根据被测信号波形的一个周期在屏幕坐标刻度水平方向所占的格数(div或cm)与“扫速”开关指示值( t/div)的乘积,即可算得信号频率的实测值。

(6)示波器面板图中⑧部分【FUNCTION】功能键,用于光标测量调节。使用如下:

a.按下【ΔV·Δt·OFF】选择Δt(时间间隔测量),ΔV(电压差测量)或OFF(关闭)。当选△V时,屏幕显示两条水平虚线(垂直测量光标V1, V2):选择Δt时,屏幕显示两条竖直虚线(水平测量光标H1,H2)。

b.旋转【FUNCTION】,可调整光标移动.每按一次【FUNCTION】,测量光标按原移动方向跳动一步:连续按下【FUNCTION】,光标快速移动。

c.△V测量;按下【ΔV·Δt·OFF】,以选择ΔV测量方式,此时屏幕下方倒数第二行显示ΔV1=…V(或v~),△V2=…V(或v~)。按TCK/C2以选择V-TRACK(光标跟踪方式),屏幕右上角

第二行显示f:V-TRACK,此时转动【FUNCTION】,两垂直测量光标V1,V2同时移动,将V移至一测最点:再按下TCK/C2,选择V-C2(只移动光标V2),屏幕右上角显示f:V-C2,转动【FUNCTION】,移动V2至另一测量点,被测两点间的电压差显示在屏幕下方,ΔV1为CH1信号的测量值,ΔV2为CH2信号的测量值。

d.△t测量,按下【ΔV·Δt·OFF】,选择Δt测量方式,此时屏幕下方倒数第二行显示Δt=…s,(ms,us),1/△t=…Hz.用与ΔV测量类似操作方法调节竖宜光标虚线,被测两点间的时间差Δt(s,ms,us)显示在屏幕下方,I/Δt为其倒数(Hz).

e.频率测量,屏幕下方倒数第三行右侧为5位频率计,为CH1或CH2输入信号频率。

实验二 含源一端口网络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戴维南定理

2. 测定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和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二、实验原理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对于外电路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形式来代替,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原一端口的开路电压,其电阻(又称等效内

阻)等于网络中所有独立源置零时的入端等效电阻

,见图2-1。

oc U eq

R

图2-1 图2-2

1. 开路电压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直接测量法。当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与电压表的内阻

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

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开路电压。

eq

R v

R 方法二:补偿法。其测量电路如图2-2所示,E 为高精度的标准电压源,R 为标准分压电阻箱,

为高灵敏度的检流计。调节电阻箱的分压比,、两端的电压随之改变,当时,流

过检流计的电流为零,因此

G c d ab cd U U =G KE

E R R R U U cd ab =+=

=2

12

式中

212

R R R K +=

为电阻箱的分压比。根据标准电压E 和分压比K 就可求得开路电压,因

ab U

为电路平衡时

,不消耗电能,所以此法测量精度较高。

0=G I 2. 等效电阻

的测量方法

eq

R 对于已知的线性有源一端口网络,其入端等效电阻可以从原网络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实

验测出,下面介绍几种测量方法:

eq

R 方法一:将有源二端网络中的独立源都去掉,在ab 端外加一已知电压U ,测量一端口的总电

,则等效电阻

I 总eq I U R =

实际的电压源和电流源都具有一定的内阻,它并不能与电源本身分开,因此在去掉电源的同时,也把电源的内阻去掉了,无法将电源内阻保留下来,这将影响测量精度,因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电压源内阻较小和电流源内阻较大的情况。

方法二:测量端的开路电压

及短路电流

则等效电阻

ab oc

U sc

I sc oc eq I U R =

这种方法适用于端等效电阻较大,而短路电流不超过额定值的情形,否则有损坏电源的

危险。

ab eq

R

图2-3 图2-4

方法三:两次电压测量法

测量电路如图2-3所示,第一次测量ab 端的开路

,第二次在端接一已知电阻(负载

电阻),测量此时、端的负载电压U ,则、端的等效电阻

为:

oc U ab L R a b a b eq

R

L

oc eq R U U R ???????=1

第三种方法克服了第一和第二种方法的缺点和局限性,在实际测量中常被采用。 3. 如果用电压等于开路电压

的理想电压源与等效电阻

相串联的电路(称为戴维南等效

电路,参见图2-4来代替原有源二端网络,则它的外特性oc

U eq

R )(I f U =应与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完全相同。实验原理电路见图

2-5b。

(a)

(b)

图2-5

三、预习内容

在图2-5(a)中设=10V,=6V,1E 2E 21R R ==1K Ω,根据戴维南定理将AB 以左的电路化简为戴维南等效电路。即计算图示虚线部分的开路电压,等效内阻

及A、B 直接短路时的短路电流

之值,填入自拟的表格中。

oc

U eq

R sc

I 四、仪器设备

1. 电路分析实验箱 一台

2. 直流毫安表 一只

3. 数字万用表 一台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1. 用戴维南定理求支路电流

3I

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和等效电阻

oc U eq R 按图2-5(a)接线,经检查无误后,采用直接测量法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电压表

内阻应远大于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

oc U eq

R 用两种方法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

eq

R A. 采用原理中介绍的方法二测量: 首先利用上面测得的开路电压

和预习中计算出的估算网络的短路电流大小,在之值不超过直流稳压电源电流的额定值和毫安表的最大量限的条件下,可直接测出短路电流,并将此短路电流

数据记入表格2-1中。

oc U eq R sc I sc

I sc I B. 采用原理中介绍的方法三测量:

接通负载电阻,调节电位器,使=1K Ω,使毫安表短接,测出此时的负载端电压U ,并记入表格2-1中。

L R 4R L R 取A、B 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

的计算在实验报告中完成)

eq

R 3

I 表2-1

测量项目 oc U (V)

sc I (mA)

U (V)

L R (Ω)

数值

eq

R (Ω)

计算公式及数值

eq

R (Ω)

平均值

3I (mA)

2. 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

调节电位器即改变负载电阻之值,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测量相应的负载端电压和流过负载的电流,共取五个点将数据记入自拟的表格中。测量时注意,为了避免电表内阻的影响,测量电压U 时,应将接在AC 间的毫安表短路,测量电流4R L R I 时,将电压表从A、B 端拆除。若采用万用表进行测量,要特别注意换档。

表2-2

L R (Ω)

U (V)

I(mA)

3. 测定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将另一路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节到等于实测的开路电压值,以此作为理想电压源,

调节电位器

,使oc

U 6R eq R R R =+65,并保持不变,以此作为等效内阻,将两者串联起来组成戴维南

等效电路。按图2-5(b)接线,经检查无误后,重复上述步骤测出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并将数据记入表中。

表2-3

L R (Ω)

U (V)

I(mA)

六、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前做好预习内容。

2. 应用戴维南定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支路的电流

,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3

R 3

I 3. 在同一坐标纸上作出两种情况下的外特性曲线,并作适当分析。判断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实验三 RC 网络的频率特性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RC 电路的频率特性。 2. 初步了解文氏电路和双T 网络。

二、实验原理

1.文氏电路

在谐振实验里,研究了RLC 电路的频率特性。本实验研究RC 串并联选频电路(文氏电路)的频率特性。图3-1(a)为文氏电路。在输入端输入幅度恒定的正弦电压,在输出端得到输出电压

分别表示为:

i

U 0

U 0

00/ ,/??U U U U i i i ==

(a) (b) (c)

图3-1 文氏电路及在低频、高频下的近似等效电路

当正弦电压

的频率变化时,的变化可从两方面来看。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即当i

U 0U R

C

>>ω1时,图3-1(a)电路可近似成如图3-1(b)所示的低频等效电路。ω愈低, 的幅度愈小,其相位愈超

前于

。当0U i

U ω趋近于0时,0U 趋近于0,接近+90°。而当频率较高时,即当i ???0R C

<<ω1时,

图3-1(a)电路可近似成如图3-1(c)所示的高频等效电路。ω愈高,幅度也愈小,其相位愈滞后于。

当0U i U ω趋近于∞时,

0U 趋近于0,接近-90°。由此可见,当频率为某一中间值时,不为零,且与同相。

i ???00f 0U 0U i U

网络综合实验设计

模块四综合模块设计(网络互联)班级14信管本学号141201120姓名李显明 实验时间2017年5月11日 实验地点综合实验楼608 分组及同组人双人组,同组人:付卫 实验项目网络互联 实验总结与讨论综合设计实验: 1、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 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 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 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 (2)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3)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 (4)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 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学习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 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2、三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三层交换机就是具有部分路由器功能的交换机,三层 交换机的最重要目的是加快大型局域网内部的数据交换,能够做到一次路由,多次转 发。三层交换技术就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传统交换技术是在OSI网络标 准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 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既可实现网络路由功能,又可根据不同网络状况做到最优 网络性能。使用IP的设备A----三层交换机----使用IP的设备B,比如A要给B发 送数据,已知目的IP,那么A就用子网掩码取得网络地址,判断目的IP是否与自己 在同一网段。如果在同一网段,但不知道转发数据所需的MAC地址,A就发送一个ARP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大一上学期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电路实验,从简单的戴维南定理到示波器的使用,再到回转路-----,一共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我对电路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电路的神奇与奥妙。 不过说实话在做这次试验之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的实验一样,操作应该不会很难,做完实验之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这次电路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它真的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天真的以为自己把平时的理论课学好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我走上试验台,我意识到要想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此次所有的实验,难度很大,但我知道这个难度是与学到的知识成正比的,因此我想说,虽然我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后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我毕竟在这次实验中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终究使我在这次实验中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所做的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在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中,进一步学习了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应用,根据所画原理图,连接好实际电路,测量出实验数据,经计算实验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该实验做的成功。我认为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至少我觉得那些行行色色的导线就足以把你绕花眼,所以我想说这个实验不仅仅是对你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更是对你的耐心和眼力的一种考验。 在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中,了解到对于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其等效内阻Ro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时的等效电阻。这就是戴维南定理的具体说明,我认为其实质也就是在阐述一个等效的概念,我想无论你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进行实际操作,只要抓住这个中心,我想可能你所遇到的续都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过在做这个实验,我想我们应该注意一下万用表的使用,尽管它的操作很简单,但如果你马虎大意也是完全有可能出错的,是你整个的实验前功尽弃! 在接下来的常用电子仪器使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对示波器的使用,我们通过了解示波器的原理,初步学会了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在试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在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下的各种波形,并且通过毫伏表得出了在不同情况下毫伏表的读数。 我们最后一个实验做的是一阶动态电路的研究,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测定RL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全响应,学习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因为动态网络的过渡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单次变化过程,如果我们选择用普通示波器过渡过程和测量有关的参数,我们就必须是这种单次变化的过程重复出现。因此我们利用信号发生器输出的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 总结报告 题目:红外遥控器信号接收和显示的 设计实现 班级:20100412 学号:2010041227 姓名:涂前 日期:2013.04.17 成绩:

摘要: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红外遥控器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电器设备中,但各种型号遥控器的大量使用带来的遥控器大批量多品种的生产,使得检测成为难题,因此智能的红外遥控器检测装置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在该红外遥控器信号的接收和显示电路以单片机和一体化红外接收器为核心技术,但是,分立元件搭建的电路也可以实现,具体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74HC595、STC89C51单片机红外接收器HS0038组成。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利用红外接收器接收遥控器发出的控制信号,并通过单稳态触发器、移位寄存器等将接收信号存储、处理、比较,并将数据处理送至数码管显示模块。总之,通过对电路的设计和实际调试,可以实现红外遥控器信号的接收与显示功能。根据比较接收信号的不同,在数码管显示电路及流水灯电路上显示相应的按键数字. 关键词: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74HC595、单片机、红外接收器HS0038

设计选题及设计任务要求 1设计选题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器信号接收和转发的设计实现. 2设计任务要求 ⑴结合数字分立元件电路和红外接收接口电路共同设计的一个红外遥控信号接收系统,用普通电视机遥控器控制该系统,使用数码管显示信号的接收结果。 ⑵当遥控器按下任意数值键时,在数码管上显示其值。例如按下“0”时,在数码管上应显示“00”。

目录 第一章系统概述 1.1 方案对比及论证 1.2 总体方案对比 1.3方案对比论证 1.4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主要器件介绍 2.1 HS0038塑封一体化红外线接收器 2.2 74HC123单稳态触发器 2.3 74HC595 2.4 MC14495 2.5数码管显示 第三章硬件单元电路设计及原理分析 第四章调试及测试数据分析 4.1 调试的步骤 4.2 调试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数据测量 4.4 测量仪器介绍及误差分析

电路学习心得

电分学习心得 通过近一学期的电分学习,不仅使我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还从中感悟到许多的学习心得,下面我就谈一下这一学期学电分的心得体会。首先,对于电分的学习,获取知识是必然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们接下学习像模电等其他电路之类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分刚开始学的时候或许有些生疏,因此会感觉有点困难,但当我们掌握其中的一定理并理解透彻之后,就发现其实电分还是十分简单的,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而且在分析和做题上都上都有比较明确的步骤指导,只要我们能按老师课上所讲的那样去做,基本上所有的题都可迎刃而解。电分方法也固定唯一的,一个题并不一定只有一种分析方法,有时这种方法不会,我们可以采取其他方法。这样大大降低我们解题的难度。 然后就是关于我我们所学具体内容的问题,第一到第四章,主要讲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电路等效原理等,而后面的知识主要是建立在这四章的内容上的,可以说,学好前面这四章的内容是我们学习电路基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基础的内容中又有很多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真对待这一部分内容,争取学的细致,学的透彻,避免存在知识上的漏洞或盲区。第七、八章,主要介绍了电容和电感两种电器元件及其一点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零输入、零状态及完全响应,含有电容和电感的动态电路第一次接触感觉用微分方程去解挺复杂,但当我掌握三要素法就会发现,一切问题都变的那么简单,所以一阶动态电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了。还有十章以后内容,主要是和正弦电路有关的了,当我们采用相量分析方法的时候就避免了微分方程带给我们的种种不便,以前直流电路中所适用的定律完全拿过来直接用,只不过是在这里是变成了相量形式。但是有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在复数运算过程中一定保证正确性,否则,因为计算而导致最后结果出错那可真就是前功尽弃了。所以,对于复数计算有问题的同学在这方便可要多多注意咯。再谈一下对于老师讲课的一些感想:钟建老师的讲课方法我十分喜欢,讲课思路十分清晰,而且效率也特别高,虽然有些内容要求我们自学,但那些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对于特别重要的知识点,钟建老师总是讲的特别透彻,再加上课上一些习题的训练,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可理解。我现在对电分知识的掌握,钟建老师是功不可没的。 最后关于课余时间电分学习的一些感想:学习电路,光上课听老师讲课那还不够的,大学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没有老师的强迫,所以必须自己主动去学习,首先每次上完课后的练习,我觉得很有必要,因为每次上完课时都感觉听的很懂,看看书呢,也貌似都能理解,可是一到做题目就愣住了,要么是公式没有记住,要么是知识点不知道如何筛选,所以练习很重要,第二点,应该要反复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只有反复记忆的东西才能更深入,不然曾经学过的东西等到要用就全都忘记了,不懂得应该多问老师,不要得问题积累的解决不了才想到去问老师,那时候成效也就不见的有多大了。

电路综合设计实验-设计实验2-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2:多功能函数信号发生器 一、摘要 任意波形发生器是不断发展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孕育出来的一种新型测量仪器,能够满足人们对各种复杂信号或特殊信号的需求,代表了信号源的发展方向。可编程门阵列(FPGA)具有高集成度、高速度、可重构等特性。使用FPGA来开发数字电路,可以大大缩短设计时间,减小印制电路板的面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此次实验我们采用DE0-CV开发板,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根据按键选择生产正弦波信号、方波信号、三角信号。频率范围为10KHz~300KHz,频率稳定度≤10-4,频率最小不进10kHz。提供DAC0832,LM358。 二、正文 1.方案论证 基于实验要求,我们选择了老师提供的数模转换芯片DAC0832,运算放大器LM358以及DE0-CV开发板来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 DAC0832是基于先进CMOS/Si-Cr技术的八位乘法数模转换器,它被设计用来与8080,8048,8085,Z80和其他的主流的微处理器进行直接交互。一个沉积硅铬R-2R 电阻梯形网络将参考电流进行分流同时为这个电路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的温度期望的跟踪特性(0.05%的全温度范围过温最大线性误差)。该电路使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流开关和控制逻辑来实现低功率消耗和较低的输出泄露电流误差。在一些特殊的电路系统中,一般会使用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TTL)提高逻辑输入电压电平的兼容性。 另外,双缓冲区的存在允许这些DAC数模转换器在保持一下个数字词的同时输出一个与当时的数字词对应的电压。DAC0830系列数模转换器是八位可兼容微处理器为核心的DAC数模转换器大家族的一员。 LM358是双运算放大器。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适合于电源电压范围很宽的单电源使用,也适用于双电源工作模式,在推荐的工作条件下,电源电流与电源电压无关。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传感放大器、直流增益模块和其他所有可用单电源供电的使用运算放大器的场合。LM358的封装形式有塑封8引线双列直插式和贴片式。 本次实验选用的FPGA是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FPGA芯片。Cyclone V系列器件延续了

北航电子电路设计数字部分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设计数字部分实验报告 学院: 姓名:

实验一简单组合逻辑设计 实验内容 描述一个可综合的数据比较器,比较数据a 、b的大小,若相同,则给出结果1,否则给出结果0。 实验仿真结果 实验代码 主程序 module compare(equal,a,b); input[7:0] a,b; output equal; assign equal=(a>b)1:0; endmodule 测试程序

module t; reg[7:0] a,b; reg clock,k; wire equal; initial begin a=0; b=0; clock=0; k=0; end always #50 clock = ~clock; always @ (posedge clock) begin a[0]={$random}%2; a[1]={$random}%2; a[2]={$random}%2; a[3]={$random}%2; a[4]={$random}%2; a[5]={$random}%2; a[6]={$random}%2; a[7]={$random}%2; b[0]={$random}%2; b[1]={$random}%2; b[2]={$random}%2; b[3]={$random}%2; b[4]={$random}%2;

b[5]={$random}%2; b[6]={$random}%2; b[7]={$random}%2; end initial begin #100000 $stop;end compare m(.equal(equal),.a(a),.b(b)); endmodule 实验二简单分频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内容 用always块和@(posedge clk)或@(negedge clk)的结构表述一个1/2分频器的可综合模型,观察时序仿真结果。 实验仿真结果

电子电路实训心得体会

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一周的电子设计,我学会了如何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与实践,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电子电路的设计、仿真与焊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麻烦,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这次设计不仅增强了自己在专业方面的信心,鼓舞了自己,更是一次兴趣的培养。 这次电子实习,我所选的课题是“倒计时光控跑马灯”,当拿到选题时,我认为这个不是很难。但当认真的考虑时,我才发现一切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无论一个多么简单的课题,他所牵涉的知识比较多的,比如我这个选题不仅仅包括许多模电器件和数电器件,它还包含许多以前我没有接触或熟知的器件。所以我在设计时也在不断的学习,了解每一个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运用。经过与搭档的多次交流,我们才确定了最后的电路方案,然后在多次的电路仿真之中,我们又进行了更加完善的修改,以达到万无一失。 第三天的任务主要是焊接自己设计的电路板。开始,我们都充满了好奇,毕竟这是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去焊接电路板。不过才过了一天,所有的好奇心都烟消云散,换而的是苦与累。我这时才知道焊电路板确实是一件苦差事。焊电路板要人非常的细心,并且要有一定的耐心,因为焊接示若稍不注意就会使电路短路或者焊错。经过一两天的坚苦奋斗,终于焊完的。但当我们去测试时却无法出现预期的结果。然后我没办法只得去慢慢检查,但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想实际的电路可能与仿真的电路会产生差错,毕竟仿真的是在虚拟的界面完成的。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在慢慢调试和修改中度过,想想那几天过的真的好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修正却还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好几次都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经过多次调试,最后还是得到正确的结果,那一刻,我感觉如释重负,感觉很有成就感。一个星期的电子实习已经过去,但是使我对电子设计有了更的了解,使我学了很多,具体如下:1. 基本掌握手工电烙铁的焊接技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熟悉电子产品装工艺的生产流程,了解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与维修方法;2. 熟悉了有关电子设计与仿真软件的使用,能够熟练使用普通万用表;3.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能够灵活的运用 4.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上和图书馆的资源,搜索查找得到需要的信息; 5.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搭档相互讨论, 学会了怎么更好解决问题。篇二:电子技术实训心得体会 电子技术实训心得体会 开学的第一周,我们迎来了新学期里的第一堂课--电子工艺实训课。对于新学期里的新课程、新知识,我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对电子元件的初步认识,还有电路的结构和布局。而这一实训课里最重要的东西便是日常生活里所见到的电焊。在课堂上,老师指导了我们对电焊的使用,由于在焊接过程中,加热的电焊是比较具有危险性的,如果使用不当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去使用电焊,避免烙伤事故的发生。 当我们初步掌握了电子元件的焊接方法技巧之后,便可以开始尝试焊接一些电路板元件了。其中电子元件的布局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关联到电路连接的方便简洁。 短短的一周过去了,在这一周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我们的实训将会有很大的败笔,实训课无法得以完成,其次,在这一次实训中,使我明白,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是很重要的。团队精神要劳记在心里。与同性分享成功的喜悦难道不是一种很美好的事么? 实训课已渐入尾声,通过这一次,我们又收获到了很多珍贵的知识,而这与老师的辛勤是离不开的。在此,我和全体同学对老师说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篇三:电子电路实训报告

模拟电路实验心得

模 拟 电 路 实 验 心13级电信二班得杨晓奇 体20130922222 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模拟电路实验这门课也接近了尾声。在这学期学习过程中,有欢笑,有汗水,有同学们的努力学习,更有王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一次次的实验课上有批评,有表扬,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那么就将本学期实验课体会总结如下:模拟电路实验这门课,主要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际中动手操作各种电路实验,再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来验证,加深对所有内容的理解。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实验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电工仪表的使用,训练基本接线技能,正确使用电子仪器,学会调试电子线路,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这学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动手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设计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让我们对模拟电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能够熟练掌握和理解,我们这学期开设了模拟电路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是分为获得元器件原始数据,测试,验证,调试,总结经验公式,完成实验报告等。实验设备主要用到的有:双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万用表,实验电源,交流毫伏表,模拟电子技术试验箱等。进行介绍,包括它们的特点,分类以及作用,然后让我们将各个电子元件进行实际的实验与验证。在做完实验后,通过总结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际测得的结果与理论估算值比较,讨论分析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整理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示波器不怎么会调,犯了很多错,还好王

老师很耐心的教导,后面掌握的还不错。而在实验中有时我们虽然熟练掌握了操作实验的方法,弄明白了一些理论上不是很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在操作中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很锻炼人的,每次在解决了问题后都会有很多收获,同时也明白团队的意义,只有和组员同心协力,才能最快的完成实验。在实验前,老师总会很耐心的告诉我们一些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在连接电路前,要将电源断开,先测什么后测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等等;待我们连接好电路,王老师都会先检查,给我们详细讲解后,再让我们测量。最后感谢王老师这一学期对我们的指导和教育,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专业及其他的知识。我们以后将会把那些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电路实验总结

电路实验总结 总结的对象是什么?总结的对象是过去做过的工作或完成的某项任务,进行总结时,要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情况和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全面总结,避免以偏概全。 电路实验总结一: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后来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情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情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择恰当的顺序就可以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应该要有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应该怎么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应该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

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特别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特别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特别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电路实验总结二: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

综合实验详细电路图

实验一温度测量及报警电路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温度监测及三级报警的电路,改变环境温度并观察输出或显示状态。报警分三级,如:a)温度〉20O C,一个灯亮;b)温度〉40O C,二个灯亮;c)温度〉60O C,三个灯亮 (1)温度检测电路可采用热敏电阻RT(如MF52)作为测温元件,将温度转换为电压值; (2)采用LM324作比较电路,并用发光二极管实现报警。 二、要求 (1)查资料,设计电路原理图,确定器件及其参数。 (2)用multisim画原理图并仿真,记录仿真结果。 (3)制作实物,记录输出结果。 三、评分标准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任务及其目的; 2、实现方案,各主要器件选型、各模块的原理、参数的确定:

(a) 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 (b) 温度转换为电压值的计算方法; (c) 比较电路中各电阻值的确定,给出计算方法。 3、仿真电路及其仿真结果; 4、实际电路(可给出照片)及测量结果; 5、分析与结论 五、实验分析 图4 温度测量及报警电路 原理图分析: 1) 1w R 、T R 组成分压电路,形成+V ;4321,,,R R R R 组成分压电路,形成---C B A V V V 1,1,1; 2)当-+>C V V 1,U1C 输出高电平,LEDx4亮; 3)当-+>B V V 1,U1B 、U1C 输出高电平,LED x3、x4亮; 4)当-+>A V V 1, U1A 、U1B 、U1C 输出高电平,LED x2、x3、x4亮;

其中计算分配好4321,,,R R R R 形成不同区段电压比较范围,可以实现对LED x2、x3、x4的控制作用;1w R 起调节+V 的作用; 参数计算: (预设Ω=Ω=Ω=+++=k R R k R R R R R w 5.37624114321;;总) C o 20时,Ω=k R T 506.3; Ω=?+≤k V V R R CC W W CC 2R R 506.3R 4114 总 C o 40时,Ω=k R T 643.1; Ω=?+≤+722R R 643.1R 31 1 43CC W W CC V V R R R 总 C o 60时,Ω=823T R ; Ω=?+≤++516R R 823.0R 21 1 432CC W W CC V V R R R R 总 三种状态: CC W T W V R V 1 1 R R += + U1A ;CC A V R R R R V 4 3214 1R +++=- U1B ;CC B V R R R R R V 4 3214 31R ++++=- U1C ;CC C V R R R R R R V 4 3214 321R +++++=-

模拟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模拟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篇一: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一: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本周主要进行电工实验设计和指导,经过一周时间,我们在辅导老师和辛勤帮助指导之下,完成了这次的实验任务,本次实验设计一共进行了四项,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把课本先复习掌握一下,以方便实验的经行和设计。我分别设计了对戴维南定理的验证试验,基本放大电路的实验,逻辑电路四人表决器的设计实验和六进制电路的设计实验,首先,在进行戴维南定理实验设计的时候,经过自己的资料查找和反复设计,排除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实验任务及要求,在进行放大电路设计时就遇到了一定困难,也许是由于这些实验是电工教学中下册内容,在知识方面掌握还是不够,所以遇到了较多困难,通过老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一步一步进行改进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放大电路的知识,更加深入的体会到有关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6进制的时候要了解芯片的作用,懂得该芯片的原理,最后设计的就是逻辑电路实验,每个实验的设计都经历许多的挫折,产生许多的问题,我们在出现的问题上对实验设计进行一步步的修改,这样还帮助我们弄懂了很多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无不让我们更加明白和学习到电工知识的不足,让我们更加深入透彻的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我认为,这次的实验不仅仅更加深入的学习到了电工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今后宝贵的财富。通过电工实验设计,从理论到实际,虽然更多的是幸苦,但是学完之后,会发现我们收获的真的很多,所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次实验我们还利用了ewb软件绘图,这是一项分有作用的软件,我们电工学学习此软件对今后学习帮助分重大,所以这也是一项重大的收获。本次实验花了我较多时间,但是又由于实验周与考试安排较近,所以做的又有一定的匆忙性,实验设计上的缺陷还是很明显的,所以经过了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正,分感激大家的帮助,我想这次的实验设计所收获的点点滴滴,今后一定能对我们起到重要的帮助!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二: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后来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情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学号: 班序号:

一. 实验名称: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摘要: 在处理输入的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其他应用中,也经常有多个信号频谱结构和动态围大体相似,而最大波幅却相差甚多的现象。很多时候系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信号,导致因为非重复性事件而丢失数据。此时,可以使用带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功能是在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能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不变或限制在一个很小围变化的特殊功能电路,简称为AGC 电路。本实验采用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实现AGC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可变衰减,反馈电路。 三.设计任务要求 1. 基本要求: 1)设计实现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 输入信号0.5?50mVrm§ 输出信号:0.5?1.5Vrms; 信号带宽:100?5KHz; 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际搭建),用PROTE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图(PCB 2. 提高要求: 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2)采用麦克风作为输入,8 Q喇叭作为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 探究要求: 1)如何设计具有更宽输入电压围的AGC电路; 2)测试AGC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的降低THD 四.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框图 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图1),该实验电路中使用了一个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相对简单而有效实现预通道AGC的功能。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性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电阻,可从一个由电压源V REG和大阻值电阻F2组成的直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b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所选课题:±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06月

摘要本次设计本来是要做±15V直流双路可调电源的,但由于买不到规格为±18V的变压器,只有±15V大小的变压器,所以最后输出结果会较原本预期要小。本设计主要采用三端稳压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来达到双路可调的要求。最后实物模型的输出电压在±13左右波动。 1、任务需求 ⑴有+15V和-15V两路输出,误差不超过上下1.5V。(但在本次设计中,没有所需变压器,所以只能到±12.5V) ⑵在保证正常稳压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功效。 ⑶做出实物并且可调满足需求 2、提出方案 直流可变稳压电源一般由整流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器和稳压环节组成如下图a所示。 ⑴单相桥式整流 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

⑵电容滤波 作用之后的输出波形图如下: ⑶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是指输出电压可以连续调节的稳压器,有输出正电压的LM317三端稳压器;有输出负电压的LM337三端稳压器。在可调式三端集成稳压器中,稳压器的三个端是指输入端、输出端和调节端。 LM317的引脚图如下图所示:(LM337的2和3引脚作用与317相反)

3、详细电路图: 因为大容量电解电容C1,C2有一定的绕制电感分布电感,易引起自激振荡,形成高频干扰,所以稳压器的输入、输出端常并入瓷介质小容量电容C5,C6,C7,C8用来抵消电感效应,抑制高频干扰。 参数计算: 滤波电容计算: 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电压为15V ,当输出电流为0.5A 时,我们可以求得电路的负载为I =U /R=34Ω时,我们可以根据滤波电容的计算公式: C=т/R,来求滤波电容的取值范围,其中在电路频率为50HZ 的情况下,T 为20ms 则电容的取值范围大于600uF ,保险起见我们可以取标准值为2200uF 额定电压为50V 的点解电容。另外,由于实际电阻或电路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电路实验心得体会》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1 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大一上学期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电路实验,从简单的戴维南定理到示波器的使用,再到回转路-----,一共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我对电路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电路的神奇与奥妙。 不过说实话在做这次试验之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的实验一样,操作应该不会很难,做完实验之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这次电路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它真的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天真的以为自己把平时的理论课学好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我走上试验台,我意识到要想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此次所有的实验,难度很大,但我知道这个难度是与学到的知识成正比的,手机版因此我想说,虽然我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后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我毕竟在这次实验中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终究使我在这次实验中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所做的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在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中,进一步学习了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应用,根据所画原理图,连接好实际电路,测量出实验数据,经计算实验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该实验做的成功。我认为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至少我觉得那些行行色色的导线就足以把你绕花眼,所以我想说这个实验不仅仅是对你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更是对你的耐心和眼力的一种考验。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 课题名称: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索引 一、概要 1.1、课题名称 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报告摘要 为了实现利用热敏电阻测量系统温度,设计实验电路。利用热电阻100为温度测量单元,系统主要包括传感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转换电路和显示电路五个单元构成。通过包含热敏电阻的电桥电路实现温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利用三运放差分电路实现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并通过二极管显示二进制数来显示温度值。此电路可以定量的显示出温度的与转换器输入电压的关系,再通过量化就可以实现温度测量的功能。报告中首先给出设计目标和电路功能分析,然后讨论各级电路具体设计和原理图,最后总结本次实验并给出了电路图。 1.3、关键字 测量温度热敏电阻差分放大低通滤波转换 二、设计任务要求 (1)了解掌握热电阻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了解数模转换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3)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4)设计一个利用热电阻100 为温度测量元件设计一个电子测温系统,用发光二极管显示的输出状态,并模拟测温(实际上实验室给的是300), 用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 三、设计思路与总体结构图

图1:热电阻温度测量的系统原理框图 如图将系统划分为传感器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转换电路显示器和电源电路共六个单元。传感器是由100及若干精密电阻和电位器构成的电桥电路组成;放大器是有运放324构成仪表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和输入阻抗;滤波电路采用高精度07二阶低通有源滤波器;模数转换电路是用0804进行设计,并利用555N产生频率为1到1.3的时钟信号来使数模转换电路实现实时同步;显示电路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电源电路采用变压器、稳压模块和整流桥等器件进行设计。 四、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 4.1、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4.1.1铂热电阻 热电阻是利用温度变化是自身阻值随之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工业上广泛的用于测量中低温区(-200℃—500℃)的温度。 铂热电阻在氧化性介质中,甚至在高温下,物理、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因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主要用于高精度温度测量和标准测温装置中。 铂热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在0—630.74℃以内为 在-190-0以内为: 式中为t时的电阻值;是0时的电阻值;t为任意温度值;A、B、C为 分度系数,,。 但是实际实验中的使用的是300,而且根据在实验室的实际测量300在20℃时是325Ω,而且其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1.2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接入方式 热电阻由于精度高、性能稳定等优点在工业测试中得到广泛应用。流过热电阻的电流一般为4-5,不能过大,否则产生热量过多而导致影响测量精度。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讲义全

实验选题一:烟雾报警器的设计实现 一、设计任务 烟雾报警有很多应用的地方,一些特定的地方对烟雾浓度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厨房、天然气存储的地方,还有吸烟的场所。现在要设计的课题就是需要监测指定环境内的烟雾浓度,并显示浓度的等级,系统根据不同的等级选择是否开启排风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对高等级的烟雾浓度进行报警。 二、设计要求及其指标 要对浓度分级显示,并根据等级选择开启排风扇,对最高浓度报警。具体的要求就是: 1.能够检测指定环境内烟雾浓度并将烟雾浓度分为三级加以显示。 2.当浓度超过第二等级时系统自动开启风扇排风。 3.当浓度超过最高等级时系统发出声音警报。 4.当浓度超过最高等级时系统发出语音提示警报。 三、设计思路 1、浓度等级就是利用QM-N5讲烟雾浓度转化为模拟电压信号; 2、然后将模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这样就能进行等级划分,将不同浓度 划分为三个等级; 3、并用数码管显示出来; 4、烟雾浓度大于或等于2级时,控制风扇排风; 5、三级浓度时控制蜂鸣器报警; 6、语音录放芯片录音,并在三级烟雾浓度时,控制其放音。

这个上面的等级显示不一定非得是这里标的0、1、2。学生在做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显示,但是必须实现相应的功能。 四、所需准备的知识 首先需要查阅资料熟悉器件技术指标、器件原理、器件管脚和接法。 对烟雾浓度分级部分计算理论值。 输出控制部分熟悉CD4052的原理,并分析实验中如何实现输出控制,分析其逻辑实现。 显示部分分析编码器、反相器、数码管的连接。 风扇和蜂鸣器部分掌握三极管驱动的原理和继电器的原理。 语音报警部分使用的芯片管脚比较多,需要熟悉管脚接法和如何进行语音播报。 五、参考资料 1、罗杰;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实验3 综合设计总结报告题目:波形发生器 班级:20110513 学号:2011051316 姓名:仲云龙 成绩: 日期:2014.3.31-2014.4.4

一、摘要 波形发生器作为一种常用的信号源,是现代测试领域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仪器之一。在研制、生产、测试和维修各种电子元件、部件以及整机设备时,都需要信号源,由它产生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电压、电流信号并加到被测器件或设备上,用其他仪器观察、测量被测仪器的输出响应,以分析确定它们的性能参数。波形发生器是电子测量领域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电子仪器。它可以产生多种波形信号,如正弦波、三角波、方波等,因而广泛用于通信、雷达、导航等领域。 二、设计任务 2.1 设计选题 选题七波形发生器 2.2 设计任务要求 (1)同时四通道输出,每通道输出矩形波、锯齿波、正弦波Ⅰ、正弦波Ⅱ中的一种波形,每通道输出的负载电阻均为1K欧姆。 (2)四种波形的频率关系为1:1:1:3(三次谐波),矩形波、锯齿波、正弦波Ⅰ输出频率范围为8 kHz—10kHz,正弦波Ⅱ输出频率范围为24 kHz—30kHz;矩形波和锯齿波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为1V,正弦波Ⅰ、Ⅱ输出幅度为峰峰值2V。(3)频率误差不大于5%,矩形波,锯齿波,正弦波Ⅰ通带内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误差不大于5%,正弦波Ⅱ通带内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误差不大于10%,矩形波占空比在0~1范围内可调。 (4)电源只能选用+9V单电源,由稳压电源供给,不得使用额外电源。

三、方案论证 1.利用555多谐振荡器6管脚产生8kHz三角波,3管脚Vpp为1V的8kHz的方波。 2.三角波通过滞回比较器和衰减网络产生8kHzVpp为1V的方波。 3.方波通过反向积分电路产生8kHzVpp为1V的三角波。 4.方波通过二阶低通滤波器产生8kHz低通正弦波。 5.方波通过带通滤波器产生中心频率为27kHz的正弦波。 系统方框图见图1 图1 系统方框图 此方案可以满足本选题技术指标,分五个模块实现产生所需的波形,而且电路模块清晰,容易调试,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范文

( 心得体会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3896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范文Experience of circuit experiment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范文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范文一: 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后来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情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情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择恰当的顺序就可以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应该要有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应该怎么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应该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

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特别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特别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特别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范文二: 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大二上学期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电路实验,从简单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到示波器的使用,再到一阶电路——,一共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我对电路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电路的神奇与奥妙。不过说实话在做这次试验之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的实验一样,操作应该不会很难,做完实验之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这次电路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它真的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天真的以为自己把平时的理论课学好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我走上试验台,我意识到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