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2.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示波器、万用表等。
3. 提高电路设计、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示波器2. 万用表3. 面包板4. 电源5. 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件6. 电路原理图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电路:1. 放大电路:利用三极管放大信号的原理,实现对输入信号的放大。
2. 滤波电路:利用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性,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3. 振荡电路:利用正反馈原理,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放大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搭建放大电路。
(2)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
(3)调整电路参数,观察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2. 搭建滤波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搭建滤波电路。
(2)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
(3)调整电路参数,观察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3. 搭建振荡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在面包板上搭建振荡电路。
(2)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
(3)调整电路参数,观察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放大电路:(1)输入信号为正弦波,输出信号为放大后的正弦波。
(2)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以实现不同倍数的放大。
(3)放大电路具有非线性失真现象,需要通过合适的电路设计来减小。
2. 滤波电路:(1)输入信号为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复合信号,输出信号为经过滤波后的信号。
(2)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以实现不同频率的滤波效果。
(3)滤波电路对信号有一定的延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
3. 振荡电路:(1)输出信号为稳定的正弦波。
(2)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以实现不同频率的振荡。
(3)振荡电路对电路参数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需要保证电路元件的精度。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了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电路设计、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电子线路设计 实验报告

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电子线路,掌握电子线路搭建与调试的基本技能,加深对电子线路原理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与仿真。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选取了一个常见的电子线路——放大电路作为设计对象。
放大电路是一种将输入信号放大的电子线路,由一个或多个放大器组成,常用于音频放大、视频信号处理等领域。
设计一个放大电路的基本步骤如下:1. 确定放大电路的参数要求,包括输入信号幅值、放大倍数、最大输出幅值等。
2. 选择合适的放大器型号。
3. 根据放大电路要求,计算电路中的元件数值。
4. 利用软件进行电路模拟与仿真,查看电路的输出情况。
5. 搭建实际电子线路,进行调试。
三、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以设计一个音频放大电路为例进行说明。
1. 确定放大电路参数要求假设我们的放大电路要求输入信号幅值为0.1V,放大倍数为50,最大输出幅值为5V。
2. 选择放大器型号根据放大电路参数要求,我们选择了一款标称放大倍数为100的放大器。
3. 计算电路中的元件数值根据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和电压放大倍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电路中的元件数值:- 输入电阻:RI = Vin / Iin = 0.1V / 0.001A = 100Ω- 输出电阻:Ro = 1.8Ω- 输入电容:CI = 10uF- 输出电容:Co = 100uF- 反馈电阻:Rf = (Av + 1) * Ro = (50 + 1) * 1.8Ω= 90Ω4. 电路模拟与仿真利用电子线路设计软件,我们可以对电路进行模拟与仿真。
通过输入目标信号,观察电路的输出情况,优化电路设计。
5. 搭建实际电子线路根据模拟与仿真结果,我们可以在实验室搭建实际的电子线路。
按照之前计算的元件数值,选择相应型号和数值的电阻、电容进行连接。
使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电路的调试和测试。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音频放大电路,并在实验中得到了相应的结果。
将不同幅值的音频信号输入到放大电路中,观察输出信号波形。
电子电路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电子电路实习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子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电路的搭建、调试和测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1. 实验板:包括电源模块、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2. 电源:直流稳压电源;3. 测量仪器:万用表、示波器;4. 其他:导线、焊接工具、螺丝刀等。
三、实验内容1. 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2. 基本电路的搭建与调试,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RC低通滤波器、晶体管放大电路等;3. 集成电路的应用,如555定时器、运算放大器等;4. 电路的测试与分析,包括静态工作点测试、动态响应测试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熟悉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2)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3)准备好实验记录表格。
2. 实验操作(1)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1)根据元件的外观、颜色、封装等特征进行识别;2)使用万用表测量元件的阻值、电容值、二极管正向导通压降、三极管放大倍数等参数。
(2)基本电路的搭建与调试1)根据电路图,将元件焊接在实验板上;2)连接电源,进行电路的调试;3)测试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3)集成电路的应用1)根据电路图,搭建集成电路的应用电路;2)连接电源,进行电路的调试;3)测试集成电路的输出波形、幅度等参数。
(4)电路的测试与分析1)使用万用表测试电路的静态工作点;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动态响应,如频率响应、瞬态响应等;3)分析测试结果,判断电路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3. 实验记录与总结(1)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元件参数、电路参数、测试结果等;(2)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结果符合预期;2. 基本电路的搭建与调试成功,电路性能符合要求;3. 集成电路的应用电路搭建成功,电路性能符合要求;4. 电路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电路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语音放大电路、汽车尾灯、可编程放大器)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二O一九年六月三十日一、语音放大电路1、电路图与仿真电路2、电路分析该电路由三个LM324运放和一个LM386运放组成。
LM324系列器件带有真差动输入的四运算放大器,具有真正的差分输入。
该电路需要三个集成运放,LM324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
LM386是一种音频集成功放,具有自身功耗低、更新内链增益可调整、电源电压范围大、外接元件少和总谐波失真小等优点的功率放大器,广泛应用于录音机和收音机之中。
电路最后通过一个LM386输出,实现语音放大的功能。
3、仿真结果蓝色波形为输入波形,红色波形为输出波形。
输入一个vpp为20mv的正弦波,输出一个vpp约为2.099v的正弦波,电路放大倍数大约为104.95倍。
因此仿真电路用的LM1877而不是LM386,仿真结果可能守到影响(输出波形略有失真)。
4、实际测试测得波形有失真,可能是因为噪声干扰,也可能是因为焊接的时候连线有错误或焊接不到位。
焊接实物:正面背面正面布局较为合理,但焊接时飞线较多,既给焊接带来一定难度,也不易检查,布局更合理的话可以减少飞线。
一、汽车尾灯1、电路图与仿真电路+5V2、电路分析该电路由七个芯片组成,分别是74LS08(2个)(与门)、74LS138(译码器)、74LS86(异或门)、74LS76(JK触发器)、74LS10(三输入与非门)、74LS04(非门)。
该电路用到的芯片都是十分基本的芯片,电路虽然用到的芯片较多,但结构其实十分简单,连线也很方便。
通过JK触发器和两路开关控制译码器的输入端,从而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根据两路开关有四种可能,发光二极管发光情况也有四种。
3、仿真结果两个开关均断开,六个发光二极管构成流水灯。
闭合S2,断开S1,左边三个发光二极管不亮,右边三个二极管构成流水灯。
闭合S1,断开S2,右边三个发光二极管不亮,左边三个发光二极管构成流水灯。
两开关均闭合,六个发光二极管都不亮。
数字电子电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和实验效率。
相关技术发展与展望
集成电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电路的设计 和实现将更加高效和可靠。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电子电路中的应用将进一步 拓展,为电路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
5G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数字电子电路在通信领 域的应用和发展。
实验总结与反思
总结实验成果
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概括实验的主要成果和收获。
反思与展望
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展望,为后续实验提供借鉴和指导。
06
实验扩展与提高
实验优化建议
增加实验难度
通过增加实验的复杂性和难度,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引入新技术
将最新的数字电子技术引入实验中, 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确定设计方案后,绘制电路原 理图和PCB版图。
根据电路图,搭建实验电路并 完成硬件调试。
进行软件编程和调试,实现所 需功能。
进行系统测试和性能评估,完 成实验报告。
04
实验操作与调试
实验操作流程
电路设计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合适的电 路图,确保电路功能符合要求。
程序编写
根据电路功能,编写合适的程 序,实现电路的控制和数据处 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 括计算误差、对比理论值与实际 值等,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对比与讨论
对比不同方案结果
将采用不同方案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 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为后 续实验提供参考。
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可能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如何改进 实验方法和技巧。
北邮电子电路实验-函数信号发生器-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函数信号发生器院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课题名称: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二、摘要: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主要有运放组成,其中由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产生方波,积分电路将方波转化为三角波,差分电路实现三角波-正弦波的变换。
该电路振荡频率由第一个电位器调节,输出方波幅度的大小由稳压管的稳压值决定;正弦波幅度和电路的对称性分别由后两个电位器调节。
关键词:方波三角波正弦波频率可调幅度三、设计任务要求:1.基本要求:设计制作一个方波-三角波-正弦波信号发生器,供电电源为±12V。
1)输出频率能在1-10KHZ范围内连续可调;2)方波输出电压Uopp=12V(误差<20%),上升、下降沿小于10us;3)三角波输出信号电压Uopp=8V(误差<20%);4)正弦波信号输出电压Uopp≥1V,无明显失真。
2.提高要求:1)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的输出信号的峰峰值Uopp均在1~10V范围内连续可调;2)将输出方波改为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占空比可调范围30%--70%四、设计思路1. 结构框图实验设计函数发生器实现方波、三角波和正弦波的输出,其可采用电路图有多种。
此次实验采用迟滞比较器生成方波,RC积分器生成三角波,差分放大器生成正弦波。
除保证良好波形输出外,还须实现频率、幅度、占空比的调节,即须在基本电路基础上进行改良。
由比较器与积分器组成的方波三角波发生器,比较器输出的方波信号经积分器生成三角波,再经由差分放大器生成正弦波信号。
其中方波三角波生成电路为基本电路,添加电位器调节使其频率幅度改变;正弦波生成电路采用差分放大器,由于差分放大电路具有工作点稳定、输入阻抗高、抗干扰能力较强等优点,特别是作为直流放大器时,可以有效地抑制零点漂移,因此可将频率很低的三角波变换成正弦波。
2.系统的组成框图五、分块电路与总体电路的设计1.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如图所示为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由于采用了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积分电路,可得到比较理想的方波和三角波。
最新电子电路实验四实验报告

最新电子电路实验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3. 学习电路设计、搭建和调试的基本方法。
4. 提高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1. 设计并搭建一个基本的放大电路,包括晶体管的偏置和放大器的构建。
2. 测量并记录放大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增益。
3. 实验验证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包括稳定性和增益的调整。
4. 通过实验分析,理解频率响应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5. 使用示波器和多用表等测量工具,对电路进行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实验设备和材料:1. 面包板或印刷电路板(PCB)。
2. 晶体管(NPN和PNP类型)。
3. 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基本电子元器件。
4. 电源供应器。
5. 示波器。
6. 多用电表。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放大电路,并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
2. 调整电源供应器,为电路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3. 使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的连通性和元器件的极性。
4. 打开示波器,连接到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端,观察波形变化。
5. 调整电路中的电阻和电容,改变反馈网络,记录不同配置下的电路性能。
6.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
7. 根据实验结果,对电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记录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增益数据,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分析负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包括增益稳定性和带宽的变化。
3.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并测试了一个基本的放大电路。
实验结果表明,电路的性能符合设计预期,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增益均在合理范围内。
通过调整反馈网络,我们观察到了电路性能的明显变化,验证了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重要性。
此外,实验也提高了我们对电子电路设计、搭建和调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报告-微型电风扇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实验报告题目:微型电风扇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第一章实验调试步骤及方法1.11.1定时部分的实验调试步骤在面包板上对风速模块进行连线后,用数电实验箱输入5v电源和接地。
1、按照设计的电路连接电路后,先将74LS175芯片的1号脚接地进行清零,三个灯灭;2、第一次按下开关,74LS175芯片的2,5号脚所接二极管灯亮;3、第二次按下开关,74LS175芯片的7,12号脚所接二极管灯亮;4、第三次按下开关,74LS175芯片的10号脚所接二极管灯亮。
5、第四次按下开关,三个二极管灯都灭。
1.2系统整体联调步骤1、利用导线将3个模块连在一起。
2、调试风速模块,接通电源,按动风速按钮,风速处于弱状态:灯一亮:3、再次按动风速开关,风速处于中状态,灯二亮4、再次按动风速开关,风速处于强状态,灯三亮5、调试风种模块,由数电实验箱提供1Hz的脉冲信号给分频电路6、风种默认处于正常模式,按动开关,风种处于自然模式,此时灯二亮四秒停四秒7、再次按动开关,风种处于睡眠模式,此时灯三亮八秒,停八秒8、3调试定时模块,按动开关,定时为一小时,经过一小时后,灯灭9、再次按动开关,定时为二小时,二小时后,灯灭10、再次按动开关,定时四小时,四小时后,灯灭11、再次按动开关,定时关闭,灯全灭第二章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2.1系统总电路图和接线图系统总体逻辑电路图面包板实物接线图:2.2系统测试结果定时调试部分定时电路图:仿真调试结果如下:实物调试结果如下系统联调总体电路图:面包板总体实物连线图:因为时间问题,电路调试等各种原因没有完全成功,所以系统联调并没有成功第三章心得体会3.1实验过程当中遇到问题与解决办法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小组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我在连自己的定时模块时因为对芯片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有些引脚不知道如何连接,小组里连接风速的同学因为连线问题导致芯片发热,连接风种的同学因为面包板的问题导致连接的电路图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还有就是在联调的时候由于电路太复杂和芯片有时接触不良导致联调结果不够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实验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学号:班序号:一. 实验名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二.实验摘要:在处理输入的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其他应用中,也经常有多个信号频谱结构和动态围大体相似,而最大波幅却相差甚多的现象。
很多时候系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信号,导致因为非重复性事件而丢失数据。
此时,可以使用带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功能是在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能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不变或限制在一个很小围变化的特殊功能电路,简称为AGC 电路。
本实验采用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实现AGC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可变衰减,反馈电路。
三.设计任务要求1. 基本要求:1)设计实现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输入信号0.5〜50mVrm§输出信号:0.5〜1.5Vrms;信号带宽:100〜5KHz;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际搭建),用PROTE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图(PCB2. 提高要求: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2)采用麦克风作为输入,8 Q喇叭作为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 探究要求:1)如何设计具有更宽输入电压围的AGC电路;2)测试AGC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的降低THD四.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框图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图1),该实验电路中使用了一个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相对简单而有效实现预通道AGC的功能。
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
可变电阻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性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电阻,可从一个由电压源V REG和大阻值电阻F2组成的直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
为防止Rb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
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Cl对正电流的I所有可用值,晶体管Q1的集电极-发射极饱和电压小于它的基极-发射极阈值电压,于是晶体管工作在有效状态。
短路晶体管的V-I特性曲线非常类似与PN二极管,符合肖特基方程,除了稍高的直流电压值外,即器件电压的变化与直流电流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因此,对于VI曲线上所有直流工作点,短路晶体管的微分电阻与流过的直流电流成反比,换句话说,器件的微分电导直接与电流成正比。
由于在其工作状态下,共射极连接的双极型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一般在100或100以上,在相当大的电流围,微分电阻都遵守这一规则。
因此,图2中V REG的变化就会改变电流I,并控制R-Q i分压比。
耦合电容C 和G将电路的衰减器与输入信号源和输出负载隔离开来下图为一个典型的小信号双极晶体管的短路VI特性,图中显示,至少可以在五个十倍程围控制微分电阻,即控制幅度超过1OOdB。
五.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1.总体电路原理图Tnri it Output圏丄反由短路三械管构成的衰减器电路2. 分块电路(1)输入缓冲级输入信号V N驱动缓冲极Q,它的旁路射极电阻R3有四个作用:首先,它将Q1的微分输出电阻提高到接近公式(1)所示的值。
R)1~ r be+(1+ B r ce/r be)(R3//r be) (1)该电路中的微分输出电阻增加很多,使R4的阻值(27k Q)几乎可以唯一地确定整个输出电阻。
其次,由于R3未旁路,使Q1电压增益降低至:A Q1=-B R4/ 〔r be+(1+B )R3〕〜一R4/ R 3 (2)第三,如公式(2)所示,未旁路的R3有助于Q1集电极电流一电压驱动的线性响应。
第四,Q1的基极微分输入电阻升至RBAS=「be+(1+ B )R3,与只有r be相比,它远远大于Q1的瞬时工作点,并且对其依赖性较低。
图中,电阻F4构成可变衰减器的固定电阻,类似于图1中的电阻R。
电路原理图如下:2)直流耦合互补级联放大电路该部分利用直流耦合将Q2与Q3进行级联,构成互补放大器,在电路中提供 大部分电路电压增益。
电路图如下:ClFJU I 4'1 1£1r11 q_ir L J.1P !■ *fQ]3)输出级电路Q电阻,将发射极输出跟随器Q4与信号输出端隔离开来。
必要时,R14可选用更低的电阻,但如R14是1k果R14过低,则大电容的连接电缆会使Q进入寄生振荡。
电路图如下:4)自动增益控制部分(AGC即反馈电路Q6构成衰减器的可变电阻部分。
Q为Q提供集电极驱动电流,Q的共射极结构只需要很少的基极电流。
电阻R i7决定了AGC勺释放时间,其阻值可以选大些,从而能够有较长的AGC释放时间。
电阻R19用于限制通过Q5和Q6的最大直流控制电流。
当把大的C3值和Q6最小微分电阻作比较时,即最大信号波幅在完全控制下,其电抗对最低频率信号频谱成分而言是可以忽略的。
D和D2构成一个倍压整流器,它从输出级Q4提取信号的一部分,为Q5生成控制电压。
这种构置可以容纳非对称信号波形的两极性的大峰值振幅。
电阻R15决定了AGC勺开始时间,若与C6组合的R15过小,则是反馈传输函数产生极点,导致不稳定。
为确保对高频信号的良好响应,D和D2可以使用肖特基或快速PN硅二极管。
5)9V稳压源电路六.所实现的功能说明1)已完成的基本功能本实验所完成的电路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输入的信号围在0.5 50mVrm§即40dB动态围。
在这个输入围,输出电压的变化不超过5dB。
2)主要测试数据\ VI(mV) VO(mV) 、0.51.02.03.04.05.07.010.015.020.030.040.050.01006867047187257327357447537657777877998105006656937117227297357447557677767898008091k665691712723731737746757769777791802811 2k6696957157257327387477577707767898048133k6686957137237327377467577697787928038125k662693711722729736744755767775788798807鈕2 T< iOW eMK 1.4t VH 9B V ti t VWl ・ M,0«V W t.N V |i NW ti I ・部分波形图: R next3)测试方法i. 固定某一频率,输入端接正弦输入信号,电压有效值从0.5 调至50mV,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信号,并用交流毫伏表测量输入输出的信号电压的有效值记录输出电压的有效值。
ii.在100~5000Hz的围改变频率值,重复上述过程。
七.故障及问题分析故障1 :输出波形混乱。
问题分析:第一次连接的电路混乱,同时由于对面包板部连线了解的不够清晰,不小心将部分元件短路掉了。
解决方法:通过原理图,在纸上大致模拟画出在面包板上对电路元件的排布,再重新连接电路,问题得以解决。
故障2: 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波形时,发现电路的输出信号始终随输入变化而变化,完全符合线性关系。
问题分析:经检测,Q3的输出波形会失真,说明放大倍数很大,即互补放大电路部分没有问题,由此可知在负反馈电路部分出现了错误。
解决方法:通过对每个器件管脚输出波形的检测,一段导线两端的波形并不一致,由此发现面包板的短路问题,导致自动增益控制功能失效。
经改变导线在面包板上的位置后,问题得以解决。
故障3:输出波形不稳定,且当输入达到要求围的一定数值时,电路不能实现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了。
问题分析:故障现象与课本中学习的三极管进入线性区与否的差异十分类似,而我所连接的电路中,某些三极管的管脚间距过大,可能导致与面包板的接触不良,因此怀疑问题出在三极管上。
解决方法:将部分三极管重新排布后,问题得以解决。
八. 总结与结论1)测试数据分析:在实验要求的频段,当输入信号从0.5mVrms变化到50mVrm§即40dB的动态围时,输出大约只是从660mVrms变化到810mVrms即约1.78dB,增益从输入0.5mVrms输出660mVrms(即1320倍)到输入50mVrms 输出810mVrm(s 即16.2 倍),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符合设计的要求。
2)心得体会:本实验电路较我们曾经接触过的电路要复杂很多,需要分块了解每一部分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对于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并对本次试验的目的与实现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此外,复杂的电路也给电路搭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仔细对电路的串并联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连接电路,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当电路出现问题时,应该仔细分析故障,而不能盲目的重连电路,因此冷静与耐心也是做好此次试验必不可少的。
经过几次的修改,我对于利用面包板搭建电路已较为熟练,并对各种元件好坏的检测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此外,在设计电路时,还需要运用Protel DXP 软件,让我们初步对设计电路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学会了一种较为先进的电路设计方法,对于PCE板的手动布局与布线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
九.PROTEL绘制的原理图及PCB板实物图:十.所用元器件及测试仪表清单1)元器件:面包板(1个)三极管(8050五个,8550 —个)二极管(1N4148两个)电阻、电容若干导线2)测试仪表:十一.参考文献1.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教程》,由E电大学电路实验中心2. 《电子电路基础》,宝玲主编,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