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情境教学共85页文档
李吉林的情境化教学实践

李吉林的情境化教学实践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李吉林老师在情境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策略。
情境化教学是一种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具体、真实和有意义的研究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实践经验1. 创造真实情境:李吉林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创造真实情境,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研究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2. 激发学生兴趣:李吉林老师善于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研究任务,通过游戏、小组合作和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研究的主动参与度。
3. 引导学生思考:李吉林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开展探究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个性化指导:李吉林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和研究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研究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最佳研究效果。
实施策略1. 设计情境化研究任务: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与真实情境相关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研究的实用性。
2. 提供丰富研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包括案例分析、模拟情景、多媒体资料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引导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提供及时反馈:及时给予学生研究成果的反馈,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建立积极的研究氛围和动力。
结论李吉林老师在情境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研究效果和兴趣。
通过创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个性化指导等方式,情境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李吉林与情境教学

李吉林与情境教学语文情境教学摘要: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在理论建构上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特点,为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
本文章以李吉林的教学案例为基础,逐一分析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
关键词:李吉林;情景教学;特点一、生平事迹(不少于2000字。
此略)二、教育成就1978 年,李吉林从外语教学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等有效因素,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并逐渐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
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形象,创设典型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1]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渐趋成熟,形成四个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
(一)“形真”:通过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语文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大多数具有鲜明形象,如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优美动人的荷塘月色、枝繁叶茂的鸟的天堂、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英勇的琅琊山五壮士、静夜思乡的李白、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狡猾的狐狸、聪明能干的蟋蟀、体形庞大的鲸等等。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景物、人物、事物几乎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陌生的对象无疑会给教学增加不少难度。
李吉林利用音乐渲染、图画等方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奇妙、鲜活的教学氛围。
李吉林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给学生戴上狐狸头饰表示“狐狸”,戴上乌鸦头饰的表示“乌鸦”,在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们眼中,他们就是真的“狐狸”和“乌鸦”。
然后,她让他们表演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
如此一来,《狐狸和乌鸦》的课文内容就从纸上进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效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老师教授课文也因还原了故事情节而容易多了。
【DOC】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1.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这一环节的掌握,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儿童因爱美而要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使儿童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能促使儿童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
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
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儿童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
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
情境教学 李吉林

2.自然教育模式
2.2 在课程中创设自然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身临其境带学生领会时, 就需
要在课程中创设自然情境,将创设的情境渲染成与 课文相应的气氛,通过语言描绘,将孩子带入情境, 有机的成为一个整体,直接作用于儿童。
课程中创设自然情境案例
案例: 李吉林在给学生上《桂林山水》一课时,给学生讲解“静得让你感觉
运用图画创设情境教学案例
案例: 李吉林为孩子们讲授《荷花》一课时,先带领孩子们 回 顾 了 以 前 学
习的古诗《咏荷》,孩子们在有感情的背诵之后出示了一张彩色荷花图, 让孩子们按次序仔细看图,“看图上画了什么? 再读课文,课文中的小 朋友在看荷花,她将荷花美丽都写了这篇文章。 现在打开书本,读文章, 看先写了什么? ……”
3.艺术教育模式
3.2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凭借它特有的节奏Fra bibliotek旋律和对气氛渲染
的能力,在情境教学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 色。很多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情感,用恰当 的音乐,更能让孩子们理解。
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教学案例
案例: 学习《月光曲》时,学完课文内容之后,孩子们了解到月光曲创作的
故事和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之后,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这个 世界名曲,每一个孩子都听的很认真,好像在音乐中体会到了课文中描 写的画面, 好像穿越到了那间低矮的茅屋,感受到了那洒进屋内皎洁的 月光,好像看到了贝多芬和穷苦的盲人姑娘。
2.自然教育模式
2.1 在大自然中开设课程 在情境教学中有一个独特的教学模式,李吉林将这
种教学模式称为—— — 野外情境教学。 野外情境 教学就是将孩子们带到野外去观察,师生一起投入 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探索和实践。
野外情境教学案例
案例:
李吉林情境教育

弥补了教学认识论一大块缺陷,即教学认识不仅是认知活动,而且包
括情感意志活动,为教学艺术认识论的探索,做了既富开拓性又实实 在在的工作。”
——1996年“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指出:“情境教育提出 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的新视野,为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 丰富的思想资源。实现了对传统知识观的超越,实现 了对工具理性教学观的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一个世界 性难题。”
情境德育: ①以“美”激“爱”; ②以“爱”导“行”; ③以“行”养“习”。
强调以道德情感驱动道德行为
情境音、体、美:
1、把知识、技能的训练镶嵌在情境中,
培养儿童艺术、体育的素养,让儿童享受
艺术、体育带来的快乐。
2、以“美”愉悦儿童身心,培养儿童
的审美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3、把想象与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在
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实施情境教育的“五原则”:
主动性原则
美感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二、向各科拓展
情境教育基本模式 基本原理的提出
李吉林情境教育
理论构架及其意义
一、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的概括
体现儿童情境学习的普适性
我在反思中产生顿悟,情境教学也在
反思中发展。一个实际工作者需要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顿悟;没有顿悟,也就没 有概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反思、总结, 才能提升出新的理论。 ——李吉林
感悟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感悟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我认真阅读了学习平台上提供的几个省份的先进课改经验,感悟很深,获益良多。
特别是江苏省提供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更是让我对语文教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一下子找到了教好语文的金钥匙。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这种教学方法讲求的就是“真、美、情、思”。
“真”就是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美”就是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
儿童总是有一双发现世界、发现美的眼睛,把他们圈禁在一个封闭的圈里,他们看到的将会越来越少,知觉也慢慢麻木,失去了感知美与体验美的能力。
“情”就是与儿童真情相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儿童总是最单纯的,也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孩子们的心灵之间。
“思”就是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
儿童时期是孩童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无所羁绊,可以尽情联想与想象。
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动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所体验、有所感受,自然而然就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
孩子的想象是无穷的,给他们的思维装上对翅膀,他们就可以在思维的空间尽情翱翔。
细细研读了李老师情境教学理论后,我就一下子喜欢上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她是情境教学的开拓者,我想做一个情景教学的践行者。
想沿着李老师为我们铺好的路继续前行,甚至能铺出更宽更长的路。
以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李吉林老师,只是享受着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创设的情境,享受着学生投入其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认真研读李老师的知识精髓后才知道自己该学的有多少。
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李老师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她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
(完整版)教法—情境教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代表人物:李吉林)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作用:1.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2.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①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②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③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④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⑤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

科技型农民
这些意象表明,李老师非常愿意使自 己成为教育这方天地中的“田野的躬耕者, 作物的实验者”。很有隐喻意义的一个典 型镜头:城南郊外,带孩子们赶在挤奶前 去观察奶牛。这是实践,也是研究。她的 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实践的过程,可以称 为“实践着的研究”,或者“研究着的实 践”,甚至“研究实践”。
• 在即将步入古稀之年时,李老师毅然决然地向 “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研究”进发。
向李吉林老师学“研究”
一、攀援的凌霄花 二、执着的掘土机 三、早行的拓荒者 四、科技型农民 五、灵巧的织锦人 六、 理性的诗人
(七、文化的使者 九、个人史学家)
八、首席执行官
攀援的凌霄花
一、攀援的凌霄花。(将汲取理论滋 养与扎根实践土壤高度结合起来。)
意:警惕自己/ “学会放弃”/ “坦然等待”
情境教学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实验,然而 一开始却出现了数学学科特征被模糊、教 学效率受影响的情况。“我又十分警惕, 千万不能因为害怕情境教学不能在数学中 得到拓展而牵强附会。”
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 停滞就萎缩。” 南怀瑾说:“老年人的智 慧比较成熟,如配合年轻人的荣誉感的冲 劲勇气,就会开创新的历史境界。”
科技型农民
四、科技型农民(将教育实践与教育 实验、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高度地结合起 来。)
叶圣陶:教师是农民,而不是工人。 (“顺其天性而育之”。)
在《情境教育的诗篇》中,无数次地出 现过“农民”这个词眼。其中有好多数是 以“农民”自喻的。
科技型农民
——倘若失声了,怎么再当老师?我悲 哀地想,这就像农民离开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