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案
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精选7篇)

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精选7篇)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体验洗手的乐趣;2、知道预防手足口病、正确洗手的方法;3、能够用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
二、活动准备PPT、装满水的脸盆、视频《预防手足口病方法》。
三、活动过程1、认识手足口病。
(1)、出示图片(一名幼儿躺在医院的床上打点滴)、谈话:小朋友们看这个小朋友怎么样了?(生病了),这个小朋友他生病了,小朋友知道他生的什么病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感冒了、肚子疼等。
(2)、他得什么病了呢,咱们一起看一看他在医院里,医生给他拍的照片(出示得病的手、足、口的照片),小朋友们看一下,他的手、脚上,嘴里有什么?(小水泡)。
(3)、教师小结:原来这种病叫:手足口病,得这种病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浑身不舒服,在嘴里、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
所以说,小朋友们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如果觉得不舒服,或是发烧就告诉老师或是妈妈。
2、了解手足口病得病的原因。
(1)、她是怎么的得这种病呢?(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不洗手、吃脏东西等),(2)、教师小结:原来这位小朋友经常的玩完玩具,吃饭前不洗手,就得了手足口病,这种病传染,所以明明只能在医院里打针、吃药。
不能去他的幼儿园上学了。
小朋友说这样好不好啊?(不好)、如果得了这种病小朋友不要害怕,只要向明明这样在医院坚持治疗,很快就会好的。
3、了解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提问:我们怎样做才能不生病呢?(2)、播放视频《预防手足口病方法》请幼儿观看。
(3)、请幼儿回答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4)、教师总结: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多通风;晒衣被。
4、学一学、勤洗手。
(1)、教师示范,请幼儿跟学;(2)、请个别幼儿上台练习洗手。
5、考一考。
(1)、预防手足口病有哪四招?(2)、花花玩了玩具,不洗手就吃早餐。
(3)、小明提醒妈妈晒被子。
(4)、小明常常让妈妈帮忙打开窗户通风。
(5)、花花从不喝开水,只喝汽水饮料。
小班健康教育活动教案《防止手足口病的措施》

小班健康教育活动教案《防止手足口病的措施》目标通过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小班学生了解并掌握防止手足口病的措施,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个人卫生惯。
活动内容1. 了解手足口病: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
2. 个人卫生教育:- 洗手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时间,强调在关键时刻如进食前、接触脏物后等要及时洗手。
- 咳嗽礼仪:教授正确的咳嗽方式,如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 饮食卫生:介绍食物的卫生安全知识,如煮熟食物、避免生食等。
3. 室内环境管理:- 保持空气流通:教育学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教室空气流通。
- 清洁环境:强调保持教室和个人物品的清洁,定期清洁桌椅、玩具等。
4.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员:提醒学生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员接触,避免传播。
- 分享玩具:鼓励学生个人使用玩具,避免与他人共用。
- 避免接触口水:告知学生不要与他人分享饮水杯、餐具等,避免接触他人的口水。
活动方式1. 课堂讲解: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和防控措施。
2. 互动讨论: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自己。
3. 视频观看:播放有关手足口病预防的教育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多种方式研究。
4. 游戏活动:设计与手足口病相关的小游戏,如洗手比赛、咳嗽礼仪表演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评估1. 反馈问卷: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防止手足口病的措施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
2.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研究表现,评估活动的有效性。
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评估他们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资源准备1. PPT和教育视频:准备相关的图文资料、PPT和教育视频,以便向学生展示和讲解。
2. 实物展示:准备手足口病病毒模型、洗手液、纸巾等实物,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3. 游戏道具:根据设计的小游戏,准备相应的游戏道具和奖品,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惯,包括洗手、咳嗽和打喷嚏的正确方式。
- 培养幼儿预防手足口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手足口病的介绍- 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信息,包括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 强调手足口病对幼儿的危害性。
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特别是洗手的正确方法和时间。
- 讲解咳嗽和打喷嚏时如何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 鼓励幼儿保持整洁的环境,避免与患者接触。
3. 实践操作- 在课堂上进行洗手示范,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步骤。
- 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咳嗽和打喷嚏时的正确动作。
- 进行游戏和活动,加强幼儿对个人卫生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 演示法:通过实践操作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正确的卫生惯。
- 游戏法: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加深对预防手足口病的记忆。
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和对个人卫生的重视程度。
- 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研究体会和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教学资源- 幻灯片或图片:用于展示手足口病的相关信息和预防措施。
- 洗手设备:包括肥皂、洗手液和纸巾等,用于幼儿洗手示范和实践操作。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手足口病的介绍- 第二课时: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 第四课时:教学评估和总结参考资料- 卫生部. (2018). 手足口病预防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上为《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细节和活动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卫生惯和自我保护意识,以提高幼儿的健康素养。
2024年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案

2024年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案一、背景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引起感染。
该病的潜伏期短,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幼儿,是我国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随着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持续增加,对儿童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目标群体1. 儿童及其家长2. 幼儿园教职员工3. 医疗工作者三、宣传媒介及方式1. 健康教育宣传册:编写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宣传册,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内容,并在儿童教育机构、家庭和医疗机构进行发放。
2. 健康教育海报:设计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海报,突出主题,明确宣传重点,放置在相关场所,如幼儿园、医院和社区等。
3. 健康教育演讲:邀请专家或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向目标群体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回答相关问题。
4.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进行手足口病的宣传,提高社会对该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四、健康教育内容1. 病毒的传播途径:通过图文等形式向大众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如接触患者的分泌物、飞沫或粪便等,以及不良卫生习惯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
2. 症状和诊断: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并提醒儿童家长及时就医,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 预防措施:向目标群体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接触、避免共用餐具等,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4. 食品安全教育: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教育,提醒儿童及其家长合理选择食品,避免生食和未煮熟的食物,以减少食品传播手足口病的可能性。
5. 家庭环境整治:指导儿童及其家长保持家庭的清洁,及时清除垃圾、通风、消毒,避免给病毒滋生的机会。
6. 幼儿园防控措施:向幼儿园教职员工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加强幼儿园的环境整治工作,定期消毒、通风,组织儿童健康检查等措施,以减少感染风险。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范文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范文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特点是发热、口腔和皮疹等症状。
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司计划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
以下是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的范文。
活动主题:关注儿童健康,共同预防手足口病一、活动目标1. 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了解程度;2. 增加家长对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提高社会公众对手足口病的关注度和预防意识;4. 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率,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二、活动策划1. 宣传海报设计与制作根据手足口病的特点,设计制作一批宣传海报,包含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内容。
海报内容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配以醒目的标题,吸引公众的注意。
2. 举办手足口病防护知识讲座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等专业机构,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手足口病防护知识的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并提供实用的健康教育手册和宣传资料。
3. 学校宣传活动联系学校,开展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活动。
活动包括宣传墙的布置、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讲解、手足口病防护常识的带教等。
重点针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教育宣传。
4. 社区宣传活动在社区举办手足口病防护知识宣传活动。
通过小型展览、宣传车辆等形式,向社区居民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供宣传资料和防护用品,答疑解惑。
同时,号召社区居民做好环境卫生,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5. 媒体宣传推广与当地媒体合作,通过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手足口病的宣传推广。
包括播放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片,发布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报道,发放宣传资料等。
6. 互动社交媒体活动建立相关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内容,包括病因解读、预防方法分享、亲子互动等。
利用社交媒体的特点,将宣传推广的范围扩大,并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范本(3篇)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范本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病毒携带物传播。
为了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们制定了以下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
一、宣传材料制作与发放1. 制作手足口病宣传海报,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方法等内容,张贴在校园、社区、医院等公共场所。
2. 制作手足口病宣传折页,对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介绍,并配发给学生和家长。
3. 制作手足口病宣传册子,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并分发给幼儿园、学校和社区。
二、健康教育讲座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讲座,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
讲座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概述、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方法。
2. 在社区和单位组织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宣讲活动,提高居民和职工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三、媒体宣传推广1. 邀请媒体进行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报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等。
2.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包括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
四、校园宣传活动1. 在学校设立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展板,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清洁习惯和注意事项。
2. 在学校开展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活动,如举办手足口病知识竞赛、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展等,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参与。
3. 组织学生参与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活动,如制作手足口病宣传标语、手绘海报等,鼓励他们在班级、学校内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五、卫生环境改善1. 加强学校、幼儿园和社区的环境清洁和卫生管理,提高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2. 强化手卫生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六、家庭协同预防1. 发放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材料给家长,提醒他们关注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鼓励家长定期清洁家庭用具,保持家庭卫生。
通过以上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培养大家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和发病率。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儿童。
面对手足口病的流行,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个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手足口病。
一、宣传活动目标1. 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了解程度;2. 积极引导家长关注和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3. 引导学校和幼儿园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4. 培养社会人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宣传活动内容1. 宣传海报:制作一系列手足口病的宣传海报,包括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内容。
这些海报将张贴在幼儿园、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提醒公众关注手足口病的防控和预防。
2. 专家讲座:邀请相关卫生专家或医生进行公益讲座,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以及对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和防治措施。
讲座可以在社区、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进行。
3. 媒体宣传: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渠道,发布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资讯和知识。
可以采访专家、播放相关宣传片以及发布手足口病的防控指南等,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
4. 微信公众号推广: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防控指南、典型案例等内容。
通过定期推送,提醒公众关注手足口病的防护和治疗,促使家长和幼儿园及学校采取预防措施。
5. 家长会议:在每个学期的家长会议中,安排专门的时间,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个人卫生的教育和监管。
6. 工作坊和示范活动:在社区或幼儿园内设置手足口病预防的工作坊和示范活动。
通过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制度等,引导儿童和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7. 教育课程:将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纳入幼儿园和学校的卫生健康教育课程中。
通过系统的教育课程,使孩子们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幼儿园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预防

幼儿园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预防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特别在幼儿园和儿童集中活动场所易发和传播。
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幼儿园在健康教育上应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在手足口病预防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园应该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经常洗手、勤换洗衣物、注意个人卫生等。
手是传播手足口病的主要途径,所以幼儿园应设置洗手池,并明确规定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洗手,如上厕所后、进食前等。
此外,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通风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二、加强消毒工作幼儿园应该加强对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的消毒工作。
这些物品是孩子们常接触的,容易传播病菌。
消毒时,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确保彻底杀灭细菌和病毒。
定期消毒幼儿园的公共区域,如教室、操场等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
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幼儿园应该加强对食材的检查和食品的加工、存储等环节的控制。
避免食品受到病菌的污染,做到从源头控制,确保食品安全,降低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做出努力。
幼儿园可以定期向家长发送关于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醒家长加强家庭环境的卫生和个人的保护。
同时,幼儿园应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通知家长有关手足口病的情况,以便家长能及时采取措施照顾孩子。
五、重视病情监测和报告幼儿园应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健康情况,特别关注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
一旦发现有手足口病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以减少传播风险。
幼儿园可以配备专职医务人员,及时监测和诊断疑似病例,并对病情进行跟踪和记录。
总结:幼儿园在健康教育上应该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通过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消毒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家园合作以及重视病情监测和报告,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治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案一、背景手足口病(EV71感染)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但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果发现迟和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起死亡。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针对目标人群——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以及广大群众,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对减少和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针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特点,动员和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使目标人群和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掌握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对策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采用有针对性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形式,以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四、职责要积极与教育等部门协调,建立联系与协调制度,协同开展应对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积极做好幼托机构和人员的健康教育;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和正面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防控工作得到落实。
五、组织实施(一)开展培训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组织开展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手足口病的疫情概况、流行趋势、预防知识要点、健康教育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二)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要求1、在幼教机构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员工的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使他们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每一所幼教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2、幼教机构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
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3、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开展饭前便后洗手,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孩子共用玩具、毛巾、牙刷、水杯、奶瓶、奶嘴可能会受感染用品的消毒工作,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增强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托幼机构晨间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4、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的作用,通过黑板报、展板、面对面宣传、宣传发放材料等形式,开展辖区内预防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附件1-1:《预防手足口病宣传要点》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9、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10、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11、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
附件1-2:《小学及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要点问答》1、何谓手足口病?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2、小儿患手足口病后有哪些症状?答: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
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3、手足口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答: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4、在学校、幼托机构内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答:学校、幼托机构一旦发现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孩子,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做到以下几点:①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患儿后,要由疫情报告人作进一步排查,一旦怀疑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并立即通知患儿家长,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②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加强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③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注意班级的换气通风,特别是幼托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
对住校学生及幼儿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喂食孩子。
⑤应立即动员家长对患儿进行医院或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5、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答: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附件1 -3 :《手足口病防治问答》1、问:什么是肠道病毒71感染性疾病?答:肠道病毒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2、问: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答: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问: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答: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问: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答: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5、问: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答:患儿感染肠道病毒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6、问: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答: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7、问: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答: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8、问: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答: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