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

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以下是 6 条关于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1. 嘿,你知道手足口病是个啥吗?就好像一个调皮的小怪兽,专挑小娃娃们下手!你看哈,每年都有好多小朋友一不小心就被它缠上啦!比如幼儿园里小明,前两天还活蹦乱跳的呢,突然就发烧、起疹子了,一检查才发现是手足口病。
所以啊,咱们可得了解它是咋回事,怎么预防。
咱得给孩子们撑起一把健康的大伞,不让这小怪兽有可乘之机呀!2. 哇塞,手足口病可不容小觑啊!它就像个隐藏在暗处的小坏蛋,随时准备出击呢!你想想,小朋友们那么可爱,要是被它找上多难受呀!就像隔壁的小红,得了手足口病后,嘴里都是疱,吃东西都疼呢。
咱得把预防知识牢记在心呀!多通风、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
这不都是为了咱孩子能健健康康的嘛!3. 哎呀,手足口病可不是开玩笑的呀!它就像个捣蛋鬼一样,让家长们操碎了心!你说,要是宝贝们染上了,多遭罪呀!比如说小区里的小强,就是因为在外面玩的时候不注意卫生,结果就染上手足口病了。
那难受劲儿可别提了!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卫生习惯一定要抓好,不然这捣蛋鬼可就找上门啦!4. 嘿呀,手足口病简直就是个磨人的小精灵!它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给娃带来痛苦。
你看那些小朋友,本来玩得开开心心的,一下就被它折腾得没了精神。
就像同学家的孩子,去了趟游乐园回来就不对劲了。
所以咱得时刻警惕呀,出去玩回来一定要把手洗干净,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关乎孩子的健康呢!5. 哇哦,手足口病可不简单呐!它就像个会变脸的小恶魔,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
有时候稍不注意,它就趁虚而入啦!就像对门的小弟弟,因为家里人没太在意卫生,结果就被手足口病缠上了。
咱们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该消毒消毒,该注意注意,别让这个小恶魔有机会靠近咱娃呀!6. 哎哟喂,手足口病真的很厉害哟!它就像一阵风,说来就来。
可别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一旦染上可麻烦啦!比如朋友家的孩子班上有同学得了,没多久他家孩子也染上了。
咱得从日常生活入手呀,让娃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抵御这个小怪兽呀!总之,手足口病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起来,积极预防,就能让娃们远离它!。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宣传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宣传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疮、手足疱疹等。
由于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幼儿园中预防手足口病尤为重要。
以下是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宣传的相关信息。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进行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将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是指患者的分泌物(如口水、粪便)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其他人身上。
二、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首先,家长们需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内衣内裤、不乱吃东西等。
此外,对于散发发热、咳嗽的孩子,要及时带去医院接受治疗。
2.及时消毒对于地面、桌椅等常接触的物品,需要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尤其是对于公共场所的卫生,要尤其关注。
此外,对于孩子的手玩具等物品也需要经常消毒。
3.避免孩子间的接触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尽量避免接触到其他孩子的分泌物和血液。
此外,还需要注意孩子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传染。
4.打疫苗当前对于手足口病,还没有相应的预防接种疫苗。
但是,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接种其他疫苗,如乙肝疫苗等,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三、手足口病的治疗方式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减轻症状。
建议患者多饮水、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口疮可以口服止疼药,或者通过口腔口腔消毒液漱口缓解。
如果出现高热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四、手足口病的检查诊断对于怀疑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可以进行病毒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以针对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和粪便等样本进行,通过PCR法和病毒分离培养检查出病原体。
血清学检查则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抗体水平,诊断是否感染了手足口病病毒。
总之,手足口病在幼儿园这个特殊场所是一种很容易传播的疾病,而且孩子们的免疫能力比较低,所以预防尤其重要。
家长们要亲力亲为,加强孩子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对于教师和孩子的防控宣传和管理,做好检查和隔离工作,共同关爱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腔、鼻腔分泌物、粪便后要及时洗手。
2.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尤其是在疾病活跃期间。
3.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4.保持家庭的清洁与卫生,经常清洗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餐具、衣物等。
5.饮食方面要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尽量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
6.注意婴幼儿的卫生,及时更换和清洗尿布,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和环境的清洁。
7.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8.如果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如发热、口腔溃疡等,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避免传播给他人。
9.定期接种相关疫苗,如手足口病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10.关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宣传和预警信息,及时了解手足口病的疫情动态,遵守相关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宣教 ppt课件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手足口病隔离期
患儿需自发病日开始隔离2周
(普通患儿预后良好,1周左右病情已愈,但 仍需隔离满2周,因肠道粪便排毒量仍大)
重新入园前需由医生开具“可解除隔离” 的证明
ppt课件
11
如何预防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用流动水冲洗,与肥皂泡沫接触的时间不少于30秒
衣物在紫外线下暴晒,可杀灭病毒
手足口病宣教ppt课件10手足口病宣教ppt课件11手足口病隔离期患儿需自发病日开始隔离2周普通患儿预后良好1周左右病情已愈但仍需隔离满2周因肠道粪便排毒量仍大重新入园前需由医生开具可解除隔离的证明手足口病宣教ppt课件12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宣教ppt课件13手足口病宣教ppt课件14用流动水冲洗与肥皂泡沫接触的时间不少于30秒衣物在紫外线下暴晒可杀灭病毒手足口病宣教ppt课件1550热水浸泡30分钟或煮沸3分钟能够杀死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可用1
2
临床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口痛、厌食、发热、手、足、口腔、臀 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 起心肌炎、肺水肿、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患了手足口病该如何处理
普通病例的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 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6)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
1、教育患儿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饭前便后应洗手,外出回家后洗手。
2、鼓励多饮水,每餐后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清洁,给予营养丰富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3、患儿口腔黏膜受损,家属注意耐心喂养。
4、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5、患儿使用的用具及接触的物品,及时消毒处理,患病期间应隔离,不与其他幼儿接触,以防传播。
6勤换衣物,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修剪指甲,防止搔抓皮肤,皮疹外涂炉甘石洗剂,防止破溃后感染。
幼儿园手足口病常识宣教方案 幼儿园健康宣教

幼儿园手足口病常识宣教方案一、手足口病的概念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等症状。
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播给他人,儿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二、手足口病的病因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肠道病毒71型、肠道病毒16型等。
这些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唾液等体液中,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1. 发热:患儿出现高烧,持续1-2天。
2. 口腔溃疡:口腔黏膜和舌头上会出现多发性小溃疡,患儿进食时会感到疼痛。
3. 手足皮疹:手部、足部以及臀部会出现红疹或水疱。
4.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会出现咽痛、喉咙红肿、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少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的习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传播。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通风,定期消毒,有效降低手足口病传播的风险。
3. 避免接触感染源:减少儿童与手足口病患者的接触,避免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体液污染环境。
4. 应急处理: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患儿,避免传染给他人。
五、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措施1. 建立规范的健康监测制度:加强对幼儿手、足、口等部位的卫生监测,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进行治疗。
2. 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的常识和预防措施,共同做好疫情防控。
3. 教师和保育员的防控知识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提高教职工的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4. 定期消毒和通风:加强幼儿园教室、玩具、餐具等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六、手足口病的治疗措施1. 对症治疗:发热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 饮食调理:给患儿提供易于咀嚼、易于消化的流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3. 休息调理:尽量减少患儿的体力消耗,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内容

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内容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人类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特点是手、足和口腔黏膜出现水泡、溃疡等症状。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和控制疫情的蔓延,以下是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内容: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婴幼儿、使用公共场所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清洗双手,确保彻底洗净。
2. 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手足口病可以通过飞沫、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而传播。
尤其是在疫情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与患者亲密接触。
3.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手足口病病毒很容易通过接触污染物品进行传播。
避免共用毛巾、杯子、餐具等个人物品,以免传播病毒。
4.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清洁家居和公共场所的表面,尤其是常接触的物品和设施,如家具、门把手、水龙头等。
5. 加强儿童饮食营养:适当增加儿童的饮食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
6. 注意孩子的洗澡问题:尽量避免让孩子坐在公共浴池中洗澡,沐浴时不要用共用的毛巾和洗脸巾。
7.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如通过健康宣传单、海报、宣教视频等多种形式让人们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
注意: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或您的孩子有手足口病或怀疑感染,请及时就诊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

2014年第4期
健康宣传栏
春天是容易发生手足口病的季节,尤其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小儿来说是很容易传染上的。
家长们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保护好孩子。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前期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发热1天~2天后,家长们如果发现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疱疹,直径2mm~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这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这种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我们称作‘手足口病’。
”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此病目前没有什么特效疗法,只有对症治疗,比如在急性期。
父母们就要注意让宝宝多休息,保持适当的进食和补充水分。
一般5天~10天后,宝宝大多数会自愈,但严重者很可能会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甚至呼吸衰竭,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预防方法:如果发现自家宝宝已经传染手足口病,应立即在家隔离观察,并给宝宝服用板蓝根、鱼腥草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在宝宝饮食方面,应尽量给宝宝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多饮温开水。
宝宝们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与感冒病患者要保持一定距离。
注意保持宝宝的皮肤清洁,对皮肤跑真切无挠抓,以防破溃感染。
各位家长注意了。
春初属于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潜伏期3天~5天。
如果发现宝宝退烧过后开始出疹,那就应该及时就医,以免耽误了宝宝的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
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
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家长需要注意。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疾病传播
人群密切接触
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分泌物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饮食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
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面色苍灰、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就诊科室
儿科传染科
疾病预防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乳头。
饮食指导
第一阶段:病初。
嘴疼、畏食。
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
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
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
嘴疼减轻。
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
举例:牛奶香蕉糊。
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
饮食要多餐。
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
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
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
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
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居家护理尤为重要。
消毒隔离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
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
一般需要隔离2周。
2、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3、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有条件的家
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营养
1、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2、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3、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
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1、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2、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
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疹护理
1、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1、定时测量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
2、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3、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父母应该注意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 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
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
并发症不常见。
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有疫苗吗?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相应的疫苗来预防,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但是通过15字防控口诀可以有效降低被感染的可能,即: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