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合集下载

生态瓶的制作实验报告

生态瓶的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制作生态瓶,观察和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维持生态平衡。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 2500毫升可乐瓶1个2. 剪刀1把3. 粗沙、细石适量4. 纱网1个5. 水草适量6. 绿藻适量7. 水蜗牛2只8. 胶皮1卷9. 自来水三、实验步骤1. 清洗可乐瓶:用热茶将可乐瓶清洗干净,然后用剪刀将可乐瓶的上部剪去,保留底部作为生态瓶的容器。

2. 准备底床:将粗沙和细石按照1:1的比例混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

3. 铺设底床:将冲洗干净的粗沙和细石均匀铺在可乐瓶底部,厚度约为1-2厘米。

4. 准备水:将自来水放置24小时,使自来水中的氯气挥发,以免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5. 种植水草:将水草放入生态瓶中,用沙砾固定。

6. 添加绿藻:将少量绿藻放入生态瓶中,为水蜗牛提供食物。

7. 放入水蜗牛:将两只水蜗牛放入生态瓶中,作为消费者。

8. 密封生态瓶:用胶皮将可乐瓶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确保生态瓶的封闭性。

9. 放置生态瓶:将生态瓶放置在阳光充足且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四、实验观察1. 初期观察:生态瓶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水草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蜗牛的活动情况。

2. 中期观察:观察水草和绿藻的生长速度,以及水蜗牛的摄食情况。

3. 长期观察:定期观察生态瓶中各生物的生长状况,记录数据,分析生态瓶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草生长:在实验过程中,水草生长良好,表明生态瓶中的光照、温度和水质等条件适宜水草生长。

2. 绿藻生长:绿藻生长速度较快,为水蜗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3. 水蜗牛活动:水蜗牛活动正常,表明生态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整,生态平衡得到维持。

4. 水质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水质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1. 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水草、绿藻)、消费者(水蜗牛)和分解者(细菌)之间形成了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共同维持了生态平衡。

浅谈如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及其稳定性

浅谈如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及其稳定性
想不 到的 效果 。
记 得刚上 高一 , 学校要 求学生 禁止 带手机 , 在班 级也 只是 简 我
单说说 , 没有 明确说玩 手机 会 怎样 , 也 只是作 为 一条禁令 传 达 。结 果 问题 真 的暴露 了, 个叫 荣昊 的 同学, 次上课 用手机 玩 游戏 被 有 一 我发 现 了, 当时也是脾 气上来 了, 我 当着全班 同学的 面把 手 机摔 得 粉碎 ,班级 所有 的人都 惊呆 了,荣昊 自己也 意识 到 了事情 的严 重 性。 当然 事后我 又对 他进行 了一番教 育 , 跟他 阐明上课 玩 手机 的利 害关 系: 第一 , 自己没有 认 真 听课 , 习上 势 必受 到影 响 ; 二 , 学 第 自 己玩游 戏也会 影响 其他 同学 的学 习效果 ; 三 , 第 说得 大一 点 就是 对
班主任 工作 简单而平 淡 , 劳 而乏味 , 操 但我 因此 事 而更加 坚定
道后 果 可能是 怎样 的。作 为我 个人 来讲 , 也 对此 事进行 了反 思 , 我
了我 的决 心和信 心 , 我要 坚持 我 的 选择 , 续 加倍 努 力 , 继 争取在 今 觉得 把 手机 摔 了确 实太过 冲动 , 毕竞是 学生的私 人物 品 , 事 已至 后 的教 育教 学工作 中做得 更好 。 但 ( 铁力 r第一 巾学 )
境 。 3 从各 成分 中选典 型 的种群 。 () 确定 它们 的数量 关 系 , 务使 它们
甚 至产 生畏惧心 理 。 自己的 问题 包裹起 来 , 而久之 , 把 久 就会 有 “ 一 发 而不可收 ” 危险 。 的 因此 , 主任 有 时在 工作 中故 意地 “ , 学 班 放” 让 生把 问题暴 露 出来 , 再及 时地“ ”解 决起 来就 容 易得 多。 收 ,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授课人:朱颖一、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设计小生态瓶的要求。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 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学生进行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

如果设计的是模拟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

要注意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7.设计实验对照组。

在一个班内,教师可以有意安排设计多种对照实验,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

如水质、植物数量、动物数量、基质内容、见光与否等项目。

在分析结果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较好的设计方案。

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

(1)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

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9.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统计一下全班学生每人所制作的小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时间的长短,并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0.实验时间的安排。

实验课上先由教师集中讲解设计的要求、方法、观察的要求等内容。

然后,由学生分头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小生态瓶集中放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观察。

也可以由学生带回家中进行观察。

三、具体实例(一)实验材料及用具材料用具水草(茨藻),椎实螺,凡士林,河水,沙子(洗净),标本瓶(或其他玻璃瓶)。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旧人教必修2实习原理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

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供选择的材料用具浮萍、满江红、黑藻、生有杂草的土块、螺蛳、蜗牛、蚯蚓、小鱼。

河水(或井水、晾晒后的自来水)、洗净的沙、凡士林(或腊)、广口瓶。

方法步骤根据目的要求和实习原理,设计这项实习的方法步骤,并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步骤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一次。

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就应当停止观察。

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册》有关这项实习的记录表中。

结论分析实习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将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讨论1.按照同样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制作的小生态瓶,它们的稳定性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2.哪位同学设计并制作的小生态瓶稳定性最高?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制作小生态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典例导法【例1】应用所给条件,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目的要求: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使小型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

材料用具:螺蛳、小虾(或小鱼)、浮萍、金鱼藻(或苦草)、澄清池水、烧瓶(250毫升)、橡皮塞、漏斗、镊子、细纱、滤纸、凡士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目的要求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设计实验的科学能力。

实验过程设计如下:1.用热水充分洗净烧瓶及瓶塞。

2.将细纱反复漂洗,除去杂质,然后均匀铺入瓶底,厚约0.5厘米。

生态瓶

生态瓶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小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

它可以是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模拟的微型陆地生态系统。

本文就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小生态瓶设计的要求、制作和观察的方法。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1.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1.材料用具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

三、对照实验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例如:注:表中光照栏“+”代表阳面,为可见散射光照射,“-”代表明面,为背光处。

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

即前14组为椎实螺,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四、观察1.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

生态瓶的制作实验报告

生态瓶的制作实验报告

生态瓶的制作实验报告生态瓶的制作实验报告引言:生态瓶是一种用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实验器材,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制作生态瓶,并观察其中的生态变化。

实验材料:1. 透明塑料瓶(500毫升)2. 河沙3. 河泥4. 水草5. 小石子6. 水源7. 水生动物(如小鱼、蜗牛等)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将其底部剪去,制作成一个类似于花瓶的形状。

2. 在瓶底放入一层河沙,厚度约为2厘米。

3. 在河沙上放入一层河泥,厚度约为1厘米。

4. 在河泥上种植水草,确保根部完全埋入泥土中。

5. 在水草周围撒上一层小石子,以固定植物并美化生态瓶。

6. 缓慢地倒入水源,使水草根部完全浸泡在水中,同时保持瓶子中的水位不超过瓶口。

7. 将水生动物放入生态瓶中,注意选择适应水生环境的物种。

8. 将生态瓶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定期观察记录其中的生态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变化。

首先,水草开始生长并延伸出新的叶片和根系。

这是因为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吸收水中的养分来生长。

同时,我们还能观察到水中的生物活动。

小鱼在生态瓶中游动,蜗牛慢慢爬行。

它们在生态瓶中寻找食物,并与水草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水生动物通过吃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的残余物,帮助清洁水质,并为水草提供二氧化碳。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生态瓶中的氧气循环。

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释放到水中。

水生动物则通过呼吸消耗水中的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这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维持了生态瓶中的气体平衡。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生态瓶的制作方法,还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生态瓶模拟了自然环境中的水生生态系统,让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瓶可以用于教学、科研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教学上,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022-2023学年 必修一 浙科版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 课件(67张)

2022-2023学年 必修一  浙科版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  课件(67张)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组二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稳态和恢复稳态的能力 6.(2022·浙江诸暨市教育研究中心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依赖于正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指CO2等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
2.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 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 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 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
力的定量指标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 C.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的能力 抵抗外界干扰
保持原状
强 强
弱 物种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 (1)概念: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__我__调__节__和__ _维__持__自__己__的__正__常__功__能__,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 ,保持 自身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态的失调 ①原因: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功能 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 一限度时,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功能 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系 统稳态的失调,甚至导致 生态危机 。
教材梳理
1.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 (1)稳态: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彼此 相互协调 ,保持 相对稳定 的状态。 (2)反馈调节 ①负反馈调节 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达到 和 保持 平衡或稳态。 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调节 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 远离 平衡状态或稳态。 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浅谈如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及其稳定性

浅谈如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及其稳定性

浅谈如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及其稳定性作者:周世光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15期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变观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在从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不少难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动手、去探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生态瓶;模型;制作;封闭;记录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时,必须先制造生态系统模型。

设计生态系统模型大致如下:(1)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实验条件确定模拟生态系统的种类。

(2)调查该种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3)从各成分中选典型的种群,确定它们的数量关系,务使它们互相连接成为一条或数条食物链,保证能完成生态系统的功能。

(4)设计生态系统模型。

(5)按照方案制作生态系统。

(6)在等到移植到生态系统模型中的生物都成活时,对生态系统进行封闭。

(7)封闭以后,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稳定。

此时生态系统即达到平衡状态,该生态系统的模拟可以算作成功。

这是由于食物链的调节作用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

(8)如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特别是生产者)迅速死亡,生态系统崩溃,我们应当检查总结失败的原因,进行第二次设计与制作。

我们现在就设计一个小型生态瓶,除了参考教材中的方法和步骤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生态瓶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开放型(即不加盖)。

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在物质交换方面是相对封闭的,我们一般做的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

(2)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观察;生态缸大小要适宜,不能将水装满,留下1/3的空间。

(3)生态瓶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并计算好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量的关系,以免破坏食物链。

同时应注意容器空间的容纳量,不能过多地投放生物个体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甲瓶。
(2)本实验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生态瓶的稳定性。



丁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 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分析: 乙瓶无光照,藻类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种群密度下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 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2)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①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 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 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 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氧气,因此丁瓶比甲瓶氧气含量低,故C正确。
对接 结果预测 教材: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 分析: 本实验对生产者、消费者未设置实验组,不能说明生态系
统的四种成分的必不可少性,故D错误。
对接 实验结论 教材:
[多维思考]
(1)本实验甲~乙瓶中,哪结果预测:因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与教材实验不符,故预测 教材: 错误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分析: 丙瓶与甲瓶相比,少泥沙,分解者少,无法将瓶中动植物
遗体、动物排泄物等分解为无机物,故B错误。
对接 结果预测 教材: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分析: 丁瓶与甲瓶相比多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大量
[高考实验对接]
甲、乙、丙、丁 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 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 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组成 甲 光 + - 水草 + + 藻类 + + 浮游动物 + + 小鱼 - - 泥沙 + +
生态瓶 编号







二、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瓶框架:标准:100cm×70cm×50cm
5~ 缸底部的铺垫: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土层厚 10cm


注入水: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水中放浮萍、水草、乌龟;沙土植上仙人掌;花土植上

↓ ↓
放入动植物:蕨类植物和杂草;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密封生态缸: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移置生态缸:将生态缸放置在光线良好的散射光下
一、实验原理
(1)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别需 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 (2)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 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 宜过多。 (4)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缸中能获 得充足的太阳能。当然,生态缸一定要封闭,防 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观察缸内生物种类、数量变化,观察记录缸内水质、基 观察并记录: 质变化

三、易误点拨
(1)实验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 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 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