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太极拳浅说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记忆口诀

图解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1、起势动作分解: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2、左右野马分鬃动作分解:(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白鹤亮翅动作分解: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4、左右搂膝拗步:动作分解:(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5、手挥琵琶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6、左右倒卷肱动作分解:(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7、左揽雀尾动作分解: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8、右揽雀尾动作分解: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9、单鞭动作分解: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0、云手动作分解:(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11、单鞭动作分解: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2、高探马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13、右蹬脚动作分解: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4、双峰贯耳动作分解: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15、转身左蹬脚动作分解: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6、左下势独立动作分解: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7、右下势独立动作分解: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8、右左穿梭动作分解:(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19、海底针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20、闪通臂动作分解: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21、转身搬拦捶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22、如封似闭动作分解: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23、十字手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24、收势动作分解: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动作及简化口诀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一、起势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二、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四、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五、手挥瑟琶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六、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七、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九、单鞭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云手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十一、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二、高探马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十三、右蹬脚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四、双峰贯耳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十五、转身左蹬脚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六、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八、左右穿梭1、右穿梭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2、左穿梭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十九、海底针跟步提手虚步插掌二十、闪通臂提手提脚弓步推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
最全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资料

7、多练基本功,基本功不牢,急于练习套路,只能自找苦吃。
8、以养生为主的朋友,不要总是到处参加比赛,在中国金牌不值钱。
9、不要盲目求低架,低是功夫,基本功不到,盲目求低,就是自找麻烦。
10、一定要守住身形,很多练伤的人多数身形不正。
2、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最全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资料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具有较好的健身和医疗价值。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也是辅助治疗高血压、高血糖 、关节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好方法。
4、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四、练24式太极拳不伤身的建议——
1、练前必须充分预热,练后散步。
2、练拳时不要对着空调,风扇吹,在室外练功时也要注意不要在风口处,所谓“避风如避箭”是也。
陈氏81式基础拳法

陈氏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一路拳法(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共有两路拳法,一路81式是基础拳法,二路64式炮捶。
下面我就把这两路拳法,套用基本功功法,连同实用方法,向学者做图、文讲解。
拳法动作中的方向,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东、西、南、北四正方向,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斜方向定向的。
同时讲明了拳法中眼法所看方向,身法旋转后胸脯所朝方向,步法的行走方向,步型站位方向,手法运动方向,和手法运动方向中的公转、自转的缠法规律,还有手型在定势后的所朝方向。
拳法图解照片,也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实际方向拍照的。
凡在拍照的图解照片中,看不到双手时,一律加正面照片,为副图图解。
实用方法的成像只要能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取像的角度是不按拳法演练实际方向的。
本书中拳法的动作讲解顺序为:眼法、身法、胸向、步法、步型、手法、手型。
这些顺序在实际演练时,是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是不分这些顺序的整体运动。
文字中有很多“随身法”“同时”等字,指的就是这些顺序是同时而动的整体运动,不能分开做。
本书中在讲解步法时,只讲明了步法行走方向,和行走中所经步型及定势步型。
没有再讲步法行走中的规格,因这些规格要求,在基本功功法章节中,都做了详细讲解,在此章节中不再复述。
步型中“马步”与“无极桩”的内涵一样。
本章节中,所讲解的实用方法,完全是按照拳法动作设计而成。
这仅是让学者知道什么是本拳法的、捋、挤、按、采、、肘、靠。
而、捋、挤、按、采、、肘、靠,在实战运用中,是一种相通相联,博大精深,又千变万化无穷尽的技术,绝非像我在本书中设计的这样简单。
既是相通相联,又变化无穷,这就像货币换商品一样,是随心所欲的,绝不象我本书中设计的这样“专款专用”。
不管是哪种用钱方法,都离不开“钱”,而此“钱”即是功夫。
身上没有功夫,什么样的、捋、挤、按、采、、肘、靠,使出来都没有效果。
这就像现代武器一样,再先进的枪弹,给一位没有枪法功夫的人去使用,都是威力不大的武器。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一、起势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二、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四、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五、手挥琵琶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六、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七、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九、单鞭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云手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十一、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二、高探马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十三、右蹬脚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四、双峰贯耳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十五、转身左蹬脚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六、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八、左右穿梭1、右穿梭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2、左穿梭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十九、海底针跟步提手虚步插掌二十、闪通臂提手提脚弓步推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二十四、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松功论--吴图南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浅说太极拳的“脚”

跟 :是全身 t心之根源 ,太极拳中脚跟始终 /f 可
、
离 地 (除 左右 蹬 一 根 、旋风 脚 、摆 莲脚 、金 坞 独 立 等 个 圳 动 作 外) 它 卞 要功 能 与唧 掌 合 .维 护 身 体 平 衡稳 定
二 、明 确脚 的练 习方 法 。 决定 营动作的 ;^ 迟 滞 ,如掌 握 lf』f. 氐生根 摇 撼 不动 奠 体 练法 是 :
八 为轴 心 .惯 ru】左转 .身 体重 心 移 至序 唧 .成 为 支撑 脚 .芹
 ̄II L!I]为实 : 脚起辅助支撑 作川 ,为虚 反之 .腰 m右转 ,
身体 心移至 脚 .成为支撑脚 ,
J为实 : It ̄li起 辅助
支撑 作 , 虚 — 者交替运行 ,一定要松胯旋转 , 匙f
l、做 到 I-_步 、芹 7 丌 步脚 跟 先 铲 地 ,退 步 尖 滑 地 }I『J在 前 迈 步 和左 开步 时 ,脚 尖 上翘 里 合 , 后跟 里
先营地 rⅡ】外铲地滑 出.开步到适 当的f 再移 币=心踏 实 后退 步时 . 尖 先 营地 ,再 移 重心逐 渐落 实 ,9却尖 外摆 坐 扪 .要 使 Jij睦部 具有 螺 旋 缠 劲 御趾 、脚 掌 、脚 后跟 皆要 踏 实 . 泉 穴 要虚 .唧趾 不能 起 ,脚掌 /f 能 左撇 ,迈 步 要轻 .落 脚 时 如履 薄 冰 ,找 准 方 向 和f 置 .做到 “落 地 生 ”/f 能 L动 .要有沉 着.稳健的感觉
八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八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太极养生成为现代人的潮流,常练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例如可以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操等,今天带您一起看一下太极八式图,下面我们来学习下吧!八式太极拳图解一、卷肱势1、身体稍右转,步型不变。
左手逆缠,向前转出至胸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同时,右手逆缠,向右后斜上方转至肩高,掌心向下,掌指斜向右后方,目视右手。
接着两手变顺缠,掌心翻向上。
2、两手再变逆缠,右臂同时屈肘向内,手至右腮侧,掌心斜向前,掌指斜向上;左手在原处做逆缠旋转,掌心向下,掌指向前。
目视前方。
3、身体左转,步型不变,右手继续逆缠,向前经左臂上侧向前转出,手同胸高,掌心斜向前下方,掌指斜向左前上方;同时,左手继续逆缠向下转至腹前,掌心向下,掌指斜向前,眼法不变。
4、身体继续左转,步型仍为马步;左手逆缠向左后斜上方转出至肩高,掌心向下,掌指斜向左后方,目视左手。
接着,两手变顺缠,掌心翻向上。
5、两手再变逆缠,左臂同时屈肘向内,手至左腮侧,掌心斜向前,掌指斜向上;右手在原处做逆缠旋转,掌心向下,掌指向前。
目视前方。
6、身体右转,步型不变,左手继续逆缠,向前经右臂上侧向前转出,手同胸高,掌心斜向前下方,掌指斜向右前上方;同时,右手继续逆缠向下转至腹前,掌心向下.掌指斜向前。
眼法不变。
注意事项练习左右转身前后分掌时采用吸气,练习左右转身向前方逆缠推出时采用呼气。
练习时可随口令二八拍反复单式练习.以熟练掌握陈式太极拳手法的逆缠和顺缠的方法。
二、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左腿提起,重心渐渐完全转移到右腿,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右掌心渐渐翻左右搂膝拗步朝上。
同时,左掌也随转腰向前向里经右胸,腹前弧形向下移,随移随着左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
眼随转腰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
以上动作同前左膝搂拗步。
2、右搂膝拗步腰渐渐左转,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约45度,随转体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向里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手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ppt课件

(二)左右野马分鬃 ( 1 )上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
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 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第二组 4. 左右搂膝拗步(1)转体摆臂(2)转体收脚(3)上步屈肘(4)弓步搂推 (5)后坐撇脚 (6)转体收脚(7)上步屈肘(8)弓步搂推 (9)后坐撇脚 (10)转体收脚(11)上步屈肘(12)弓步搂推 5. 手挥琵琶 (1)跟步摆臂 (2)后坐挑掌 (3)虚步合臂 6. 左右倒卷肱 (1)转体撤手(2)提膝屈肘 (3)退步错手(4)虚步推掌 (5)转体撤手 (6)提膝屈肘 (7)退步错手 (8)虚步推掌 (9)转体撤手 (10)提膝屈肘 (11)退步错手(12)虚步推掌 (13)转体撤手 (14)提膝屈肘(15)退步错手(16)虚步推掌
第六组 16. 左下势独立(1)提膝勾手(2)仆步穿掌(3弓步挑掌(4)提膝挑掌 17. 右下势独立 ( 1 )落脚勾手 (2) 仆步穿掌 ( 3 )弓步挑掌 (4) 提膝挑掌
第七组 18. 左右穿梭(1)落脚转体(2)丁步抱球(3上步翻掌 (4)弓步架推 (5)后坐撇脚 (6)丁步抱球 (7)上步翻掌 (8)弓步架推 19. 海底针 (1)跟步落手 (2) 后坐提手 (3)虚步探掌 20. 闪通臂 (1)收脚提手 (2) 上步翻掌 (3)弓步架推
两手自然放在大腿外侧,指尖向下;向前平视。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集中(起
势由正立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高与肩平,同肩宽,手心向下。 (3)上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手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
膝相对,眼向前平视。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 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运作要协调一致。
太极拳各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各式分解教学太极拳各式分解教学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具有防身作用。
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可以颐养天年,是现代人养身的最佳运动。
下面随着太极拳教学一起演练一下吧!太极拳的“无为”与“无不为”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但是其与兵法却有相似原理,其中蕴含了大智慧,练习者从中可以学到无为和无不为的道理。
何谓“懂劲”太极拳家只要与人一搭上手,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对方的意图,就能在瞬间辨别清楚,而且还能适时地利用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这就叫“懂劲”。
然而,对方对太极拳家的重心、力点,力的方向、大小却罔然无知。
这就是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
太极拳家的这种功夫,是如何练成的呢?太极拳虽然有实战功能,但是太极拳不是双方力量大小比较起来的,而是谁掌握的技巧多,谁就有优势。
一、松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
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
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
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
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
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
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
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
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
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
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
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易太极拳浅说永嘉‧郑曼青注:本篇为郑师爷曼青所著,一九五六年(丙申年八月)连载登载于台湾新生报一、前言提要:着浅说目的及学拳要点:(一)因十三篇于张真人三丰暨杨师澄甫之心得,犹未能发挥其十一。
(二)方便学者易得其门而入,按图索骥,亦可无师自通。
(三)阐明学拳要点,首求功架松灵,如不松则无体用可言。
余十年前着有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穷廿年心力始告厥成。
然于张真人三丰之遗志,暨杨师澄甫之心传,犹未能发挥其十一,而学者径有以其原理渊深索解为难,举以垂询。
余魄未能一一作答,而疏懒闭门已久矣。
且迩来欲学此拳者日益盛,正恐不得其门而入。
兹为老幼病夫与莘莘学子及妇女计,不得不补着浅说,使读者易于领悟,按图玩索,亦可无师自通。
如能锲而不舍,更求精进,则对拙著十三篇必能豁然贯通。
该篇所附图解,纯取杨师体用兼施之心得,谚所谓打对之法。
故释图有甲乙两方之动作并行,致初学者易为混淆。
故复削繁从简,单言体育,以直解法行之。
使初学者易乎学步,更附以简要理论,亦取畅达易解为主旨。
此外拟辅以电影教育片,则可以参看其行气之贯串,及动作之疾徐与高低;庶不致有所罕隔,然以此拳之要点,在乎功架,功架如不松,前哲所谓学卅年而无用。
所谓无用者,非独不能用;以体言,亦不能致柔而返老还童之效。
学者不可不再三注意焉。
(丙申八月曼髯时客台北)二、运动之概论提要:〈一)定义:以心行气,以气运心,运而后动。
(二)目的:「体」宋末张真人三丰,从黄老之说,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为体。
「用」所谓以天下之至柔,乃能驰聘天下之至坚,而以柔克刚,是为用。
倡创简易太极拳以易习惯于有恒(养恒)。
(注:老式一百廿八手,七分钟练毕,简易卅七手三分钟练毕)(三)条件:甲、天资。
乙、有恒。
丙、传授(为最要)(四)理论:柔能克刚,持久积聚也。
(如风过而铜磨,水滴而石穿)。
(五)入门(之方):积气程序--气沉丹田,气遍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极其至则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六)着手:要松开。
甲、要全身表里松开松净,始能有体;要去净内阻,始能言用;使全身筋络血脉皆畅通,始可言气。
乙、先要松胸。
始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乃能纯刚,无坚不摧。
(七)境界:蔡子民先生云:「太极拳运动可以御侮,可以卫生,愿以此百利而无一害之国粹,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
「体用合一」:气敛入骨,由枯槁脆弱转为坚强,而为纯刚,无坚不摧,延年益寿,返老还童。
运动之目的有二,不为体即为用。
所以致其体用之法,与用功之久暂,所得之浅深,刚柔之异同,变化之大小,运用之巧拙,领悟之迟速,相去正不可以道里计。
然不出三要;一要传授得法,一要天资过人,一要持久永恒。
三者以传授为最,如不得传授,茍兼天资而兼有恒,难以有成也。
倘有恒,天资不若人,而能得其传授,可以有成也。
无恒则近于自弃,不足与语学也,纵天资过人,传授得法,终归于无成,良可痛惜也。
故余得先从此说起。
余少年时正做此不可救药之病,每至身体衰弱时,便学拳,稍稍康复拳已辍。
如此者何止再三。
天之不欲绝其人,故常罹之以疾,而强之以恒者,非余意也。
然余自知鲜恒,乃有以处之之方,此拳之功架原为一百二十八手,多反复演成者。
演习一遍最速需时十余分钟,余恐费时太多,以致中辍,故练之如飞,亦需七分钟。
犹以为费时,又恐世之坐余同病者多,乃毅然去其雷同,削其类似者,得三十七式。
与此拳之初期仅十三式,较之亦已多矣。
然以单式计,未曾减少;原套之次序,亦仍旧贯。
练此一套快则仅三分钟,稍缓五分钟足矣。
早晚各练一套,每日不过十分钟。
余与诸生曰:「人生为国家及社会与亲旧乡里,宁牺牲其终生所不惜;而独不肯为一己之健康,而日牺牲其十分钟者,不思之甚也。
如身体之不存,学之不成,又何益乎国家社会及亲旧乡里哉。
」又有进者,早晚各五分钟,得有安排之方。
最甫起床未及盥洗与早餐,必先练拳;晚将安睡,亦必先练拳。
其意以寝食之益于我者不如拳,故致衰弱而病。
起我衰病者拳也,其德于余者,过乎寝食;故视拳驾寝食而上之。
况乎寝食,倘迟五分钟,亦不为病,以此可以勉其恒耳。
再者天资过人,果可自喜,然不可恃。
天资者,此天之所赋予,高则自高,低则自低,非人之可强求与进退也。
与好学不同;天资低者,下人一己者百功。
困而学之,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则一也。
柴也愚、参也鲁,仲尼之徒犹然,可见天资之不可恃也。
传授则难言之矣。
孔孟与杨墨之学,万古昭然,无待分别;姑毋论,我且论我拳。
诗曰﹕「无拳无勇,书称膂力」;此古所谓勇而有力者为拳。
释者达摩,倡之于东汉,犹此道也。
至宋末者,有张真人三丰者,从黄老之说,所谓「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是为「体」。
所谓「以天下之至柔,乃能驰骋天下之至坚」,而以柔克刚者,是为「用」。
然以有勇胜无勇者,有力胜无力者,易见亦易知。
至于以柔克刚者,难见亦难知。
苟以事物格之,则风过而铜磨,水滴而穿石者,碍于时之久暂,难为取譬;然风水之力乃「积力」也。
倘能积之其力之大无朋;每一片风,一滴水,之为小也。
积气亦犹积水与风然,宇宙之大,亦积气之所能载;是以知三丰之拳,亦正犹积气之法也。
拳论所谓「气沉丹田,气遍片周身;以心运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极其至者,所谓专气至柔,能柔儿乎,此皆由积气至于积力。
其力正犹风与水然,未可限量。
故看其传授之如何,与功夫之深浅,方可测其所得之巨细,岂可等闲视之。
以此练法,原以强身修养为主,自卫制入,亦抑末矣。
所谓以柔克刚者,亦不得已之事,学者不可不知。
然则学之者应从何着手,曰要松,要全身松开,要松净,使全身骨节及经络终皆畅通无阻,方可言气。
首要气沉丹田;欲气沉丹田,先要松胸*1,胸松气始能沉,渐渐而致气积也。
此为积气之始,方能气遍周身。
然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之谓「运动」。
概由运而后动,亦犹汽车与汽船及飞机,皆由气之力而推动;非肢体之动作,及跳跃之谓运动。
再进而言之,气可收敛入骨,乃成纯刚,无坚不催,此亦难言之矣。
气何能入骨?骨之关节处,有软筋紧裹,且无骨缝可入。
盖气由丹田,渐至充足;溢乎经络,此为气血之气。
首在闾骨之关节处,以意与气,锲而注之;复使积气俱发热,而以化气。
而后以气血之气,推动精气,而使软筋得传热力,透达骨内。
此时尾闾关节,亦已发热,热气透入骨后,正犹玻璃管之装满热气,不使泄漏而变为汗液体,乃至关节热度减低后,复使液体化为薄薄之黏膜,贴于骨中,是为髓。
久之渐至骨髓充满后,继之骨节时,复传热,而使充满之骨髓,又犹煎熬以至于极度收敛而为纯刚也。
气能入骨而为纯刚,无坚不摧,亦已使体用合一之上乘功夫。
如此则骨坚韧,不致枯槁而脆弱,而反致柔若婴儿然。
此谓能返老还童。
功候至此,何止延年而却病,若说长生如彭祖与巫咸*者,确亦自有其主,全非虚论也。
*松胸:关键在开胸。
开胸就是胸开背合,胸腹开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开;前开后合或前合后开,则任督二脉得以循环畅通。
胸腹一开,四肢皆开;胸腹合,左右两旁皆合。
腰为主宰,胸腹开时,自腰以上气上行达于两臂至手梢节;自腰以下,气血下行,贯通两腿至脚的梢节。
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
*2巫咸:古代神巫;传说为商王太戊之臣,一作巫戊。
三、关于体之原则:提要: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一)太极拳运动之特征,具有科学性及哲学性之双重意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甲、不仅求运动形态上之柔和,而于内部之脏腑运动,尤为注意。
乙、不在于急取,而言渐进。
丙、不在骤发,而言积气。
(二)人体内脏之生理:缺点:人能立行,故脊柱竖起,则体内脏腑直系,上下壁立,累迭拥挤于一团,致各脏腑之皮与皮黏连,而受湿热熏蒸直接各脏器均受其害;间接脊梁亦渐趋衰弱,影响全身健康甚巨。
补救之道--「表」:锻炼脊骨着手方法:甲、尾闾中正神贯顶。
尾闾得中正,逐渐可使神能贯顶。
乙、满身轻利顶头悬,尤要顶头悬也。
头若悬于梁上,则左右上下皆不可摆动,务使尾闾至顶,上下管束不偏不倚,遂使脊骨强健,进而言补脑之功。
「裹」:气沉丹田(以去内脏湿热之病)。
丹由位置:上下分脐下一寸三分处;前后分三与七之比,去脐近,去脊稍远。
气沉丹田之益:如心气相守于丹田,能使肠以上累迭拥挤之脏器,皆能开合运动,而收动荡之益。
约谓气沉丹田后,横隔膜收缩,胸腔向下扩张,压迫腹腔内脏,刺激副交感神经,令其兴奋;可使呼吸及脉博从缓,血液增加,血糖量减少,及血压降低,利尿退热等作用(注:副交感神经主恢复,正交感神经主消耗--如跳舞品茶、饮咖啡皆刺激正交感神经之兴奋)。
(三)初学用功之道:不受任何限制,以水喻气,人游于空气之中。
行坐处卧,皆可用功;时时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
随时随地,迎风翻掌,拂袖舒拳,可验知风与空气有若水也。
极其至者,觉空气重于水,是时可知我之肢体之极柔,已非常人所能及。
(四)轻柔境界之益:肢体轻柔,则其根稳固,脚心已贴地矣。
我所谓风吹荷叶不倒翁,皆由此而之是也。
太极拳之运动,其主要在乎运动脏腑,因人为万物之灵,有异乎兽也。
兽之脊骨梁横,不能人立,故蠢愚,而刚猛则过之,以其脏腑平悬于脊柱,稍一动作,则各脏腑俱能前后动荡,可使脏腑系于脊柱之宗筋*1增强,而脊骨亦因之刚强矣!人能立而脊柱竖起,则清浊分智慧足,而异乎兽以此。
然则猛之不足亦以此,何也?脊梁能竖,则脏腑直系上下壁立,累迭拥挤于一团;以致各脏腑之皮与皮黏连,湿热以熏蒸之。
则脾胃先受其害,继之则肺肠及各脏腑渐弱或致病矣!此为脏腑之受影响,尤为细事;大则脊骨因脏腑及宗筋之衰弱所致,亦渐赢弱,此则关系全身,不可忽视。
故拳论上所最重视者,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为练习脊骨之主要方法。
尾闾得中正,逐渐令神能贯顶,尤要顶头悬也。
顶头若悬于梁上,则左右上下不可摆动,而尾闾至顶,上下管束则脊骨加强也。
脊骨加强,不独使脏腑更事增强,而脑力亦自充足;此即所谓补髓之功也。
此外,即气沉丹田:丹田者乃道家之术语,若谓练丹在此田下种之意也。
位置高下,在脐下一寸三分,前去脐近,后距脊远,约三七之比耳。
如令丹田气旺,则全身之膜皆可增强;膜如车轮之内胎,是以丹田气足,则皮肤俱能坚轫,有抵抗力量。
此外,好处甚多,如心与气相守于丹田。
(一)使腹中之水化气。
人腹中之水最多,独占七成,所以致种种病者亦水多之害;而丹田气足,则发热使水蒸而化为气。
(二)而气亦足,可以帮助血液之循环,使气能沉于丹田。
(三)而肠以上之脏腑皆能开合,而收动荡之益,其功不可胜言。
此功每日能多注意几次,便能有较多之收益。
如于行坐处卧时(如乘车、行路、站立、闲卧时),利用其废时,注意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其收益有胜于药食补针也。
如早晚余暇时可稍稍运动数式,拙著十三篇所谓作陆地游泳观。
兹略举其要:人在陆地上,游乎空气之中,而忘其空气者;久矣,气犹水然,其用却胜于水远矣。
唯以其无形质、无边际,使学者不易捉摸、无从注意,故比之于水而不易于体会。
久之,便知空气诚犹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