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1)通过学生对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图文结合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小组合作讨论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技能目标:1)对台山市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调查的步骤和技巧。

2)通过野外取样、实验室制作生态瓶,丰富了学生的野外实践经验和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市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深刻感受到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面貌,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回报家乡的决心;2)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课外调查、实验室制作、课堂问题的讨论与回答,充分调动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三、教学流程图1、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突破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关系。

3、师生互动:通过讨论、交流提出实有成效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小结:构建知识树归纳本节知识点。

5、巩固练习,对应考点进行训练。

【导学案】一、精读教材,自我领悟( 15分钟)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阅读课本P109~P110的第1~2段)(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自身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基础是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知识点回顾:❶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哪章节学过?你能写出那个知识点负反馈调节的模型吗?❷正反馈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吗?你能举出1个例子吗?如:2、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阅读课本P110第3段~P111前3段)(1)表现:①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即_______干扰,___________原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四部分,与前面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紧密联系,又是后面学习“人与生物圈”一节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生态学观点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则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设计采取“教师引导设疑,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例,力争创设出形象生动、感性直观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
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重要性;3.掌握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1.概念解释(1)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以及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特点。

(2)同学们讨论生态系统的类型,如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1)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提供食物、水资源和气候调节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破坏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破坏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讲解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类活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总结,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例子。

4.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1)讲解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如生物指标和环境指标的测量和监测。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讨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如保护物种多样性、减少污染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

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出改善生态系统稳定的措施。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和评价(1)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检验对生态系统稳定的理解。

(2)让学生评价本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建议。

三、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案例分析展示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3.实例展示评估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4.组织小组活动的指导手册。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调节机制。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类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案例等。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3.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安置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盘绕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话题进行讨论,如某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现状、影响因素等。

2.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表现。

4.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教室上展示本组的调查报告和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论文,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也可以调整教室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资源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各种人为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2)结构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即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功能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3)两种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即生物种类的多少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破坏程度越轻,恢复就越快,用时越短)实例若热带雨林中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将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净化作用,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关系①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②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24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2024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2024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态学基础》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为第4.1节至4.3节。

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分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评价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及稳定性概念,掌握评价指标。

2. 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重点: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生态学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注。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3. 实践情景引入:(1)以我国某地生态环境为背景,设计相关案例。

(2)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4. 例题讲解:(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解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评价指标。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分类。

(2)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列举评价指标。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2. 答案:(1)见教材第4.1节。

(2)见教材第4.2节。

(3)见教材第4.3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一)新课导入[展示]《生物圈二号》资料[提问]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二)新课讲授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问题]1.你能列举出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和恢复相对稳定的实例吗?2.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从而导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实例1][讲述] 实例中调节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实例2]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我们苏州。

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

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

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实验设计]设计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灌头瓶(透明的饮料瓶等),柳条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

提示步骤:在灌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下边放上沙子,植入水草,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健康的小鱼。

最后,封上生态瓶盖。

注意: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

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

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四)课堂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着。

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

为什么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阐述:请同学们看课本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教师归纳:以上列举的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即种内斗争。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即环境容纳量。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兔与草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出“负反馈”的概念。

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基础:负反馈调节(设问):刚才讲了负反馈调节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那么在生态系统中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大呢?实例分析:①黄土高原由于植被被长期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②草原放牧过量造成植被啃食过量草场退化严重【讲述】: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过度的污染,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范围,鱼类的数量就会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这就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过渡:那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实例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比较学生思考回答: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无机环境有关教师总结: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单一,一种生物的死亡就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一种生物的死亡可以有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因而稳定性就强。

同时环境越好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成正相关【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干扰和破坏不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内含指的是什么。

实例分析: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提问: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学生回答:(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过渡]: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实例分析: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后[提问]: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不同学生回答:(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利用曲线图说明)(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提问]:如果将两个生态系统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又是谁高谁低呢?为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①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②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遭到破坏,比较容易恢复。

③但是,还要考虑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

如,当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热带雨林由于所处的环境高温多雨,气候适宜,故能够较快地恢复;但极地苔原由于寒冷,天气恶劣而须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说明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后者高。

[小结]:看来,比较恢复力稳定性时,除了考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外,营养结构简单,遭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还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讨论:(1)比较热带雨林和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2)比较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是,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1.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

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环境污染等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问:谁能够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学生:合理放牧,合理砍伐,合理捕鱼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兴修水利,建防护林等。

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意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六)、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罐头瓶(透明的饮料瓶等),棕色瓶,柳条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自来水足量。

讨论:如何制作小型生态瓶,才能使它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提示:在罐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下边放上沙子,植入水草,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健康的小鱼。

最后,封上生态瓶盖。

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

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

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板书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五.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