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家谱世系考证

合集下载

日照姓氏源流

日照姓氏源流

日照姓氏源流概览(一)一、安氏。

原籍东海,明朝洪武初年(相传系洪武二年)始祖母张氏携二世祖文诗、文礼公,由东海迁至日照湖水村,即以后之安家村。

时始祖母携子迁居日照之由,固无史籍可考。

二世祖文诗公,居日照未久,复迁往莒州,继由莒州转迁淄川。

现淄川安姓,或为文诗公后裔。

二世祖文礼公,随侍始祖母留居日照,娶贾氏生二子:长子福忠,次子福祥。

福忠公和福祥公,即三世祖。

两位三世祖,各娶妻生子,自此人口日繁,家道小康,乃教子孙读诗书,传至六世、七世,到明朝的万历年间,安氏读书之人日多,算得上是诗书门第,成为日照的大族。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无统一之行辈,且命名多用单字。

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时,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

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二十字。

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发现每世限用一字,同辈同名者甚多,乃于「曰」、「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

其顺序为「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

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时,安氏丁口已逾数万。

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

例如「贤才培茂」,同为18世,「郁乃可宏」,同为十九世,其余类推。

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行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二、赵氏南湖赵氏,原籍江南。

明朝洪武二年由海州东海之十八村北徒日照南湖镇定居,距今已有六百余年。

后分居四处:一莒州、一诸城、一淄博。

首次修谱于清咸丰九年。

共记载了八篇《族谱序》,修谱八卷。

卷一:南湖。

卷二:沈马庄、彭家河、官庄、花峡峪。

卷三:马陵前、三庄。

卷四:陈家沟、贺庄、湖水岭、徐家沟、陈家村。

卷五:莫家庄、梁家坪、郭村。

卷六:邱前、膏泽。

寻根问祖访纪台

寻根问祖访纪台

寻根问祖访纪台寻根问祖访纪台纪墨自从三十年前由老家山东博兴入伍到青岛,每次回老家探亲,都会特别注意到济青高速公路旁边的“纪台”路牌。

刚开始只是觉得这个带有自己姓氏的地名亲切,但没有深究。

后来慢慢知道,这个纪台,竟然是我们纪氏宗族的发源地。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神农氏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纪台村一带),建立了纪国。

当时的纪国为侯国,与齐国为邻。

纪国领地包括今寿光、昌乐及昌邑、安丘、临朐、临淄等县市一部,是从西周到春秋初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初,国力较强,曾与周王室、鲁国联姻。

纪国疆域图纪国的很多国君,在当时的西周王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的中央政府担任要职,并负有代表周天子监督、监视齐国的任务(即齐国的“监国”)。

齐哀公在位,因有不臣之心被纪侯告发而遭诛杀,周王室“烹哀公于鼎”,从此齐纪两国结下怨仇。

至春秋时期(公元前690年),齐襄公以替哀公报仇为名进攻纪国,攻下了纪国的郱邑(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鄑邑(今山东省昌邑西北)、郚邑(今山东省安丘西南)三座城邑,将三邑的居民迁往他处。

纪国从封到亡,长达300多年。

纪侯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国,从此便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全民采用国名为姓(如章等等)不同,纪侯国只有侯爵一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姓,因此现在中国纪姓的人并不是很多。

纪国君主世系表(来自《纪氏家谱》,其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纪文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26年)纪景侯(公元前1026年—公元前996年)纪昭侯(公元前996年—公元前975年)纪穆侯(公元前975年—公元前964年)纪烈侯(公元前964年—公元前948年)纪历侯(公元前948年—公元前942年)纪灵侯(公元前942年—公元前930年)纪怀侯(公元前930年—公元前903年)纪愍侯(公元前903年—公元前899年)纪悼侯(公元前899年—公元前897年)纪成侯(公元前897年—公元前891年)纪康侯(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9年)纪殇侯(公元前889年—公元前880年)纪炀侯(公元前880年—公元前865年)纪献侯(公元前865年—公元前862年)纪泯侯(公元前862年—公元前859年)纪厘侯(公元前859年—公元前848年)纪成侯(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38年)纪襄侯(公元前837年—公元前828年)纪定侯(公元前827年—公元前822年)纪闵侯(公元前821年—公元前800年)纪共侯(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91年)纪懿侯(公元前790年—公元前764年)纪孝侯(公元前763年—公元前758年)纪夷侯(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41年)纪厉侯(公元前740年—公元前708年)纪武侯(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96年)纪哀侯(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90年)8月19日,利用“卫所军制,邮戳铭记——胶东半岛明代海防遗迹寻访活动”去青州(青州左卫)的机会,到纪台这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纪氏宗族发源地进行寻访。

山东家谱知见录

山东家谱知见录

山东家谱知见录(家谱简目)时间:2008-1-17 22:18:20 访问量:4779 来源:华夏田氏网辑录辑录:田家祥山东家谱知见录以下所列,为近来根据书目著录整理出的山东家谱简目,所缺尚多。

期望广大网友不吝指教,随时补充,使之不断完善。

梅安梁四氏[即墨]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梁义礼等纂。

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即墨市博物馆藏。

毕氏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岱熞重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文铎、毕岱舆等七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四册,日本、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蒙+生)芳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五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藏。

淄西毕氏世谱六卷毕抚远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藏。

曹氏[邹平]于陵曹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清)曹守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恒升堂刻本,二册,济南市博物馆藏。

始修于明洪武二年。

末附《于陵曹氏附谱》。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家洼藏。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村藏。

[临沭]曹氏重修族谱抄本,临沭县南古镇曹宅子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常氏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清)常秀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亲堂写本,泰安市图书馆藏。

陈氏[长清]陈氏族谱不分卷(清)陈自般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二册,日本、美国。

潍县陈氏族谱(清)陈嵩安等序。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抄本,一册,美国。

潍邑陈氏族谱十二卷(清)陈翮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十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昌邑]陈氏家乘陈明侯等修。

民国三年(1914)山东印刷公司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

[寿光]陈氏宗谱四卷王昌荣辑。

民国二十九年(1940)活字本,四册,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央上庄徐氏历代宗亲迁出一览表

央上庄徐氏历代宗亲迁出一览表

央上庄徐氏历代宗亲迁出一览表央上庄,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乡,历史上是寿光三大庄之一。

据央上徐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徐氏兄弟三人从枣强迁来,一(龍)居于寿光距淀湖东侧李家坞,一(鳳)居于寿光距淀湖西畔央上,三世祖名讳及迁居地不明。

而根据李家坞徐氏家谱记载,当初为兄弟四人(龍、鳳、虎、豹),龍居于李家坞,鳳居于央上,虎、豹迁居地不明。

央上,在1945年10月以前隶属于寿光辖制,1945年10月后划归广饶(广饶人“Rao”发音为“Lao”;"e"音广饶老辈人发音为“uo”,如:“乐安”读为“洛安”,“合家欢乐”读为“霍家欢洛”等),“广饶”在历史上称为“乐安”(也称为“乐邑”等),曾属青州府、惠民地区等。

央上庄徐氏宗亲迁往外地较多,为了便于迁出宗亲后人寻根,现将迁出人员明细列制如下:⑴五世:徐可蒙,迁居寿光南台头;徐扬蒙,迁居青州口埠镇郭集;徐东起,迁居乐邑杜家庄;⑵八世:徐尽忠,迁居青州口埠镇郭集;徐发宗,迁居蓬莱北沟(其子徐古文);徐致晏,迁居关东;徐致廉,迁居关东铁岭夏家铺子;徐致和,迁居关东铁岭夏家铺子;⑶九世:徐延龄,迁居关东;徐华,迁居益都藏匿(其父徐光武);徐观志,迁居关东;徐王臣,迁居口外黑城子;⑷十世:徐金赤,迁居营城子;徐金堂,迁居关东;徐金第,迁居即墨东宋公庄;徐金相,迁居黑鱼泡;徐金海,迁居北京;徐旺居,迁居广饶县大码头乡东常徐庄(该庄建立者);徐元贞,迁居关东;徐万一,迁居临淄城;徐文富,迁居黑鱼泡;徐福成,迁居关东榆树台;徐禄成,迁居关东;⑸十一世:徐一峦,迁居黑鱼泡;徐尊宗,迁居关东;徐书升,迁居乐邑西家口子;徐可则,迁居益都高刘庄;徐泮游,迁居平泉;徐盛功,迁居平度;徐盛松,迁居关东;徐念聪,迁居海北;徐恒升,迁居(广饶)城西河南头;徐华国,迁居口外三座塔;徐佃才,迁居口外敖汗(可能为“敖汉”);⑹十二世:徐家兰,迁居昌邑齐家庄(其子徐友邻,其孙徐藻池);徐家德,迁居关东陶鹿县;徐家厚,迁居关东;徐正统,迁居昌邑(其父徐玉宗);徐正初,迁居寿光石头屋子;徐天保,迁居半拉山门;徐云峰,迁居口外赤峰县;徐云庆,迁居关东凤凰城东边;徐茂林,迁居关东;徐长林,迁居朝阳;徐惠林,迁居关东;徐云骧,迁居关东;徐云霞,迁居关东;徐兆梦,迁居关东半拉山门;徐兆庆,迁居大码头;徐兆春,迁居半拉山门;徐维城,迁居半拉山门;徐道江,迁居关东川场鸭雀沟庄;⑺十三世:徐松龄,迁居奉天省开元县柴火沟温家屯(其子徐志道,其孙徐明远、徐明善);徐佐先,迁居关东安东县大泉眼;徐充俭,迁居关东半拉山门;徐友志,迁居东丰沙河镇;徐子宝,迁居青州府北李家庄;徐泽沼,迁居关东;徐尚宽,迁居东北平东;徐三甲,迁居邑西郝家庄子;徐鸣甲、徐墨甲、徐丁甲、徐魁甲、徐振甲、徐连甲(兄弟6人),迁居东北半拉山门徐家;徐荣昌,迁居东北白城子;徐献之,迁居半拉山门;徐枫园,迁居半拉山门;徐桂洲,迁居关东;徐化远,迁居黑鱼泡;徐盛远,迁居黑鱼泡;徐梦兰,迁居本县(广饶)河南头;徐梦伊,迁居本县(广饶)河南头;徐梦弼,迁居本县(广饶)河南头;徐葵芳,迁居益都(青州)演马庄;徐菡芳,迁居益都(青州)演马庄;⑻十四世:徐德一,迁居奉天凤凰城红同山;徐登庸,迁居关东;徐荫柳,迁居东北;徐荫材,迁居关东;徐鸣商,迁居关东;徐体修,迁居半拉山门;徐万庆,迁居东北五奎顶子;徐介祺,迁居海陇县莲花(莲河)(其子徐勤笃);徐理国,迁居平度城北黄道口;徐孝之,迁居吉林柳河集拉子沟;徐径之,迁居吉林磐石县;徐正之,迁居吉林海龙李庐公社;徐光人,迁居关东;徐芳烈,迁居平度兰村(可能为即墨蓝村);徐盛烈,迁居海北辽阳;徐乐江,迁居关东;徐道信,迁居即墨兰村(可能是蓝村);徐道通,迁居昌邑张家屯(其子徐淄阳、徐淄顺);徐道群,迁居昌邑张家屯;⑼十五世:徐峻山、徐为山、徐昆山、徐泰山(兄弟4人),迁居东北东丰县;徐汭滨,迁居关东沙河子;徐贡五,迁居半拉山门;徐勤才、勤朴、勤福、勤政、勤久,迁居海陇县莲花(莲河);徐升斋,迁居东北(其子徐水藻、徐在藻);徐晓易,迁居吉林半拉山门;徐晓敏,迁居寿光范家沟子;徐海山,迁居吉林半拉山门;徐俊卿,迁居吉林辉南;徐洪福,迁居吉林辉南;⑽十六世:徐普钦,迁居尚道口刘家;徐普儒,迁居东沟县全杨公社大白山村;⑾十七世:徐清傅,迁居吉林磐石;徐相传,迁居吉林东丰;⑿十八世:徐穆庆,迁居海陇县莲花(莲河)。

山东寿光岳寺李氏族源考

山东寿光岳寺李氏族源考

山东寿光岳寺李氏族源考作者:李沣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

相传李氏之始祖为尧舜禹时的重臣皋陶、伯益父子。

(宋)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邓世铭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都言:“颛帝高阳氏生大业。

大业生女华。

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伯)益。

(伯)益生思成。

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侯,为理氏。

至纣之时。

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皋陶、伯益、思成及其后代,一直是虞、夏、商的理官,所以“以官命侯,为理氏。

”到殷纣王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为纣王不容,被处死。

理徵妻与其子利正(贞)逃难时,得李子充饥,得以活命,因不敢言理姓,便改姓李氏。

因皋陶、伯益、理徵及利正(贞),都是虞、夏、商人,太为久远,尽管文献中有这些记载,但夏时文字不清,殷商甲骨文中至今无发现理、李二字。

因此李氏的始祖及早期世系,现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

对李氏远祖,《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还载:“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於苦县。

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

其后有李宗。

”西周时,利贞后人硕宗五世孙、周御史大夫乾,娶益寿氏女,生耳,字伯阳,即李耳。

《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名耳。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也曰:“李氏,李伯阳之后。

”由此观之,老子李耳,乃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李氏第一人。

欧阳修的《新唐书》对老子李耳世系有很详细的记载,李耳之后有李宗、李同、李兑、李云、李恪、李洪、李兴、李昙等,李耳的这些后人,分别在秦、赵二国任将军、相、太子太傅等重要职务。

李氏是皋陶、伯益之后,而秦赵也是伯益后,看来李氏与秦赵不仅同祖,而且也同在一地繁衍生息。

《新唐书》还载:李昙入秦,为秦御史大夫,生四子,长子崇为陇西房,四子璣为赵郡房。

全国韩氏家谱字辈汇总(一)

全国韩氏家谱字辈汇总(一)

全国韩氏家谱字辈汇总(一)韩氏自万公(韩武子)受姓以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繁衍一百多代,人口众多,如今排名第二十五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68%。

家谱字辈代系排列严格分明,能区分一族众人之间的长幼、尊卑,表白宗族里世系血统顺序,可以作为宗亲们寻根的突破口,现强韩氏字辈整理归纳如下:(共两篇,此为第一部分)一.二甲命名以“维”为十八世,每辈占一字,至六十五世“生”字。

维淑昭宪,延保继庆;贻厥乃德,锡尔泰盛;超秀斯广,曰洪荣光;人文丕振,百载隆昌;俊杰相起,英才同兴;富贵永乐,福禄必生。

二.一九甲命名以“殿”为十八世,每辈占一字,至六十五世“生”字。

殿毓昭宪,延保吉庆;贻厥乃德, 锡尔泰盛;超秀斯广,曰洪荣光;人文丕振,百载隆昌;俊杰相起,英才同兴;富贵永乐,福禄必生。

三. 五甲命名以“百”字为十五世,每辈占一字,至六十三世“生”字。

百方承祚,昭式师云;绍乃曾衍,一念尔循;裕征传子,钧益馀中。

既广令教, 效友能统;俊杰相起, 英才同兴;富贵永乐,福禄必生。

注:五甲始祖比二甲、一九甲始祖晚两辈。

四.世韩谱字辈:礼善忠智恭,农曙义贤真;通志圣卞信,尚万永若晓;仲仕仁德天。

五.地区字辈1.北京市北京字辈:洪天凤丙运德。

北京韩氏字辈:方秉廷松。

2.天津市天津字辈:桂连少凤玉长燕青龙飞天津字辈:士连长永大广曾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韩氏字辈:金恩志忠桂,佳绍作景崇。

3.河北省河北保定定州大辛庄韩氏(祖籍山西):守蕴万清锡士(世)文河北泊头韩氏字辈:景振树庆广明河北承德:(祖籍山东登州府)字辈:国振兴华盛,福长宏景鸣。

久志树广富,建起百世宗。

河北承德蹬上乡河南营(祖籍山东莱州) :***继,一(一)春庆唯山俊河北承德(祖籍山东登州府)韩氏字辈:国振兴华,盛长宏景;鸣久志树,广富建起,百世宗。

河北沧州市泊头市字辈:宝洪永炳成河北磁州字辈:自洪洞迁出后字派从琦公十二世(中州20世)起为:友和民安世来尚,会山阳书同太法;华泰荣玩德进玉,大清明富志子炫;万世延宗文生秀,昆照龙邦振朝元。

斟灌李氏大事年鉴(表格形式)

斟灌李氏大事年鉴(表格形式)
1783年
乾隆四十八
癸卯
十一世祖李世涟中举人,出任云南滨川州知州。
十一世祖李世治修筑西玉村花园,名“也园”。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九世祖李封复授四川宁远府知府,寻升福建汀漳龙道。
1785年
乾隆五十年
乙巳
九世祖李封任江苏布政使;
八世祖李琬与李烒同赴千叟盛筵,蒙恩赐诗杖、貂帽、锦缎多珍。
1786年
乾隆五十一年
山东寿光斟灌李氏大事年鉴
斟灌李氏十七世孙永吉根据史志与家谱线索整理
公元
年号
干支
家族大事记
明初
原籍江西丰城县湖茫屯。明初,上世祖母带三子迁居山东。长子李士定居安丘,次子李农定居日照,三子李民定居斟灌。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
辛丑
五世祖李汝秀取监生(后出任河南商丘县丞)。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
庚申
六世祖李适、李迥同年出生。
1813年
嘉庆十八年
癸酉
十世祖时任宗人府丞李鋐撰写《湖茫六修族谱序文》。
十一世祖李启南中武举人。
18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丁丑
十一世祖李世治由湖北德安知府升甘肃西宁兵备道,旋因竹溪公李鋐致仕而辞归。
1818年
嘉庆二十三年
戊寅
十世祖李庭训中举人、十二世祖李长龄中副榜。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庚辰
十世祖广西布政使转宗人府丞李鋐去世,享年80岁。山东巡抚某撰写碑铭。
嘉庆四年
己未
十世祖李鋐升广西布政使。
1780年
嘉庆五年
庚子
十世祖李鏴中副榜举人。
1801年
嘉庆六年
辛酉
十世祖李钤考取优贡生,考补方略馆。十世祖李鐏拔贡。

(寿光市稻田镇丹河村)董氏迁徙记

(寿光市稻田镇丹河村)董氏迁徙记

寿光市稻田镇丹河村的董氏迁徙记
元至正四年至十年(公元1344-1350年)严重水旱灾害持续六年之久.大饥荒刚过,又染大瘟疫流行,灾区人民死亡过半.山东河北两省首当其冲.至此庞大家族史记又遭中断.我太始祖志先等家人幸免于难.继而励精图治,繁衍生息.原配陈氏生士明.士敬.士能.士安.士诚.继配朱氏生士新.士廉.士宽等兄弟八人,先后都成家立业.至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岁在癸卯,人地不均,异地交迁.除长支士明公仍住前王寿村,次支士敬公住后王寿村外,先后迁入山东六股.奉牒四支士安公迁居章丘县康家庄和董高唐寨两村,太始祖志先墓在董高唐寨.五支士诚公迁居青州董家庄.士新,士廉,士宽三公同迁章丘县张家林.惟士廉公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又奔东土,在寿光东南距城四十华里的溎河村安家落户.枣强谱书与溎河谱书所述史实一致,惟名字有异.可能士廉公到溎河后更名为士贤.部分后裔已散布于昌乐,潍县,安丘,诸城等地...
我三支士能公原住枣强县张家庄,在前后王寿村之间,于明永乐四年(1406)初,迁济阳县董家道口.含辛茹苦惨淡经营,至永乐十三年(1415),留鼎鼐二公固守基业,亲携雪,林,会等三公选迁仓颉圣地寿光,定居丹河村,至今已成望族.
公元一九九一年重修. 二OO六年抄本
寿光市稻田镇丹河村
二0O六年七月八旬龄十七世孙董迎三抄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

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考证】《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

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让,民无得而称焉。

”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中华吴氏新编统一字辈:从泰佰一百零一世起: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

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

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高祖树典范,远孙锦程通。

棠棣真毓秀,兰桂胜劲松,俊杰英豪汉,安邦智谋勇。

好学期上进,览月步九
依据家族口传资料考证寿光高氏和李氏亲戚关系:家族自古父老传云,高氏姑舅兄弟关系,源于吴良妻子高氏家族后裔,迁居于徐州沛县。

父老传云和李氏(李家官庄)是亲戚,经过查阅历史档案,朱元璋、吴良是儿女亲家(次女朱元璋七子齐博为妻),朱元璋的二姐夫姓李名贞,儿子李文忠《族谱》、《明太祖实录》亦有记载。

寿光李氏支系家谱记载先祖红巾军出身,始迁居地上口,后人口繁衍散居各地。

后记,高氏已经考证无误,寿光李氏家族是否属于李贞一支有待李氏家族继续考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