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
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 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
对孔子体型的描述

对孔子体型的描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体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的身材高大而匀称,体态挺拔,身姿端庄。
他的身材可以说是标准的东方人体型,不同于西方人的高大和粗壮,而更多地展现出东方人的修长和柔和。
孔子的身高大约在1.75米左右,相对于当时的人群来说是相当高大的。
他的身材健壮而结实,肌肉线条分明,给人一种健康和力量的感觉。
他的脖子修长而挺拔,显露出他的自信和果断。
孔子的面容端庄而庄重,五官分明,眉目清晰。
他的眼睛明亮有神,透露出智慧和聪明。
他的鼻子挺直,给人一种高贵和威严的感觉。
他的嘴巴宽厚,唇线分明,给人一种自信和坚定的印象。
孔子的头发黑而浓密,略微有些卷曲。
他通常将头发整齐地梳理起来,显得干净利落。
他的头顶略微隆起,显示出他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孔子的举止庄重而稳重,走路时步履稳健,给人一种稳重和沉稳的印象。
他的手指修长而柔和,显示出他的细致和灵活。
总的来说,孔子的体型展现了他的高大和健壮,同时又透露出他的智慧和稳重。
他的体型与他的思想和行为相得益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外貌还是内涵,孔子都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体型也成为了他形象的一部分,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概括了中国人文的基本思想,建立的独特的信仰体系,他的一生都在用人生道德和基于道德的典范来教育人、影响人。
这也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根基。
孔子的思想贯穿两千年来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对世界范围上的许多人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原著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
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
《论语》中通过大量细致的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了孔子的人物形象。
孔子也正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孔子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包涵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挚爱之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人物简介 孔子

孔子雕像
[2]
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现人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收录《两小儿辩日》,初中第13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十则》。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游春》。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将孔子的名言收录到练习7。现长春版第10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四则》。
人物简介
[1][2]孔子子姓孔氏,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孔子其七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氏)[3],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原籍河南省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合称为“孔孟”。[4]
继承人孟子
历史记载
祖籍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宗室,到周朝时被封于宋国(今河南商丘),故他可以说是殷商(华夏族)的贵族后裔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本文概述《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
本书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深邃、博学、仁爱、谦逊的智者形象。
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质,不仅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典范,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探讨其思想内涵、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孔子的智慧与精神。
本文首先将对孔子在《论语》中的整体形象进行概述,包括其身份背景、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随后,文章将逐一分析孔子在道德、智慧、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总结孔子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其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论语》中的孔子: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塑造了一个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家形象。
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对仁政的推崇和对礼制的尊重。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仁爱,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实行富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仁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想政治的核心要素。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中,仁是最高原则,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生命,关注他人。
义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正义,强调人们应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义的选择。
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智慧。
信则是诚信守信的品质,认为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话和教诲,深入阐述了这些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孔子教师形象分析

孔子教师形象分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面是给大家的孔子教师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
孔子的伟大之处

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孔子伟大之处的列表:一、言行一致。
孔子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他所言所行一致。
他坚信只有自己做好了例子,才能行使他的治学之道。
他不仅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他去做了,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先导人物。
二、尊重人伦。
孔子非常注重家庭、尊卑、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
他认为:如果这些关系没有得到尊重,那么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之中。
他倡导“仁爱”和“和谐”观念,认为只有通过彼此尊重和包容,才能够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推崇 "中庸"。
"中庸"是孔子终身追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不能太过于放纵,也不能过于拘谨,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倡导适度的生活方式,既不过分沉溺于享乐,也不过分苛求自己,而是应该保持一种平稳、安静、自在的状态。
四、强调教育。
孔子很注重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
他主张实施“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形成自己的品德,并且理解道理和领导才能,从而成为有用的人才。
五、推崇 "仁爱"。
孔子主张仁爱并行,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他认为,通过仁爱这种情感,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体谅,彼此关心、帮助,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建立稳健而起势的友谊关系,从而创造出更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六、倡导理学。
孔子努力从思想上引领中国古代文化,并提出自己的“理学”思想,也称为“道学”。
这一思想主张用“道德教化”方式来建立社会“理想人”形象,要求人们要有主见和自我理性思考,这一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治学之道和思想理念对中国的节奏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摘要: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
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师者智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的阐述可谓多矣,正如林存光在《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书中指出,即使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对其形象的描述也不一样,如墨家称其为“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的孔某”,庄子称其为“现世最大的盗贼”,孟子和荀子称其为“既仁且知而盈体智慧的圣人”。
这种矛盾在《论语》中也存在,他的弟子说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隐者则说他是“五谷不分、六体不勤”。
孔子形象的多样化,实是因为政治需要、学说需要、理解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实际上,真实的孔子形象一直鲜活地存在于《论语》之中,胡念贻认为:“《论语》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成功地刻画了孔子这个人物形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孔子形象进行了重塑,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它真实地反映出孔子的原貌,为我们客观的把握孔子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回归《论语》探求孔子的真实形象。
一、乐于学习、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好学,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终于在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但他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为此,他甚至把《易》的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留下了“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强调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来治学,扎扎实实、信实无欺、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五种形象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
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
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
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
《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
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讽刺。
第三种形象“正统化”。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
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稍后,刘向《说苑·建本》指出:“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
《春秋》,国之鉴也。
”明确指出《春秋》是统治者必修的教科书。
这样看来,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
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
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把孔子从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古微书》卷二十五中的一则神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鲁国有个人出海而迷失方向,后来在海上遇到孔子。
孔子给他一条手杖,“令闭目乘之归”。
此人像哈利·波特似地骑在手杖上飞回鲁国,并向鲁王转告孔子的告诫:不久有外敌入侵,应趁早高筑城墙。
后来齐国军队兵临城下,但无功而返。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
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呢?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君子不器”,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然而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清代大学者戴震对于理学家的观点严加抨击:“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应该说,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近代以来,孔子思想受到攻击,孔子形象受到“丑化”,皆与此不无关系。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有三种形象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孔子思想大概从16世纪开始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的。
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哲人”。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读书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书五经,讨论的是孔孟之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学说并以之治理天下。
这样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方传达的结论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这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
第二种形象“智者”。
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
黑格尔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
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
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本人不懂中文,他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只是限于传教士的译本,他所能接触到的是脱离具体语境缺乏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生命力的若干条孔子语录,他无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因此他对孔子的评价自然不高。
黑格尔是欧洲中心主义者,轻视东方文化,他甚至不无偏见地认为汉语不宜思辨,对此谬论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严加驳斥。
第三种形象“完人”。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
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是劝人为善。
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
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
”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法郎士·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造者,马克思称之为“现代经济学始祖”,又说他“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1758年,魁奈发表《经济表》一书,他的弟子声称:“有史以来只有三大发明,第一为信件之发明,第二为货币之发明,第三为前二者之结果的《经济表》之发明。
”而《经济表》一书的结构模仿儒家《易经》六十四卦。
因此,人称魁奈是“欧洲的孔子”。
这一派对于孔子作了高度的评价:“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
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
但是还有一事要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
”魁奈本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