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光:孔子形象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孔子形象的变迁论题

孔子形象的变迁论题说起孔子,可能每个中国人都认识。
在我们这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一个没当过帝王、领袖,却又有如此高知名度的人,除孔子外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孔子都是万众敬仰的圣人,然而也有一些时候,他的形象不那么高大,甚至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孔子形象在历史上的变化,堪称一波三折。
一、汉武帝到清末民初圣人孔子:达到中国人威望的巅峰在欧美人眼中,孔子是中国最重要、最有名的人,几乎没有之一。
美国人麦克•哈特写过一本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书,从1978年诞生至今长销不衰,其排名被公认权威、客观。
这本书按照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度,对名人进行排名。
其中中国人排第一的就是孔子,初版中将其列为第四。
在他前面的三位依次是:穆罕默德、牛顿、耶稣。
本书在新世纪修订过一版,新版中孔子降为第五位,释迦牟尼排到了他前面。
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这三位分别是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而牛顿则是改变人类对世界认知的物理学家。
孔子与他们并列,恐怕只有一个解释能说得通:老外把儒家思想视作宗教,这种宗教统治了东方上千年,而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的影响力遍布整个东方,韩国每年会举办两次“释奠大祭”,分别在孔子祭日(5月11日)和诞辰(9月28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以来,儒家思想就是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本。
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此时距汉武帝统治时期已过去近两千年。
其间,孔子的个人声望始终维持在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甚至他思想的继承者孟子也被尊为“亚圣”。
很多历史学家都论述过孔子对中国人的意义,这里摘录钱穆先生的评点:“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孔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1. 孔子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可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诸侯国之间你打我骂,战争不断,民生凋敝。
想想吧,普通百姓日子过得简直像在火星上,没个安稳。
然而,在这样一个乱世,孔子出现了,简直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个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提倡的“仁、义、礼、智”,就像四根大柱子,支撑着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伦理。
2.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2.1 仁爱思想说到孔子,最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仁”字。
孔子认为,做人就要有爱心,要善待他人。
就像老话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是孔子的真谛。
他的这个思想,不仅让当时的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为后来的社会建立了道德标准。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生活还不美滋滋的?2.2 教育的普及而孔子的教育理念,更是为后来的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不拘一格,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子弟,大家都能来学习。
孔子开设了私人讲学,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哦!在那个重门大院的时代,谁敢让普通人进来上课?他就是这么任性,把知识的大门打开,任大家进来“偷学”。
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举动,让更多人有了求知的机会。
3. 孔子的政治主张3.1 君子之道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强调德治而非法治。
他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不是严刑峻法,而是让统治者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一个好榜样胜过一千条规矩。
”如果领导者自己都做得不怎么样,那谁还愿意听话呢?3.2 社会和谐此外,孔子也很强调社会和谐,认为不同阶层的人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能像邻居一样和睦相处,那这世界得多么美好啊!他在当时的影响力,就像是为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人们意识到和谐的重要性。
4.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不止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甚至影响了几千年后的中国,乃至全世界。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的教育理念和政治主张,至今仍被视为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原则。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时代转换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摘要: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星转斗移,然而,迄今为止,唯一不变的似乎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拨而激荡。
孔子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挥之不去的孔子始终是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无疑是一个最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又不易回答的问题。
不过,让我们简略地回望一下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也许对于进一步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是说当人们谈论“孔子”时,并不只是指涉孔子本人这唯一的含义,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他这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
而他通过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思,究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的个人形象,一般人们主要是依据《论语》一书来予以概括、描述和说明。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足够中立、客观而允当贴切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这种概括、描述和说明中获得一种有关孔子本人的真实的形象。
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
诚如傅伟勋先生所言,“原原本本地去了解原来思想家原原本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纯粹客观的诠释是个神话”。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真实的孔子”可能只是一个诠释的神话。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地形成了“个个心中有仲尼”或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的现象,乃至各各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孔子观念或孔子形象在历史上彼此竞立并存或此消彼长。
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单元测试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范文精选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单元测试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一、单选题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尊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 历代君主全部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 有教无类B. 启发式教学C. 温故而知新D. 当仁不让于师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A.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B.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C.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D. 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图是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大成殿门额题的匾,显示出后代帝王对孔子这位圣哲先师的尊崇。
该匾主要是表彰孔子对中国A. 政治思想的贡献B. 伦理道德的贡献C. 哲学思想的贡献D. 教育实践与理论的贡献阅读下表内容。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政治斗争让孔子屡屡失意,为实施其政治主张,他周游列国14年,游说各国君主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终无果而终,究其原因有:①孔子主张的礼违背了诸侯国君的意愿②反对变革旧制度的主张违背大变革的主流③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xx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①平等团结②友好相处③以礼治国④和平发展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变

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而在这个时期,孔子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也在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孔子与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中国正处于诸侯争霸、乱世动荡的阶段。
而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礼制、家族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作用,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孔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生和活动的,他对于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二、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转变1. 仁爱主义与传统道德观念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
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和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对于缓解社会紧张局势和改善人们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承孔子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的关键。
他提倡以“为人师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尊重。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时社会的文化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礼仪之学与社会秩序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之学,认为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使得人们对于秩序的渴求十分迫切。
孔子将礼仪之学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基础,对于社会的规范和秩序有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孔子对于文化转变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更新孔子提出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强调了团结、和谐和互助的重要性。
这种价值观念的更新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也与当时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为后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体制的改革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建立的教育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形象在历代的传承和演绎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孔子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代形象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孔子在不同时期的形象演变。
孔子的形象在古代可以说是神圣而威严的,被视为至圣先师。
《礼记·学记》中说:“孔子,周人也,所以为圣人者也。
”这说明孔子被认为是圣人的代表,他的言行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这种形象在汉代被进一步强化和确立,孔子被尊奉为“文圣”,成为统治者追求的楷模。
在孔子的形象塑造中,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强调,而他的个人生活和经历则相对较少被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形象逐渐从神圣崇高转变为亲民和平易近人的形象。
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宋代,宋代文人开始将孔子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将孔子描绘成一个亲近百姓、平易近人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转变使得孔子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敬仰。
同时,孔子的形象也开始与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文化符号和价值观的代表。
到了明清时期,孔子的形象进一步被夸大和神圣化。
明代朱熹将孔子的形象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将孔子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
清代孔庙的建立和孔子祭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孔子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象征。
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形象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形象被神圣化,几乎无法超越。
然而,随着现代思潮的兴起,孔子的形象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
孔子被指责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被认为是压抑人性和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
这种质疑和批判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孔子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被质疑,他的形象也被重新解读和评价。
然而,在当代,孔子的形象逐渐恢复了其独特的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儒家文化的复兴,孔子的形象重新受到重视和尊崇。
孔子被重新理解为一个具有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被重新解读和应用于当代社会。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张岩张倩倩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4期[摘要]近代孔子形象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孔子圣人形象的几次颠覆上。
太平天国时期孔子被视为妖魔作乱之源,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孔子被视为维护封建君主集权的附庸,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孔子被视为一切封建落后思想的代言人。
孔子在近代百年圣人形象被颠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封建君主专制灭亡,二是西方科学民主思想传入,三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解体,四是儒学创新能力衰减。
孔子圣人形象的颠覆是孔子形象的变异,而近代与反孔倾向一直相交织的尊孔做法,其实也是对孔子本然形象的一种变形和利用。
近代孔子圣人形象的颠覆,打破了传承两千多年的“尊孔”传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后世更加辩证客观地对待儒学和客观地评价孔子有所启发。
[关键词]近代中国;孔子形象;变异;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089-06孔子是一位生活于春秋末期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
春秋末期的孔子多数时间是一介布衣,一个君子,一个博学多识的智者,一个有血有肉、风趣幽默的教育家。
他本人自有其本然的思想、情怀和精神风貌。
然而由于时代风云的变幻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及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而最早的记载又相对简约和“模糊”,致使孔子去世之后,其形象就开始了被利用、改造和重塑的历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执政者,都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来变化,甚至重塑孔子的形象来为自己服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
由于孔子孝、悌、忠、信,仁者爱人等一系列思想吻合了统治者的政治诉求,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形象就越来越高大,直至走上神坛,被奉为“圣人”。
可以说从汉代开始,在绵绵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孔子的形象始终是一个高高立于神坛的圣人,特别是“宋明理学”更是将孔子地位提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孔子与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

孔子与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发生了许多政治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带来了思想上的重大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与春秋时期思想变革的关系,以及孔子对于时代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这一部分可以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政治动荡、封建制度的崩溃等)二、孔子的思想1. 仁爱主张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心灵的和谐与人伦之道,才能建立社会的和谐。
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体现了他对于人际关系亲和力的重视。
2. 礼仪观念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古代礼仪制度来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
他认为人们应该恪守礼法,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使整个社会发展繁荣。
3. 教育与人才选拔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口号。
他认为人们通过教育可以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三、春秋时期思想变革1. 封建制度的动摇春秋时期是封建制度动摇的时期,原本统一的君主体制逐渐衰败,封建诸侯之间开始频繁发生战争和争斗。
这种政治动荡也促使了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的重新思考。
2. 儒家与诸子百家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学派的思想家,其中包括孔子、墨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们的出现和他们思想的碰撞,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3. 道德观念的转变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也包括了对道德观念的转变。
孔子提出了仁爱的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与春秋时期其他学派强调个人利益和权力争夺形成鲜明对比。
四、孔子对时代的影响1. 教育的发展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他提倡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儒家文化的传承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广泛,不仅涉及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也涉及政治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摘要: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星转斗移,然而,迄今为止,唯一不变的似乎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拨而激荡。
孔子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挥之不去的孔子始终是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无疑是一个最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又不易回答的问题。
不过,让我们简略地回望一下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也许对于进一步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是说当人们谈论“孔子”时,并不只是指涉孔子本人这唯一的含义,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他这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
而他通过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思,究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的个人形象,一般人们主要是依据《论语》一书来予以概括、描述和说明。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足够中立、客观而允当贴切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这种概括、描述和说明中获得一种有关孔子本人的真实的形象。
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
诚如傅伟勋先生所言,“原原本本地去了解原来思想家原原本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纯粹客观的诠释是个神话”。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真实的孔子”可能只是一个诠释的神话。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地形成了“个个心中有仲尼”或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的现象,乃至各各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孔子观念或孔子形象在历史上彼此竞立并存或此消彼长。
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作为纯粹符号化的“孔子”,他既可能是拥有绝对权威的至圣素王,也可能是被历代帝王盗用的“专制之护符”;既可能是绝对真理或天理良心的化身,也可能是坏人心术的邪恶妖魔;既可能是是非善恶的绝对标准,也可能是“道德不必求其是,理想亦不必求其是,惟期于便于行事则可矣”的乡愿人物;既可能是人们惯常借助或使用的用来“作为掩盖无数富于创造精神的个人的新观点的手段”,也可能是人们常常用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活的传统”或独特异彩的象征。
因此,人们运用“孔子”这一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可能只是他们自己对于权威的态度,对于真理的看法,对于是非的选择,对于中国文化的立场,甚至只是为了追求实现专制统治的目的或者其他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各种意图及意图背后的利益。
看待“孔子”的四种眼光“个个心中有仲尼”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的孔子观念和孔子形象就是纯粹主观个人的,事实上它们总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一种视界融合的结果。
从时代背景演变的大的历史分期来讲,我们大体可以富有意义地区分辨识出四种解读“孔子”的时代性眼光。
轴心期的眼光。
依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及其死后的战国之世乃是中国人精神觉醒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各种原创性的思想宗派谱系的多元分流发展。
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着周文疲敝和时代变革的历史难题,历史的难题需要他们作出具有深度的理论回应,在这种回应中,孔子首先引领和开创并自觉地进行广泛传播的,是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并具有“思想范式”意义的儒家思想流派。
当时的诸子站在不同的思想立场、依据不同的政治信念来批评孔子,在他们眼中,孔子成了一个繁饰礼乐、崇尚无用的仁义、扰乱人心、败坏人的自然本性而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
帝制中国时代的眼光。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终结了中国轴心时代“学无拘禁,思想自由”的状况,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帝制时代,以至任何宗派的学术思想都不得不依附于专制皇权强制性和压迫性的支配权力以求生存,它们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取舍。
当然,儒术、儒教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独尊地位及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要比简单的好恶问题错综复杂得多,它们之间既有不完全协调一致的方面乃至存在着难消解掉的对立、紧张和冲突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利用、彼此依存共生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孔子和儒术依靠专制皇权或国家政权的强制性权力和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地倾心推崇,赢得了朝野上下共同一致的尊奉,不仅孔子被尊奉为“为汉制法”乃至“垂宪万世”的神明素王、至圣先师,而且围绕着孔子崇拜而逐渐发展出了种种常规化、制度化的国家祀典、尊号封谥和文庙建制等。
尽管在某些时期或个别思想家那里,孔子偶尔会遭到问难、菲薄和批评,但总的来讲,帝制中国时代的孔子乃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拥有绝对权威而历久弥尊的政治文化偶像。
近代变革或现代转型期的眼光。
晚清以来,在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的西方强势文明和由其激发出的内部的强烈要求进行改良变法乃至激进革命的运动浪潮冲击下,孔子的观念和形象在近世中国人的心目中发生了日益深刻而难以弥合的急剧裂变和根本转换。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近代第一次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的大规模反孔斗争的序幕,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妖魔。
而由洋务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和官僚士大夫之间引发的观念冲突和思想斗争中,孔子的观念和形象更逐渐发生了深刻的裂变,积极主张采西学的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与一味严持“夷夏之防”的守旧派人士之间的争议尚主要围绕着“西学”问题而展开,而对于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来讲,孔子之为孔子则已经完全不同于洋务派和守旧派心目中的孔子了,康、梁维新一派极力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积极阐扬孔子的大同太平之教,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正是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敢于怀疑、勇于批评精神的激荡下,思想界遂起一大革命,国人的思想观念与舆论风气为之一变,而博爱、平等、自由、民权等等的呼声开始响彻“暮气充塞之国”的上空。
在新旧思想不断“互相搏激而异论日起”并不断走向“激进化”的过程中,尊孔的时代似乎注定将走向终结而成为历史,乃至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革命话语中的排孔非儒的声音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最强音,最终孔子的偶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浪潮中被彻底打倒。
“文革”期间的“批孔”简单地将孔子作为旧传统、旧文化、邪恶势力的象征符号或人格化的代表而一味地予以声讨,则不仅制造了无谓的思想混乱,更制造了种种的思想禁区以加强意识控制。
全球化时代的当下眼光。
在1974年“批孔”的高潮期间,梁漱溟先生曾经以惊人的勇气与胆识写了一篇题为《今日我们如何评价孔子》的文章,无畏地站出来为孔子说话。
总的来讲,梁氏对孔子持一种“过分抑扬,贤智不为”的态度,并相信“近二千年孔子的价值到今天而一大变,固非到此为止,行且有不远而复者”。
这大概是当时最孤独的一种声音。
但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我们最终还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走出了“批孔”的迷狂,而且,今日的我们确乎已经见证了梁氏有关孔子价值“行且有不远而复者”的论断或预言的实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正面评价和充分肯定孔子、儒学和中国文化价值的声音和热情日趋高涨,那么,我们又当如何来看待这样一种现象呢?是否意味着尊孔时代的重新到来呢?在我看来,要认清这一现象的实质,必须明确我们的时代定位,也就是说,只有对于我们究竟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有一种明确的意识,我们才能具备审视这一现象的适当视角和眼光。
略言之,我们当下所处的乃是一个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的趋势又激发起了人们强烈的地方性的文化自觉或文化认同意识,这种意识昭示于人们的是——这是一个多元文明竞争并存的全球化时代,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人们应努力寻求有关“全球伦理”的共识,一方面还须审慎明智地维护自身地方性的文化身份与民族特性,只有维持这两个方面的微妙平衡,才会增进世界多元文明间的和谐相处与彼此之间的依存共生。
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认为,全面尊孔或全面批孔的时代不会重新到来,而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这并不是说没有人再会抱持简单地尊孔或简单地批孔这样的对待“孔子”的两极态度了,但我深信,简单地尊孔或简单地批孔这种两极的态度,已不可能再赢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强制性的一致遵从了。
一个不会结束的“孔子”故事张申府先生曾经有一大感叹,他说:“孔子实在是中国一个最不幸的人。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孔子总是身处吊诡而反讽的历史迷雾之中。
尊崇他的人可以把他偶像化,而批判他的人也可以把他作为替罪羊随心所欲地丑化他;尊崇他的人总是利用他,批判他的人也可以利用他;不仅读过他的书的人,有的尊崇他,有的批判他,即使未读过他的书的人,也会跟着尊崇他或批判他;对于孔门的精华(纲常礼教)与中西文化的不相容,“反孔”斗士们与顽固守旧分子有着最一致的共识与话语策略,而取舍的态度却最相反对;对于西方文化(科学与民主),梁漱溟最能与陈独秀产生共鸣,而对于孔子的态度两人却南辕北辙。
究其因,历代的中国人不过是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来塑造孔子的形象,而其尊孔或反孔亦不过在以孔子的名义表达其个人的、宗派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地方的、全球的种种诉求而已。
总之,孔子之为孔子,对不同的人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人们在自己塑造的孔子形象面前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本相。
如果我们还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孔子的话,我们当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孔子之于我们,在过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今日能够意味着什么?在未来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定论,争议肯定会不断地持续下去,然而,孔子的故事也将会因争议而一再地被人讲述。
而且,在我看来,从一个不会结束的故事的角度上讲,把孔子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活的传统”(而非死的偶像)的代表或象征也许是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视角。
讲述孔子的故事,也就是讲述我们自身的活的文化传统的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本文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