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龙山石窟介绍
佛首魂归何处?——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盗凿流失史

佛首魂归何处?——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盗凿流失史作者:武惠民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3期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也随之兴起,在距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处集结了400多年佛教石窟艺术精华的巅峰之作——天龙山石窟。
石窟现存25窟,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藻井、壁画、飞天1144幅。
东魏大权掌握者高欢执政的16年内,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序幕。
公元550年,其子高洋废东魏而自立,国号为“齐”,开凿石窟3处。
公元576年,北周攻入晋阳,北齐灭亡,隋文帝派次子杨广镇守晋阳,在此期间,开凿石窟1处。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天龙山凿窟达到高潮时期,共开凿18窟。
晚唐到五代时期雕凿了天龙山最大的一个石窟。
石窟的雕凿技法较北魏有了很大的进步,是石窟这种外来艺术形式逐渐中国化的典型实例。
尤其是用圆雕手法雕出的佛像,以三度空间的方式来表现,既具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具有中国传统佛像所具有的清新韵律或线条,使雕像具有神态高雅、体态丰满、姿态优美的特征,世称“天龙山样式”,后来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这样天龙山石窟从形制及造像上完整地包括了5个时代的内容,这就是天龙山石窟的作品较为全面,内容较为丰富,洞窟形制也较为系统的缘故。
但遗憾的是,现在来天龙山参观的游客,看到的都是失去佛头、佛臂的雕像,落寞地端坐在凿痕斑驳的龛窟内,像是失去生命的人一样,所到之处无一不呈现出断壁残垣之态。
有好奇者就会发问天龙山佛头究竟魂归何处?天龙山石窟在经历隋唐兴盛之后,到宋元时期逐渐衰落下来,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20世纪民国初年,天龙山石窟的重新发现,实际是一个偶然事件:1917年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关野贞远赴华北勘查,无意之中发现天龙山石窟后,在他的《支那佛教史迹》第三册,刊录多张实地考古图像,随即引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及搜藏热潮。
规模不大,开凿年代较晚的天龙山石窟,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美学艺术成堪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造像。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四个 ,开凿 时 间在 明代 ,造 像水 平较 其 它洞 窟略 为稚 拙 ,并 且风 将 这种 形制 的洞 窟称 为 中心 柱窟 或 塔庙 窟 。窟 内三 壁三 龛 ,龛 内 各 塑一 尊佛 像 ,龛 外两 侧为 两弟 子 ,或 两弟 子两 胁 侍菩 萨 。 隋代
天 龙 山石窟 的开凿 始于 东魏 ,历 经 北齐 、 隋、唐 、五代 等几 造 像承 接 了北齐 时 期 的风格 ,佛 像 肉髻 低平 ,脸 型 圆润 ,肩 膀 宽 个 朝代 ,前 后 延续 了有 四个 半世 纪 之久 ,反 映 了至 隋唐 五代 石窟 阔,体 型硕 壮 。菩 萨像 面短 肩 宽 ,站姿 多笔 直 ,少 有扭 曲姿态 , 略 显刻板 。总体来 看 ,隋代 塑像承 接 了北 齐风格 ,无 太 多变化 。 艺 术 的发展 过 程 , 以娴 熟 的雕 刻技 法 、鲜 明 的时代特 征 和丰 富 的
四、唐代 :华 丽 的写实 风格 第 四时期 的 石窟 开 凿 年代 都 为唐 代 ( 6 7 3 年 7 0 4 年 ),天 龙 高的 学术 价值 。但 遗憾 的 是 ,天龙 山石 窟遭 到 多次破 坏 ,2 0 世纪 2 0 年 代左 右 ,天 龙 山石窟 遭到 严重 盗窃 , 大部 分洞 窟 的头像 凿 盗 山石 窟在 唐 代 的 开凿 达到 顶 峰 ,一 共 有 l 9 窟 ,即 东 峰下 层 的4 、 空 ,甚 至有 的造 像 被整 身盗 往 国外 。 留下 的残 缺 的 身体有 的也 5 、6 、7 窟 ,和 上层 的四个 窟 ,西峰 第9 、1 1 、1 2 、1 3 、1 4 、1 5 、 7 、l 8 、1 9 、2 O 、2 l 窟 。其 中第 9 窟 为 摩崖 大 龛 ,其 余 的石 窟 形 遭 到 人为 破坏 ,令 人惋 惜 。这 严 重制 约 了对 天 龙 山石窟 艺术 价值 1
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完整版)

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
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
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
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
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
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
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一)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
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佛教石窟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
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
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
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
太原的名胜古迹

太原的名胜古迹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以下是太原的一些著名名胜古迹。
1.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南郊天龙山的山腰上,是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处古代石窟艺术遗址。
石窟内刻有佛像、菩萨像、神兽像等艺术形态,壁画内容丰富,艺术技法精湛,是中国北方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2.晋祠晋祠是一座以晋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位于太原市南郊。
这里集中了大量关于晋文化的文物和史迹,如壶口瀑布、晋阳湖、晋王府、太庙等。
在晋祠内,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体验到浓郁的晋文化氛围。
3.榆次古城榆次古城是太原市的一个古城遗址,位于市区以南。
这里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如古城墙、古城门、古街道、古庙宇等。
榆次古城以其古朴、精美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4.双塔寺双塔寺位于太原市中心,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建筑,如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
双塔寺被誉为“太原佛教文化的瑰宝”,是太原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5.乔家大院乔家大院是太原市南郊的一处传统民居建筑群,建于清朝中期。
这里的建筑布局独特、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太原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如晋商博物馆、清真寺、五台山等等。
晋商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晋商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展示了晋商的历史、商业文化和商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清真寺是太原市的一座回教寺庙,建于明朝,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回教古建筑之一。
五台山是太原市西北部的一座名山,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有许多古代寺庙和景点,如普救寺、大士院、卧佛殿等。
除了上述的景点,太原市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清代的忻州府署、庙会等,让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总之,太原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这些景点展现了太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太原三大名胜古迹200字介绍

太原三大名胜古迹200字介绍
太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古城,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
其中,三大名胜古迹分别是晋祠、榆次祖庙和天龙山石窟。
晋祠位于太原市南郊区的山上,是为晋代开国皇帝司马氏和后人修建的陵墓群。
这里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是了解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榆次祖庙是太原古城南郊的一座庙宇,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供奉着文祖孔子和武祖关羽两位神明。
庙宇内部建筑精美,保存着大量文物和书画,是中国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典范。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阳曲县天龙山麓,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岩石艺术瑰宝之一。
石窟内雕刻着丰富的佛教题材,保存着大量古代艺术和文化遗产,被誉为“北方的龙门石窟”。
以上三大名胜古迹,是太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遗产,值得前来游览和体验。
山西天龙山石窟简介

山西天龙山石窟简介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古城南5公里处的天龙山北麓。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石窟分南北两个洞窟,北洞和南洞。
北洞在古城南门西侧,
又称北山门,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洞窟。
窟门南北向,平面近方形,高3米多,门额上书“天龙山”三个大字,为清代康熙皇帝御书。
石窟中共有佛像735尊,最大的佛像高达20米多,是山西
省内最大的一处石窟群。
从窟内保存下来的佛像及石刻造像看,
多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丰润饱满、形
体健美。
特别是被誉为“中华第一佛”的千手观音菩萨造像,有
高4米多,宽2.5米余,其体态婀娜、神态安详、衣带飘逸、衣
纹流畅。
在众多的佛像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
据《释迦本传》记载:佛在王舍城时曾对弟子们讲法:“汝等各自归依佛所;若不
归依佛所者,即为妖魔鬼怪所欺;若归依佛所,我当遣之使去。
”
—— 1 —1 —。
探求天龙山石窟文化之韵美

1 东魏 、 北 齐
东魏 时期 开始 , 在 时任 大丞 相高欢的主持下开凿 了第二 、 第 三窟 , 窟 门原 有一螭首 功德碑 , 可惜 被无端盗 凿毁坏 , 致 使我们 如今无法得 知与此造像 内容有关 的一些信 息。北齐诸位皇帝延
续神武 帝高欢崇佛 之风 , 第一 、 第十、 第 十六 窟就是北齐 时 的杰 作 。石雕 比例适度 , 形 象写实 、 逼真 , 生活气息浓郁 , 依稀 可辨北
修饰 。胜境之佳 , 在环省诸 山中实属 罕见 , 且峰 峦秀美, 泉声淙淙 , 气候 清爽 , 幽雅绝俗 , 游 者于此 , 辄有不忍即返 者。 ” 书中说到 的“ 此山” 即位 于太原 市西南 3 6 k m 处的天龙 山。 天龙 山石窟就雕 凿在风景 秀丽、 气候 宜人 的天龙山上。分别介 绍 了东魏 、 北 齐、 隋、 唐 等朝代 的 天龙 山石 窟 作 品 , 同时 通过 分析 , 描 述 了这 些 作 品 的 历 史 、 人 文价 值 , 为 今 后 相 关研 究提 供 了 良好 的借 鉴 。 关 键 词 : 天 龙 山石 窟 ; 东魏 ; 北齐 ; 隋代 ; 唐 代 中图分类号 :K8 7 9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8 1 3 6 ( 2 0 1 3 ) 2 2 — 0 1 1 4 — 0 2
先生书写 , 张先生是 山西“ 国宝” 级 的大师 , 对联 内容 与漫 山阁互 为一体又相得 益彰 , 把天龙 山石窟的美推广到了极致 。
2 隋 代
延至隋代 , 文帝 、 炀帝父 子更加崇信 佛教 , 据说 文帝还授 了 菩 萨戒 。天龙山第八窟就是在文帝 杨坚 时期 , 由晋王杨广主持开 凿的, 有窟 门外一 功德碑为证 。塔 的四周雕 四佛 , 北、 东、 西三面 各 雕_ 一佛 的“ 塔庙 窟里 ” 的造 像风格 , 使 天龙 山隋代 造像 显得独 具 特色 , 如 同大树一样屹立在天龙山 的半 山腰 。 隋代 的造像风格也是 表现人体肌 肉健壮 的写实 手法 ,站立 在隋窟 门 [ 2 1 的金刚力 士 , 怒 目圆睁 , 仿 佛驰骋 沙场 的战将一般 。 这主要是 因为 隋朝立 国后 , 存在 年代 较短 , 雕像 上不足以或者说 是来不及形成 自己的雕 塑风格 , 但是 和北齐时期相 比 , 已经略显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太原】天龙山

天龙山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
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共25窟,雕刻大小佛像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1924年~1925年(民国13年~民国14年)间,外国侵略者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整,恢复了天龙山胜迹。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
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景区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由东峰、西峰、南峰(香炉峰)和柳子沟组成。
东峰名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山势雄奇,林木茂密。
东西两峰之南,则是柳子沟,沟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公里,两岸悬崖壁立,青藤倒挂,杂树丛生,地净尘绝。
柳子沟的南侧是天龙山南峰,海拔1350米,山势险峻,层峦叠翠,远望仿佛是一幅连绵不断的卷轴画。
在这幅画卷中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峰顶耸立有一块高约10米、宽约7米的巨石,因常有薄雾在石上飘游,远远看去宛如青烟自炉鼎中冉冉升起,颇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趣,故名香炉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天龙山石窟介绍
(8米高的被盗走了佛眼的弥勒佛坐像作者:wu98)
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山腰,始凿于东魏年间(公元534一550年),共有24个洞窟,其中以第九窟“漫山阁”内的唐代石窟为其中精品,内有保存完整的弥勒佛坐像,为古代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天龙山
门票:15元,导游费20元
开放时间:8:30~18:00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加油站在晋祠镇上;银行、医院在晋源区有;圣寿寺停车场,收费10元。
交通:没有直接到天龙山的公交车,可在晋祠公园前租面的前往,淡季往返40元,一车可坐7人,人数超过4人时,司机会按10元/人索取车费。
旺季面的单程30元,节日期间,会有中巴往返,单程10元/人。
游天龙山最好从山顶开始,车子可以直接送到,然后向山下游览,免去攀爬之苦,司机会在山下的圣寿寺等候,圣寿寺停车场的10元停车费需游客支付。
如果是游东峰和西峰的石窟,可以让司机在山顶等候。
从山顶到两个石窟的路程很近。
周边景区:晋祠龙山道教石窟太山寺祁县民俗博物馆平遥古城
景点地图
天龙山石窟位置示意图
天龙山石窟内部导游图
景点相关资料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
距离著名的晋祠大约20多公里.海拔高1700米左右。
属于吕梁山脉,这里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
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
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
后隋,唐代都有开发。
历史
北魏末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虽然都以“大魏”为国号,但实际上都已是傀儡政权,东魏由高欢摄政,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称帝,改魏为齐,史称“北齐”。
太原古称晋阳,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时为高氏的别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使这里的佛教迅速兴盛起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
石窟分布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
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
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
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
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
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
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窟龛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南坡,始建于东魏,以后经历了北齐、隋、唐、五代,共有二十五个洞窟。
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
其中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
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
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
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
北齐像更减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
同时,还可以看到龛形和窟形上对于建筑结构的关注,相当精确地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
(西峰部分洞窟)
隋代仅有的一窟,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可知建窟于隋代开皇四年(584年)。
晋阳又是唐太祖李渊的龙兴之地,因此在唐代也是别都,地位重要,佛教更为发展,因而天龙山唐代开凿最多,达十五座,可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
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别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
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
天龙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天龙山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生动显示了石窟艺术由北朝向隋唐转化的进程。
可惜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难以置信的盗凿破坏,大批精品流失国外。
最近,天龙山石窟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历史的和艺术的宝贵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弘扬。
圣寿寺
位于石窟下方的圣寿寺,初名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宋元时改今名,明代重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
此外,千佛洞、白龙祠、关
帝庙、观音塔及柳子沟也都是天龙山的重要景观,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美妙的神话和传说。
景点图片
圣寿寺
天龙山一景古松抱柏作者:wu98
东峰第3窟作者:wu98 石窟造像
西峰第9窟漫山阁
第9窟力士作者:wu98
三尊菩萨作者:wu98
石窟佛像作者:新鲜水果
典型的北齐建筑,六棱柱作者:wu98
见证历史沧桑的钟楼作者:wu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