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龙山石窟介绍

合集下载

佛首魂归何处?——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盗凿流失史

佛首魂归何处?——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盗凿流失史

佛首魂归何处?——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盗凿流失史作者:武惠民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3期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也随之兴起,在距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处集结了400多年佛教石窟艺术精华的巅峰之作——天龙山石窟。

石窟现存25窟,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藻井、壁画、飞天1144幅。

东魏大权掌握者高欢执政的16年内,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序幕。

公元550年,其子高洋废东魏而自立,国号为“齐”,开凿石窟3处。

公元576年,北周攻入晋阳,北齐灭亡,隋文帝派次子杨广镇守晋阳,在此期间,开凿石窟1处。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天龙山凿窟达到高潮时期,共开凿18窟。

晚唐到五代时期雕凿了天龙山最大的一个石窟。

石窟的雕凿技法较北魏有了很大的进步,是石窟这种外来艺术形式逐渐中国化的典型实例。

尤其是用圆雕手法雕出的佛像,以三度空间的方式来表现,既具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具有中国传统佛像所具有的清新韵律或线条,使雕像具有神态高雅、体态丰满、姿态优美的特征,世称“天龙山样式”,后来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这样天龙山石窟从形制及造像上完整地包括了5个时代的内容,这就是天龙山石窟的作品较为全面,内容较为丰富,洞窟形制也较为系统的缘故。

但遗憾的是,现在来天龙山参观的游客,看到的都是失去佛头、佛臂的雕像,落寞地端坐在凿痕斑驳的龛窟内,像是失去生命的人一样,所到之处无一不呈现出断壁残垣之态。

有好奇者就会发问天龙山佛头究竟魂归何处?天龙山石窟在经历隋唐兴盛之后,到宋元时期逐渐衰落下来,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20世纪民国初年,天龙山石窟的重新发现,实际是一个偶然事件:1917年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关野贞远赴华北勘查,无意之中发现天龙山石窟后,在他的《支那佛教史迹》第三册,刊录多张实地考古图像,随即引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及搜藏热潮。

规模不大,开凿年代较晚的天龙山石窟,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美学艺术成堪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造像。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化 十分 严重 。
四个 ,开凿 时 间在 明代 ,造 像水 平较 其 它洞 窟略 为稚 拙 ,并 且风 将 这种 形制 的洞 窟称 为 中心 柱窟 或 塔庙 窟 。窟 内三 壁三 龛 ,龛 内 各 塑一 尊佛 像 ,龛 外两 侧为 两弟 子 ,或 两弟 子两 胁 侍菩 萨 。 隋代
天 龙 山石窟 的开凿 始于 东魏 ,历 经 北齐 、 隋、唐 、五代 等几 造 像承 接 了北齐 时 期 的风格 ,佛 像 肉髻 低平 ,脸 型 圆润 ,肩 膀 宽 个 朝代 ,前 后 延续 了有 四个 半世 纪 之久 ,反 映 了至 隋唐 五代 石窟 阔,体 型硕 壮 。菩 萨像 面短 肩 宽 ,站姿 多笔 直 ,少 有扭 曲姿态 , 略 显刻板 。总体来 看 ,隋代 塑像承 接 了北 齐风格 ,无 太 多变化 。 艺 术 的发展 过 程 , 以娴 熟 的雕 刻技 法 、鲜 明 的时代特 征 和丰 富 的
四、唐代 :华 丽 的写实 风格 第 四时期 的 石窟 开 凿 年代 都 为唐 代 ( 6 7 3 年 7 0 4 年 ),天 龙 高的 学术 价值 。但 遗憾 的 是 ,天龙 山石 窟遭 到 多次破 坏 ,2 0 世纪 2 0 年 代左 右 ,天 龙 山石窟 遭到 严重 盗窃 , 大部 分洞 窟 的头像 凿 盗 山石 窟在 唐 代 的 开凿 达到 顶 峰 ,一 共 有 l 9 窟 ,即 东 峰下 层 的4 、 空 ,甚 至有 的造 像 被整 身盗 往 国外 。 留下 的残 缺 的 身体有 的也 5 、6 、7 窟 ,和 上层 的四个 窟 ,西峰 第9 、1 1 、1 2 、1 3 、1 4 、1 5 、 7 、l 8 、1 9 、2 O 、2 l 窟 。其 中第 9 窟 为 摩崖 大 龛 ,其 余 的石 窟 形 遭 到 人为 破坏 ,令 人惋 惜 。这 严 重制 约 了对 天 龙 山石窟 艺术 价值 1

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完整版)

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完整版)

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

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

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

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

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

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

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山西天龙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一)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

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佛教石窟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

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

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

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

太原的名胜古迹

太原的名胜古迹

太原的名胜古迹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以下是太原的一些著名名胜古迹。

1.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南郊天龙山的山腰上,是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的一处古代石窟艺术遗址。

石窟内刻有佛像、菩萨像、神兽像等艺术形态,壁画内容丰富,艺术技法精湛,是中国北方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2.晋祠晋祠是一座以晋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位于太原市南郊。

这里集中了大量关于晋文化的文物和史迹,如壶口瀑布、晋阳湖、晋王府、太庙等。

在晋祠内,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体验到浓郁的晋文化氛围。

3.榆次古城榆次古城是太原市的一个古城遗址,位于市区以南。

这里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如古城墙、古城门、古街道、古庙宇等。

榆次古城以其古朴、精美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4.双塔寺双塔寺位于太原市中心,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建筑,如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

双塔寺被誉为“太原佛教文化的瑰宝”,是太原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5.乔家大院乔家大院是太原市南郊的一处传统民居建筑群,建于清朝中期。

这里的建筑布局独特、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太原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如晋商博物馆、清真寺、五台山等等。

晋商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晋商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展示了晋商的历史、商业文化和商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清真寺是太原市的一座回教寺庙,建于明朝,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回教古建筑之一。

五台山是太原市西北部的一座名山,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有许多古代寺庙和景点,如普救寺、大士院、卧佛殿等。

除了上述的景点,太原市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清代的忻州府署、庙会等,让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总之,太原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这些景点展现了太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太原三大名胜古迹200字介绍

太原三大名胜古迹200字介绍

太原三大名胜古迹200字介绍
太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古城,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

其中,三大名胜古迹分别是晋祠、榆次祖庙和天龙山石窟。

晋祠位于太原市南郊区的山上,是为晋代开国皇帝司马氏和后人修建的陵墓群。

这里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是了解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榆次祖庙是太原古城南郊的一座庙宇,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供奉着文祖孔子和武祖关羽两位神明。

庙宇内部建筑精美,保存着大量文物和书画,是中国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典范。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阳曲县天龙山麓,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岩石艺术瑰宝之一。

石窟内雕刻着丰富的佛教题材,保存着大量古代艺术和文化遗产,被誉为“北方的龙门石窟”。

以上三大名胜古迹,是太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遗产,值得前来游览和体验。

山西天龙山石窟简介

山西天龙山石窟简介

山西天龙山石窟简介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古城南5公里处的天龙山北麓。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石窟分南北两个洞窟,北洞和南洞。

北洞在古城南门西侧,
又称北山门,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洞窟。

窟门南北向,平面近方形,高3米多,门额上书“天龙山”三个大字,为清代康熙皇帝御书。

石窟中共有佛像735尊,最大的佛像高达20米多,是山西
省内最大的一处石窟群。

从窟内保存下来的佛像及石刻造像看,
多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佛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丰润饱满、形
体健美。

特别是被誉为“中华第一佛”的千手观音菩萨造像,有
高4米多,宽2.5米余,其体态婀娜、神态安详、衣带飘逸、衣
纹流畅。

在众多的佛像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

据《释迦本传》记载:佛在王舍城时曾对弟子们讲法:“汝等各自归依佛所;若不
归依佛所者,即为妖魔鬼怪所欺;若归依佛所,我当遣之使去。


—— 1 —1 —。

探求天龙山石窟文化之韵美

探求天龙山石窟文化之韵美

1 东魏 、 北 齐
东魏 时期 开始 , 在 时任 大丞 相高欢的主持下开凿 了第二 、 第 三窟 , 窟 门原 有一螭首 功德碑 , 可惜 被无端盗 凿毁坏 , 致 使我们 如今无法得 知与此造像 内容有关 的一些信 息。北齐诸位皇帝延
续神武 帝高欢崇佛 之风 , 第一 、 第十、 第 十六 窟就是北齐 时 的杰 作 。石雕 比例适度 , 形 象写实 、 逼真 , 生活气息浓郁 , 依稀 可辨北
修饰 。胜境之佳 , 在环省诸 山中实属 罕见 , 且峰 峦秀美, 泉声淙淙 , 气候 清爽 , 幽雅绝俗 , 游 者于此 , 辄有不忍即返 者。 ” 书中说到 的“ 此山” 即位 于太原 市西南 3 6 k m 处的天龙 山。 天龙 山石窟就雕 凿在风景 秀丽、 气候 宜人 的天龙山上。分别介 绍 了东魏 、 北 齐、 隋、 唐 等朝代 的 天龙 山石 窟 作 品 , 同时 通过 分析 , 描 述 了这 些 作 品 的 历 史 、 人 文价 值 , 为 今 后 相 关研 究提 供 了 良好 的借 鉴 。 关 键 词 : 天 龙 山石 窟 ; 东魏 ; 北齐 ; 隋代 ; 唐 代 中图分类号 :K8 7 9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8 1 3 6 ( 2 0 1 3 ) 2 2 — 0 1 1 4 — 0 2
先生书写 , 张先生是 山西“ 国宝” 级 的大师 , 对联 内容 与漫 山阁互 为一体又相得 益彰 , 把天龙 山石窟的美推广到了极致 。
2 隋 代
延至隋代 , 文帝 、 炀帝父 子更加崇信 佛教 , 据说 文帝还授 了 菩 萨戒 。天龙山第八窟就是在文帝 杨坚 时期 , 由晋王杨广主持开 凿的, 有窟 门外一 功德碑为证 。塔 的四周雕 四佛 , 北、 东、 西三面 各 雕_ 一佛 的“ 塔庙 窟里 ” 的造 像风格 , 使 天龙 山隋代 造像 显得独 具 特色 , 如 同大树一样屹立在天龙山 的半 山腰 。 隋代 的造像风格也是 表现人体肌 肉健壮 的写实 手法 ,站立 在隋窟 门 [ 2 1 的金刚力 士 , 怒 目圆睁 , 仿 佛驰骋 沙场 的战将一般 。 这主要是 因为 隋朝立 国后 , 存在 年代 较短 , 雕像 上不足以或者说 是来不及形成 自己的雕 塑风格 , 但是 和北齐时期相 比 , 已经略显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太原】天龙山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太原】天龙山

天龙山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

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共25窟,雕刻大小佛像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1924年~1925年(民国13年~民国14年)间,外国侵略者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整,恢复了天龙山胜迹。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

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

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景区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由东峰、西峰、南峰(香炉峰)和柳子沟组成。

东峰名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山势雄奇,林木茂密。

东西两峰之南,则是柳子沟,沟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公里,两岸悬崖壁立,青藤倒挂,杂树丛生,地净尘绝。

柳子沟的南侧是天龙山南峰,海拔1350米,山势险峻,层峦叠翠,远望仿佛是一幅连绵不断的卷轴画。

在这幅画卷中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峰顶耸立有一块高约10米、宽约7米的巨石,因常有薄雾在石上飘游,远远看去宛如青烟自炉鼎中冉冉升起,颇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趣,故名香炉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天龙山石窟介绍
(8米高的被盗走了佛眼的弥勒佛坐像作者:wu98)
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山腰,始凿于东魏年间(公元534一550年),共有24个洞窟,其中以第九窟“漫山阁”内的唐代石窟为其中精品,内有保存完整的弥勒佛坐像,为古代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天龙山
门票:15元,导游费20元
开放时间:8:30~18:00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加油站在晋祠镇上;银行、医院在晋源区有;圣寿寺停车场,收费10元。

交通:没有直接到天龙山的公交车,可在晋祠公园前租面的前往,淡季往返40元,一车可坐7人,人数超过4人时,司机会按10元/人索取车费。

旺季面的单程30元,节日期间,会有中巴往返,单程10元/人。

游天龙山最好从山顶开始,车子可以直接送到,然后向山下游览,免去攀爬之苦,司机会在山下的圣寿寺等候,圣寿寺停车场的10元停车费需游客支付。

如果是游东峰和西峰的石窟,可以让司机在山顶等候。

从山顶到两个石窟的路程很近。

周边景区:晋祠龙山道教石窟太山寺祁县民俗博物馆平遥古城
景点地图
天龙山石窟位置示意图
天龙山石窟内部导游图
景点相关资料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

距离著名的晋祠大约20多公里.海拔高1700米左右。

属于吕梁山脉,这里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

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

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

后隋,唐代都有开发。

历史
北魏末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虽然都以“大魏”为国号,但实际上都已是傀儡政权,东魏由高欢摄政,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称帝,改魏为齐,史称“北齐”。

太原古称晋阳,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时为高氏的别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使这里的佛教迅速兴盛起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

石窟分布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

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

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

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

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

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

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

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窟龛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南坡,始建于东魏,以后经历了北齐、隋、唐、五代,共有二十五个洞窟。

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

其中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

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

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

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

北齐像更减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

同时,还可以看到龛形和窟形上对于建筑结构的关注,相当精确地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

(西峰部分洞窟)
隋代仅有的一窟,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可知建窟于隋代开皇四年(584年)。

晋阳又是唐太祖李渊的龙兴之地,因此在唐代也是别都,地位重要,佛教更为发展,因而天龙山唐代开凿最多,达十五座,可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

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别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

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

天龙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天龙山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生动显示了石窟艺术由北朝向隋唐转化的进程。

可惜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难以置信的盗凿破坏,大批精品流失国外。

最近,天龙山石窟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历史的和艺术的宝贵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弘扬。

圣寿寺
位于石窟下方的圣寿寺,初名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宋元时改今名,明代重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

此外,千佛洞、白龙祠、关
帝庙、观音塔及柳子沟也都是天龙山的重要景观,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美妙的神话和传说。

景点图片
圣寿寺
天龙山一景古松抱柏作者:wu98
东峰第3窟作者:wu98 石窟造像
西峰第9窟漫山阁
第9窟力士作者:wu98
三尊菩萨作者:wu98
石窟佛像作者:新鲜水果
典型的北齐建筑,六棱柱作者:wu98
见证历史沧桑的钟楼作者:wu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