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平行研究

“寒窗穿碧疏,润础闹苍藓”
陈与义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陆游:“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
范成大:“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马子严:“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其它古籍里的例子
《礼记· 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
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一、定义与兴起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
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
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
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 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 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 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研究史
1854年,德国古典语文家M· 霍甫特在柏林科学院的
就职演说中宣称,通过对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对照 和类比,可以更清楚和生动地认识古代德国,他关
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已经初
显类型学观照的雏形。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
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 维
谢洛夫斯基(1838~1906)一
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
从而揭示出人类文化体系知识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
性,这也是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
比较,以及文学对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 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
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节 类型学
乃放与,而心正凄怆。霸曰:‘此弟妇子也。’责
问,妇乃伏。”
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免费下载】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P20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学派:同源性美国学派:类同性中国学派:异质互补性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P40跨国、跨学科、跨文明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英国的波斯奈特)、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梵·第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P64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举例子分辨) P69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P78印象渊源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研究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P87-90最重要的媒介是文字资料媒介研究范畴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P98、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P99、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P10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P97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有三: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接受者文化心理过滤作用。
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P114、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P112、译介学研究范畴P112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对“如何界定翻译”的探索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研究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P127、形象学的研究范围P125-128、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P125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注视着、先见、身份、时间、他者、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注视者在构建他者形象时受到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12、错误影响、负影(举例子分辨)P144。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 世纪 30 年代,繁荣于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注重事实考据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但这种只注重事实考据的比较文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多严重的质疑。
于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以韦勒克、雷马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原理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可比性原理呈现出“众说纷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但是,对可比性原理的界定不应单从外延对其做过多的限制,而应由可比性本身出发对其内涵做出原则性解释。
即平行研究的相对性、异质性、“异”和“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以美国学派为代表,他们强调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学界对发生“类同”、“对比”和可比性的条件、提前以及范围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究竟什么可以比,什么不可比,有何规律。
“人文学科研究同自然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是需要先有一个主观的学理假设,及研究者现有一种认识观点,包括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考察、分析标准、方法和角度(也叫切入点)等的假设构想。
” 孙景尧教授认为,比较文学“更强调世界文学和总体知识视野,并将之贯串于认识理念和方法视角中去,从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假设内容,使之自觉自由地进行跨国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的相互参照和研究探索”[1]P125.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彼此关系和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1]P127,而平行研究“在研究其异同与探求其原因规律时就更注重关系的可比性,也就是说,对平行研究的文学对象,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其问题,以获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相应新识,或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相存相衬新见。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平行研究

《风俗通义》
“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俱怀妊
赚灰阑记》(梗概)
妓女张海棠从良家给马员外为妾,生子寿
2、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莱蒙托夫:《恶魔》
这些全是我的王国。它比你打从 你无人羡妒的宝座上所俯瞰的一切 要光荣得多,啊,你这威猛的天帝: 普罗米修斯 一切仙神妖魔的君王呀,所有那 你可不是万能,因为我不肯低头 聚集在各个光亮和转动的世界上的 来分担你那种凶暴统治的罪孽, 精灵,除了一个以外,全部由你主宰! 宁愿吊了起来钉在这飞鸟难越的 可是亿兆生灵中就只你我两个人 万丈悬崖上,四处是黑暗、寒冷和死静; 睁着夜不交睫的眼睛对它们了望。 没有花草、昆虫、野兽,或生命的音容。 且看这大地,上面繁殖着你的奴隶,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你竟然拿恐怖、怨艾和绝望 无变、无休,也无望!我却依然存在。 去酬报他们的顶礼、祈祷和赞美、 我问大地,千山万岳有否感知? 艰苦的劳动以及大规模伤心的牺牲。 我问上天,那无所不睹的太阳 至于我,你的仇人,恨得你两眼发黑, 有否看见?再有那茫茫的大海, 你却让我在我的痛苦和你的迫害中, 有的时候汹涌、有的时候平静—— 取得了权威和胜利,丧尽了你的威风。 这是上天千变万化的影子, 啊,三千年不眠不睡的时辰, 散落在下界——我不知道它那些 每一刻全由刺心的创痛来划分, 澎湃的浪涛可曾听得我的哀号?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主题学 (一)、主题学定义
法国著名学者梵· 第根认为,主题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互 美国学者佛里特里希和马龙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写 法国1978年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为主题学下的定义
主题学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从影响研究出发,首先强调的是相同主题的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
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 较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
性的东西。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
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 风格、技巧 ,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见
收为养女,朝夕相伴,以寄托对藤壶的思慕。几年后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才艺超众。源氏便把她据为己有。
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由于天降异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稳。源氏奉召回京辅佐朝廷。不久,朱雀帝
让位给冷泉帝。源氏升任太政大臣 。源氏建造了集四季景物为一体、蔚为壮观的六条院寓所,将昔日恋人统 统接到院里来住。源氏近40岁时,将朱雀帝之女三公主纳为正妻,紫姬病卧在床。早已凯觎三公主美貌的头
中将之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机会,与三公主幽会被发现。柏木惧悔交加,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与柏木毫
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后,落发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壶乱伦之罪的报应临头,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 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断尘缘,隐遁出家。几年后死去。 源氏之子薰生性严谨。20岁来到宇治山庄爱上
了庄主八亲王的大女公子,不料遭到拒绝。大女公子病故后,他寻回外貌酷肖大女公子的八亲王的私生女浮
湘云、晴雯等人对宝玉的爱慕之情;而男女恋爱的欢悦和精神意趣两不离的情爱的《源》 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该书主要写了源氏的爱情生活,他的一生是追求情爱的一生,
与其有关的各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也是为情所困从而展现了一个“情”的世界。继而往深 处剖析,这些“情”更多的是出于“欲”的愿望。《红》中贾政对贾母的孝奉不仅出于封建礼教 的规范,更因为他深知贾母代表了封建家庭的最高权力,违背她就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设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可比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共同的文学规律。(1)从根源 上看,文学属于人文学科,是人类创造物,它体现了人类的思想、愿望、感 情,为人类的需要服务,因此人文现象都会超越时空,反映某些共同的东西, 蕴含某种相似成分。如文字的起源,不同民族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字;如艺 术的起源都是初民的原始艺术。(2)从文学本身看,人类共同的需要和愿望 在类似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就可能产生出类似的文学现象,例如,各民族 最早的文学形式往往是诗歌,戏剧的产生大多与宗教仪式有关,小说的产生 大都与城市的兴起有关,不同地区的英雄传奇的形成也有类似和雷同之处。 (3)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凡 是属于文学范围内的东西都会有某些方面的类似。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 尽管属于不同时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我国古典文学 中的话本、拟话本和西方的story,都具有短篇小说的特征;属于同一文学思 潮的不同民族文学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上这一潮流的印记。浪漫主义、文 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现实主义等; 平行回现论:人类存在共同想象,超越时空,使不同文学之间有相似之处。
比较文学的主题学
定义: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是 对于主题的比较研究,即研究主题跨文学 之间的流变。 主题就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如 “惩恶扬善”、“歌颂英雄”、“向往和 平”等。 主题存在的两种方式:一种主题有某一民 族的文学中源起,然后向其他民族的文学 中流传;一种是不同民族的文学中保存共 同的主题。
美国学派的确立
20世纪40—60年代: (1)机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比较文学委员会 (1942) ;美国比较文学协会(60) (2)杂志:《比较文学通讯》(42);《比较文 学》(45);《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52)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克马、奥尔德里奇、列文。 美国学派形成的原因:1、历史短;2、文化多元; 3、新批评;4、与早期美国学者的努力有关。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辩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辨文学院王莹 201421080103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两大研究方法之一,在多数高校比较文学教材中占据较大篇幅。
这些教材在介绍平行研究时,往往会涉及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的关系。
其中不少教材表述为: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有一定问题的。
综览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二十余本比较文学教材及专著,这样的提法并不罕见。
如陈挺《比较文学简编》:美国学派提出了“平行研究”的口号1。
朱维之《中外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科际研究”的新方法2。
刘建彪、刘介民《比较文学教程》:美国学者创建的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
索邵武《比较文学论要》:美国学派提出了“平行研究”的口号4。
陈雅谦《比较文学散稿》: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开拓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5。
刘宝安《比较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提出了“平行研究”的口号6。
以上这些教材中,均明确指出美国学派“提出”平行比较。
而在另外一些教材或是上述这些教材的不同段落中,表述则与此不同。
刘建彪《比较文学自学手册》:伏尔泰、赫尔德、歌德所开创的平行研究,虽然一度为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所湮没,但由于它的科学意义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于冲破束缚,伴随美国学派的兴起而复活7。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他们(美国学派)提倡平行研究,即以问题为基础,包括探讨作品的类同,也包括探讨作品的对比8。
朱维之《中外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最早就是以平行研究问世的。
但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系统方法,则由美国学派加以提倡而确立9。
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美国学派)提倡问题式的平行研究10。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美国学派的理论,相对于法国学派的“影响理论”,可以概括为“平行理论”,研究方法也可相对于法国的“影响研究”而简言为“平行研究”11。
平行研究在美国比较文学界得到了最广泛、最系统的总结和应用12。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平行研究案例解读
1.不自由,毋宁死的中外女性—女性 解放主题研究
女性的牢笼: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状态 摆脱桎梏:追求幸福的道路 生命的代价:抗争的艰辛和代价 路在何方?
2.中国长篇史诗缺类研究
口头演唱传统不同 古希腊-《荷马史诗》 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中国-文王史诗 表演主体不同 古希腊-荷马,歌手 印度-伶工 中国-士大夫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五、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研究范围不同
六、美国学派特点
深受新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文学研 究应以作品为中心,重视比较文学研究 的“文学性”,注重作品的文学欣赏、 美学分析和艺术评价
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
3.中西文学个人奋斗者形象平行研究
于连——个人奋斗的牺牲品 拉斯蒂涅——个人野心家的标本 约翰·克利斯朵夫——个人奋斗的典范 高加林——中国的于连
二、平行研究的内涵
主题的平行研究:爱情主题等 体裁的平行研究:小说与“novel” 人物形象的平行研究:中西方个人野心家 艺术风格的平行研究:果戈里与莫泊桑的讽刺 中西文艺理论的平行研究:比较诗学
2.钱钟书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 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 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 的。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系统的背景上进行, 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读书》三联书店,1981年10期
3.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 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第八讲 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
“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影响或有多大影 响,都是卓然可比的。”
—例解读 • 二、平行研究的内涵 • 三、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 • 五、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 六、美国学派特点 • 七、美国学派的理论依据
三、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比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似 人类共同情感相似 人类文化发展共通规律
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
1.平行研究的定义
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 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 比或对比,或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 较,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 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提倡不仅跨国界,而且跨学科的比较 研究
七、美国学派的理论依据
英美新批评:也称为本体批评、文本批评主张把文学作 品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强化文学本体意识,深化读者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避免文学批评的主观随意性, 强调文学在形式方面的内在因素,突出了文学的本位意 识和对审美价值。其批评范畴为反讽、语境、意象、隐 喻、神话、象征等。(可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