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图
合集下载
地球的公转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 太阳不停地公转。
• 旋转中心: 太阳
• 方向: 自西向东
• 周期:
一年
0 0 0
0
点击播放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0 0 0 0
讨论 假设地球直立着自转和公转,这样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
0 0 0 0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 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地
至
南回归线
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0
球公转轨道
9月23日前后
秋分
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 短、夜最长。
长、夜最短。 0
0
6、7、8月为 夏季。
0
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 冬季
观察:归纳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3·21
春分 昼夜平分
6·22 夏至 昼最长
0 0 0
0
观察:北半球某一点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情况。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夏至
春分或秋分
南半球某点昼0 夜长短情况相反。
0 0
0
冬至
观察:说出五带的范围。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 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0 0 0 0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又 无极昼极夜现象
夜最长 冬至 12·22
0
南半球0 呢? 0
0
昼夜平分 秋分
9·23
任务3 结合生活体验,归纳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
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立春-----2月4日前后、 立夏-----6月5日前后、 立秋-----8月8日前后、 立冬-----11月8日前后,
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季划分示意图
(2)、天文四季
①、我国的四季:以“四立”作为各个季节的开始。 我国民俗多用“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2月4日前后、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四)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二、四季的更替
三、五带的划分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概念:地球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1、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Fra bibliotek2、公转轨道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南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ˊ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26ˊ
北温带 北 回 归 热 赤
南
线 道 线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 0 射现象
0
带
23°26ˊ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现象
回 归 南温带 极 圈 南寒带 90
0
66°34ˊ 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 的时间间隔。
历时: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24秒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
5、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这个 角度称为黄赤交角。 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34′的夹角。
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季划分示意图
(2)、天文四季
①、我国的四季:以“四立”作为各个季节的开始。 我国民俗多用“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2月4日前后、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四)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二、四季的更替
三、五带的划分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概念:地球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1、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Fra bibliotek2、公转轨道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南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ˊ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26ˊ
北温带 北 回 归 热 赤
南
线 道 线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 0 射现象
0
带
23°26ˊ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现象
回 归 南温带 极 圈 南寒带 90
0
66°34ˊ 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 的时间间隔。
历时: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24秒
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
5、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这个 角度称为黄赤交角。 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34′的夹角。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球的公转(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

3.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
向为
()
A.东
B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
变化
()
A.变远
B.变近
C.向东北移动
D.向西北移动
解析:第 3 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投影越短。读图可知,当地球由丙处向 乙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正午太阳位于登封观星台 的正南,且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减小,横梁的影子投在北面的“长堤”上且逐 渐变长,所以投影变远。第 4 题,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回归线的纬度变低,该 地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投影变长,所以向北变长变远。 答案: 3.D 4.A
[考题印证]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 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 图,完成(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太阳直射地表的纬度相同
年中的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 极夜 现象
春、秋 图2中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 3 月 21 日(时间)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
分日 地 昼夜等长
02
提能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的影响
在依据图文材料创设试题情境的前提下,通过图文材料中隐性或显性信 息,通常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查:
角度一: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角度二:根据黄赤交角图,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大小。 角度三:结合图文材料,考查黄赤交角的影响及其应用。
01 夯实 必备知识 02 提升 关键能力 03 培育 学科素养
昼夜长短的变化(使用)

思考:
不同纬线上的点,昼夜 长短状况如何呢?
一、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状况:
1、二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 等长。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2、北半球夏至日, ①赤道各地昼夜长; 太 ②北半球各地昼长于 夜,纬度越高昼越 长,北极圈及其以 阳 北地区出现极昼; ③南半球各地昼短于 夜,纬度越高昼越 光 短,南极圈及其以 南地区出现极夜。
(1)、四季
1、天文上: 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最长 , 太阳高度最高 冬季是一年中 白昼最短 , 太阳高度最低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气候统计上: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的季节; 的季节;
二 十 四 节 气 与 四 季
北 温 带
23026′N 北 回 归 线
无太阳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有太阳 直射 无极昼 极夜 无太阳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热 带
23026′S 南 回 归 线
南
66034′S
南
温
极
南寒带
带
圈
小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太阳高度
纬度变化四季五带练习巩固练习:
读地球的光照图(图 1),回答: 6 22 (1)此图是_______月______日前后的光照图。 85°26′ (2)如果长沙在 28゜N,那么它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北 23°26′ 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 (3)A、B、C 三地的昼长状况,从长到短依次排列是 地方时分别是 6月22日4时、8时、10时 ,北 京时间是 6月22日14时 ______________. (4)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是 C<A<B 此时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 全年最大值 。 __________. (5)A 地的夜长是__________,N 点的夜长是____________. 植树节至国庆节期间,A、B、C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 怎样变化? A地正午太阳高度先逐渐增大,6 月22日前后达到全年最大值,之 后逐渐减少; B地正午太阳高度先逐渐增大,6 月22日前后达到全年最大值90°, 之后逐渐减少; C地正午太阳高度先逐渐减小, 6月22日前后达到全年最小值, 之后逐渐增大。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二) 地球的运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__B___图。四图影子的朝向均为_______(方向)。
?
A
B
C
D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2
四季的变化
夏至日光照图
春分、秋分日光照图
冬至日光照图
对于北半球来说, 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 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 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 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极昼
极圈内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无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前后
极夜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无极昼极夜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5
五带的划分
北极圈66.5°N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
南回归线23.5°S
南极圈66.5°S
地球的五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四季变化明显 有阳光直射现象
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 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 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 附近。
北极星
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
夏至 春分
秋分
春分
冬至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1 地球的自转 2 地球的公转
自转
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 向 自西向东 周期 地理意义
自转方向
北极
逆时针
自西向东
南极
顺时针
?
A
B
C
D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2
四季的变化
夏至日光照图
春分、秋分日光照图
冬至日光照图
对于北半球来说, 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 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 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 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极昼
极圈内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无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前后
极夜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无极昼极夜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5
五带的划分
北极圈66.5°N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
南回归线23.5°S
南极圈66.5°S
地球的五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四季变化明显 有阳光直射现象
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 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 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 附近。
北极星
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
夏至 春分
秋分
春分
冬至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1 地球的自转 2 地球的公转
自转
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 向 自西向东 周期 地理意义
自转方向
北极
逆时针
自西向东
南极
顺时针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
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
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
1.当黄赤交角为0°时: 只有温带
只有热带和寒带 2.当黄赤交角为45°时:
只有寒带 3.当黄赤交角为90°时:
例: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 • •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 白昼时间,根据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D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B)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例:如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 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地位于22.5°与 37.5°中间位置
37.5°22.5°
23.5°N
甲 乙
0° 23.5°S
1.按东西半球划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 于 西 ,此时甲地地方时 6 点。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 半 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60°E。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
11
小时。
例:如图为“极地投影太阳光 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 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 昼弧长 = 夜弧长 • 昼弧长 < 夜弧长 昼长 > 夜长 昼长 = 夜长 昼长 < 夜长
昼夜长短变化:
• 2.定义 • 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同一点(主要指同一纬 度带)的昼长或夜长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 或者是指在同一季节,地球上的不同地点 (主要指不同的纬度带)的昼长或夜长存 在差异。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B 0° C
C: 6点
D: 8点 E: 12点
D
此时,北京的日期
E 时间是
。
S
题目3:计算出各(字母)纬度白昼时间
A
B 0°
A: 24小时
B: 6小时
C
C: 12小时
D: 8小时 E: 0小时
D
E
S
题目1:太阳直射的经纬度
B
45°
C 南极 23 °26′S,135 °E
90°
A
题目2:A地夜长?C地的昼长?
活动2、画出二分二至日侧视光照图
活动2、画出二分二至日侧视光照图
活动2、画出二分二至日侧视光照图
3、画出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北极俯视光 照图
3、画出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北极俯视光 照图
活动4: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
____2_3__.5__°__N______, 为 6月22日 日, (D_2_0)__._地、方E_时_1_2C___、_6___、 F__2___,
昼夜长短的变化
2、计算昼夜长短 (3)有关昼长的计算
昼长
日出
12时
日落
①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②昼长= (12-日出时刻)×2
昼长= (日落时刻-12)×2 ③赤道上永远6时日出,18时日落。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题目2:读出各(字母)点的日出时间
N
A
A: 0点 B: 4点
(3).C地日出地方时
_6______、日落地方时 __1__8__
活动4:回答下列问题:
(4).C地昼长
____1_2___、
( )
4.
F地日出地方时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修改)

秋分日,太阳直 射于赤道
从夏至日到秋 分日,太阳直 射点往南移动, 北半球昼变 短夜变长,但 昼长仍然大于 长,到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 长,各为12小 时
冬至日,太阳直射 于南回归线
从秋分日到冬至 日,太阳直射点 仍然往南移动, 北半球昼继续变 短,夜继续变长, 昼长小于夜长, 至冬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一 年中的最小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极夜现 象。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
南半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总结
春分
北半球:昼>夜 夏季 南半球:夜>昼 昼 大 于 夜 夜 大 于 昼
昼增长夜缩短 昼增长夜缩短
北半球:夜>昼 冬季 南半球:昼>夜
夏 至
夏 半 年
冬 半 年
冬 至
昼缩短夜增长 昼缩短夜增长
秋分
再见
南半球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等长 昼<夜 纬度越高 昼越短 昼> 夜 纬度越高 昼越长
极地四周
北极圈以北极昼 南极圈以南极夜 北极圈以北极夜 南极圈以南极昼 昼夜等长 北极极昼 南极极夜 北极极夜 南极极昼
北半球夏至 北半球冬至 春分、秋分
春分至秋分 (北半球下半年) 北半球下半年) 秋分至春分 (北半球下半年) 北半球下半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Leabharlann 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昼夜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何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黄赤交角
地球的运动
黄赤交角
春分日
冬至日
夏至日
秋分日
两分两至地球在轨道中的位置
D
春分日 夏至日
春分日
冬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