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评课稿1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今天上午,观摩了李**老师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执教的《陶罐和铁罐》。
之前,我一直在想:三年级的孩子,怎么翻转,怎么合作,怎么展示,会说吗?会演吗?教师又干什么呢?这种形式在小学的中年级能成功展示吗?听课之后,一切疑问烟消云散。
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精彩,小组的有序,老师的机智,最终达到课堂的高效。
我还深刻感悟到,学生的素质真是高,老师的水平有多高,学生就有多精彩。
感受如下。
一、小组训练是有效有序的。
从小老师到小组长到每个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人都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小老师有小老师的样子,发问、评价;组员有组员的样子,他们的语言虽然程序化但不单一,比如,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我的发言完毕谁来补充,我来谈谈我的看法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老师的指导是高效的。
课堂上,学生个个精神抖擞,伶牙俐齿,教师解放了,话少了,是不是就没事干了?不是的,老师在倾听,点拨,引导,发现。
发现问题,订正;发现精彩,分享。
比如:“脑”和“恼”的区分就是问题的强化;比如学生在展示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神态的时候上台表演就是精彩的分享。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这一节课,他们储备了三年的语文经验,进行了一周的形式训练。
所以,表面看,老师轻松了,实际上,课前老师要下百倍的功夫。
三、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也是老师们都关注的点。
讲课前,或者上课的前十分钟,我一直在想,课堂只是在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练好的,学习的提高怎么体现?学习过程怎么体现?后来,教学渐入佳境。
老师在重点难点处,巧妙点拨强化。
比如演陶罐和铁罐的时候,学生评价后再演,果然就有了提高。
有点疑惑。
学生利用任务单学习的时候,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够自学,剩下的学生会有各种困难。
而在展示的时候,唇枪舌战的大都是中等以上的孩子,其余的还是看客观众,他们有多少机会,得到了多少锻炼?所以,在机会均等在关注全体上还要动脑筋。
陶罐与铁罐评课

古蔺县2012年小语学科优质课竞赛《陶罐与铁罐》的评课古蔺镇一小:黄世琪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县教师进修学校邀请我作为这次赛课的点评嘉宾,让我有机会分享这次赛课的精彩、成功与喜悦。
下面就给朱西老师和曾艺老师所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谈谈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来看二位教师都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基本功都较为扎实,他们热情洋溢的讲解和落落大方的教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语言干净利落,富于启发性、引导性。
仪表端庄、教态亲切。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
再从课文来看,《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文本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关键词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上并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这堂课中,朱西老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为“指导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多种朗读法”“读中理解词语”四大板块来进行。
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童话,就是用生动形象的,富有儿童趣味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朱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新课伊始让学生触摸两个不同的罐子,形成“触动性话题”以此来激“趣”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罐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形成“感知性话题”再有“趣”产生“问”形成“探究性话题”。
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
朱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触摸两个不同质地的罐子,说一说,使学生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实现了语文皆生活,生活皆语文的新课标理念。
接着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
陶罐和铁罐评课发言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发言稿英文回答:"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A Critical Evaluation."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is a well-known fable with a simple message: don't judge others based on their appearance. Despite its brevity, the fable contains several important elements that make it effective as a pedagogical tool.The characters of 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represent two contrasting types of people. The clay pot is delicate and vulnerable, while the iron pot is strong and durable. This contrast is used to illustrate how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 can have ver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values.The setting of the fable is also important. The pots are traveling together along a rocky path. This settingemphasizes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that people face in life.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journey of life is not always easy, and that we may need to rely on others for support.The conflict in the fable arises when the clay pot complains about the roughness of the path. The iron pot responds by mocking the clay pot for its weakness. This conflic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It shows that we should not be quick to judge others, but instead try to see things from their perspective.The resolution of the fable comes when the clay pot realizes that its fragility is not a weakness, but a strength. It is able to withst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path by relying on its flexibility and resilience. This teaches us the importance of accepting our own uniqu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verall, "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is aneffective fable that teaches important lessons aboutdiversity, empathy, and self-acceptance. It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educators who want to promot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their classrooms.中文回答:《陶罐和铁罐》评课发言稿。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打造“智慧、扎实、朴素”的语文课堂——评长师附小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10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团体会员“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活动,聆听了长师附小彭晶老师的识字写字课《陶罐和铁罐》,受益匪浅。
我即兴点评了这堂课,现将发言稿整理如下。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来自国防科大附小,下面我的发言是我们科大附小前来听课的几位老师的共同意见,因为是即兴点评,有点凌乱,但句句都是大实话。
做得好的地方:一、彭老师年轻、漂亮,声音很好听,有亲和力,孩子们很喜欢。
这是最让我羡慕嫉妒恨的地方,像我这样又老又丑的,要让孩子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喜欢上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大笑)二、彭老师不仅形象美,而且很有教学智慧,举两个例子:1、课前互动时间播放中国陶瓷发展史,让学生了解陶瓷的特点和历史,了解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这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不是为互动而互动,很有智慧。
2、导入设计富有智慧。
上课伊始,课件演示“陶”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再问学生在哪里见过“陶”字,学生说出了“博物馆”等地方,老师评价非常到位,也很多样,肯定了学生处处留心的识字方法。
接着,老师指导书写“陶”字,笔画、间构、写字姿势都对学生有要求。
再给“陶”字组词,区分同音词“淘气”与“陶器”,最后书写带有刚刚写好的“陶”字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有创意,很扎实。
三、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堂扎实、朴素、带有浓浓语文味道的语文课,不浮躁、不花哨。
比如学习“谦虚”和“骄傲”两个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再引导学生碰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了解“谦虚”在字典中的正确解释,了解“骄傲”的不同意思,让学生造句运用词语,最后把这两个词放入课文中去理解。
词语离开了语言环境是呆板枯燥的,放入文中就富有灵性了。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
当然,彭老师最后还指导书写了“谦虚”。
至此,“谦虚”和“骄傲”这两个词孩子们是完全掌握了,非常扎实。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陶罐和铁罐》评课稿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铁罐》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篇1十月十一日有幸参加我校与中山学校校际教研活动,听了我校郭成娟老师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受益颇多!《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上册第七组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
郭老师课前认真备课,思路明确:课堂抓好朗读训练;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道理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具体感悟如下:一、教学体现新课标精神“要重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如课堂中填写提示语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体现,也为感情朗读做了铺垫。
二、教学从整篇入手,提供词语让学生练习概括全文内容。
提炼出“奚落”这个词自然引入,顺着主线引导,不零散,有整体意识。
三、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及时提示学生注意听别人读、说,也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让学生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说话,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这节课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很多,我愿意努力内化所学,早日为我所用。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篇2《陶罐和铁罐》这节课,王老师把握教材的重点,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自悟体验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课堂容量大,节奏快。
课堂抓住了“读、悟”这一条主线。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教学中,王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接触文本语言。
在整个朗读感悟的过程中,王老师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傲慢”、“谦虚”等词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并用提示性的导语的跟进,让学生读出神态、读出画面,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角色。
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朗读出“傲慢”“轻蔑”“懦弱”“恼怒”等重点词语的意味,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
《陶罐和铁罐》教案设计及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教案设计及评课稿《陶罐和铁罐》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
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
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
<傲慢>。
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
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陶罐与铁罐的评课及建议

陶罐与铁罐的评课及建议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陶罐和铁罐,这两个“罐儿”可不止是用来装东西的哦,它们背后还藏着许多故事呢。
陶罐就像是温文尔雅的书生,铁罐则像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各有各的魅力。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两者的优缺点,看看怎么才能让它们在课堂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 陶罐的优缺点2.1 优点首先,陶罐的外观真是美得令人心醉,颜色温暖,纹路细腻,像是大自然的馈赠,简直是“看一眼就想带回家”的那种。
用陶罐装水,喝起来的感觉就像在品茶,特别有氛围。
而且,陶罐的透气性好,可以保持水的清凉,喝上一口,简直就是“夏天的清凉风”。
再说,陶罐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宁静的感觉,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人心灵得到洗涤。
2.2 缺点不过,陶罐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哦,容易摔碎,碰一下就像“玻璃心”一样,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碎片,真让人心疼。
而且,陶罐的耐热性差,放热水时得小心翼翼,生怕它“热情过度”直接裂开。
所以,使用陶罐的时候可得多留个心眼,别让它“悲剧”了。
3. 铁罐的优缺点3.1 优点再说说铁罐,它可是一位“大力士”,坚固耐用,摔一下也不在话下,真是让人安心。
而且,铁罐的保温性能超赞,装热水的时候,简直就像是给水穿上了保暖衣,长时间都能保持温热,真的是“热乎乎的好伙伴”。
而且,铁罐的容量大,适合装很多东西,尤其是喝水的时候,喝得“畅快淋漓”,一口气就能解决。
3.2 缺点不过,铁罐也有它的“小缺陷”,就是可能会生锈,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下。
生锈了的铁罐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影响水的质量,喝了可就麻烦了。
而且,铁罐的重量相对较重,长时间携带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累,所以出门时最好还是斟酌一下。
4. 综合建议总的来说,陶罐和铁罐各有千秋,关键在于看使用的场合和需求。
比如说,在家里,喝水可以用陶罐,既美观又增添情调;而如果外出或者运动的时候,铁罐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实用又耐用。
当然,要是你家里有个“陶罐爱好者”,那就可以考虑买个漂亮的陶罐作为装饰,这样一来,不仅实用,家里也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点评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点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陶罐和铁罐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
哎呀,别说,陶罐那圆滚滚的身材,简直像个憨态可掬的大宝宝。
铁罐则有些冷冷的,毕竟身上那金属的质感,总让人觉得他是个“钢铁直男”。
他们俩一前一后,倒是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老师讲到“坚持”这个话题时,陶罐突然冒出一句:“哎呀,老师,我这身子虽然脆弱,但我也能坚持很久呢!”可不是嘛,陶罐虽然容易碎,但他的坚韧精神可是不输任何人。
铁罐听了,冷哼一声:“你那叫坚持吗?我可是在高压锅里拼过命,铁板一块,熬过多少风雨。
”哎,这家伙真是自以为是,陶罐也不甘示弱:“你不懂,虽然我容易破,但我心里有柔软的梦想!”这对话,简直像是两位不同风格的歌手在台上PK,听得旁边的小伙伴们忍不住偷笑。
老师这时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陶罐和铁罐各有各的优点,大家的坚持方式也各不相同。
”这话说得好,陶罐和铁罐顿时都有点面面相觑。
陶罐想,自己虽然外表脆弱,但内心的强大不容小觑;铁罐则默默自信,觉得自己那份厚重和坚韧,就是最强大的武器。
课间休息,陶罐趁机问铁罐:“你觉得坚持最重要的是什么?”铁罐沉吟片刻,答道:“我觉得是不怕困难,铁的意志让你走得更远。
”陶罐心里一惊,哇,这家伙说得还挺在理的。
然后他接着说:“我觉得坚持的意义在于追求梦想,即使是小小的梦想,也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两个人就这样一问一答,越聊越投机,感觉之前的争锋相对,瞬间就变得温馨起来。
这时,老师走过来,看到他们两人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这才是学习的乐趣嘛,不是单纯地争论,而是互相启发。
”说完,老师拍拍他们的肩膀,像是在传递一种默契。
陶罐和铁罐对视一笑,心里都明白,这堂课的收获不仅仅在于知识,更在于友情和理解。
课堂结束,陶罐和铁罐一起走出教室,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仿佛在为他们加冕。
陶罐调皮地说:“以后你可不能小看我哦,我也有我的坚持!”铁罐笑着点头:“不管怎样,我们都是各自生活的勇士。
”这一刻,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陶罐和铁罐的友谊在这堂课中悄然绽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娜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激情洋溢、落落大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简约而灵动
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
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
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很多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往往会把对话分成两个版块,虽然也是以读为主要手段,但是,可能就会觉得学生进不了文本,原因就在于,把对话从具体的语境中脱离出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就等于断绝了学生情感的源泉。
而我们黄老师今天的的成功正是因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
二、扎实而有效
这是一节真实、扎实的语文课。
课堂上,周老师对于生字词的检查正音,通过辩字四胞胎的联系识字,让学生真正识字。
无论从初读时的要求,到生字的正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训练,还是理解、朗读、说话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周老师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细节在课堂中比比皆是,看得出对朗读的处理上教者拥有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由文及意,由意驭读。
这样的朗读处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品得语文之味,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