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平面及剖面图(刮泥机用)
2-3第二章 第二节 沉淀池

浅池沉降原理:若将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 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 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处理与原来的沉 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 果. 这说明,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 间。
与普通沉淀池相比,斜板斜管沉淀池之所以能大幅度提 高生产能力,主要是由于增加了沉淀池的面积和改善了 水力条件的缘故。
缓冲区
4、沉淀池的运行方式
间歇式
工作过程:进水、 静止、沉淀、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 物在静止时完成沉淀过 程,由设置在沉淀池壁 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连续式 污水连续不断 地流入与排出 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 淀在流过水池时完成,这 时可沉颗粒受到重力所造 成的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 度两方面的作用
1 )平流式沉淀池
(二) 普通沉淀池
沉淀池
1、分类 按处理工艺布置可分为:
• 初沉池 • 二沉池
按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分为:
• 平流式沉淀池 • 辐流式沉淀池 • 竖流式沉淀池
普通沉淀池的分类
平流式
竖流式
辐流式
2、沉淀池特点与适用条件
池型
平 流 式 竖 流 式 辐 流 式
优点
1. 对冲击负荷和温 度变化的适应能 力较强;
(2)、入流区和出流区 入流区的进水方式
出流区
(3) 设计计算 基本关系(沉淀区按理想沉淀池考虑) L=vt t=L/v=H/u0 H=u0t u0=Q/A=q0
设计参数 u0设= u0试/(1.25~1.75) t设=(1.5~2.0) t试 初沉池:q0设=1.5~3.0m3/m2·h 二沉池: 活性污泥法:q0设=1.0~1.5m3/m2·h 生物膜法: q0设=1.0~2.0m3/m2·h
水污染控制工程理想沉淀池理论(课堂PPT)

1
第四节 理想沉淀池
前面所述沉淀曲线是静止沉淀试验的结果,虽然它比 较真实地反映了废水中不同的悬浮颗粒沉降的特性,但 是并不能反映实际沉淀池中水流运动对悬浮颗粒沉降的 种种复杂影响。
为了分析悬浮颗粒在沉淀池内运动的普遍规律及分离 结果,哈增和坎普提出了一种概念化的沉淀池——理想 沉淀池。
(措施:需要减小流速或减小水力半径R)
14
②水流稳定性:以弗罗德数Fr判断,Fr表示水 流动能与重力能的比值。增大Fr,可克服股流密 度影响。
注:弗罗德数Fr=v2/gR 一般认为平流式沉淀池Fr宜>105. (措施:需要增大流速或减小水力半径R)
在沉淀池中,增大水平流速,一方面提高了雷诺数 Re而不利于沉淀,但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弗罗德数Fr而 加强了水流稳定性,从而提高沉淀效果。沉淀池的水 平流速宜进行适当的控制,通常为10-25mm/s。
在沉淀池中纵向分格及斜板(管)沉淀池也能 达到上述目的。
实际应用:
由于实际沉淀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采用沉淀 试验数据时,应考虑相应的放大系数。
1 q设1.25~1.75q0
( 平q均 0 ) 1.5
t设(1.5~2)t0 (平均 1.75t0)
17
第五节 沉淀池
按池内水流方向分类 平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 斜板式沉淀池
2
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条件:
① 进出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横断面,亦即沉淀池中各进 水断面上各点流速均相同;
② 悬浮物在沉淀过程中以等速下沉; ③ 悬浮物在沉降过程中的水平分速度等于水流速度, 水流是稳定的。
④ 悬浮物落到池底污泥区底部,不再上浮,即被除去
。
3
/长度(L) 高H
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说明

一 辐流式二沉池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圆形为多,也有方形的。
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
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出水渠。
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
为了刮泥机的排泥要求,辐流式沉淀池的池底坡度平缓。
辐流式沉淀池半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工艺过程中沉淀池的理想配套设备适用于一沉池或二沉池,主要功能是为去除沉淀池中沉淀的污泥以及水面表层的漂浮物。
一般适用于大中池径沉淀池。
周边传动,传动力矩大,而且相对节能;中心支座与旋转桁架以铰接的形式连接,刮泥时产生的扭矩作用于中心支座时即转化为中心旋转轴承的圆周摩擦力,因而受力条件较好;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对水体的搅动力小,有利于污泥的去除。
二 作图说明同样是一个剖面图和一个带有尺寸的图。
带尺寸的图是从课本上拍的,就标上尺寸吧。
剖面图是在网上搜的,大概类似就好。
三 设计参数池型采用辐流沉淀池,其设计参数如下:日平均处理水量d m Q /150003= 设计人口为5万,拟设计一座,远期增加一座。
氧化沟混合液浓度为3000mg/L ,回流污泥浓度为Cu=10000mg/L ,回流比R=100%。
表面负荷取值范围为0.6-1.0)(h m m 23/,取为0.8)(h m m 23/, 则沉淀部分水面面积:2'6.3908.0224/15000m nqQ F =⨯==2)实际水面面积:22226.415423142.34m D F =⨯==π 3)实际表面负荷:)/(75.026.415224/1500023'h m m nF Q q ⋅=⨯==4)单池设计流量:h m n Q Q /5.312224/1500020=== 5)校核堰口负荷:DQ q π6.320'1⨯= =23142.36.325.312⨯⨯⨯=)/(7.1)/(60.0m s L m s L ⋅<⋅ 校核固体负荷:FN Q R q W 24)1(0'2⨯+= =26.4152435.312)11(⨯⨯⨯+ =)/(150)/(36.10822d m kg d m kg ⋅<⋅6)澄清区高度:设沉淀时间h t 0.4=,(取值范围为2.0-5.0)则有:m F t Q h 01.326.4150.45.3120'2=⨯== (有效水深) 径深比:64.701.323'2==h D ,处于6-12之间,合设计要求。
第5节 沉淀池

第5节沉淀池一、分类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流式二、平流式沉淀池进水区、沉淀区、存泥区、出水区1.构造1)进水区流量均匀分布可采用配水孔或者缝给水中,通常采用穿孔花墙v<0.15-0.2 m/s2)沉淀区水力条件要求:减少紊动性:紊动性指标Re = vR/νν:运动粘度提高稳定性:弗劳德数Fr =v2/Rg (Fr高,表明对温差、密度差异重流和风浪的抵抗能力强。
同时满足的只能降低水力半径R,措施是加隔板L/B>4, L/H>10水流速度的控制也很重要适宜范围:10-25 mm/s(给水)5-7mm/s(污水)3)出水区出水均匀。
通常采用:溢流堰(施工难)三角堰(对出水影响不大)淹没孔口(容易找平)控制单位堰长的出水量:给水:<500 m3/(m d)初沉:<2.9L/(m s)二沉:1.5- 2.9 L/(m s)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泥斗排泥靠静水压力1.5 – 2.0m,下设有排泥管多斗形式,可省去机械刮泥设备(池容不大时)●机械排泥带刮泥机,池底需要一定坡度虹吸吸泥车2.设计计算1)设计参数的确定✧u0或T0由沉淀实验得到选u0时,絮凝性颗粒-----池深要与实验柱高相等选T0时,无论颗粒的性质如何-------池深要与实验柱高相等考虑水流的影响u设=u0/1.25-1.75 T设=1.5-2.0 T0在数值上,q设=u设根据经验:q设(m3/m2h)T设(h) 给水处理(混凝后)1-2 1-3初次沉淀池 1.5-3 1-2 二次沉淀池(生物膜法后)1-2 1.5-2.5(活性污泥法后)1-1.5 1.5-2.52)设计计算✧以q来计算A =Q/q设L=3.6 v T;T:水力停留时间水流流速v=10-25mm/s(给水)5-7mm/s(污水)宽度B=A/L✧以T来计算计算有效体积V =Q T选池深H(3.0-3.5m)计算B=V/(LH) L=3.6 v T校核水流的稳定性,Fr =10-4~10-5之间。
某地43米X12米网格反应平流沉淀池水处理工艺施工图

第二章第四节 沉砂池及沉淀池

(3)沉淀区各部分尺寸计算 ① 每日产生污泥量
W=[Qmax×(c0-c1)×100]/[γ×(100-P)]
= [10000×(250-50)×100]/[1000×1000×(100-97)]
= 66.7 m3 每个污泥池的污泥量为W1=W/2=33.3 m3
② 污泥斗的容积取污泥区高度h4=2.8 m,则污泥 斗容积
2.3.3 沉淀池
• 沉淀池主要是一种固液分离构筑物
• 按工艺布置分类可分为:初次沉淀池(设 于生物处理前);二次沉淀池(设于生物 处理后);
沉淀池的分类
按水流方向分
平流式
竖流式Leabharlann 辐流式池型:长方形
一端进水,另一 端出水
贮泥斗在池进口
池内水流由下向上 池内水流向四周辐流 池型:多为圆形, 有方形或多角形 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 贮泥斗在池中央
V=1/3h4[a12+a22+(a1a2)1/2] = 2.8×[36+0.16+(6×0.4)1/2]/3 =36m2>33.3m3
即每个污泥斗可贮存1天的污泥量,设2个污泥斗, 则可容纳2天的污泥量。
( 4) 每个沉淀池的结构尺寸 ① 沉淀池的总高度H
H=h1+h2+h3+h4=0.3+1.82+0.6+2.8=5.52 m ② 沉淀池的总的长度
N ——设计人口数,人; T ——污泥贮存时间,d。
若已知污水悬浮物浓度与沉淀出水的悬浮物浓 度,污泥量W按下式计算:
• (8).沉淀池的总高度h
h h1 h2 h3 h4
式中: h1 ——沉淀池超高, m;一般取0.3m; h2 ——沉淀区的有效深度,m; h3 ——缓冲层高度,m;无机械刮泥
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取2.0~4.0m
第4章_沉砂池和沉淀池

7.池总高度h
h h1 h2 h3
式中: h1——超高,m; h2——有效水深,m; h3——贮砂斗高度,m。 8.核算最小流速vmin
vmin qv min / n1 Amin
贮砂斗的容积V1:
V1
1 3
h'3 ( S1 S 2
V1 A h2
h2 q t
式中:t ——沉淀时间,h,初沉池 一般取1~2h,二沉池一般取1.5~ 5.沉淀池总宽度b 2.5h。 沉淀区有效水深h2通常取2~ b A/ L 3m。
式中:v ——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 平流速, mm/s; 一般不大于5mm/s。
平
流
式
沉
淀
池
的
设
计
平流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 简单,工作稳定。
平流式沉砂池的系统参数
污水在池内的最大流速为0.3m/s,最小流速为 0.15m/s; 最大流量时,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不少于30s, 一般为30~60s; 有效水深应不大于1.2m,一般采用0.25~1.0m,池 宽不小于0.6m; 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当设臵除砂设备时, 可根据除砂设备的要求,考虑池底形状。
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
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 进水区、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 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是沉淀进行的主要场所。 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 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缓冲区
沉淀池的运行方式
间歇式 工作过程:进水、 静止、沉淀、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 物在静止时完成沉淀过 程,由设臵在沉淀池壁 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连续式 污水连续不断 地流入与排出 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 淀在流过水池时完成,这 时可沉颗粒受到重力所造 成的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 度两方面的作用
2.2 沉淀和沉淀池

第二章污水的物理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构成出水进水污泥消化池浓缩池二沉池生物池初沉池沉砂池格栅脱水车间处置污泥回流剩余污泥鼓风机内回流沼气利用一级处理二级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第二节沉淀和沉淀池•沉淀就是利用重力沉降将比水重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操作。
主要是有机悬浮物•沉淀是废水处理用途最广泛的单元操作之一。
•沉淀池是分离悬浮颗粒的一种主要处理构筑物。
沉淀池三种流态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沉淀池功能分区•每种沉淀池均包括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污泥区和缓冲区5个功能区。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力条件。
–沉淀区是可沉颗粒与水分离的区域。
–污泥区是泥渣贮存、浓缩和排放的区域。
–缓冲区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
沉淀池设计计算的一般规定1)设计流量应按分期建设最大设计流量计算;–在合流制处理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计算,沉淀时间不宜小于30分钟。
2)沉淀池的个数或分格数n≧2个,并宜按并联系列设计。
3)当无实测资料时,城市污水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可参照有关手册选用,工业废水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应按实际水质试验确定,或参照类似工业废水的运转或试验资料采用。
4)池子的超高h≧0.3m。
15)一般沉淀时间t ≧ 1.0h;有效水深h=2~4m,对辐流沉淀池指池边水深。
2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定时,有效水深与沉淀时间之比亦为定值,即H/t=q 6)沉淀池缓冲层高度h= 0.3~0.5m。
47)污泥斗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不宜小于60°,圆斗不宜小于55°8)排泥管直径D ≧ 200mm。
9)机械排泥可连续或间歇排泥。
不用机械排泥时应每日排泥,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1.5m(HO);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后≧1.2m,2曝气池后≧0.9m。
10)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
11)当每组沉淀池有2个以上时,为使每个池的入流量均等,应在入流口设置调节阀门,以调整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