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合集下载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1898~1908(1902~1909.6留日)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嘎剑生杂记》短文四则《莳花杂志》短文二则1900(1899路矿学堂)旧体诗《蓬莱人》1901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1903(1902留日)斯巴达之魂(译雨果《哀尘》)说中国地质略(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自题小像》1905译《造人术》1907译《红星佚史》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教史教篇文化偏至论1908译《裴掾飞诗论》破恶声论1909(1909年8月回国)译安德列夫《红笑》题《<劲草>译本序》域外小说集(翻译)1909~19171911(促周作人回国、辛亥革命)怀旧(1911、小说、九岁的“我”,不喜欢夫子,长毛)1912《越铎》出世辞辛亥游录哭范爱农1913儗播布美术意见书《谢承后汉书》序、《谢沈后汉书》序翻译上野阳一《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儿童之好奇心《嵇康集》跋1914《云谷杂记》序《会稽郡故书杂集》序译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广林》序1916教育纲要1917愤而离职,后回教育部1918~1925(1926、7赴厦门,1927、1到广州,1927、10回上海)1918狂人日记1918(周作人欧美文学史)新诗《梦》、《爱之神》《桃花》《吕超墓志铭》跋《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我之节烈观渡河与引路随感录1918~1919孔乙己1919药1919明天1919《自言自语》散文诗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周作人、小路笃实、新村记)一件小事重校《青年之梦》19191920(北大教授)风波译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头发的故事1921故乡阿Q正传1922《爱罗先珂童话集》序估《学衡》译《工人绥惠略夫》白光端午节译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不周山1923(关系破裂)中国小说史略娜拉走后怎么样1924未有天才之前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嵇康集》序中国小说史略下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秋夜影的告别苦闷的象征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忽然想到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看镜有感青年必读书长明灯示众战士和苍蝇夏三虫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春末闲谈等下漫笔高老父子杂感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并非闲话论睁了眼看答KS君孤独者伤逝弟兄热风题记离婚十四年的“读经”《出了象牙塔》后记《这个与那个》“公理”的把戏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华盖集题记。

第二讲,鲁迅及20年代小说

第二讲,鲁迅及20年代小说

二、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写实小说”流 派
代表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杰、许钦文、蹇先艾等乡土写实 小说流派。 主要题材和主题是:地域风情、习俗,社会批判,农村的落后、野蛮 乡土文学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由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 和对故乡日益衰败的慨叹三者交织而成的‘伤感的故乡风’,‘近乎无事的悲 剧’,‘国人沉默的灵魂’。”(陈平原) 茅盾《关于乡土文学》: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 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 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浙东“冥婚”习俗;《柚子》“看杀头”,地方军 阀视人命如草芥而围观者则始终麻木不仁 许杰:《惨雾》写南方农村宗族间的“械斗”;《赌徒吉顺》写农村“典 妻”习俗;《出嫁的前夜》写农村“冲喜”恶习。 彭家煌:《怂恿》写湖南农村土豪恶霸间的争斗; 台静农:《蚯蚓们》《负伤者》写“卖妻”、“典妻” 蹇先艾:《水葬》
五、20年代女作家与女性小说
图像(依次):苏雪林、陈西滢与凌淑华、冰心
图像依次: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小说代表作《两个家庭》
《去国》等。冰心歌唱爱的写作:(1)歌唱“万全之爱”; (2)歌唱母爱;(3)儿童之爱;(4)自然之爱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小说代表作 《海滨故人》《象牙戒指 》《女人的心》等。庐隐创作的主 要内容:(1)抒写现代女性的精神痛苦;(2)探索女性同 性情谊;(3)批判封建男权;(4)关注社会现实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县人,原名冯恭兰、冯淑 兰,笔名淦女士、沅君等。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冯沅君的 创作倾向: (1)主要描写“情人的爱”与“母亲的爱”之间的冲突; (2)批判封建节烈观对女性的残害; (3)在两性关系中以灵的结合睥睨肉体的欲望。 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卷葹》收小说4篇:《隔绝》、《隔绝 之后》、《旅行》和《慈母》,这4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 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 面是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

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的主要作品作者简介: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主要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等。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呐喊(小说集)、彷徨(小说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散文回忆录集)、故事新编(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所写的15篇小说。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

它的短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主题思想:“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它由13则日记组成,通过对一个“迫害狂”(“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狂人的形象: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思维混乱、疑神疑鬼、敏感、语言行为怪异,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他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他善于自省,善于探索研究教人悔改。

高中语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素材

高中语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素材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

这说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

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那么增至二十篇以上。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6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

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

另外,1950年和1951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1952年修订时被删去了。

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

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

〞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藤野先生》概述

《藤野先生》概述
精读第5语段,思考: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 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怎么理解?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 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 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 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
1902年东渡 日本的鲁迅
1926年任中山大 学教授时的鲁迅
在东京所见所闻----失望厌恶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 医从文)
藤野先生照片和照片背后题词
课文以与 作者藤野先生的交往 为明线, 以 作者的思想变化 为暗线,赞扬 了 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的 高尚品质,抒发了对恩师 真挚怀念 之 情,追述了自己 弃医从文 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一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 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 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 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 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工作认真负责
正直热诚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
热情诚恳
偏见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
速读课文,思考:
3、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 与本文的叙事线索有何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
探索。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 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 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 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
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此就对吗?”
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 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 “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 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 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 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过客》就是鲁迅 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第三章 文化巨人——鲁迅
一、鲁迅简介 1 、生卒年代。生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
卒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 ,浙江绍 兴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 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 为笔名。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 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 排遣寂寞。彷徨之路。文艺论争。
狂人形象探讨
• 再次,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 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 “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 “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 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 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 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 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 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 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 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 同特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 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11页习 题二
【2】)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
许是……”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 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 肯定。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 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 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
这是 因为
B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 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 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 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 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 是乐园。
3、两本练习册:1、3、4、5课。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先生是一 位极方正、 质朴、博 学的人。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 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 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熟悉四 书五经,博学正直,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 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 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 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 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 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作者最喜欢哪一个地方? 百草园
思考: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百草园的美景 (1-2) 美女蛇的故事 (3-6) 冬天雪地捕鸟 (7-8)
我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乐景
乐闻
乐事
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 考,作者写了什么?
(1) 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6)从遣词描写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1898~1908(1902~1909.6留日)
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嘎剑生杂记》短文四则
《莳花杂志》短文二则
1900(1899路矿学堂)
旧体诗《蓬莱人》
1901
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1903(1902留日)
斯巴达之魂(译雨果《哀尘》)

中国地质略(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自题小像》
1905
译《造人术》
1907
译《红星佚史》
人之历史
摩罗诗力说
科教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1908
译《裴掾飞诗论》
破恶声论
1909(1909年8月回国)
译安德列夫《红笑》
题《<劲草>译本序》
域外小说集(翻译)
1909~1917
1911(促周作人回国、辛亥革命)
怀旧(1911、小说、九岁的“我”,不喜欢夫子,长毛)
1912
《越铎》出世辞
辛亥游录
哭范爱农
1913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
《谢承后汉书》序、《谢沈后汉书》序
翻译上野阳一《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儿童之好奇心《嵇康集》跋
1914
《云谷杂记》序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译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
《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广林》序
1916
教育纲要
1917愤而离职,后回教育部
1918~1925(1926、7赴厦门,1927、1到广州,1927、10回上海)1918
狂人日记1918(周作人欧美文学史)
新诗《梦》、《爱之神》《桃花》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我之节烈观
渡河与引路
随感录1918~1919
孔乙己
1919
药1919
明天1919
《自言自语》散文诗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周作人、小路笃实、新村记)
一件小事
重校《青年之梦》1919
1920(北大教授)
风波
译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
头发的故事
1921
故乡
阿Q正传
1922
《爱罗先珂童话集》序
估《学衡》
译《工人绥惠略夫》
白光
端午节
译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不周山
1923(关系破裂)
中国小说史略
娜拉走后怎么样
1924
未有天才之前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嵇康集》序
中国小说史略下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秋夜
影的告别
苦闷的象征
论雷峰塔的倒掉
1925
忽然想到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青年必读书
长明灯
示众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
春末闲谈
等下漫笔
高老父子
杂感
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并非闲话
论睁了眼看
答KS君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热风题记
离婚
十四年的“读经”《出了象牙塔》后记《这个与那个》“公理”的把戏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华盖集题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